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才智胆略人格的较量(战场上的毛泽东与蒋介石)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马列著作
作者 谭一青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毛泽东和蒋介石,无疑是两个对于现代中国历史影响最深刻的人物。他们在战场上打了二十多年的仗,大部分时间是对手。这在世界战争史上恐怕也是少见的一对敌手。蒋介石由东征、北伐爬上了国民党总裁的宝座。他打败了几乎所有的战争对手,但是,他斗不过毛泽东。毛泽东战胜了蒋介石,同时也把蒋介石深深地写进了自己的历史。

本书以战争为主线,从比较入手,着重描述与分析毛泽东与蒋介石在战争决策和战争指导中表现出来的才智、胆略与人格特征,并且揭示他们成功与失败的深刻原因。我们所要回答的问题是:毛泽东和蒋介石如何开始了他们的军事生涯,在此之前,他们各自具备了什么样的素质与条件?毛泽东采用什么战略战术以少击众,以弱胜强?蒋介石在战争指导中有哪些重要的得与失?他们在治军御将方面有什么不同的特点?他们如何运用政治和军事双重手段进行斗争?他们的成功与失败决定于哪些政治与军事因素?

内容推荐

历史是巨人的传记,因为巨人常常是群众和事业的代表,而战争,又往往使巨人展现其高大的身材。中国革命战争塑造了毛泽东光彩照人的高大形象,同时也丢不开蒋介石这个战争对手的身影。描写战争,若只写一方,就好像从门缝里看人打架,只见一个人挥拳踢脚,莫名其妙,只有打开大门,看着双方你一拳,我一脚,方能从一招一式中品评对手的高下。所以,只有把毛泽东与蒋介石放在一起来研究中国现代的战争,才能更全面、更准确、更生动地反映战争的面貌和巨人的风采。

本书力图生动地描述战争的过程,突出战争过程中的上层决策和战略问题,表现战争指挥者毛泽东与蒋介石对于军事问题的思考方式和对整个战争的驾驭能力。我们将从这一更高更新的角度来审视和比较毛泽东与蒋介石,并且透过他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现代历史的客观进程。

目录

第一章 两条起跑线——军事生涯的开端

一、日本军校生与湖南师范生

二、辛亥革命的风云际会

三、商场的圆滑与农民的质朴

四、北伐战火中分道扬镳

第二章 “围剿”与反“围剿”

一、两种政权的建立

二、毛泽东初步总结游击经验

三、分进合击与诱敌深入

四、蒋介石的心理建设和战略革新

五、堡垒主义与短促突击

第三章 斗智斗勇长征路

一、蒋介石布阵追剿

二、毛泽东声东击西

三、抢关夺隘,踏尽人间天险

四、西北统战,国共再度言和

第四章 抗日战争初期的合作与分歧

一、携手抗日 共御外侮

二、太原、徐州保卫战中并肩作战

三、毛泽东对蒋介石的战略建议

四、退守西南与犬牙交错的战略构想

第五章 摩擦与反摩擦

一、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

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

三、同室操戈 相煎何急

四、政治攻势 联美制蒋

第六章 笔战与舌战

一、三民主义与新民主主义

二、《中国之命运》与《论联合政府》

三、越过赫尔利的争论

四、舌战山城

第七章 共军与国军

一、黄埔建军与三湾改编

二、治军之本

三、御将之道

四、两种不同的军队

第八章 国共大决战

一、蒋介石师出无名,毛泽东后发制人

二、决战关头,蒋介石举棋不定

三、首战必胜,毛泽东“关门打狗”

四、“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

五、古都易帜

第九章 大陆追歼与台湾反省

一、宜将剩勇追穷寇

二、退守台湾

三、痛苦的反省

第十章 海峡之战与一个中国

一、反对美国蓄意制造“两个中国”

二、台湾海峡的军事与政治斗争

三、毛泽东决定“联蒋抵美”

四、蒋介石严厉打击岛内“台独”活动

五、毛泽东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初步设想

后记

再版后记

试读章节

“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蒋介石感到对日作战已难以避免,7月17日在庐山发表讲话说:“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牺牲一切之决心。”(《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十四,第583页,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印)这个讲话比起蒋介石一贯对日妥协的软弱态度来,是一个振奋人心的进步。

接下来的中日双方的交涉,日本人仍然是步步紧逼,要求中国军队从自己的领土上撤走,否则就要发动全面军事行动。蒋介石在7月19日的日记中写下了他的抗战决心:“政府对和战表示决心,此其时矣!人们以为危,我以为安,立意既定,无论安危成败,在所不计。对倭最后之方剂,唯此一着耳!一‘书告既发,只有一意应战,不再作回旋之想矣。”至此,蒋介石在抗日问题上有了一个鲜明的态度。当天,他就在谈话会上向周恩来、博古等人表示,要与中共团结抗日,承认陕甘宁边区。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迅社正式公布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表示在存亡危急之秋,不应计较过去,而当力谋团结,共保国家之生命与生存.从此毛泽东与蒋介石正式携手,国共第二次合作终于实现了。

国共合作,举国庆幸,中华民族终于团结起来共同对抗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国共两党立即成为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核心力量,一切爱国民主人士均为之振奋。9月24日,宋庆龄发表了《国共统一运动感言》,表达了全国人民对国共合作的热诚欢迎,她说:“读了中国共产党共赴国难宣言和中国国民党领袖蒋委员长团结御侮的谈话,使我异常地兴奋,异常地激动。回想国民党和共产党这两个兄弟,在最近十年以来,互相对立,互相杀戮,这是首创国共合作的先总理孙中山先生生前所不及意料到的。到最近这两个兄弟党居然言归于好,重新携着手,为中国民族的独立解放而斗争。中共宣言和蒋委员长的谈话都郑重指出两党精诚团结的必要。我听到这消息,感动得几乎要下泪。”(《宋庆龄选集》第205页,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毛泽东与蒋介石在“坚决抗日”的公开宣言中携起手来,但这并不表示两个人的思想从此就完全一致了,事实上,从抗日战争的第一步开始,也就是在依靠什么力量抗日以及如何抗日的问题上,他们就有着根本的思想分歧。

            P144-P145

序言

历史是巨人的传记,因为巨人常常是群众和事业的代表,而战争,又往往使巨人展现其高大的身材。中国革命战争塑造了毛泽东光彩照人的高大形象,同时也丢不开蒋介石这个战争对手的身影。描写战争,若只写一方,就好像从门缝里看人打架,只见一个人挥拳踢脚,莫名其妙,只有打开大门,看着双方你一拳,我一脚,方能从一招一式中品评对手的高下。所以,只有把毛泽东与蒋介石放在一起来研究中国现代的战争,才能更全面、更准确、更生动地反映战争的面貌和巨人的风采。

毛泽东和蒋介石,无疑是两个对于现代中国历史影响最深刻的人物。他们在战场上打了二十多年的仗,大部分时间是对手。这在世界战争史上恐怕也是少见的一对敌手。蒋介石由东征、北伐爬上了国民党总裁的宝座。他打败了几乎所有的战争对手,但是,他斗不过毛泽东。毛泽东战胜了蒋介石,同时也把蒋介石深深地写进了自己的历史。据计算机显示,在正式出版的15种毛泽东著作中,涉及人物305人,出现次数最多的是蒋介石,共1044次。这个统计没有包括1993年12月出版的6卷本《毛泽东军事文集》,否则,次数应该更多。毛泽东晚年时提到,他一生只做了两件事,其中第一件是打败了蒋介石。

毛泽东与蒋介石在战场上的斗争贯穿于国共两党的分裂与合作之中。他们把全部的才智与心力投入到你死我活的战场上,创造出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毛泽东在这个过程中导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创造了以少击众、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战争,以最直接的方式表现领袖人物的才能和智慧,也以最简单的方式公布他们的成功与失败。

本书以战争为主线,从比较入手,着重描述与分析毛泽东与蒋介石在战争决策和战争指导中表现出来的才智、胆略与人格特征,并且揭示他们成功与失败的深刻原因。我们所要回答的问题是:毛泽东和蒋介石如何开始了他们的军事生涯,在此之前,他们各自具备了什么样的素质与条件?毛泽东采用什么战略战术以少击众,以弱胜强?蒋介石在战争指导中有哪些重要的得与失?他们在治军御将方面有什么不同的特点?他们如何运用政治和军事双重手段进行斗争?他们的成功与失败决定于哪些政治与军事因素?

本书力图生动地描述战争的过程,突出战争过程中的上层决策和战略问题,表现战争指挥者对于军事问题的思考方式和对整个战争的驾驭能力。我们将从这一更高更新的角度来审视和比较毛泽东与蒋介石,并且透过他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现代历史的客观进程。

后记

    再版后记

当常成同志建议再版这本书的时候,掐指一算,离这本书的首印已经十年,真是“弹指一挥间”呀!其间,收到过不少读者来信,他们给予我热情的鼓励,同时也希望我进一步充实这本书,有人甚至建议把才智、胆略、人格分开比较研究一下写出书来,总之嫌读着不过瘾。确实,靠一本书来表述这样两个关系如此密切,且对中国现代历史产生如此重大影响的人物实在显得单薄。好在这十年中我的关注点一直没有完全离开这两个人物。十年中,我先后出版了《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指导教程》、《军事家毛泽东》和《国民党建军演义》、《蒋介石与美国》等著作,并发表了许多有关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研究的论文,或许可以填补一些这本书的不足。这次再版,我增写了第十章“海峡之战与一个中国”,这样就将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军事交往”大致写到了头,使这本书有了一个完整的轮廓。

增写一章的建议首先是我先生季国平提出并坚持的,在此感谢他对我的一贯支持和帮助。儿子竹西已在十年中读完了小学与中学,成了清华大学的学生,我又多了一个忠实的读者,感谢他在十年中努力学习,没让我操心,给了我工作与研究的间接支持。最后,衷心感谢中国青年出版社的领导与责任编辑给予我的热情关心与帮助。

           谭一青

           2006年2月于京郊青龙桥畔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0 0:0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