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儿女英雄传/伦洋书坊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文康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清代小说家文康的作品。小说直接以清朝社会为背景,写宦家子弟安骥为救父难只身远行,于途中遭人算计,被侠女何玉风(化名十三妹)所救后发生的一连串故事。小说前半部情节生动,曲折有致,后半部情节发展缓慢,描写细腻,生动传神。

内容推荐

《儿女英雄传》是清代的一部长篇小说,文康(别署燕北闲人)著。小说直接以清朝社会为背景,写宦家子弟安骥为救父难只身远行,于途中遭人算计,被侠女何玉风(化名十三妹)所救后发生的一连串故事。小说中,作者把自己极力赞扬的济困扶危、除暴安良的“英雄至性”统统归之为奉行忠孝节义的“儿女真情”,作者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塑造了一系列理想化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的出现,正是作者封建正统观念的充分体现。他希望通过描写一个五伦全备的家族,诱导八旗子弟重新振作,使清朝统治长治久安。

目录

缘起首回 开宗明义闲评儿女英雄

   引古证今演说人情天理

第一 回 隐西山闭门课骥子

   捷南宫垂老占龙头

第二 回 沐皇恩特授河工令

   忤大宪冤陷县监牢

第三 回 三千里孝子走风尘

   一封书义仆托幼主

第四 回 伤天害理预泄机谋

   末路穷途幸逢侠女

第五 回 小侠女重义更原情

   怯书生避难反遭祸

第六 回 雷轰电掣弹毙凶僧

   冷月昏灯刀歼余寇

第七 回 探地穴辛勤怜弱女

   摘鬼脸谈笑馘淫娃

第八 回 十三妹故露尾藏头

   一双人偏寻根觅究

第九 回 怜同病解橐赠黄金

   识良缘横刀联嘉偶

第十 回 玩新词匆忙失宝砚

   防暴客谆切付雕弓

第十一回 糊县官糊涂销巨案

   安公子安稳上长淮

第十二回 安大令骨肉叙天伦

   佟孺人姑媳祝侠女

第十三回 敦古谊集腋报师门

   感旧情挂冠寻孤女

第十四回 红柳树空访褚壮士

   青云堡巧遇华苍头

第十五回 酒合欢义结邓九公

   话投机智全十三妹

第十六回 莽撞人低首求筹画

   连环计深心作笔谈

第十七回 隐名姓巧扮作西宾

   借雕弓设局赚侠女

第十八回 假西宾高谈纪府案

   真孝女快慰两亲灵

第十九回 恩怨了了慷慨捐生

   变幻重重从容救死

第二十回 何玉凤毁妆全孝道

   安龙媒持服报恩情

第二十一回 回心向善买犊卖刀

    隐语双关借弓留砚

第二十二回 晤双亲芳心惊噩梦

    完大事矢志却尘缘

第二十三回 返故乡婉转依慈母

    圆好事娇嗔试玉郎

第二十四回 认蒲团幻境拜亲祠

    破冰斧正言弹月老

第二十五回 何小姐证明守宫砂

    安老翁讽诵《列女传》

第二十六回 灿舌如花立消侠气

    慧心相印顿悟良缘

第二十七回 践前言助奁伸情谊

    复故态怯嫁作娇痴

第二十八回 画堂花烛顷刻生春

    宝砚雕弓完成大礼

第二十九回 证同心姊妹谈衷曲

    酬素愿翁媪赴华筵

第三十回 开菊宴双美激新郎

   聆兰言一心攻旧业

第三十一回 新娘子悄惊鼠窃魂

    戆老翁醉索鱼鳞瓦

第三十二回 邓九公关心身后名

    褚大娘得意离筵酒

第三十三回 申庭训喜克继书香

    话农功请同操家政

第三十四回 屏纨绔稳步试云程

    破寂寥闲心谈月夜

第三十五回 何老人示棘闱异兆

    安公子占桂苑先声

第三十六回 满路春风探花及第

    一樽佳酿酾酒酬师

第三十七回 志过铭嫌隙成佳话

    合欢酒婢子代夫人

第三十八回 小学士俨为天下师

    老封翁蓦遇穷途客

第三十九回 包容量一诺义周贫

    矍铄翁九秩双生子

第四十回 虚吃惊远奏《阳关曲》

   真幸事稳抱小星稠

试读章节

这公子生得天庭饱满,地阁方圆,伶俐聪明,粉妆玉琢。安老爷、佟孺人十分疼爱。因他生得白净,乳名儿就叫作玉格,单名一个骥字,表字千里,别号龙媒,也不过望他将来如“天马云龙,高飞远到”的意思。小的时候,关煞花苗都过,交了五岁,安老爷就叫他认字号儿,写顺朱儿;十三岁上就把《四书》、《五经》念完,开笔作文章、作诗都粗粗的通顺。安老爷自是喜欢。过了两年,正逢科考,就给他送了名字。接着院考,竟中了个本旗批首。安老爷、安太太的喜欢自不必说,连日忙着叫他去拜老师,会同案,谒官拜客。诸事已毕,就埋头作起举业的功夫来。

那时候公子的身量也渐渐的长成,出落得目秀眉清,温文儒雅。只因养活得尊贵,还是乳母丫鬟围随着服侍。慢说外头的戏馆饭庄、东西两庙不肯叫他混跑,就连自己的大门也从不曾无故地出去站站望望。偶然到亲戚一家儿走走,也是里头嬷嬷妈、外头嬷嬷爹的跟着,因此上把个小爷养活得十分腼腆,听见人说句外话,他都不懂。再见人举动野调些,言谈粗鲁些,他便有气,说是下流没出息。就连见个外来的生眼些的妇女,也就会臊得小脸儿通红,竟比个女孩儿来得还尊重。

那安老爷家的日子虽比不得在先老辈手里的宽裕,也还有祖遗的几处房庄,几户家人。虽然安老爷不善经理家计,仗着这位太太的操持,也还可以勉强安稳度日。他家的旧宅子本在后门东不压桥地方,原是祖上蒙恩赏的赐第,内外也有百十间房子。自从安老爷的老太爷手里,因晚年好静,更兼家里人口稀少,住不了许多房间,又不肯轻弃祖业,倒把房子让给远房几家族人来住,留了两户家人随同看守,为的是房子既不空落,那些穷苦本家人等也得省些房租。他自家却搬到坟园上去居住。

他家这坟园又与别家不同,就在靠近西山一带。这地方叫作双凤村。相传说,从前有人见两只彩凤落在这地方山头上,百鸟围随,因此上得了这个村名。这地原是安家的老圈地,到了安老爷的老太爷手里就在这地里踹了一块吉地,作了坟园,盖了阴阳两宅。又在东南上盖了一座小小庄子,虽然算不得大园庭,那亭台楼阁,树木山石,却也点缀结构得幽雅不俗。附近又有几座名山大刹。围着庄子都是自己的田园,佃户承种交租。那安老爷的老太爷临终遗言曾嘱咐安老爷说:“我平生在此养静,一片心神都在这个地方。将来我百年以后,不但坟园立在这里,连祠堂也要立在这里。一则,我们的宗祠里本来没有地方了。二则,这园子北面,土山以后,界墙以前,正有一块空地,你就在这地方正中给我盖起三间小小祠堂,立主供奉。你们既可以就近照应,便是将来的子孙,有命做官固好。不然,守着这点地方,也还可以耕种读书,不至冻饿。”后来安老爷便谨遵父命一一的照办。此是前话不提。

传到安老爷手里,这位老爷天性本就恬淡,更兼功名蹭蹬,未免有些意懒心灰,就守定了这座庄园,课子读书,自己也理理旧业。又有几家亲友子弟,因他的学问高深,都送文章请他批评改正,一天却也没些空闲。偶然闲来,不过饮酒看花,消遣岁月,等闲不肯进城。安太太又是个勤俭当家的人,每日带了仆妇侍婢料理针线,调停米盐。公子更是早晚用功,指望一举成名,不干外事。外头只有几个老成家人支应门户。又有公子的一个嬷嬷爹,这人姓华,名忠,年纪五十岁光景,一生耿直,赤胆忠心,不但在公子身上十分尽心,就连安老爷的一应大小家事,但是交给他的,他无不尽心竭力,一草一木都不肯糟蹋,真算得“奶公子里的一个圣人”。因此,老爷、太太格外加恩待他,不肯当一个寻常奶公子看待。这安老爷家统共算起来,内外上下也有三二十口人,虽然算不得簪缨门第,钟鼎人家,却倒过得亲亲热热,安安静静,与人无患,与世无争,也算得个人生乐境了。

这年正逢会试大比之年。新年下安老爷、安太太把家中年事一过,便带了公子进城拜过宗祠,到至亲本家几处拜望了拜望,仍旧回家。  匆匆地过了灯节,那太太便将安老爷下场的考篮、号帘、装吃食的口袋、盒子、衣帽等物打点出来。安老爷一见便问说:“太太,你此时忙着打点这些东西作什么?”太太说:“这离三月里也快了,拿出来看看,该洗的、缝的、添的、置的,早些收拾停当了,省得临时忙乱。”那安老爷拈着几根小胡子儿含笑说:“太太,你难道还指望我去会试不成?你算,我自二十岁上中举,如今将近五十岁,考也考了三十年了,头发都考白了,‘功名有福,文字无缘’,也可以不必再作此痴想。况你我如今有了玉格这个孩子,看去还可以望他成人,倒不如留我这点精神心血用在他身上,把他成就起来,倒是正理。太太,你道如何?”

太太还没及答话。公子正在那里检点那些考具的东西,听见老爷的话,便过来规规矩矩、慢条斯理地说道:“这话还得请父亲斟酌。要论父亲的品行学业,慢道中一个进士,就便进那座翰林院,坐那问内阁大堂,也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功名迟早自有一定,天生应吃的苦也要吃的。就算父亲无意功名,也要把这进士中了,才算得作完了读书的一件大事。”安老爷听了,笑了一笑,说道:“孩子话!”那太太便在旁说道:“老爷,玉格这话很是。我也是这个意思。这些话我心里也有,就是不能像他说的这么文绉绉的。老爷竟是依他的话,打起高兴来。管他呢!中了,好极了;就算是不中,再白辛苦这一趟也不要紧,也是尝过的滋味儿罢咧。”

列公,这科甲功名的一途与异路功名却是大不相同,这是件和天下人较学问、见经济的勾当,从古至今,也不知牢笼了多少英雄,埋没了多少才学,所以这些人宁可考到老,不得这个“中”字,此心不死。安老爷用了半生的心血,难道果真就肯半途而废不成?原是见了这些考具一时的牢骚话。及至听见公子小小年纪说了这一番大道理,心中暗暗欢喜。又恐怕小人儿高兴,只得笑着说是小孩子话。及至太太又加上一番相劝,不觉得就鼓起高兴来,说道:“既如此,就依你们娘儿们的话,左右是家里白坐着,再走这一趟就是了。”

说着,看看到了三月初问,太太把老爷的衣帽、铺盖、吃食等件打点清楚。公子也忙着拣笔墨,洗砚台,包草稿纸。诸事停当,这安老爷便坐车进城,也不租小寓,就在自己家里住下。这房子虽说有几家本家住着,正所儿没占,原备安老爷、太太、公子有事进城住的,平日自有留下的家人看守。这家人们知道老爷回家,前几天就收拾铺设,扫地焚香地预备停妥。

到了三月初六日,太太打发公子带了随使家丁跟随老爷进城。进场出场,又按着日子打发家人接送,预备酒饭,打点吃食。公子也来请安问候,都不必细说。

三场已毕,这老爷出了场也不回家,从场门口坐上车,便一直地回庄园来。太太、公子接着问好请安,预备酒饭,问了一番场里光景。一时饭罢,公子收检笔砚,便在卷袋里找那三场的文章草稿。寻了半日只寻不着,便来问安老爷说:“文章稿子放在哪里了?等我把头场的诗文抄出来,好预备着亲友们要看。”安老爷说:“我三场都没存稿子。这些事情也实在作腻了。便有人要看,也不过加上几句密圈,写上几句通套批语,赞扬一番,说这次必要高中了。究竟到了出榜,还是个依然故我,也无味得很。所以我今年没存稿子。不但不必抄给人看,连你也不必看。这一出场,我就算中了。”说毕,拈须而笑。公子听了无法,只得罢了。

日月迅速,转眼就是四月。到了放榜的头一天晚上,这太太弄了几样果子、酒菜预备老爷候榜,好听那高中的喜信。安老爷坐下就笑着说道:“这大概是等榜的意思了。听我告诉你们:外头只知道是明日出榜,其实场里今日早半天,就拆弥封填起榜来了。规矩是拆一名,唱一名,填一句。就有那班会想钱的人从门缝儿里传出信来,外头报喜的接着分头去报。如今到了这时候不见动静,大约早报完了,不必再等。你们就弄了这些吃的,我乐得吃个河落海干睡觉。”说着,吃了几杯闷酒,又说了会儿闲话,真个就倒头酣呼大睡。那太太同公子并内外家人不肯就睡,还在那里左盼右盼。看看等到亮钟以后无信,大家也觉得是无望了,又乏又困,兴致索然,只得打点要睡。上房将要关了房门,忽听得大门打得三响,一片人声,报说头二三报,报安老爷中了第三名进士。

列公,你道安老爷既中得这样高,为什么直到此时才报?原来填榜的规矩,从第六名填起,前五名叫作“五魁”。直等把榜填完,就是半夜的光景了,然后倒填“五魁”。到了填“五魁”的时候,那场里办场的委员以至书吏、衙役、厨子、火夫,都许买几斤蜡烛,用钉子钉的大木盘插着,托在手里,轮流围绕,照耀如同白昼,叫作“闹五魁”。那点过的蜡烛拿出来送人还算一件取吉利的人情礼物。因此上,填到安老爷的名字已是四更天的光景。那报喜的谁不想这个“五魁”的头报,一得了信,便随着起早下圆明园的车马,从西直门连夜飞奔而来,所以到这里还没亮。

闲话休提。这太太因等不见喜信,正在卸妆要睡,听得外面喧嚷,忙叫人开了房门,出去打听。那门上的家人早把报条接了进来,给老爷、太太、公子叩喜。这一番吵,吵得安老爷也醒了,连忙披衣起来,公子呈上报条看了,满心欢喜。一时想起来,自己半生辛苦,黄卷青灯,直到须发苍然,才了得这桩心愿,不觉喜极生悲,倒落了几点泪。太太也觉心中颇有所感,忍泪含笑劝解说:“老爷,这正该喜欢,怎么倒伤起心来呢?”

定了一会,大家才喜逐颜开,满脸堆下笑来。公子便去打点收拾手本、拜帖、职名以及拜见老师的贽见门包、封套。家人们在外边开发喜钱。紧接着就有内城各家亲友看了榜先遣人来道喜,把位安太太忙得头脸也不曾好生梳洗得。正是“人逢喜事精神爽”,乏也忘了,困也没了,忙忙地带着丫鬟仆妇一面打点帽子衣服。又去平兑银两,找红毡,拿拜匣。所喜都是自己平日勤谨的好处,一件一件的预先弄妥,还不费事。安老爷看看太太忙得连袋烟也没工夫吃,便说道:“太太不必忙,今日没事,有一天的工夫呢,我后半天进城不迟,歇歇再收拾罢。”说着,自己梳洗已毕,忙穿好了衣服,先设了香案,在天地前上香磕头,又到佛堂祠堂行过了礼,然后内外家人都来叩喜。这些情节,都不必细讲。

P5-7

序言

武侠小说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早在先秦时期,随着奴隶制度的解体和封建城市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一个特殊的士人阶层,他们依靠自己的技艺——或文韬武略,或弹琴吹箫——在社会上谋生。特别是当时诸侯纷争,各路诸侯招揽门客,盛行养士之风,更促进了士阶层的发展。在士阶层中,以儒、侠两家最有号召力,韩非在《五蠹》篇中,就把二者并列,称“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留下了有关“侠”一词的最早记载。

儒生以思想左右人们,侠客以武勇抱打不平。后者在专制社会,无疑对普通人,特别是下层劳动人民,最有吸引力。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使芸芸众生有了理想、期待和盼望,有了当苦难和不平压过来时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正因如此,伴随着侠客的产生和其作为一个阶层的发展,就有了记载侠客的文字。在先秦史籍中,像《左传》、《战国策》中都有关于侠士行侠仗义的记载,它们为武侠文学提供了生活原型,堪称武侠小说的滥觞。西汉,司马迁有感于身世的不幸,文人的无能,以切肤之痛,用血泪之笔,为游侠、刺客立传,歌颂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呃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从而为武侠文学确立了“义”的基调。无义不能配称侠,无侠不足扬义,这是中国武侠小说自始至今一直贯穿的主导思想。东汉末年产生了被称为“古今小说杂传之祖”的《燕丹子》,赞扬荆轲言必信、行必果,不惜性命,刺杀秦王赢政的事迹,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唐人始有意为小说,武侠小说也在唐代成熟,在唐传奇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像《虬髯客传》、《聂隐娘》、《红线》、《无双传》等等,都是唐传奇中的上乘之作。它们所塑造的剑侠形象,不但反映了唐代社会动荡不安的侧面,而且为后世留下了武侠小说的光辉范本和丰富资料,提供了可资鉴借的艺术描写手段,影响所及,直至目前。

武侠小说自从唐代正式登上文学殿堂以后,就以独特的文化蕴味和审美情趣争得自己在文学百花园中独树一帜的地位。宋之话本、明清之章回小说,都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武侠小说,像在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水浒传》,就是最优秀的武侠小说——当然它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一般武侠小说本身的涵义。

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小说作为文学革命的先声,其发展远远超出了其他文学样式,其中武侠小说尤以为甚,形成了所谓的狂潮期,甚至出现了畸形发展,引起批评家的不满。然而,其中虽有相当一部分作品由于作家的游戏笔墨和商人重利而缺少艺术性,但仍有许多作家像向恺然、王度庐、朱贞木、李寿民、宫白羽、郑证因等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造就了旧派武侠小说相当灿烂的局面。

50年代,香港、台湾武侠小说再度繁荣,一时名家辈出,特别是产生了梁羽生、金庸、古龙三位巨星。他们继承传统文学中的精华,又吸收引进西方文学的创作技巧,以创作武侠小说为事业,以提高武侠小说品位为目的。他们经过不懈的努力,把武侠小说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连以前有偏见和鄙视它的人都不得不正视这样的现实:武侠文学再也不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道听途说、曝日闲谈,优秀的武侠作品同样可以跻身于文学名著之列。文学创作的成就不受题材的限制,只要运用典型化的语言,反映了社会历史现实,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显示出作者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深刻思索,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都会在文学之林高高耸立,卓尔不群。

80年代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港台新派武侠小说涌入大陆,使沉寂了40年的大陆武侠文学创作重新起步,新人新作不断涌现,而且出现一大批高质量的研究著作。这对总结武侠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指导阅读和创作,无疑都有重要的意义。相信不远的将来,定会有优秀的武侠作品出现。

武侠小说是一种大众文化,好的作品必须雅俗共赏,失去了通俗性和广大的读者队伍,武侠小说就丧失了生命力,必然会走向死胡同。但通俗绝不是媚俗,大众文化也不是低等文化,优秀的武侠小说是大俗大雅同熔一炉。其作者应是厚积而后薄发。只有如此,才能受到不同文化层次的各色人等的喜爱。真正做到这一点,可以说很难,非大手笔不能。正因为武侠小说要通俗,要面对大众,所以还有一个如何提高读者的艺术欣赏水平问题。求其上者得乎其中,如何将上上之作推荐给读者,不但是小说家的任务,更是出版家和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台湾研究界出版界曾遴选旧派武侠小说几十种,出版《近代武侠小说名著大系》,为读者提供经典名著,被誉为书界盛事。现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独具慧眼,在读者开始面对武侠小说思索和求精求细的时候,以大勇气大魄力推出本系列,无疑为研究界和读书界做了件大好事,可谓功高武林,德被读者,值得大书特书。

这一批所选的《儿女英雄传》、《七侠五义》、《七剑十三侠》等七种,选目精良,代表了清代及民国时期武侠小说的最高成就,配上精确的校点和典雅的装帧,无愧于“经典”二字。

该书系即将付梓,责任编辑诸公命余作序,辞不获免,只好应命。是为序。

刘国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7:3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