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念白--柯军昆曲日记(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柯军 |
出版社 |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念白:柯军昆曲日记》是昆曲表演艺术柯军继《说戏》《素昆》后的又一部著作,构成其“昆曲三部曲”。本书从柯军十余年来上百万字的日记中,精选了其二百余篇,从传承、幕后、往来、独白、日常五个方面,描绘了一位昆曲大家的内心写照。书中柯军卸下装扮、回归真我,以普通人的角度,写下了他对昆曲之爱,和他的生活常情,笔墨之间传递着他对昆曲事业的热忱,和对家庭生活的热爱。作品风格清利,质地纯粹,展现着一个真实的大武生。 目录 自序·不安分的念白 壹 传承 老师的鞭子 五祖传六祖,越传越糊涂 “上枷板” 让我考虑考虑 别再玩命了 “白眼狼” 那一拜 刘厚生老师给我的一封信 口传心授 “点石成金” 张继青老师的生日 师父的皮肤比师娘的还要嫩 “残疾人” 不是等快要死了才想到抢救 打磨 在“母亲”面前不能捧髯 等春暖花开,到外面看关女 您是丛珊的爸爸,那要重新握手 拜师 传承不是一味地学老师 师父把场 这6只手,捧的就是昆曲 搁一搁 我教,是为了学生好;我不教,也是为了学生好 18次掌声 让未来生长 梨园子弟 剧目移植 “拼命”和“舍命” 将军赶路不追小兔 名师带徒 “傻练” 没有人学就流不下去 贰 幕后 大伏天 要关爱不能宠爱 夏练三伏的魔力 字以人贵 咬牙的人 千般苦、万般累 武戏文唱 昆曲回家 小学的操场 把红地毯留给印度的艺术家 取舍 救场 质问与批判 力透纸背 灵魂的咏叹 抓住坐排就是抓住人物内心活动的行为逻辑 新戏老演 明孝陵排练 俯仰之间 兰苑的故事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问陵 该骂就骂,毫不留情面 感同身受 写不动了 格格不入 甘愿舍命 11个跪的不同 坚守与保守 两个家园 “血战上海滩” 江山是天下人的江山 还愿 “隐堂” 没有硝烟的战争 徒手攀岩 不惜命 我的浣纱记 痛上加痛 “开幕了” 叁 往来 大道至简 放飞 高度、深度、温度 鹊桥仙 隐雷琴 你的字已经不被人笑话了 传奇人物 “阿弥陀佛” 戏剧最后的走向还是人性 自由和自然 艺术的信仰 疼痛之舞 信园 昆虫 人在艺在 云上空间 阅读要有快感和乐趣 舞台与监狱 所谓书卷气 和尚学生 星云大师 万水千山,千军万马 听说过南京大屠杀的不超过10人 “滴滴绣”的生命密码 歌剧《拉贝日记》 要告诉世界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不确定的东西反而有力量 与石为伴 留给后人 昆曲的生命气象和气质是什么呢 蜘蛛是通灵的 刺穿表象,绣出真我 山水相融 一叶障目 《素昆》摄影展 面对、处理、放下 用艺术呈现艺术 “独门暗器” 发出自己的声音 环保戏剧观 松弛的排练 先锋与经典,永远是关于时间的辩证 牵心 生存之不易,价值之不凡 先生的历史观 梦里入戏,比戏还深 绝对姓“昆” 大师风度 昆曲与书法 爱好越广,肚肠越宽 灵魂深处的信仰 牛生牛 人间有味是清欢 肆 独白 看昆曲睡着了,也是香的 武戏的凋零 记忆深处 绝容不得 知识分子的风骨 我是谁 2045年 昆曲的恩人 说戏 天天向上 创作要体验生活 这过的是什么日子啊 孤独不是寂寞 “中国好书” 多余的“废话” 交卷 做有思想的艺术家 执念 付出 一言为定 有关“即兴” 特殊的“寄语” 只争朝夕 戏剧与治疗 昆曲的“逆行者” 昆曲传唱的危机 与白《牡丹》对垒 “昆曲监狱” 读《当代中国导演观点》有感——为我所用 卓越的合作者 在特殊的情境中关注灵魂 工匠精神 永远不要停 一眼千年 “草台班” 推荐语 不做虚假的“戏” 外部与内心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 雨中《夜奔》 昆曲排现代戏是不是在“找死” 卓尔不群 藏书票 伍 日常 母亲 父亲 皮鞋 这就是生活 昆曲摇篮曲 摒弃传统就会迷失了方向 汪家馄饨 以刀作笔 沉重的脚步 印与诗 “救命” 懒得抬头 不能只是用艺术来装点门面 名人馆 我好害臊 以诗还情 盟誓与承诺 昆山之友 奥灶面 最亲是故乡 不用轮着看 昆曲夫妻 酒逢知己 心爱的宝宝 难逃生活之诱惑 不速之客 海拉尔之行 小伞遮不住大雨 “草原绿鸟鸡” 草浪滚滚 往后余生 屎酸 微信 回国不能回家 所谓“时尚” 500人的神秘“大军” 白衬衫 痛就痛吧 “再不乖,雷要来了!” 武松的“松”不是肉鬆的“鬆” 观江听涛 武生的本能 后记 我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 昆曲与灵魂的遇合——《念白:柯军昆曲日记》赏读 序言 不安分的念白 壹 戏剧对于人类的意义 究竟是什么? 是蜜糖,还是利剑? 是春风,还是冰雪? 我想,它更是一束照 亮人类灵魂的现实之光, 让孤独者得以慰藉、 得以狂欢、得以自省, 让人性之光辉得以彰 显、得以闪耀、得以永恒 。 不惜一切使世界更美 好是戏剧人永远的追求。 贰 做艺术的人有时候傻 傻的、疯疯的、痴痴的… … 也可能怪怪的,还可 能是个不太“合群”的人。 这类人,不是想成为 就可以成为的。 祖宗前辈是否传承基 因信息、艺术密码、文化 血脉; 时代是否赋予宽广自 由的创作空间; 地域水土是否养润足 够的人文情致; 行业是否呈现锦绣气 象和多彩季节; 自身是否开启妙趣横 生疯魔缠绕的灵性与禀赋 ; 是否愿意,不惜一切 情之所钟; 是否愿意,不顾一切 情之所至。 冥冥之中,不得而知 。 叁 2017年5月30日,我做 了一个有关2045年的计 划,其中一条便是要写 300万字的日记,记录自 己的所思所想,书写自己 眼中的世界、心中的梦。 这本书要体现自己的生活 百态,在书中看到真实的 、苦闷的、微笑的、痴狂 的、艰辛的、可爱的、讨 厌的自己,发现一个别样 的生命个体。 日记是私密的文字, 为什么要给别人看?想告 诉读者什么? 日记里除了昆曲还有 其他,戏迷朋友会感兴趣 吗? 日记里流淌着内心深 处的荡漾和漪涟,会有知 音吗? 日记里有惬意,也有 不平;有单刀直入的评议 ,也有对事不对人的批判 ,适合公之于众吗? 肆 舞台,不仅仅是演出 的舞台,也可以是一个艺 术家发展、创新、思考、 评议、反省的舞台。 艺术家需要有激情, 同时也要理性规划自己的 道路,然后把它记录下来 ,走一阵,停下来想一想 ,回过头来看一看,然后 再往前走一走。 如此这般,就会比较 清晰地知道自己每一步是 怎么走过来的,那一刻是 怎么想的。 看得见的只是脚下的 路,看不见的是心路; 蒙上眼睛,也知道方 向在哪里,因为内心已明 了,心路所向,就在前方 。 我不想以后年纪大了 去写回忆录,再回头过滤 生活。现在就把观察和思 考忠实地写下来,大大方 方,端端正正,实实在在 ,坦坦荡荡,就这样。 伍 我写得很随性。 传承、演出、排练之 心得; 幕后、往来、生活之 感悟; 还有就是伴随我里里 外外的痛。 少年时科班训练受的 皮肉之痛, 登台演出时肱骨肋骨 的断折之痛, 绵延不断的痛风之痛 、轰轰烈烈的“蛇缠”之痛 , 曾经昆曲遭冷落之郁 痛, 母亲去世我却不在身 边的悲痛, 恩师张金龙老师变成 植物人,十几年躺在床上 的心痛。 更多的是感恩,是感 思,是感怀;是无限的情 ,是无尽的爱。 陆 一出戏,唱、念、做 、打。四两唱,千斤白。 唱是有曲谱的,标注 着鲜明的音符、旋律、节 奏。 念白貌似没有,其实 也讲究音高、旋律和节奏 。 有独白,有对白,有 群白,有盖白,有接白, 有抢白。 还有无声的念白—— 内心的潜台词。 多年来的日记如同舞 台之外的念白,自言自语 ,三言两语,闲言碎语, 轻言细语,千言万语,是 念白,也是表白。 导语 用一本书的时间,走进昆曲武生的生活。 从《说戏》,到《素昆》,再到《念白》,从最传统,到最先锋,再到最内心。 《念白:柯军昆曲日记》,一部大武生的昆曲谈艺录,纯粹、质朴,发乎本愿,有情感的温度,也有潜思和深度。 传承的意义,练功的苦与累,凝结在一滴滴汗水中,也融汇在一篇篇日记里。 后记 记得2020年8月5日, 我到凤凰美术出版社讨论 “昆曲日记”出版的相关事 宜,也就是这本书的开端 。 会上,编辑王林军老 师提出了几个方向。他认 为首先可以“大武生”为主 题,既切合自身行当,且 读起来掷地有声,随后以 武生为链条,讲述师门传 承和日常生活的故事;或 可以“戏比天大”为主题, 突出我与他人不同的学习 经历,结合演过的角色, 体现自己是如何从昆曲中 汲取营养的这一独特性; 也可以“一百方印”为主题 ,将印与人、事、物相结 合,跳脱出日记的范畴, 来讲述我与昆曲的故事。 书籍设计师曲闵民说 ,“昆曲日记”可以用日记 的形式,但不建议过于强 调时间线。整个书的形态 ,可做成多本内容轻松、 文学性较强的小册子,配 合以单色或双色的淡雅内 页,方便将来再从内容和 体量上进行更新。内容的 选材上,应增加昆曲舞台 和师门传承的比重,且各 篇章的体量尽量均衡。要 用内容塑造起人设,突出 昆曲艺术家的特质。 陈社长说,“昆曲日记 ”以文字为主,要更多地 体现丰富的人文精神。或 可增设“对话”的形式,以 与一两位名家对谈作为书 籍的切入点.扩大受众。 同时,要将优质的内容转 换给读者,抓住亮点做筛 选。主题文章要内容精练 ,杂文应做到形散而神不 散,同时体现我于台上、 台下两方面的形象。 《现代快报》的杜老 师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他觉得“昆曲日记”的内容 涵盖面很广,但应避免强 调日记的概念,要抓住生 活的细微之处.呈现出一 个日常化的调性,体现出 日常生活中的隐喻,从而 升华整本书的意义。需将 日记的内容进行归类,适 当增添对话的形式,构成 书文的比重。 后来在与编辑小李沟 通时,她说在看过所有的 日记后,最能感动她的是 幕后生活的那些篇幅,是 我在台下日常的故事。在 这些篇章中,我写了练功 房里的心酸,写了排练场 上的劳累,写了家里的欢 声笑语。她说是不是能把 这些更多地提炼出来,因 为这些内容或许能让大家 看到更多我不一样的一面 :“练功竟然这样辛苦?” “原来柯老师下班后也要 去买猪蹄回家炖汤的呀! ” 大家都表达了意见, 我也就把我为什么要写日 记、为什么要在2021年 出版这本书做了回应。 首先,我想在这本书 中体现出我自己的生活百 态。书里能看到真实的、 苦闷的、决绝的、疯狂的 、艰辛的、可爱的、讨厌 的自己,能够发现一个自 己可以称赞的自己,发现 一个艺术家别样的人生。 而1921年昆剧传习所成 立,2021年恰逢100年的 当口,我想以一位昆曲人 的角度把这一段历史说出 来。 “昆曲日记”的讨论意 见不一致,与我的初衷不 大相同,大家说的都各有 道理。不过,我就是一个 昆曲演员,写日记就是记 录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若真要以文字工作者的 高标准来要求自己,恐怕 实在难以企及呀。 还是之前的那个疑惑 :日记究竟能不能公之于 众?我的日记可不可以出 版发行?是不是以为之前 出了《说戏》《素昆》两 本书后就一定能有第三本 ?是不是我太急功近利了 ? 好在选编的过程中, 又经过了编辑设计团队多 回合的淬火,从书名推敲 到章节设置到结构调整到 文本梳理到图片选配,尽 可能地将一篇篇私写作的 日记转化为一本可供戏迷 与广大读者分享的一个昆 曲人的故事书。 急功近利吗?为了昆 曲的传承与传播,我只怕 来不及。 精彩页 老师的鞭子 张金龙老师是我在戏校时对我最严、教我昆曲最多的老师。他是一位艺术精湛、善于创新、教学经验十分丰富的老师,现在已经很少见到了。 可是现在张老师已经是植物人了,已在医院里躺了10多年。以前去,老师虽然无法说话,但会傻傻地笑,好像是在招呼我:“哦,兔崽子你来了,你怎么才来?你怎么不经常来看我?你怎么一年才来两次?”还会涌出眼泪。 可是,这次去,他大不如前了,完全不认得我了;不会笑,也没有泪,只是呆呆地看着我。我握着老师的手,老师的手软软的、凉凉的,无知无觉无力。 张老师的手,曾经多“凶狠”! 学生都怕他,叫他“大魔头”。 张老师手里的那根鞭子,细细的、软软的,我已经记不清楚被抽过多少次。鞭子抽上身,鞭痕中间是白的,边上两道是红的,红的边上又是白的。毕业后老师告诉我,藤条抽打,看上去皮肤紫红得厉害,但是不会伤着肉和骨头,只是让我们长些记性。 人说科班学戏如同10年大狱,这话并非言过其实,实际上恐怕比大狱还要厉害。因为大狱主要是失去自由,而科班学戏更有严格到近乎残酷的训练:按照艺术规律的标准,磨炼一个孩子,要让他脱胎换骨,成为一个合格的戏曲演员。 记得最清楚的,是张金龙老师教我《挑滑车》,身穿很厚重的大靠,让我连续一口气拉11遍。我拉到第三四遍时已经累得趴在地上,这时候老师的鞭子就抽上来了,抽得我直喊:“老师你别打、别打了,我一定把它完成。” 那是个单纯的年代,老师这么“狠”,但我们却信他,也没有家长出来抗议。因为都知道,老师是要把他知道的好东西传给我们。越狠,给我们的越多;挺过去,我们得到的就越多。 没有他的鞭子,我不可能吃那么多苦,疼过、苦过才会深爱;没有他的鞭子,我不可能传承那么多剧目,不可能有那么好的武戏基础,走不到今天的昆曲舞台上。这根鞭子让我们练就了童子功,鞭策着我们一直往前走,让我们练就了对昆曲遗产自觉的守卫。 看着躺在病床上的张老师,我噙着眼泪握着老师的手,多么希望老师能快快康复,能再抓起那根鞭子! 五祖传六祖,越传越糊涂 早餐后,在马丁老师的带领下,我到了历史悠久的柏林自由大学。 柏林自由大学是德国历史最悠久的文化机构,成立于1696年普鲁士帝国时期,后逐渐演变为今天的艺术学院。该院共分美术、建筑、文学、表演艺术、电影和媒体艺术6个部门,目前拥有419名成员,他们都是上述领域重要的艺术家。 这个建在德国的最老牌的艺术大学在欧洲是非常有名的,目前活跃在欧洲各类剧场和艺术中心的导演和艺术总监大部分来自这所学校培养出来的导演。他们先学习导师布置的系统艺术理论课程,但若想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必须创造出一反导师教学体系的一套属于自己导演体系的理论,才可以被学校认可,被导师认可。在西方做艺术都有理论研究,都有一套体系,都有学术支撑,客观而有标准,非此即彼,泾渭分明。反观我们的艺术理论体系,学术研究或许是滞后的。 前不久在与歌剧演员幺红的交谈中,谈起中国京剧音乐理论研究的懒惰,她说西方歌剧之所以能流传几百年,是有着强大的记谱体系和完整的音乐理论做支撑,每一个音符、每一个唱腔、每一个发声都扎扎实实。所以经常有不会说意大利语,但会唱意大利歌剧的情况,因为读音在乐谱上被记录得清清楚楚。并且任何事情都有标准,几百年来很多歌剧的演唱都有不同的样式和风格,都有研究音乐理论的人把它记录下来,让后人传唱。她说:“那些搞京剧音乐理论的人在做什么呢?那么懒惰!” 但我想,并不是他们懒惰,而是我们的传承注重的是口传心授,是相对封闭的、有些狭隘的,有的师父带徒弟还存有门户之见,不懂什么是理论、什么是学术、什么是体系,只注重“我”的存在,注重“我”的传承,注重要像“我”。 搞理论的也忙碌在自己的框框里,满足于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在核心报刊上发表对实践没有指导的美文。他们很勤奋很用心,可是对实践没有指导和引领的理论要它何用?对实践没有批评指正的理论又要它何用?对实践没有分析总结的理论又有什么价值? 我们传承的方法要向西方学习,一定要建立有理论研究、有学术支撑的传承体系,要建立有系统的传承教学课程,不能似是而非,不能“五祖传六祖,越传越糊涂”。 P2-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