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全面胜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枢纽。历史工作者有责任用通俗的方式将学术界对抗日战争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介绍给社会大众,使抗日战争的史实与意义更加深入人心。 陈红民教授的团队有志于此,历经六年完成此书,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呈现中华民族这十四年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历史。 本书讴歌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抗击外侮的事迹,弘扬了伟大的抗战精神,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展现了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密切联系,充分显示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作者简介 陈红民,1958年生,山东泰安人。历史学博士。现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所长、蒋介石与近现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社科基金历史学科评审组成员。二十世纪中国史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现代史、中华民国史与当代台湾史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出版《函电里的人际关系与政治》《蒋介石的后半生》等沦著、译著20余部(含合著),在中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目前的关注重点在蒋介石及其相关的研究,推动相关研究的学术化与国际化,主编了第一套“蒋介石与近代中国”学术研究丛书,担任国家社科重大项目“蒋介石资料数据库建设”的首席专家。 目录 第一章 中国的局部抗战(1931—1937) 一、日本走上对外扩张之路 二、九一八事变 三、中华民族英勇抗战的星星之火 四、中国走向团结抗日 五、韬光养晦:抗日准备 六、争取国际援助的努力 第二章 全国抗战初期的艰苦奋斗(1937—1941) 一、中国全面抗战御侮 二、全面抗战战略的确定 三、《论持久战》与敌后战场的作战 四、全民族抗战 五、海外华侨与国际友人支援抗战 第三章 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场联为一体(1941—1945) 一、太平洋战争与中国战场 二、中国战场的大规模作战 三、中国军队扬威域外 四、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五、战时中国民众的艰难生活 六、迈向世界大国的步伐 第四章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1945) 一、胜利前夕的世界反法西斯战场 二、中国战场的反攻 三、日本投降与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结语 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纵观党的历史,我党始 终高度重视实践基础上的理 论创新,坚持用理论创新成 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 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 。七十多年前,著名的马克 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撰写的 通俗著作《大众哲学》,引 领一代又一代有志之士选择 了正确的人生道路,影响了 中国几代读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 平总书记把握时代发展新要 求,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 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 点、新论断、新要求,这些 推进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用 朴实、生动的语言,以讲故 事、举事例、摆事实的方式 与人民同频共振、凝聚共识 ,增强了人民群众对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 感和知晓度,凸显了当代中 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群众 性的基本特征,成为新时期 理论创新大众化的新典范。 高等学校学科齐全、人 才密集、研究实力雄厚,是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 化大众化、普及传播党的理 论创新成果的重要阵地。汇 聚高校智慧,发挥高校优势 ,大力开展优秀成果普及推 广,切实增强哲学社会科学 话语权,是高校繁荣发展哲 学社会科学的光荣任务、重 大使命。 2012年,教育部启动实 施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普及 读物项目。通过组织动员高 校一流学者开展哲学社会科 学优秀成果普及转化,撰写 一批观点正确、品质高端、 通俗易懂的科学理论和人文 社科知识普及读物,积极推 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阐释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 广普及哲学社会科学最新理 论创新成果,让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路线 方针政策,更好地为广大群 众掌握和实践,转化为推进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强 大精神力量。与一般意义的 学术研究和科普类读物相比 ,教育部设立的普及读物更 侧重对党最新理论的宣传阐 释,更强涮学术创新成果的 转化普及,更凸显“大师写 小书”的理念,努力产出一 批弘扬中国道路、中国精神 、中国力量的精品力作。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中国梦必将伴随着哲学社 会科学的繁荣兴盛。我们将 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坚持学术追求与社会责任相 统一,坚持正确方向,紧跟 时代步伐,顺应实践要求, 不断加快高校哲学社会科学 创新体系建设,为不断增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推 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 荣作出更大贡献!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 2014年4月10日 导语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全面胜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枢纽。历史工作者有责任用通俗的方式将学术界对抗日战争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介绍给社会大众,使抗日战争的史实与意义更加深入人心。 本书是史学专家写给社会大众的通俗读物,一本书呈现十四年波澜壮阔的历史。 后记 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 争,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 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 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 。它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 。 用通俗的方式,将学术 界对抗日战争这段历史研究 的成果介绍给社会大众,使 抗日战争的史实与意义深入 人心,是历史工作者义不容 辞的责任,也是我的夙愿。 1995年,抗日战争胜利50 周年之际,本人与好友李继 锋教授合作,在辽宁美术出 版社出版了一套4册的《抗 日战争史》连环画,影响颇 大,曾获辽宁省的“五个一 工程”奖。20年后的抗日战 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以《 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 为题,申请“教育部哲学社 会科学研究普及读物项目” ,幸获立项。 经过5年的努力,这本小 书终于定稿,呈现给读者, 也算是献给抗日战争胜利75 周年,献给英勇抗日英烈们 的一份薄礼! 此书是集体合作的结晶 。赵晓红完成第一章的初稿 ;徐亮完成第二章的初稿, 统一完善参考文献;钟健完 成第三章初稿;陈红民完成 第四章与结语。 本人是项目负责人,负 责全书的立意、结构与写作 风格的规划,对各章初稿进 行了大量的删改与统一工作 。各位作者在初稿基础上再 次补充史实,润色文字。最 后,由本人对全书进行统稿 ,完成定稿。可以说,我们 的写作态度认真、严谨,是 “三易其稿”。如果书中出现 史实与表述方面的失误,由 本人承担责任。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按 照项目的要求,我们努力做 到史实准确,叙述形象,行 文流畅,尽可能使读者喜闻 乐见。为此,我们决定不用 注释的方式来标注具体的史 料出处,希望更多了解这段 历史与相关细节的读者,可 在参考文献列出的史料与论 著中,找到答案。 用10余万字的篇幅尽量 通俗、形象地反映抗日战争 的全貌,殊非易事。我们的 愿望很好,构思也不错,但 实际写作过程中发现难以达 到预期。一是抗日战争的历 史波澜壮阔,涉及面广泛而 复杂,许多鸿篇巨制的学术 著作尚不能完全涵盖,何况 是这本小书;第二个原因当 然是我们还欠缺精准把握重 大历史事件的能力,文字水 平也有待提高。只能说,我 们尽心尽力了。我们用与时 俱进的表达来向社会大众传 递学术研究成果的努力,不 会停止。 期待着专家与读者的批 评指正。 陈红民 2019年12月20日于威尼 斯客寓 精彩页 第一章 中国的局部抗战(193l—1937) 一、日本走上对外扩张之路 古代农业社会时期,中国高度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在周边国家中一枝独秀。日本等邻国在中国最强盛时期,多次通过派出“遣唐使”等方式向中国学习。中日两国作为近邻,虽有过冲突,但更多的是和平相处。进入近代后,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强国,企图取得称霸亚洲的地位,走上了不断侵略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之路。 1.步步入侵中国 曾几何时,日本和中国同样面临着被西方人侵,几乎沦为半殖民地的命运险境。然而短短几十年内,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迈向现代化国家道路,不仅成功挑战中国,而且打败了欧洲强国俄国。被胜利冲昏头脑的日本,野心膨胀到居然想要称霸世界。日本将中国视为实现其野心道路上的垫脚石,它构想的“蓝图”是: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欲征服中国,必先占领“满蒙”。 1894年,日本对华发动了蓄谋已久的甲午战争,貌似强大的中国被日本打败。日本利用《马关条约》,向中国勒索了巨额赔款,并以此赔款再大力扩张军备。几年后,日本竞一跃成为八国联军主力,首次取得了与西方列强在华“并驾齐驱”的地位,终于实现了明治维新以来梦寐以求的“脱亚入欧”战略,并进而实施“人欧侵亚”的政策。 日本冒险发动甲午战争,企图独占朝鲜,占领中国东北,与同样觊觎朝鲜、中国东北的俄国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1904年,日本偷袭驻在旅顺港的俄国舰队,日俄战争爆发。战争以日本获胜,双方签订《朴次茅斯和约》而告结束。通过条约,日本攫取了中国东北地区所谓的“南满特殊权益”,确立了在东北亚的霸权地位。战争结束后,日本人认为,“豁出国命与俄国前后作战十八个月,牺牲十万生灵和二十亿国币,才将俄国逐出南满洲”,得到其支配权,所以对中国“满蒙”地区具有不寻常的“感情”,逐渐将中国东北视为禁脔,类似“满洲是日本付出20万国民鲜血之代价换来的”这样的言论,成了一些日本人的口头禅。 1914年6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即趁西方列强无暇东顾之际,以英日同盟为幌子,积极开展参战活动,企图抓住千载难逢的机会,推行其“大陆政策”。日本加紧部署对德作战,制定进攻中国青岛的方案。北洋政府先后试图努力通过宣告中立、谋划和平收回胶澳租借地,甚至与英日共同参加对德战争等方案,来避免山东危机,但均遭失败。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照会中国外交部,蛮横无理地声称:“胶州湾问题与中国无关,日本希望中国政府对此问题持绝对消极立场。”8月15日,日本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将胶澳租借地无条件交给日本。德国予以拒绝,日本遂于8月23日对德宣战。9月2日,日军突然在山东龙口和莱州附近登陆,并趁机占领了胶济铁路,不但破坏了中国的中立地位,而且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袁世凯在会议上直接问陆军总长段祺瑞:“为保卫国土,军队可以采取哪些行动,可以抵抗多久?”段回答:“武器弹药困难,只能抵抗四十八小时。”无奈之下,袁世凯采取一边抵制、一边让步的政策对日进行交涉。当双方还在围绕山东问题进行交涉之际,日本方面突然于1915年1月18日向中国提出了“二十一条”。 “二十一条”的主要内容是: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省的一切权益;要求“南满”以及东部内蒙古的特权,旅顺、大连租期与“南满”铁路经营权之展期;中日合办汉冶萍公司;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之不割让;聘用日本顾问技师等。日德战争甫经解决,日本即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由此可见,日本对德宣战并非仅仅是为占领胶州湾,其根本目的是借此机会为根本解决中国问题开辟道路,实现独霸中国的野心。日本担心西方列强的干涉,要求中国保守秘密。袁世凯对于日本“动辄视中国如狗彘或奴隶”的要求相当激愤,授意中国代表团将“二十一条”内容和会谈情况故意透露给国内报馆和美英新闻媒体,从而给日本造成压力,迫使其不得不做出一些让步。5月8日,日置益对华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中国接受除了第五号内容以外的“二十一条”全部内容。袁世凯虽心有不甘,但于9日被迫接受。这一天后来被定为“国耻纪念日”。 P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