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伟著的《竞争中立制度的理论和实践》的主要亮点是揭示了两个有重要意义的结论:第一,在美国“一体两翼”的推动模式下,“竞争中立”极有可能成为新的国际经贸规则;进一步地讲,“竞争中立”也可能通过扩展其外延,对既有的规制国有企业的其他国际规则进行整合和提炼,进而成长为国际贸易和投资中的基础性原则。第二,我国国有(国营)企业的改革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的改革历程,充分地表明: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目标,与“竞争中立”的宗旨并无二致,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实现不同所有权类型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强化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最终提高全体消费者的福祉。
石伟著的《竞争中立制度的理论和实践》厘清了“竞争中立”的发展脉络,分析了“竞争中立”从国内制度向国际经贸规则的演变路径,研究了“竞争中立”的国内法实践和国际法实践。从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的历史入手,分析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逻辑与“竞争中立”制度之间的关系,对于我国目前正在进行混合所有制和分类经营改革能否有效地应对美国推广的“竞争中立”制度进行分析,并对我国政府和企业提出应对“竞争中立”制度的建议。
导论
第一节 缘起
第二节 主要内容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竞争中立”起源考:知识的考古
第一节 “竞争中立”的界定
一、国别定义
二、国际组织的定义
三、学者的定义
四、“竞争中立”与竞争法/反垄断法
五、小结
第二节 从“中立”到“竞争中立”的演变
一、“中立”的制度根源
二、从“中立”到“税收中立”
三、从“税收中立”到“竞争中立”
四、“竞争中立”在法律中的确立
五、小结
第三节 “竞争中立”的社会基础
一、经济根源
二、思想文化根源
三、哲学根源
四、小结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竞争中立”的制度变迁:从国内法到国际规则
第一节 作为国内法的“竞争中立”
一、狭义的“竞争中立”:澳大利亚模式
二、广义的“竞争中立”:欧盟模式
三、小结
第二节 作为双边规则的“竞争中立”
一、澳大利亚模式
二、美国模式
三、混合模式:澳大利亚模式和美国模式的结合
四、小结
第三节 作为国际“软法”的“竞争中立”
一、“软法”的界定
二、作为OECD“软法”的“竞争中立”
三、《欧盟和美国关于国际投资共同原则的声明》
四、其他国际平台上的“竞争中立”
五、小结
第四节 走向多边规则的“竞争中立”:基于TPP的分析
一、关于“竞争中立”的宏观规定
二、关于“国有企业”的定义
三、国有企业的运营规范:商业考虑、非歧视待遇和非商业援助
四、信息披露和透明度要求
五、小结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竞争中立”的国内法实践:澳大利亚的经验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竞争中立”制度的基本架构
一、制度内容
二、执行机构
三、适用的范围
四、投诉机制
第三节 “竞争中立”的实践:基于案例的分析
一、基本事实
二、双方的主要主张
三、主要分析过程
四、主要结论
第四节 澳大利亚实践的经验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竞争中立”的国际法实践:美国对中国企业的挑战
第一节 反补贴措施中的“竞争中立”逻辑
一、针对政府“直接补贴”的逻辑
二、针对政府“间接补贴”的逻辑
第二节 美国适用“竞争中立”的实践模式
一、DS379裁定之前的实践模式
二、DS379的主要争议及其裁定
三、DS379裁定之后的实践模式
四、小结
第三节 美国“竞争中立”实践的背景与趋势
一、内因:美国国内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外因:中国国有企业的竞争压力
三、趋势:TTIP框架下的欧美合作
第四节 美国推广“竞争中立”的制度根源:“国家主导型经济”的挑战
一、国家主导型经济和自由经济模式
二、国家主导型经济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三、国家主导型经济和美国企业的利益
四、小结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竞争中立”制度下的国有企业改革
第一节 引论
一、国有企业的界定
二、OECD的国有企业改革建议
第二节 组织形式变迁:从国营企业到国有企业
一、国营企业体系形成阶段:1949~1977年
二、计划经济体制改革阶段:1978~1992年
三、从国营企业到国有企业:1993年宪法修正案
四、小结
第三节 暗合“竞争中立”精神的国有企业改革
一、公司制改革:1993年《公司法》
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1994~2003年
三、促进国有企业和私企的公平竞争
四、小结
第四节 混合所有制与分类经营改革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和“竞争中立”
二、分类经营改革和“竞争中立”
三、小结
第五节 进一步改革的建议
一、政府应对措施
二、企业应对措施
三、小结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附录澳大利亚联邦“竞争中立”政策声明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英文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