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第二届“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的获奖作品。参评专家认为该书的学术贡献是“基于货币演进逻辑指出OCA理论只关注货币同盟宏观调整成本的局限,并从国家间利益博弈角度重新审视共同货币形成的条件,其对国家间制度建设和政策共识及其微观基础的强调拓展了货币同盟理论的新视野,深化了人们有关亚洲货币合作的认识。
本书作者从货币发展史的角度论述了“一个国家,一种货币”这一常态存在的合理性,通过拉丁货币同盟、斯堪的纳维亚货币同盟的典型化事实阐明了货币同盟的历史存在性以及解体原因,以欧洲货币联盟发展为线索,阐述了从国家货币发展到共同货币的曲折历程。
当前,作为推进国际货币体系走向阶段性合理化主要基础的区域性货币同盟,在世界各地正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开。区域性货币同盟实践首先必须要回答的问题是:主权国家间走向货币同盟的条件是什么?现有文献对货币同盟形成条件的种种认识存在不一致和矛盾之处。本书在批判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围绕该问题展开了进一步的理论探讨。欧洲经济与货币同盟(EMU)被作为主要的实证案例来检验和印证理论分析结果。
本书首先通过透视货币发展史,回答“一个国家,一种货币”的常态是如何在货币演进中逻辑地、历史地形成的,从而了解“国家货币”出现的历史合理性、逻辑必然性和其包含的效率损失,进而理解超国家“共同货币”的出现为何是那么困难,但又为何应该出现。同时,本书将分析历史上出现过的两个货币同盟典型案例,着重分析其产生条件和失败原因。
然后本书将展开对传统最优货币区(OCA)理论的批判性研究。不仅指出0CA诸标准问的替代、交叉、因果和矛盾关系以及标准本身的内生性问题,同时还指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OCA理论具有由其鲜明的凯恩斯主义特点带来的理论局限性。在理论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最优货币区标准体系。应该说,对0CA理论局限性的认识,将提醒人们反思用OCA标准判断货币同盟形成条件的惯常做法,重新认识传统0CA理论的政策适用性。
OCA理论关注的仅是货币同盟的宏观调整成本,分析货币同盟形成应对成本和收益作全面考虑。但现有文献存在对收益的外溢性和网络外部性考虑不足、分析时有遗漏或不可比等问题。本书接下来将针对这些不足,从国家利益角度对货币同盟各项收益和成本作出进一步全面细致的分析,提出货币同盟各项收益成本特征的综合分析归纳表,归纳出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并提出改进了的成本收益条件。本书由此认为单经济收益就足以说明为何EMU能生成。
随后,本书将构建一个简单的两国形成货币同盟的宏观博弈模型,来分析国家加入货币同盟行为的直接相互作用。从国家问利益角度说明:(1)“一个国家,一种货币”的状况可以理解为一个“协调失败”和“合作失败”类的纳什均衡;(2)克服“协调失败”和“合作失败”促使货币同盟形成,区域性制度建设和国家间政策共识达成的条件十分重要。EMU的实现可以理解为欧洲国家为实现货币同盟的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克服“协调失败”和“合作失败”,走出不良纳什均衡的结果,区域制度建设和政策共识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作为全书的一个补充,本书接下来从国家利益的微观基础角度来分析说明,由于货币同盟的净收益分配面广,分配相对均匀和对称,一国在决定是否加入货币同盟时,可以主要从国家整体利益角度进行成本收益比较和判断,而不必额外关注国内利益关系的可能变化对加入货币同盟政策选择的影响。
最后,本书简单讨论了上述分析和结论对“亚元”的有益启示。
本书的基本结论概括如下:
1.国家因素对货币使用范围的主导性影响可能造成效率损失。货币的空间使用范围受国家和市场二因素的影响。历史地看,货币演进到一定阶段后出现货币国家化有必然性和合理性,但随着市场交易范围的不断扩展,在由国家因素主导货币使用范围而产生的历史常态——“一个国家,一种货币”中,就会包含有矛盾和效率损失。因此,货币的国家化有其局限性,货币同盟和共同货币是对这一局限性的回应,是对国家货币的超越和扬弃。
2.用传统最优货币区(OCA)标准作为货币同盟形成条件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有种种局限性,对此应该有足够的认识。本书对传统0CA理论和0CA标准展开三方面批判。第一,传统最优货币区诸标准间存在替代、交叉、因果和矛盾关系,内部关系不一致,有些标准本身还存在问题,如由Mundell最先提出的劳动力流动性标准。第二,传统0CA理论是凯恩斯主义的,同二战后相当一段时期的经济实际情况相适应。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等宏观经济学派兴起,它们提供了审视货币同盟形成条件的新理论视角。第三,0CA标准有内生性,这从一个方面证明,货币一体化和经济一体化可以并行发展,两者相互需要,相互促进。这些批判性分析,使人们对货币同盟的形成持有更为乐观的态度,并提醒政策制定者要谨慎使用传统OCA标准,防止简单化和机械化倾向。
3.为更准确地全面界定国家因加入货币同盟而获得的成本和收益.需要对共同利益、长远利益和成本与收益的不可比性和可能的遗漏有清楚的认识。同传统的最优货币区理论相比,货币同盟的成本收益分析从更为广泛的视角审视国家加入货币同盟的利弊得失。本书的分析提醒人们注意,国家加入货币同盟的行为有相互的影响和作用,由此产生了货币同盟的共同利益;货币同盟收益中,长期才能显现的收益是货币同盟的长远利益;货币同盟的成本和收益有些还有不可比性,有些还容易在分析中被遗漏。考虑到现有成本收益分析对这些问题考虑不够,我们认为,货币同盟的收益在以前文献中被低估了。政策制定者既要充分考虑到国家行为的相互影响,又要具有长远眼光,才会对加入货币同盟的国家利益影响有准确把握。
4.区域性制度建设和政策共识是货币同盟形成的重要条件。由于国家加入货币同盟的行为有相互影响和作用,我们认为,即使货币同盟对于每个国家的净收益为正,国家仍然有可能维持国家货币的初始状态。“一个国家,一种货币”其实可以理解为一个“协调失败”和“合作失败”类的纳什均衡。区域性制度建设和国家间政策共识达成对于克服“协调失败”和“合作失败”、促使货币同盟形成十分重要。区域性制度建设和国家问政策共识达成需要的仅仅是各个国家为了自身利益而建立的政治联系,政治一体化和政治同盟这样强的条件不是必要的。
5.是否加入货币同盟,可以主要从国家整体利益角度作成本收益比较,不必额外关注国内微观利益基础。本书的分析说明,货币同盟产生的净收益分配面广,分配相对均匀和对称,所以加入货币同盟政策对国内利益集团的分配效应不明显。因此,在货币同盟问题上,国家和政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扮演“社会计划者”的角色。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以“国家理性”为假定,以国家为基本分析主体的方法是站得住脚的。
6.在对传统最优货币区标准条件、政治同盟先决条件、经济一体化先决条件、一般性的成本收益条件和国内政治经济学条件作出分析和批判的基础上,本书得到了货币同盟形成的条件,可以概括如下:
(1)同宏观经济调整成本相关:新最优货币区标准体系中的四个核心条件和一个参考条件;
(2)同综合成本收益比较相关:由货币同盟各项收益成本特征的综合分析归纳得出的改进了的成本收益条件;
(3)同国家间利益的实现相关:区域性制度建设和国家间政策共识条件(这两个条件的形成,并不需要政治一体化和政治同盟)。
7.欧洲经济和货币同盟的形成,单单用货币同盟能给各个国家产生正的经济净收益就可以解释,其中区域性制度建设和政策共识在实现欧洲货币同盟的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8.用本书提出的新最优货币区标准体系中的四个核心条件和一个参考条件以及改进了的成本收益条件来考察,我们应该对亚洲货币同盟有更为乐观的态度。但是,由于亚洲缺乏区域性制度建设和国家问政策共识,货币同盟的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在亚洲国家难以被认识和实现,亚洲国家仍维持在货币林立的“囚徒困境”中,因此,实质性的区域制度建设对亚洲国家走向货币合作非常重要。目前可考虑从一个如欧洲煤钢联营的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合作点人手,另外,建立“亚洲支付同盟”也应首先提上日程,既可以减少区域内对美元的依赖,又可以向窄幅波动和货币同盟迈开坚实的第一步。
1.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回顾
1.3 基本假定、研究方法和本书框架
2.国家货币的产生和货币同盟的实践:货币史回顾分析
2.1 几个重要概念的含义和货币史相关文献回顾
2.1.1 国家货币、固定汇率安排区、货币同盟和通货同盟的联系和区别
2.1.2 货币史相关文献回顾
2.2 商品流通范围影响货币使用范围:私人部门和市场角度
2.2.1 货币变迁与交易费用节约
2.2.2 货币空间使用范围和交易费用节约
2.2.3 “劣币驱逐良币”还是“良币驱逐劣币”
2.3 国家疆域边界影响货币使用范围:公共部门和国家的角度
2.3.1 货币国家化带来公共利益增进
2.3.2 货币国家化的国家自身利益原因
2.3.3 货币信用化的加速和作为国家与民族象征的货币
2.3.4 两种影响货币使用范围的因素对比
2.4 近代货币同盟的尝试
2.4.1 货币同盟史的基本情况
2.4.2 拉丁货币同盟(1865—1927年)
2.4.3 斯堪的纳维亚货币同盟(1873—1931年)
2.4.4 货币发展史上的一大飞跃:从国家货币到共同货币
2.5 二战后欧洲货币合作历程及欧洲经济和货币同盟
2.5.1 初期尝试(二战结束至1970年维纳计划之前)
2.5.2 在波折中前进:从维纳计划、“蛇行于洞”到欧洲货币体系(1970—1990年)
2.5.3 货币合作高级阶段:EMU推进和欧元生成(1990年至今)
2.5.4 特点和启示
3.传统最优货币区理论评析和新最优货币区标准体系
3.1 凯恩斯主义性质的最优货币区(0CA)理论:产生背景和含义
3.1.1 凯恩斯主义性质的OCA理论产生背景
3.1.2 最优货币区和最优货币区标准的含义
3.2 一个宏观经济模型和最优货币区经典文献
3.2.1 加入货币同盟的失业成本或通货膨胀成本模型
3.2.2 传统最优货币区标准:能够降低成本的经济特征
3.3 传统最优货币区标准批判性研究
3.3.1 批判性讨论和,EMu实证研究
3.3.2 传统最优货币区标准整体评价和新最优货币区标准体系
3.4 对货币和汇率政策有效性的质疑
3.4.1 贬值对于供给曲线的影响与政策中长期失效:货币主义学派的观点
3.4.2 短期垂直菲利普斯曲线与政策在短期的失效: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
3.4.3 进一步的讨论和传统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局限性
3.5 “卢卡斯批判”和OCA标准的内生性
3.5.1 “卢卡斯批判”和传统()CA理论
3.5.2 最优货币区标准的内生性
3.6 本章小结
4.货币同盟成本收益综合比较条件:国家利益角度
4.1 现有货币同盟成本收益文献的不足
4.2 来自货币区内的收益
4.2.1 国际储备的节约
4.2.2 区域内货币三大功能的更有效发挥
4.2.3 区内经济更稳定、抗风险力增强
4.2.4 区内投资和经济增长效应
4.3 来自货币区外的收益
4.3.1 国际铸币税收益
4.3.2 同区外国际结算功能加强
4.3.3 货币区整体国际经济竞争力提高
4.4 成本
4.4.1 政策自主性丧失和宏观经济调整成本
4.4.2 过渡成本
4.4.3 货币作为国家和民族象征引发的成本
4.4.4 丧失国内铸币税收益权带来的损失
4.4.5 初始名义汇率平价确定偏差带来的调整成本
4.4.6 短期内失业增加的成本
4.5 “改进了的成本收益条件”和EMu生成经济原因解释的充分性
4.5.1 各项收益成本特征综合分析归纳表
4.5.2 成本收益分析的操作意见
4.5.3 净收益为正的EMu
5.货币同盟形成的博弈分析和区域性制度建设与政策共识条件:国家间利益角度
5.1 两国问形成货币同盟的宏观经济博弈模型
5.1.1 高度资本流动下n-1问题的对称和不对称解
5.1.2 一个简单的两国货币同盟形成博弈模型
5.1.3 模型“求解”
5.2 “协调失败”的例子:网络外部性和过渡成本
5.2.1 模型设定和求解
5.2.2 作为“协调失败”均衡的“一个国家,一种货币”
5.3 “合作失败”例子之一:有不同通货膨胀倾向的国家间的货币同盟
5.3.1 模型设定
5.3.2 低通货膨胀倾向国选择优劣排序
5.3.3 高通货膨胀倾向国选择优劣排序
5.3.4 博弈解的讨论
5.4 “合作失败”例子之二:财政支出规模不同的国家间的货币同盟
5.4.1 模型设定和三种待研究状态
5.4.2 一国一种货币下的优化问题
5.4.3 两国实行固定汇率下的优化问题
5.4.4 单一货币同盟下的优化问题
5.4.5 三种状态的福利比较和讨论
5.5 “合作失败”例子之三:“搭便车”和货币同盟成本分担
5.5.1 两国分担货币同盟形成成本的博弈模型
5.5.2 数值例子
5.5.3 模型和数值例子的启示
5.6 区域性制度建设、政策共识和EMU的形成
5.6.1 国际货币协调和合作困难的原因
5.6.2 区域性制度建设和政策共识达成:货币同盟形成的重要条件
5.6.3 历史上货币同盟的再分析
5.6.4 对欧洲货币合作的实证研究
6.货币同盟成员国国内政治经济学分析:国家利益的微观基础角度
6.1 理论分析
6.1.1 货币同盟政治经济学分析的相关文献回顾
6.1.2 不稳定的偏好结构和难以标识的利益集团
6.2 EMU的实证研究
6.2.1 欧元形成是否产生了明显的集团分配效应
6.2.2 EMU引起各国国内争论的原因
6.3 货币同盟和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分析的比较
7.总结和对“亚元”形成条件的再认识
7.1 基本结论和创新
7.1.1 本书基本结论
7.1.2 本书的创新
7.2 本书的局限性
7.3 对“亚元”形成条件的简短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