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非常强调和崇尚立志,认为人一生必须要立定志向。管理学有个观点:目标越明确效率越高。从这个意义上说,志向使人生更加有效率,更有意义。有了方向,而且朝着这个方向不停努力,可以使生命的每一天都更有成就感。
孔子说:“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关云长温酒斩华雄,千万军马中夺敌帅首级如探囊取物,这是“三军可夺帅也”;严颜宁死不屈,面不改色,“但有断头将军,无有投降将军。”这是“匹夫不可夺志也”。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士可杀而不可辱。
一个人,只要他真有气节,志向坚定,“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那就任谁也没有办法使他改变了。这种宁死不屈“匹夫不可夺志也”的英勇事迹,可歌可泣,在历史上不胜枚举。
南宋末年,朝廷偏安江南,国势弱小,北方蒙古族于公元1271年结束了内部争夺皇位的自相残杀局面,建立了元朝,接着把侵略矛头直指南宋。南宋朝廷长期为投降派所把持,文天祥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出现的抗击侵略的伟大民族英雄。
他毅然临危受命,但是昏庸的朝廷和无耻的投降派却使他遭到了严重的挫折,最后他被敌人活捉,在监狱里写下了著名的诗篇《正气歌》。临刑前夕,皇帝忽必烈亲自出马劝降,以宰相之职作为诱饵,妄图使文天祥投降,但遭文天祥严厉拒绝。忽必烈只好问他:“那你究竟要什么呢?”文天祥回答说:“愿以一死足矣!”并写下《过零丁洋》以明志。
文天祥这种以身殉国、视死如归的伟大精神使得敌人束手无策,一筹莫展。这实际上等于宣布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和他自己所赞颂的“正气”的胜利。文天祥明确遵循“社稷为重,君为轻”的思想,他并不对帝王愚忠,而只无条件地忠于国家和民族,这就是他的“为人之志”。
“匹夫不可夺志”。为什么文天祥能够经历三遭贬谪,两举义旗,忍受三年被囚之苦,而坚守其志呢?让我们看看他小时候的故事,就都明白了。
文天祥从小就有着明确的读书目的,那就是为了救世和报国。他的父亲文仪常对文天祥说:“自从大宋朝廷南渡后,国势日渐腐败和衰落,而北方的蒙古族日益发展和强盛起来,他们灭西夏,占高丽,又吞并了金朝,虽然目前内部有些权力之争,但迟早是会向南方用兵的。大宋正需用人才,你要学好本领,为国效力呀!”
文天祥的父亲最喜爱竹子,他在院落内外栽了许多翠竹,还给书斋起名“竹居”。他还经常亲自修整竹园,有时还画上几幅画或对翠竹吟上几句诗,他的生活中离不开竹子。同时还经常与文天祥兄弟谈论竹子的功用和性质,用以启示他们做人要正直和坚强。
一天,上完新课,面对窗外的绿竹,父亲突然发问:“竹之功用可谓大矣,而它的品性,又可谓高尚。你能说说它的品格吗?”
“竹子无论在山地,还是在平原都能生长,它不要求很好的种植条件,”文天祥一面望着院子里的翠竹,一面从容地说着,“然而竹子质地却很坚硬,不管风吹,还是雨淋,它都保持正直,从不肯低头弯腰!”
父亲越听越高兴,把文天祥领到屋外竹林旁,指着竿竿修竹说:“我生来最喜爱竹子,原因就在这里。竹子有那么多的用途,而又不需要人们给予什么,它质坚、干直,身可焚而不可毁其节,干可断而不可改其直。我认为做人也需要这样。”
“您放心吧,我一定像竹子那样去做人,要为人们办更多的好事、实事,而且遇到逆境和恶势力,绝不低头弯腰,绝不变节。”文天祥握着拳头,坚定也对父亲说。
文天祥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俎豆,万世楷模”,都是因为他从小就立下浩然远志,要救黎民于水火、支大厦于将颓、挽狂澜于既倒。如果没有早年所立之志的引导,肯定成就不了他的千古英名。
孙权未满20岁即继承父兄基业争雄江东,但他并不满足占有东南半壁江山,尽管他对阵的是拥有“卧龙”诸葛孔明、五虎上将的刘备,麾下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曹操,他都不在乎,敢于去拼,敢于去夺。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始终牢记少年时的志向:“须知少日拿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这就是他贯彻一生的“志”,他追求的是“剑在手,问天下谁是英雄”。最终使得一代枭雄曹操也不能不赞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所以说,成大事者,需先立大志。因为人的行动总是被意志、理想决定和支配。意志一旦树立,就会变成行动的方向和动力。有了高远的意志,就有明确的生活目标,远离腐败和堕落的陷阱;有了高远的志向,把国家的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就能忍住诱惑,廉洁奉公,坚守志向,无欲则刚。正所谓: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正志先立,则邪说不能移,异端不能惑。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这句话强调的正是立志和守志的重要性。守志就是必须坚持对所立之志的一贯性和持久性,不可朝三暮四,一日三志,要持之以恒。守志虽然重要,但立志是守志的前提,是守志的基础。立下大志,不一定可以成大事,甚至是很少人能成大事,但成大事的人,肯定都曾经立过大志。让我们遵照先贤们的警言,欲成大事,先立大志,立志守志,方能成大事!P3-6
今人研读《论语》,无论学界中人,还是百行各业,都是为了通过对孔子思想的了解,亲近和掌握传统文化,有的人从中获得了深刻的精神滋养,有的人则因此而有了更稳实远大的出发。
——汪涌豪,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学孔子,就是要学做人。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论语》,其实讲的就是如何做人:一是讲一个人的自我修养,二是讲与人相处,三是讲个人与家庭、社会的关系。这些都是在讲做人。
——孔祥楷,孔子第75代嫡长孙
中国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以孔子思想为宗源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言。它是世界文化史上富于特色的、影响巨大的文化系统,是今日中国文化之“根”、之“源”。
孔子的“克己复礼”、“以仁治国”、“以和为贵,仁者爱人”的思想,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了深远影响。长期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诸如爱国主义精神、民本主义思想,成为中华民族奋进不止的精神动力。“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治国主张,则成为历代领袖治国的方略。
公元前二世纪,西汉王朝规定官吏要从儒生中选拔,从此,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文化。孔子思想被历代王朝所重视,孔子的名号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公元元年,汉平帝封孔子为公爵,五百年后北魏孝文帝又改称孔子为“文成宣尼公”,唐太宗李世民尊称孔子为“先圣”,宋真宗赵恒又改封为“至圣文宣王”,到了清代,顺治皇帝加号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孔子是两千五百年前中国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学说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还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成为东方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论基础。以孔子为代表创立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时至今日仍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
孔子不仅属于历史,也属于当代,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早在公元一世纪,孔子的儒家学说就已经广泛传播。现在韩国有个专门研究孔子儒教思想的成均馆,它是从六百年前朝鲜时期开始成立的成均馆大学演变而来,也是韩国研究儒教的最高研究机构。在韩国的儒教学派里有个退溪学,是成退溪先生创立的,退溪学是研究孔子思想的儒教学里最大的学派。
3世纪,朝鲜学者王仁带着一本《论语》到了日本。从此,“孔子”便在日本落下了根。日本的儒学受孔子的思想影响很大,在明治维新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明治维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由于受到中国的影响,不仅日本、朝鲜,就连越南、东南亚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将“孔子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并相继建起了祭祀孔子的庙宇。
16世纪以来,孔子思想又陆续传人西方国家,他的理想主义、道德思想成为资产阶级思想家反对宗教迷信的武器,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发展。最早把儒学介绍给西方人的是明清时期来华的传教士,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传教士利玛窦将《论语》翻译成了拉丁文,于1687年在法国巴黎出版。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是最早的孔子著作英译本,该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孔子)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
18世纪时,孔子学说就在欧洲学术界引起了广泛讨论,到了20世纪,西方出现了钦佩孔子的高潮,60年代在大众中形成了东方文化热。可见孔子思想及学说已遍及世界各地,对全人类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2005年9月28日全球首次举行联合祭孔,参加祭奠的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安黛丽。霍尔说:“儒家思想的精要之语对世人可以起到警醒作用,儒家的一些价值观念正在融人世界文化的主流。”
在西方人心目中,孔子与希腊古代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一样享有盛名,德国柏林得月园的人口处,矗立着两米多高的大理石孔子塑像,基座上刻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孔子名言。德国人把孔子和康德共同尊为教育学的奠基人。西方出版的《100个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中,孔子排名第五。美国人还尊孔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在西方人看来,孔于是人类历史上没有留下“亲笔”作品、但对人类文明产生重大影响的三个伟人之一。流传下来的《论语》是由孑乙子的学生在他去世后撰写的;记录古希腊苏格拉底思想的《辩白》是由他的学生柏拉图在他被处死以后撰写的;描述耶稣言行的《福音书》也是由他的门徒在他被钉上十字架后几十年里完成的。
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耶稣也曾说过“你们想让别人怎么对待自己,就应该怎么对待别人。”这两句名言在西方被称为“黄金律”,但是耶稣比孔子要晚整整5个世纪!
对于外国人来说,不了解《论语》也就不能透彻地了解中国人的思想和中国的文化。对于中国人而言,我们应该比外国人更了解孔子,更能理解和感受孔子思想的魅力。孔子的思想已经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即使你不读《论语》,孔子也在你身边;但如果你读过了《论语》,感受就又不一样了。
千年时光并没有改变人生的本质,孔子思想直到今天仍然是充满活力的。先贤圣人的思想依然贴近普通人的生活,走近孔子,我们仍然能够品味他的人生智慧。尤其是经历很多事情之后,再看《论语》,就有很多感慨,觉得其言不虚,真的可以指导人生。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如何规划人生?如何立志?如何孝顺父母、友爱亲朋?如何协调和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如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如何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如何应对挫折、失败、困难?如何获得人生的幸福?如何提高自身的修养?如何成功又受人尊敬?……这些问题,孔子及其儒家学说都能做出完美的解答。
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近孔子,聆听先哲教诲。做一个好人,一个有修养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中国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以孔子思想为宗源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言。它是世界文化史上富于特色的、影响巨大的文化系统,是今日中国文化之“根”、之“源”。如今,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如何规划人生?如何立志?如何孝顺父母、友爱亲朋?如何协调和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如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如何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如何应对挫折、失败、困难?如何获得人生的幸福?如何提高自身的修养?如何成功又受人尊敬?……这些问题,孔子及其儒家学说都能做出完美的解答。
司马迁写《孔子世家》,说孔子德行高不可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自己“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我们虽然不能达到孔子那样的境界,但我们应向往他,追求他,从他那里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烦恼,并有更智慧的生存和更稳实的出发。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近孔子,聆听先哲教诲。做一个好人,一个有修养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