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拙斋书话(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高克勤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陈寅恪文集》出版述略

鲲西先生近作《初刊本(柳如是别传)出版纪实》(刊《文汇报》二oO六年十一月五日),记述了上海古籍出版社在“文革”结束后不久出版陈寅恪先生遗著《柳如是别传》的曲折过程。文中提到,“文革”结束后上海古籍出版社在清理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下简称“中华上编”)存稿时,“竟然发现了陈先生的《金明馆丛稿初编》,此稿从何而来已无从查考”。鲲西先生由于丁酉遭难,旋又因所谓历史问题而被迫离开了出版社几二十年,对中华上编的编辑出版情况不甚了解。其实,此稿的由来是有案可稽的。这是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前身中华上编所约的稿,由于种种原因当时未能及时出版。蒋天枢先生撰《陈寅陪先生编年事辑》卷下载,一九六二年春,陶铸陪胡乔木到中山大学看望陈寅恪先生时,陈先生谈及旧论文稿集起来重印事,虽已交付书局,但迟迟没有出版,感叹“盖棺有期,出版无日”。胡乔木笑答:“出版有期,盖棺尚远。”上述记载中提到的旧论文稿结集就是指的《金明馆丛稿初编》,书局就是指中华上编。在上海古籍出版社保存的书稿档案中,至今完整地保留了陈寅恪先生论文集的编辑出版记录和来往书信,从中可以看到,“文革”结束后《陈寅恪文集》的迅速出版固然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当时的编辑解放思想、尊重学术的结果,同时也是从中华上编以来的几代出版人对于学术文化一以贯之重视的体现。为了表彰前辈出版人对于学术文化的贡献,同时也使今人对“文革”前的出版环境有一个真实的了解,本文特征引上海古籍出版社保存的有关栏案,简述《陈寅恪文集》的出版经过。

陈寅陪先生的学术著作在他生前单行的有三种:《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初刊于一九四三年,解放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印行过;《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初刊于一九四四年,解放后中华书局印行过;《元白诗笺证稿》一九五O年十一月岭南大学文化研究室出版线装本,又由中华书局出版增补本(平装)。有鉴于陈先生单篇论文的学术价值,一九五八年,《元白诗笺证稿》甫出版,中华上编的编辑就约请陈先生将有关古典文学的论著编集出版,得到了陈先生的同意。自此到一九六三年陈寅恪先生交稿,六年间,中华上编的编辑与陈先生书信往来不断,有十余通之多。一九五八年九月六日,陈先生复信云: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负责同志:

昨接尊处1958年9月2日(58)华沪编字第0632号函“函询论文集交稿日期由”。拙著拟名为“金明馆丛稿初编”,若无特别事故,大约可在1959年2月以后8月以前交稿。专复

此致

敬礼

陈寅恪  1958年9月6日

一九五九年二月二十七日,陈先生之女陈小彭来信说,其父“因血压甚高,遵医生之嘱:不多说话,不可用心”。中华上编复信慰问,并询交稿日期。一九五九年六月七日,陈先生复信(图一)云:

上海编辑所负责同志:

敬复者,顷接“59年6月4日华沪编字第123d号”来函,敬悉一切。贱躯自去年至今疾病缠绵,以致整理旧稿工作,完全停顿。前次预拟交稿之期未能定行,曷胜歉疚。但俟健康稍复,自当继续整理旧稿工作。何时能告一段落,现尚未敢预言也。专此奉复,并希鉴谅是幸!此致敬礼

陈寅恪

1959,6月7日

P1-4

后记

本书的编成出版,首先要感谢上海辞书出版社给了我机会。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前身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与我长期供职的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前身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历史上曾经短时间合并为一家,而今两家是隶属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的兄弟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是对我学习和工作帮助最大的一本工具书,一直是我的案头之助。我也曾荣幸地为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多种出版物撰稿,得到辞书出版社同仁的关照。近年来,上海辞书出版社积极开拓选题,出版了《开卷书坊》丛书,已出版了四辑三十余种,蔚为大观,其中不少作者是我熟识的师友,包括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前辈鲲西和钱伯城先生。因此,我也乐意附骥,加盟《开卷书坊》的作者队伍。

书中收录的文章,都在结集前发表过,在此感谢所有发表过拙文的报刊社和出版社的编辑,尤其要感谢《文汇报》、《文汇读书周报》、《东方早报·上海书评》和《新民晚报》等报刊,本书的大部分文章发表于它们的版面,感谢陆灏、贺小钢等编辑长期的鼓励和支持。此次结集的文章大多保持发表时的原貌。根据出版社的建议,此次结集增加了一些图片,其中陈寅恪先生书信照片的刊布得到了陈先生之女的同意,特此说明并感谢。上海辞书出版社的编辑对本书的编选提出了不少切实的建议,为拙著的出版付出了辛劳,最后再次向编辑同仁表示感谢。

高克勤

二○一六年四月

目录

《陈寅恪文集》出版述略

吉光片羽弥足珍贵

 ——读《陈寅恪先生遗稿》札记

重睹大师手泽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略稿(手写本)》重版

感言

花开两枝

 ——中华上编、中华书局与陈寅恪著作出版

 概观

陈寅恪先生致古典文学出版彬中华书局上

海编辑所书信辑注

从《旧文四篇》到《七缀集》

作家·编辑·学者

 ——读《金性尧全集》有感

识真还从集外求

 ——读《金性尧集外文编》有感

思想者的心路历程

 ——读王元化《九十年代日记》

蔼然长者

 ——记刘季高先生

学术出版与学者合作的典范

 ——王运熙先生与上海古籍出版社

从章培恒先生的《中国文学史》说起

业精于勤,行成于思

 ——记王水照先生

半肖居问学散记

台北的书店

在北美看中国古籍

英国的专业出版

难忘斯特灵

三位英国教授

“孤星”的故事

法兰克福之魂

生命的价值和尊严

 ——北欧散记

普希金塑像的联想

新圣女公墓的缅思

后记

序言

自略识之无以迄于今,五十年来惟以读书为务,尤其是在复旦大学求学的七年和从事编辑工作的三十年间。

昔人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吾亦常以此自勉。读书渐多,在学校和出版社又多从长者高士游,得读前辈时贤大作,了解学林掌故,偶有会心,间有发覆。浸淫日久,不免技痒,偷闲撰文,不敢自秘。读写编校之余,亦有以访书之名而作域内外之行。访书之外,不免观景采风,偶有文字记载,以作雪泥鸿爪之忆。日积月累,敝帚自珍,居然亦有数十篇。兹效野人献曝之举,汇为一集,公之同好。

本书选历年所作二十四篇。第一部分九篇为书事书评。其中五篇涉及陈寅恪先生著作编辑出版事。这不仅是因为陈寅恪先生著作在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具有的崇高地位,而且也是因为编辑出版陈寅恪先生著作同样在中国当代文化和出版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其他几篇或叙钱锺书、王元化先生著作编辑出版事,或评金性尧著作涉及的人和事,这些作者及其著作也是当代文化和出版史值得关注的。第二部分五篇记人。其实叙书事写书评也离不开记人。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原无收入记人之文的设想,因已将近年所写记人之文另编为他集。根据辞书出版社编辑的建议,为使本书内容略显丰富,酌选几篇写我在复旦大学求学的四位老师的文章,以铭记师恩,兼示自己的学术渊源。这几篇与他集所收略有重复,敬请读者鉴谅。第三部分十篇纪行。所记主要是从一个读书人、出版人的角度写自己的见闻和感想。

一书编成,取名颇为踌躇。是书所收诸文,侧重虽有不同,但缘起俱在书,故不避效颦之讥,慕晦庵前辈大作,亦名之为“书话”。至于“拙斋”,小号而已。父母名予之意,期能勤以补拙。而今年过半百,自谓尚勤,拙则依然,已知天命,就一任其拙,因以“拙斋”为号。故拙集名为《拙斋书话》。

本书诸文所述,皆为亲睹或亲历,所论或有疏误,还望读者鉴正。

二○一六年四月

内容推荐

高克勤,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拙斋书画(精)》是“开卷书坊第五辑”的一种,精选高克勤先生随笔文章近三十篇,分三小辑,第一小辑记述陈寅恪、钱钟书、王元化、金性尧等先生的著作的出版始末;第二小辑主要是怀人记事,回忆了其师王水照先生,新中华上编的“三架马车”、“四大编审”;第三辑是在国外的见闻随笔。

编辑推荐

《拙斋书画(精)》作者高克勤先生三十多年来先后在高校求学和在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以读书编书为业,又多从长者高士游,了解学林掌故,亦有以访书之名而作域内外之行。《拙斋书画(精)》选历年所作二十四篇,或为书事书评,或述学术师承,或纪旅行见闻。其中所记陈寅恪先生著作编辑出版事等文尤具史料价值。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2:3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