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准确。戒骄戒躁
毕业后所面对的社会自然不容易应对,但也没有夸张到有人宣扬的那么恐怖。年轻、有体力有激情、有知识有学历,已经将很多人比了下去,所以关键就在选择上,而大多数人的恐慌就来自于不知何去何从,看起来前程似锦,却又处处陷阱。
人生的阶段性在于,每个人对自己的定位也在不断改变,从小到大都在读书,所以身份是学生,对自己的定位是做个好学生,学好知识考试拿优,遵守纪律团结同学。一级一级往上读,终于大学毕业,这个阶段的任务是步人社会,正式成人。
然而大部分毕业生很迷茫,到底应该怎么走?自己究竟适合哪一条路?选择太多了也不是一件好事,工作、创业、考研……毕业之前,这都是比较抽象的事情,虽然经常说起,也只是存在于口头上,一毕业就成了摆在眼前实实在在的问题,汹涌而来让人难以招架。
定位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只有正确定位才能找准目标走对路。毕业后能否起步顺利,越走越顺,都在于一个精准的定位。一开始定位的诀窍在于——不脱离现实,高估自己;也不自卑自怨,匆忙地随便找条路就走。
毕业后的生活是全新的,也许你不能完全把控,空有豪情万丈并不能战胜一切,如果不喜欢像其他“平凡人”一样找份工作,可以考虑自己创造财富,但请先思考一下这个定位,真的不是意气用事?
自己当老板比当员工艰难一百倍,要付出的成本和代价非常大,从一个方面来说,我并不建议刚毕业的年轻人贸然创业,当然,就业形势如此严峻,如果有机会有资金有素质,可以考虑从小做起,在进步中求发展。所以,就业还是很多毕业生的第一条路,这个定位对很多人来说,算是不过不失、不偏不倚。
在求职期间,毕业生对自己的定位也很重要。到底该找哪一种工作?是该进国企还是名企或者外企?这些都必须准确定位。更不消说选择岗位和行业,切不可自以为是,不是说有的挑战太艰难,实在是需要考量自身情况,比如你脚上穿双高跟鞋,适合去爬一座又高又陡的石头山吗?
有一个老生常谈的例子:比尔·盖茨从哈佛退学创办微软,这几乎成了很多人创业的榜样,可笑的是真的有很多人从大学退学去寻找理想。人要对自己的人生有所定位,榜样的力量在于激励而不是套用。比尔·盖茨首先有聪明的大脑和过人的社会活动能力,还有强大的执行力和誓不罢休的毅力。虽然他从哈佛退学,但他的专业知识是从中学就开始累积的,有经验有想法,而且显然他拥有名校的背景和人脉。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多人对电脑一无所知,他已经成为先锋者,并且在80年代占尽了先机,时代造就了他。当然,最少不了的是家庭做后盾,无论是教育还是资金,或是家族背景,都对比尔·盖茨的起步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每一个人的成功都离不开自身条件,条件包括很多项,要根据这些条件对自己准确定位。一些成功的故事也许并不适合你,找到自己的路最重要。
好高骛远固然不是好习惯,但人也要学习欣赏自己。这不是一种自恋的表现,所谓的“欣赏”是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就像高考估分一样,把自己的分数估计太低,报志愿的时候没有胆量,会造成“高分低走”的悲剧。定位也要沉得住气,不要太急躁,看到身边的人都有了着落,这时候很容易就慌了,开始对自己的能力和运气产生怀疑,“慌不择路”就是这么来的,往往走上一条并不适合自己的岔路,日后想纠正这个错误,就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表弟毕业后找工作花了小半年的时间,高不成低不就,这期间很多同学都签了单位,在这种状况之下,原本很沉得住气的表弟也开始慌了。我曾经建议过他,工作的问题急不得,家里也不等着他养家糊口,为了个人以后的发展,最好是耐着性子找个好的。不知道是受了哪位朋友的启发,表弟最终受不了等待的压力,决定考研,实际上他的专业并不需要进一步的学历提升,经验反而比较重要,可惜表弟一意孤行,觉得找不到好工作,不如读个硕士学位增加筹码。
好在表弟从小成绩不错,顺利考上了研究生,没有浪费更多的时间。转眼研究生将近毕业,他却陷入了更大的困惑中。这个专业的硕士学位并不值钱,行业内更愿意找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哪怕是大专学历,一来就能上手的人最受欢迎,工资起步也不用研究生那么高。所以表弟虽然是研究生,但在年龄和经验上都没有优势,这样的结果让他很苦恼。
表弟毕业后的定位显然是“急躁”酿苦果,对自身优势和专业形势分析不清,周围的环境一逼迫,就躲进了考研读研的避难所。俗话说,好饭不怕迟,只要自己有本事,等待时机的过程不过是养精蓄锐。
我告诉表弟,这个时候的他更急不得,定位好自己的路,挽回还不难。首先争取工作机会,积累行业经验,学习做人做事,过几年学历的优势自然就会显现出来,要往上爬或者跳到更好的公司,会轻松很多。
虽然表弟的起步迟了几年,但只要再一次定位自己,要翻盘还是不难,这个时候的他和本科毕业后的定位又有不同,人生的阶段性又一次显现出来,可见定位要从自身环境出发,把弱势转化成强势。
毕业后面对的并不是悬崖,这个人生阶段不仅有挑战,也有无穷无尽的机会,如果你真的是人才就不会被埋没,前提是必须对自己定位准确。P3-5
前言 这些事,毕业时必须想明白
第一章 未雨绸缪,毕业前就为工作做足功课
定位准确,戒骄戒躁
先有短期目标
心态升级,不盲目悲观
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分析手头的“关系资源”
给自己一些压力“测试”
了解基本的人事制度
收集各路信息,寻找机会
第二章 走出校园,思维要一起毕业
别在等待中挥霍光阴
做事要分轻重缓急
敢于拒绝,善于拒绝
用“代入法”想问题
宁弯不折才是英雄
为学历自卑很愚蠢
不要过于愤世嫉俗
梦想切忌虚浮
第三章 现实很残酷,懒散无为的恶习一定要剔除
别让生活陷入复制的恶循环
毕业了,要对自己的健康负责
个人形象就是品牌
从虚拟走向现实
尽可能地多见世面
离开才能成长
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
拒绝拖延症
第四章 求职面试是门技术活,你要懂得步步为营
简历不可敷衍了事
求职最忌“广撒网”
修饰弱项,凸显强项
面试说话,“宁慢勿快”
克服“密闭”空间恐惧症
保持冷静,不卑不亢
量力而行
最好的不一定是最适合的
专业≠职业
要有骑驴找马的掌控能力
第五章 学点人情世故,别在职场自乱阵脚
同事相处,亲疏有度
新人入职,勤快不吃亏
前辈必有过人之处
别不把小领导当领导
管住嘴,迈开腿
事情做在明面上
公司小不代表起点低
摘掉优等生的光环
千万不要站错队
第六章 遵从内心的召唤时别太理想化
创业,先掂量掂量自己的“本钱”再说
想当老板先打工
“考公”不一定有完美结局
考研读研的成本问题
留学的可行性报告
SOHO也有技术含量
“毕婚族”能走多远
第七章 适应角色转换,别再幻想别人替你搞定一切
上学是花钱,上班是挣钱
吃苦是毕业后的第一堂课
别太把自己当盘菜
学会变通,别太“老实”
从一穷二白开始理财
杜绝“朝九晚五”抑郁症
人穷志不要短
学习并不局限于书本
第八章 走出与世隔绝的“宅生活”,主动去编织你的人际关系网
有来有往,才有来往
带眼识人,结识“贵人”
接名片和发名片的奥秘
朋友名单上的加减法
结识新朋友要循序渐进
不要在朋友圈中找自信
姿态过低只能成为跟班
朋友也要“分门别类”
第九章 现实一点,没有人为你的天真买单
听人说话“拐个弯”
与人相处别太敏感
赞美别人又不用花钱
冷言冷面惹人嫌
保持谦逊,走得更远
“马屁”要拍得圆润
留心“捧杀”陷阱
修养可以修炼
这些事,毕业时必须想明白
毕业了,有人要工作,有人要读书,有人要考公务员,有人要结婚。人这辈子什么都是环环相扣,今天的一个小决定,也许会影响一生的命运,就像蝴蝶效应。这道理不是没人懂,所以刚出校园的年轻人,特别害怕第一步走错,他们在毕业前后很长一段时间,会无可避免地会陷入一种恐慌的状态。
有的人选择继续读书考研究生,以此来缓解就业压力。一些考生并非对某种专业有专研兴趣,只是为自己增加学历筹码,更有的人只是为“家里蹲”找个正当理由,考了一年又一年,浪费了时间和精力。等他们千辛万苦考上了,毕业后又要面对就业的压力,此时研究生学历贬值,又失去了年龄优势,更加感觉无所适从。难道要继续读书,一路读下去,读到老,一辈子不接触社会?
这种逃避和盲目的情况在考公务员方面也有体现。其实深入其间,会发现很大比例的考生只是抱着“试水”的心态,考上了固然好,考不上也要考,毕竟国家体制内的工作是最稳最舒服的。
赶“考公”热闹的人却很少考虑,自己的个性是否合适,公务员的工作性质比较特殊,有的时候很忙,有的时候比较清闲,还有各种关系复杂的考核,人际关系也很难处理。如果是一个向往精英职场生活,又比较讲究自由度的年轻人,其实不适合公务员生活。但是,看着逐年上涨的考公数字,有几个人报考时能考虑到这些方面?
当然,大部分人首先把希望寄托在找工作上,好像找一份好工作就万事大吉了,但现实中理想的工作又不是那么容易找,于是慌慌忙忙地先就业,又陷入了职场的迷惑当中,如果找到一份不适合的工作,很容易丧失斗志。
什么样的工作叫“不适合”?简单来说,就是不适合的行业,不适合的职能,不适合的制度。首先是专业和行业难以匹配,毕业后一旦踏入了一个行业,就很难再转行。而一个人的工作岗位和个人性格也有很大关系,个性内向的人做不好后勤工作,不够细致的人做不了会计工作,如果不幸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工作会感觉到非常痛苦。
最重要的还有企业制度,在国企、私企、外企生存的策略都有不同。这也会造成毕业时的就业恐慌,国企福利好有保障,但是论资排辈的现象比较严重,毕业生容易摸不清门道;私企发展空间大,学习机会多,但是风险大,压力大;外企环境良好,薪水比较高,能体验不同的企业文化,但是起点高,发挥的余地不大,而且工作强度大。这些企业制度各有利弊,就业最重要的就是定位,定位明确,也不会对择业恐慌,对职场恐慌。
当然,很多有志青年也许会选择创业,这能给人极大的成就感和收益,但是总体来说,这个选择投人多,成功的人少,容易造成更大更深更久的恐慌。特别是现在的经济环境,不是大学生毕业创业的温床,在毕业生各方面都不成熟的条件下,更不能急于一时。
毕业后除了以上选择,还有诸如留学、自由职业等选择,这都不是逃避现实的出路,需要考虑的东西更多。
总体来说,毕业时的恐慌征候,大部分是由于对自己认识不清,又没有非常突出的技能傍身,所以造成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害怕选择错误的恶果。
我认为一个年轻人毕业前夕,应该抽时间出来认真做一件事,把自己从里到外分析一遍,包括家世背景、人脉关系、学历技能、性格习惯。有很多东西光靠想是想不出来的,只有经过历练,才能理解其中奥妙,但那需要付出的代价就大了,所以这里先做准备,就是为了杜绝毕业恐慌,不走无谓的弯路。把自己的情况一一列出来,能够很好地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发现了不足,就去改正,发现了优点,就善加利用。想出类拔萃,一定要比别人先走一步,还要忍受得住寂寞和孤独。
除了事业问题,个人的生活与情感也无法忽视。因为教育制度的问题,大部分人大学一毕业,就到了一个适婚年龄,无奈的是,这时候如果没有做好准备,往往一拖就是三四年,直到好多适合自己的结婚对象被挑走了,自己又不愿意将就凑活,最终成了一个大问题。而那些早就有恋人的人呢?有的人感觉一毕业就结婚实在太仓促,除了那些可以得到家人资助的人,大部分人毕业时绝对不具备成家的经济实力。而且其中很多人根本没有结婚生子的心理准备。再说,刚毕业正是打拼的时段,怎能贸然陷入鸡毛蒜皮的家常琐事中呢?
这还是一个定位问题。一个人究竟要的是什么?对于年轻女性来说,有的希望做个职场女强人,可以和男人拼,有的则笃信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又或者只想过家常小日子。男人则是觉得先成家后立业并不矛盾,或者觉得找到合适的先定下来,免得以后找不到喜欢的。所以诞生了一大批“毕婚族”,一毕业就结婚,从实际调查来看,有的很和谐,有的则以悲剧收场。
所以任何事都没有一个定论,二十几岁刚毕业,就不能再懵懵懂懂了,要对未来几年的路有一个详尽的规划,事业和家庭两手抓。
刚步入社会的新鲜毕业生难免有些傲气,这是可以理解的,要保持这种意气风发的势头,但内心要低调谦虚,随时准备学习,说话时常带微笑。勤于思而敏于行,对自己定位准确了,就一步步去实现,毕竟刚毕业的时候很多人在钱、人脉、经验、阅历上都得从零开始积累。
这并不是让人恐慌的原因,很多东西都可以靠时间和努力累积起来。也不要害怕选择,对自己定位准确了,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具备什么,就大胆地选择,年轻就是资本。而最值得恐惧的,是毕业后没有一个清晰的规划,没有一个正确的思路,整天像没头苍蝇一样乱闯,这样的毕业生一定会被社会“欺负”。
总之,走了耕读岁月,远去了灯光书影。面对毕业,你将有新的日程,将开始另一段新的生活。希望本书能作为你从校园人向社会人蜕变的指南,让你少走弯路,尽快实现自己的梦想。
刚毕业时大家的起点一样,但过了三五年,个人的命运却大相径庭。有的人已经成为公司的中层领导,有的人则还在原地踏步;有的人实现了工作与兴趣的结合,有的人却觉得工作索然无味。其实,毕业那一年是从学习生涯向职业生涯转变的关键时期。可以说,能否施展自己的才华,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平台,并得到领导的器重、同事的认可,往往取决于这一阶段的努力。那么,如何应对面试中的常见问题?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如何把兴趣变成职业?如何改变自身的很多负面情绪,从受挫中找到正能量?如何激发对工作的热情?如何培养高效能的工作态度?怎样与领导、同事相处?如何给自己解压?答案都在本书里面。皇甫智见编著的《赢在起跑线(毕业必修9堂课)》从9个方面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希望年轻的你能少走弯路,赢在起跑线上,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抱负。
《赢在起跑线(毕业必修9堂课)》是《圈子对了,事就成了》《世界上最会说话的人》的作者皇甫智见,又一巅峰力作。书中阐释了大学毕业时有些事必须想明白,例如,对自己的定位、自己想要什么、具备什么,等等。面对毕业,你将有新的日程,将开始另一段新生活。希望这本书能为你从校园人向社会人蜕变的指南,让你少走弯路,尽快实现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