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月亮与六便士(赠英文版)(汉英对照)/双语经典
分类 教育考试-外语学习-英语
作者 (英国)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小说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原是一名证券经纪人,在不惑之年突然回应内心的呼唤,放弃一切去巴黎画画。经历种种遭遇之后,他来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在那里,他的灵感如泉喷涌,直到得了麻风病依然作画不止,在他去世多年后人们才意识到,那个世人眼中不可理喻的疯子,贫困潦倒的流浪汉原来是个世间罕见的艺术天才!小说深入探讨了理想和现实这一永恒的主题:有多少人只是偶尔抬头想胆怯地看一眼月亮,又继续低头追逐六便士。
作者简介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1874-1965),英国小说家、剧作家,被誉为“故事圣手”。
生于巴黎,10岁前父母双亡,由叔叔接回英国抚养,因身材矮小,说话结巴,总被同龄人欺凌,性格孤僻敏感。
18岁在伦敦学医,后弃医从文。23岁时发表第一部小说《兰贝斯的丽莎》,从此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42岁出版《人性的枷锁》,46岁时出版《月亮与六便士》,享誉全球。64岁时出版讲述阅读经验与写作技巧的《毛姆文学课:如何阅读与写作》(又名《总结:毛姆写作生活回忆》),在年轻人中一纸风行。
毛姆人生经历奇特,他做过助产士,做过间谍,做过演员,做过救护车司机;他做过丈夫,做过情人,拒绝过女人的求婚,他的求婚也被另一个女人拒绝过;他自称“四分之三喜欢女人,只有四分之一喜欢男人”。
在文学界,毛姆是一个优雅、老到、冷漠的人性观察者,几乎每一个人都能在他的故事中看到自己,这也让毛姆成为20世纪炙手可热的作家之一。
他的后半生住在一座仙境般的别墅里,晚年几乎获得了整个欧洲文学界的一切殊荣。91岁时,逝于法国。
作家榜经典名著·毛姆代表作系列:
已出版:《月亮与六便士》《人性的枷锁》《毛姆文学课:如何阅读与写作》,即将出版:《面纱》《刀锋》。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章
第五十一章
第五十二章
第五十三章
第五十四章
第五十五章
第五十六章
第五十七章
第五十八章
译后记
序言
当《月亮与六便士》一
书的最后一行终于翻译完成
时,我不但亲身体会到“译
事三难”,更加体会到我国
近代翻译家严复的那句名言
“一名之立,旬月踟蹰”所说
的个中滋味。为了找到一个
可能谈不上传神,但能比较
好达意的措辞、句子,我确
实也曾搜肠刮肚、夜不能寐
;当有了一个比较让自己满
意的翻译结果时,我也毫不
顾及左右,或拍案,或抚额
,或自言自语,或哑然失笑
。但不管怎么说,对这部经
典作品的翻译,既可以说是
对自己的一个挑战,又可以
说是圆了自己的一个梦。
回想二十多年前,在大
学的英美文学课上,虽然老
师对毛姆的作品有过简单的
介绍,但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并不太多。后来,自己又读
了英语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导师会对英美经典文学作品
进行导读、分析,学生们讨
论、撰写读书笔记。在那个
时候,我第一次真正开始接
触毛姆的原作。但说实话,
那时对他的作品真谈不上喜
爱,反而觉得他哕里哕唆,
动辄就开始讲上一通大道理
,文字也晦涩难懂,远不及
海明威的作品简洁、有趣。
再后来,自己当了大学老师
,开始讲英美文学,因为毛
姆在我学生时代给我留下了
阴影,所以,即使选读中有
毛姆的作品,也往往故意绕
过——反正是选读,让学生
读哪篇作品或者自己讲哪篇
作品,自己说了算。除了英
美文学,我还讲英语写作和
翻译,甚至主编了英汉翻译
教材。当时,圈子里有这样
一句戏言,想来不无道理,
这句话的大意是:“大学教
师做不了翻译的去讲翻译理
论,讲不了翻译理论的去编
翻译教材。”自己硕士学的
是英美文学,而且还编了翻
译教材,但竟然没有翻译过
英语文学作品,说起来底气
确实有点不足,而第一次做
翻译,就翻译当学生时就发
怵的毛姆的作品,这不能不
说是个挑战。
虽说没翻译过文学作品
,但并不是说这些年自己纯
粹在“纸上谈兵”,我十年前
在北京师范大学又攻读了比
较教育专业的博士,所以,
有关教育教学的译著也有了
两本,相关学术文章翻译了
不下数十篇。但学术翻译与
文学翻译毕竟有着很大差别
,所幸的是,原来教给学生
的那些翻译技巧无论是对学
术翻译还是文学翻译,毕竟
还是有很多共通之处的,在
遣词造句上对于自己翻译这
本书,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也许我个人的成长经历中,
也跟书中主人公斯特里克兰
四十岁开始学画画有着类似
的地方。从不好的方面来看
,叫走了很多弯路;从好的
方面来说,叫大器晚成。20
世纪80年代,我高考考上大
专,读的是机械制造专业,
后来在工厂干了整整八年。
如同斯特里克兰干的是证券
经纪,心中念念不忘的是绘
画。我那时虽然画的是机械
制图,但心中念念不忘我的
文学梦。因为我有一个爱阅
读的母亲。
在我还不识字时,包括
四大名著在内的众多小说,
已经被母亲作为睡前读物都
读给了我听。按照现在学前
教育学的观点,这些小说对
我幼小的心灵来说,显然是
“少儿不宜”的。但多少次我
就在母亲的碎碎念中进入了
梦乡,一个文学梦也许在那
时就扎了根。同样,翻译文
学作品和自己创作小说又是
两码事。但这次翻译过程中
遇到瓶颈时,我忍不住在微
信朋友圈中吐槽:“等翻完
毛姆的这部长篇小说,我也
尝试创作一部。某种程度上
说,写小说比译小说似乎更
为简单。”显然,我那时觉
得写小说可以天马行空,率
性而为,而译小说必须人云
亦云,不可造次。现在回想
起来,翻译未尝不是一种创
作。这种语言上的再创作,
也可以说是圆了我的一个文
学梦。
好在翻译时,不知所云
的时候并不多。倒不是自己
的学问有多大的长进,而是
随着岁月流逝,阅历渐长,
年龄早已不惑,正向知天命
逼近,对于毛姆在书中夹叙
夹议的、年轻时觉得深奥莫
测的话,终于有了切身的体
会,难免心有戚戚焉,所以
理解起来并不难了。这时,
我才体会到,毛姆先前在德
国海德堡学哲学,后来在英
国的圣托马斯医院学医学,
在他的书中既有对人性的剖
析,又有对人生的感慨,那
是有着深厚的根基的。想当
年自己做学生时年轻不更事
,所以觉得毛姆的那些大道
理既玄虚,又面目可憎,实
在是自己的浅薄。在这本书
中,我们不难感受到毛姆艺
术修养的深厚。书中提到的
西方著名艺术家有十多位,
诗人、作家七八位,引用希
腊神话、莎士比亚戏剧中的
人物近十位,多处用到法文
、希腊文、拉丁文等。每一
次为注释去寻找相关资料,
都会让自己的知识面得到拓
宽,艺术修养得到加深。
当然,这本经典作品,
早先有大翻译家傅惟慈先生
的译本,近有苏福忠先生的
译本。但正如我上面所言,
翻译也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
,而且经典重译也总能发现
以前译本的疏漏之处,不是
说后生可畏,能够超越前辈
,而是确实是站在巨人肩膀
上的缘故。这次的译本主要
是中英双语对照读物,所以
从语言学习的角度出发,我
尽量直译,在句子结构和顺
序上没有做大的调整,主要
就是考虑到这一点。也就是
说,尽量求其“信”,力图能
够“达”,至于“雅”,可能是
我力不能逮了
导语
四十岁的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查尔斯,他本已有牢靠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家庭,但却迷恋上了绘画,像“被魔鬼附了体”,突然弃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他的行径没有人能够理解。在异国不仅肉体受着贫穷和饥饿煎熬,而且为了寻找表现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经过一番离奇的遭遇后,主人公最后离开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他终于找到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氛围。他同一个土著女子同居,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惊的杰作。在他染上麻风病双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画了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却命令土著女子,也就是他的妻子爱塔在他死后把这幅画作付之一炬。
精彩页
第一章
毋庸讳言,当我初次结识查尔斯·斯特里克兰时,并未看出他有何过人之处。然而,现在大多数人都认识到了他的伟大。我所说的伟大,并非官运亨通的政客或者立功受奖的军人所赢得的那种伟大,因为这些人的伟大只关乎于他们的地位,而无涉于个人的品性。一旦时过境迁,他们身上的光环也就褪去了。人们通常会发现一位卸职的首相想当年无非是个夸夸其谈的政客,没有一兵一卒的光杆司令现在也只不过是市肆中气短的英雄。但是查尔斯‘斯特里克兰的伟大却是货真价实的,可能你不喜欢他的艺术,但不管怎样你无法拒绝由它所唤起的兴趣。他的作品能吸引你的目光,触动你的心弦。他受人讥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而且对他的辩护不再被看作是古怪的行径,对他的赞颂也不再被认为是反常的表现。瑕不掩瑜,甚至他的缺点在人们的眼中也变得理所应当。他在艺术领域的地位尚无定论,或许崇拜者的恭维和贬损者的蔑视都很任性随意,但有一点却毋庸置疑,那就是他秉具的天赋。在我看来,对于艺术,最有趣的东西就是艺术家的个性。如果个性非凡,即使这个艺术家有再多的缺点,我也愿意原谅。我认为委拉斯开兹是个比埃尔·格列柯更优秀的画家,可是他的画风和题材司空见惯,缺乏新鲜感,不免让人们对他的崇拜大打折扣。而那位来自克里特岛的画家格列柯,他的作品充满肉欲和悲剧的情调,仿佛作为永恒的牺牲把自己灵魂的秘密奉献出来。艺术家们,无论是画家、诗人,或是音乐家,会用他们或者崇高,或者美妙的作品来装点世界,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但这又同人类的性本能极相似,美妙的同时又不无野蛮粗暴。艺术家在将作品呈现给世人的同时,也将其个人的伟大才能一同展现出来。探寻艺术家的秘密有种阅读侦探小说般让人欲罢不能的感觉。这种奥秘又同宇宙极为相似,其迷人之处在于无法找到答案。即便是斯特里克兰最不起眼的作品也在暗示着他那怪异、复杂、受折磨的个性。毫无疑问,正是这种原因使得那些即使不喜欢他的作品的人也无法对这些画作漠然视之。同样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会有那么多人对他的生活和性格感到兴奋和好奇,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兴趣。
直到斯特里克兰去世四年后,莫里斯·休瑞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法兰西信使》上,正是这篇文章才使得这位默默无闻的画家不致湮没,而且为后来的那些囿于传统的作家们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在法国,长期以来没有哪位评论家像休瑞那样拥有无可争辩的权威,他的观点绝对让人印象深刻。他对斯特里克兰的赞誉似乎有些过头,但后来人们对这位画家的评价证明他的话所言非虚。今天斯特里克兰的名声正是建立在他当初的判断之上,这位画家的声名鹊起可以说是艺术史上最具浪漫色彩的事件之一。在此我并不想对查尔斯·斯特里克兰的作品加以评论,除非作品涉及这位画家的性格。某些画家傲慢地宣称外行们根本不懂绘画艺术,所以俗人要表达对画作欣赏的最好方式就是闭嘴和掏出支票,我对这种说法却不能认同,因为艺术是感情的表达,而感情是人类共同和能够理解的。所以,艺术只有艺术家才能鉴赏的说法,就如同精妙的手艺只有能工巧匠才能完全理解一样荒诞不经。但是我也承认,对绘画技巧缺乏实际知识的评论家很少能对画作提出真正有价值的看法,而我自己对绘画就一无所知。幸运的是,在这方面我不必冒妄加评论的风险,因为我的朋友爱德华.勒加特先生,既是一位有能力的作家,又是一位造诣颇深的画家,在他的一本小书中,对斯特里克兰的作品做了充分的探讨,此书的文风优美,堪称典范,令人难过的是,这种文风在英国的大部分地区远不如在法国那样爱到推崇。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3: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