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且行且悟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嘉曾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文学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花朵,一个民族的精神史;文学是一个民族的品位和素质,一个民族的乃至影响世界的智慧和胸襟。我们写作人要敢于看不起那些空心化、浅薄化、碎片化、一味搞笑、肆意恶搞、咋咋呼呼迎合起哄的所谓“作品”。

这套作家出版社版的《澳门文学丛书》,体现着一种对澳门文学的尊重、珍视和爱护,必将极大地鼓舞和推动澳门文学的发展。就小城而言,这是她回归祖国之后,文学收获的第一次较全面的总结和较集中的展示;从全国来看,这又是一个观赏的橱窗,内地写作人和读者可由此了解、认识澳门文学,澳门写作人也可以在更广远的时空里,听取物议,汲取营养,提高自信力和创造力。

本书为李嘉曾所著的《且行且悟》。

内容推荐

李嘉曾所著的《且行且悟》是作者数十年间在教学科研之余撰写散文的集粹,反映了从青少年至中老年时期不倦求索、不断感悟的心路历程。全书围绕特定主题分为七篇。“往事追思”是对历史事件与久远往事的追忆评说;“青春留痕”是对学生时代青春岁月的回忆;“远山寻踪”记录在雪山高原生活十年的精彩瞬间;“四海揽胜”是欧美亚诸国与台湾地区等地的参访纪行;“它山觅石”收录境外考察的收获体会;“莲岛感怀”反映在澳门生活的所思所感;“生命咏叹”则是对生者与逝者的赞颂、怀念和人生感悟。

书中共收散文六十余篇,绝大部分曾公开发表或编入合集。多篇文章视角独到,文字精美,具有一定的可读性与欣赏价值。

目录

似曾相识燕归来(前言)

往事追思

 我想穿越:在现实和历史之间奔行

 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中国文化通论丛书》前言

 全球史观与历史巧合

 古代诗歌与物候定律

 缅怀一位古人——15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价值

 永福古社感怀

 从妈阁庙到红街市——一段跨越四百余年的澳门旅程

 我的1949

 我与《群言》三十年

青春留痕

 犹记风华少年时

 谢谢你,老徐

 天降面条和鸟撞枪口

 口号代表咱的心

 我心目中的南大文工团战友

 偶然与必然

 “高高考”杂忆

 青春无悔

 怀旧宴

远山寻踪

 青海在哪里?

 山路弯弯

 七月雪,腊月雪

 渴望绿色

 山中一日

 菜花黄,菜花香

 地震的幽默

 话说“专业对口”

 歧路亡猪

四海览胜

 止陆始海之国

 当“馀鸦”变成“馀雅”

 法多好听口难开

 当历史积淀遇上时代创意——英国创意产业的经验与启示

 声色奥地利

 慕尼黑随想

 文化碰撞视角下的印度果阿

 一条河的前世今生

 很真实很真实的台湾

他山觅石

 感悟创造与人生

 欲骂不能

 享受退税

 感受严谨

 伟大的平凡

 人面樱花相映红

 刮目相觑

 台湾“八八水灾”周年回眸

 槟榔:想说爱你不容易

莲岛感怀

 多元、开放与和谐——关于澳门历史和现状的观察思考

 越走越稳 越走越好——澳门回归十五周年的观察与思考

 海上观音礼赞

 熊猫的联想与启示

 另类艺术 另类感觉——徐凌志、徐昕当代装置艺术作品展序

 《大学生涯导航》前言

 《澳门故事》前言

 《澳门城市建筑壁画创意设计经典案例》后记

 《澳门历史文化求索》前言

生命咏叹

 地震与心震——写在汶川大地震全国哀悼日

 花径泥丸

 评说《鸟的评说》

 相逢何必曾相识

 小侄女凯伦

 剑桥小伙大卫

 有限与无限——沈树民同志逝世一月祭

 孺子牛

 永远的遗憾 永远的纪念

试读章节

我想穿越:在现实和历史之间奔行

为给《群言》杂志撰写“我的二。一四”征文,我靠在沙发上闭目遐思。各式各样的画面和词汇不断掠过脑海,不经意间,“穿越”两个字冒了出来。顿时颇有感触,于是当机立断:“就是它了!”

我想穿越,绝不是对现状不满或者生活空虚。相反,日子过得还算充实。当日历撕去2013年12月31日的那一页,我便跨进来到人世的第七十个年头。对我而言,2014年只是以复数计的古稀之年中的一年,主要生活内容和日常事务与往年,特别是近年大同小异。

许多事情是重复的。比如:六点左右起床,盥漱后出发晨练。跨过天桥,穿过小巷,顺着仁伯爵医院门外的马路上山。经过金融管理局院里那栋建于1917年的典雅小楼,踏上东望洋酒店门前的斜坡,便可直达盘旋于松山半腰的健康径。这条健康径全长一点七公里,沿途设有多种运动器械。或疾走,或慢跑,再加上练练七八种器械,大汗淋漓之后便可返程。晨练的时间得一个小时,回到住所的第一件事必定是洗冷水澡,寒冬腊月也不例外。其实澳门没有寒冬,最冷的日子气温也会保持在零上好几度,在这里洗冷水澡,同半个世纪前在南京大学读书时严冬的清晨从室外取回积雪擦身的刺激相比,只是小菜一碟。不过状态还不错,特别是归途中适逢骤雨将全身淋透的时候,又能找回五十多年以前专挑倾盆大雨之时冲出去与天搏斗的记忆,这种感觉真好。

又比如,九点钟上班,走进办公室的第一件事便是打开计算机,浏览新闻,查收邮件。了解了昨晚夜半以来世界上发生的大事小情,又将四个邮箱搜索一遍并处理完急件之后(微信是随收随复的,无须集中处理),才能安下心来做事。要做的无非就是那几件简单的事:备课,做PPT课件,查资料,写文章。每周给研究生讲十个课时左右的专业课,今年是《文化学》《文化市场学》《社会研究方法》,还有各种专题讲座。半天讲下来,可以不喝一口水,不在椅子上坐一秒钟。写文章也是常规。或应新约,或还旧债,更多的是有所感触或突发奇想,如骨鲠在喉而不得不吐。基本上是每星期交一篇稿子,一年下来多少可以积累四五十篇,够编一个集子,也算对自己有个交代。

仿佛一切都司空见惯,了无新意,我却乐此不疲。我怀疑这就是患上了职业病,而且几乎病入膏肓,无可救药了。不过这种病的预后还不错。老友重逢或者学生探望时,都会诧异于我的“不老”。特别是每过一年半载我总要回民盟南京市委看看,当年的小朋友们都已茁壮成长为骨干栋梁,只是难免岁月消磨日渐迟暮,甚至有人已经进入退休倒计时。但见面之后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必定是“李老师,你的头发怎么还不白!”看来我真得将头发白给他们看了,免得长期成为人们眼中的异类。其实我的头发已经白了许多,只是他们没有细看所以看不出来。这当然是玩笑话,不过每当听到时我心里还是蛮高兴的。但凡有人向我请教“不老”的秘诀,我只能坦诚相告自己的实际情况:一是干活,二是心态好,三是助人为乐。但这些“经验”对别人适用吗?我不知道。

P3-4

序言

值此“澳门文学丛书”出版之际,我不由想起1997年3月至2013年4月之间,对澳门的几次造访。在这几次访问中,从街边散步到社团座谈,从文化广场到大学讲堂,我遇见的文学创作者和爱好者越来越多,我置身于其中的文学气氛越来越浓,我被问及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也越来越集中于澳门文学的建设上来。这让我强烈地感觉到:澳门文学正在走向自觉,一个澳门人自己的文学时代即将到来。

事实确乎如此。包括诗歌、小说、散文、评论在内的“澳门文学丛书”,经过广泛征集、精心筛选,目前收纳了多达几十部著作,将分批出版。这一批数量可观的文本,是文学对当代澳门的真情观照,是老中青三代写作人奋力开拓并自我证明的丰硕成果。由此,我们欣喜地发现,一块与澳门人语言、生命和精神紧密结合的文学高地,正一步一步地隆起。

在澳门,有一群为数不少的写作人,他们不慕荣利,不怕寂寞,在沉重的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心甘情愿地挤出时间来,从事文学书写。这种纯业余的写作方式,完全是出于一种兴趣,一种热爱,一种诗意追求的精神需要。惟其如此,他们的笔触是自由的,体现着一种充分的主体性;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对于社会人生和自身命运的思考,也是恳切的,流淌着一种发自肺腑的真诚。澳门众多的写作人,就这样从语言与生活的密切关联里,坚守着文学,坚持文学书写,使文学的重要性在心灵深处保持不变,使澳门文学的亮丽风景得以形成,从而表现了澳门人的自尊和自爱,真是弥足珍贵。这情形呼应着一个令人振奋的现实:在物欲喧嚣、拜金主义盛行的当下,在视听信息量极大的网络、多媒体面前,学问、智慧、理念、心胸、情操与文学的全部内涵,并没有被取代,即便是在博彩业特别兴旺发达的澳门小城。

文学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花朵,一个民族的精神史;文学是一个民族的品位和素质,一个民族的乃至影响世界的智慧和胸襟。我们写作人要敢于看不起那些空心化、浅薄化、碎片化、一味搞笑、肆意恶搞、咋咋呼呼迎合起哄的所谓“作品”。在我们的心目中,应该有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王维、苏轼、辛弃疾、陆游、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曹雪芹、蒲松龄;应该有莎士比亚、歌德、雨果、巴尔扎克、普希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罗曼·罗兰、马尔克斯、艾略特、卡夫卡、乔伊斯、福克纳……他们才是我们写作人努力学习,并奋力追赶和超越的标杆。澳门文学成长的过程中,正不断地透露出这种勇气和追求,这让我对她的健康发展,充满了美好的期待。

毋庸讳言,澳门文学或许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甚至或许还显得有些稚嫩,但正如鲁迅所说,幼稚并不可怕,不腐败就好。澳门的朋友——尤其年轻的朋友要沉得住气,静下心来,默默耕耘,日将月就,在持续的辛劳付出中,去实现走向世界的过程。从“澳门文学丛书”看,澳门文学生态状况优良,写作群体年龄层次均衡,各种文学样式齐头并进,各种风格流派不囿于一,传统性、开放性、本土性、杂糅性,将古今、中西、雅俗兼容并蓄,呈现出一种丰富多彩而又色彩各异的“鸡尾酒”式的文学景象,这在中华民族文学画卷中颇具代表性,是有特色、有生命力、可持续发展的文学。

这套作家出版社版的文学丛书,体现着一种对澳门文学的尊重、珍视和爱护,必将极大地鼓舞和推动澳门文学的发展。就小城而言,这是她回归祖国之后,文学收获的第一次较全面的总结和较集中的展示;从全国来看,这又是一个观赏的橱窗,内地写作人和读者可由此了解、认识澳门文学,澳门写作人也可以在更广远的时空里,听取物议,汲取营养,提高自信力和创造力。真应该感谢“澳门文学丛书”的策划者、编辑者和出版者,他们为澳门文学乃至中国文学建设,做了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是为序。

2014.6.6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5:3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