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成了洋人的通商口岸
1858年11月,入冬不久的汉口早早就被一场大雪打进了冰窟窿。就在这天寒地冻之时,长江申汉航道上,一支挂着“米”字旗、由“狂怒”号巡洋舰等6艘军舰组成的英国舰队正在英国特使额尔金率领下,一路逆流而上,急速开往汉口。
为何在这长江流域很不太平、太平军与清军正在此激战正酣之际,他们会奔汉口而来呢?原来,时为英国全权代表的额尔金刚刚在上海与清政府签订了《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根据条约,英国可在清军剿灭太平军后,在汉口以下直至进入东海口的长江中下游流域内任意选择3个地方作为通商口岸。
这项条约的签订让额尔金高兴得发狂,他没耐性等到剿灭太平军的那天了,在上海事情完结后,立马带着他的人马急匆匆地去行使他的帝国使命。这一路他们顾不上欣赏沿途的美景,忙不停地勘察航道、水文、气象,侦察长江中下游的政治、经济情况,为大英帝国庞大的商业船队在不久的将来全面进入长江流域做准备。甲板上,不时出现额尔金的身影,他迎着凛冽的江风,时而拿着望远镜仔细观看着两岸的地理情况,时而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英国等待这一天已经很久了。
英国人觊觎进入中国内地,取得在长江流域开埠通商的权利可谓蓄谋已久。19世纪40年代,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依仗坚船利炮,没费多大气力就把清军打得一败涂地。战败的清政府只好与英国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紧闭的中国国门被无情冲破,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东南沿海五口率先成为中国最早任由洋人游历、经商的条约口岸。此时的英国正值工业革命完成,急欲扩大商品销售市场,迫切希望把贸易市场扩大到中国。
可谁知预料中的对华贸易红红火火、商品供不应求的局面压根没有出现。相反,从英国运来的大批商品因价格偏高、货不对路面销售不畅,大量积压在仓库里,从1846年开始,英国对华贸易出口额年年下跌。
在中国淘金发财的美梦未能实现,英商们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太少,想要改变就必须把贸易做到中国的内陆城镇。于是英商们联合起来敦促英国政府,用武力强迫清政府开放内地,从而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1854年和1856年,英国联合美国、法国,两次向清政府提出修改《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的无理要求,均遭拒绝。于是,尝过战争甜头的英、法决定用战争手段来攫取更多在华特权。1856年10月,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被英法联军打败的清政府又一次被迫与英、法二国分别签订城下之盟。《中英天津条约》答应增开牛庄、登州、台湾、淡水、潮州、琼州、汉口、九江、镇江、南京为通商口岸,英国人可以自由进入中国内地游历、通商,可以在各口岸自由居住、租房买屋;英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各通商口岸往来交易。英国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在长江中游通商、航行的特权,实现了将对华贸易向富庶的汉口、九江等中国腹地推进的梦想。
额尔金此行的目的,就是尽快在长江沿线寻找到最好的贸易口岸。
经过近一个月的航行,舰队终于在12月6日到达华中重镇汉口。在汉口停留的5天里,他们马不停蹄,一边窥视了解汉口、武昌、汉阳三镇情况,到市场购买补给,一边还不忘抽出时间拜会了湖广总督官文。他对官文说:“得睹内地幅员之广,人物之甚,深为欣慰。”
额尔金此次冒着严寒的考察收获不小,不仅看到汉口地域辽阔、交通便利,而且了解到汉口是个名副其实的商业都会,是个生财的好地方。返回上海后,他毫不犹豫地将汉口确定为长江流域的对英通商口岸。
1860年11月,英国驻华公使卜鲁斯向恭亲王奕{斤正式提出开放汉口、九江两口并在上海或镇江纳税的要求。恭亲王虽然原则上同意,但对在上海或镇江纳税拿不定主意,故玩了个“踢皮球”的游戏:以自己身在北京对这两地目前的实际情况“未能遥测”为由,让英国公使与江海关共同商议开埠纳税的具体办法,并拟订出一个章程。可不等章程拟好,英国人就开始了行动。
1861年3月,上海英商宝顺行行主韦伯与英国官员威利司、翻译曾学时和杨光让及随员四五十人乘船驶抵汉口。威利司等人拜会官文时,直截了当地告诉总督大人:“此次由上海来汉是为了查看地势立行通商。”同时,威利司在汉口托都司李大桂帮忙租下一处栈房作为落脚点。返沪前,他留下杨光让及数名随员驻汉。P2-5
历史是一幅色彩斑斓、五彩缤纷的生动画卷,而故事则是组成其间的一个个生动细节描述。因为故事,历史显得如此生动,因为故事,历史永葆青春活力。中国传统历史记叙中就一直有“叙事”的传统。无论是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皇皇巨著——《史记》,还是被梁启超称为“天地一大文也”的洋洋万言——《资治通鉴》,其叙事详明、脉络清晰、网罗宏大、繁简得宜,无一不凸显了其讲故事的高明,也因此奠定了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当下,在历史研究领域正兴起的“社会史”、“生活史”等学术新潮,某种程度上可说是对这一叙事传统的回归和升华,其研究更侧重于社会生活领域的衣食住行等日常行为,更关注于普通人群的喜怒哀乐。长江出版社此次编纂出版的《大武汉故事丛书》可说是对中国传统历史叙事和当下历史研究前沿的一次极富意义的回应。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曾言:“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换言之,城市并不是冰冷的生硬的钢铁丛林,而是有血有肉有灵魂有自我的生命有机体。如果说一个城市的纵向发展构成了其自身的骨架,那么城市所独有的一个个故事则是充斥其间的血肉经脉。正是因为这些故事,城市才变得丰满而具体,感性而优雅。在中国如此众多的城市中,唯有“武汉”和“上海”能冠之以“大”。正因如此,在大武汉这方热土中,产生了多少可歌可泣、悲喜交集的故事传奇。从3500年前盘龙城来无踪去无影的崛起与消失,到1700年多年前夏口、鲁山、卻月三城的修筑,从大禹疏江导汉演绎“江汉朝宗”的神话传说到关羽洗马长街卓刀成泉的英雄传奇,从徐寿辉天完政权的昙花一现到太平军三克武昌的惨烈战事,从“十里风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的“四大名镇”到“缔造多从江汉起,登临不觉亚欧遥”的“东方芝加哥”,从“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的国药世家叶开泰到“都督创造了民国,我创造了汉口”的“地皮大王”刘歆生,从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千古绝唱到屈原行吟东湖泽畔的不朽篇章,从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七律之首”到李白“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魂牵梦萦,从武钢“一米七轧机”的战略引进到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首开先河,从东风下山落户武汉到“光谷提案”建设创新高地,一个个故事串起了武汉发展的历史脉络,一页页篇章写就了武汉的鸿篇巨制。故事改变着武汉,故事影响着武汉,故事成就了武汉。
今天,我们讲大武汉故事,是对古代讲故事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通过讲大武汉的“盘龙古城”“天下四聚”“四大名镇”“东方芝加哥”等故事,记录城市绚烂历史,传承城市美好记忆;通过讲大武汉在明清、晚清和新中国曾经有过的三次辉煌,揭示武汉崛起的奥秘,读史明智,鉴往知今,从而开启城市光辉的未来;通过讲大武汉的江汉朝宗、晴川历历、白云黄鹤、灵山秀水,让更多的市民尤其是青少年了解武汉、爱上武汉,增强对自己居住的这座城市的自豪感和家园感。总之,通过讲大武汉故事,去描绘城市之美,展示城市之变,启迪城市之思,从而传播武汉声音,弘扬武汉精神。
在《大武汉故事丛书》的众多作者中,或是土生土长的老武汉。或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新移民”;或为历史专业研究者,或为武汉本土历史的爱好者和发烧友。正因如此,这套丛书呈现出不同于其他有关武汉研究书籍的一些特色。其一,这是武汉人讲武汉自己城市的故事。故事里写就的是武汉的兴衰荣辱,故事里描绘的是武汉的风云变幻,故事里既有武汉古老、沧桑的“从前”,更有武汉鲜活、灵动的“今生”。他们了解武汉,熟知武汉,热爱武汉。识得武汉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城中,作者们的笔端充溢着对这座城市的大爱之情,字里行间传递着对这座城市未来的深刻期待。这些都能让听故事的读者产生强烈共鸣,共同记忆武汉峥嵘往昔,共同感知武汉本土文化,从而产生深刻的心灵互动和价值认同。其二。这是用武汉话讲武汉的故事。《大武汉故事丛书》编纂旨趣意在通过讲故事彰显武汉城市的“地方性”,因此,这将是一部充满浓郁“汉味”“汉腔”的武汉文史读物。读者从书中将会看到三镇鼎立两江汇、大江大湖大武汉的独特的城市风景,感受到武汉人豪放劲朗、趋新尚变、敢为人先的鲜明个性,体会到武汉开放包容、崇实尚利、浪漫时尚的汉韵楚风。
多年前,我在为《武汉史话丛书》撰写编撰缘起时,曾言:“城市历史的记忆材料不仅仅是一种读物,它还是城市精神的重要载体。透过它,人们能触摸城市往昔和现在的心跳,与城市进行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在这种神交式的精神对话中找到重塑现代城市精神的原点,开拓城市新的美好的未来!”愿《大武汉故事丛书》能为传承城市记忆、传播城市本土文化价值观、重塑城市精神尽绵薄之力!
是为序。
乙未秋月于后官湖畔之自在心舍
江汉关是近代中国最重要的海关之一,与上海江汉关、广州粤海关、天津津海关一起并称中国近代四大海关,亦是近代武汉对外开放的标志。彭建、李笙清、涂文学、别道玉编著的《武汉江汉关故事》讲述了江汉关的历史发展,带着读者去探寻江汉关的那些历史沉淀,发现一些发生在江汉关的鲜为人知的零散记忆,耐人寻味。
历史是一幅色彩斑斓、五彩缤纷的生动画卷,而故事则是组成其间的一个个生动细节描述。因为故事,历史显得如此生动,因为故事,历史永葆青春活力。
《大武汉故事丛书》编纂旨趣意在通过讲故事彰显武汉城市的“地方性”。本书将是一部充满浓郁“汉味”“汉腔”的武汉文史读物。读者从书中将会看到三镇鼎立两江汇、大江大湖大武汉的独特的城市风景,感受到武汉人豪放劲朗、趋新尚变、敢为人先的鲜明个性,体会到武汉开放包容、崇实尚利、浪漫时尚的汉韵楚风。
彭建、李笙清、涂文学、别道玉编著的《武汉江汉关故事》为其中一册,为读者讲述了江汉关的历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