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林文镜传略/闽都文化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江河
出版社 海峡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江河著的这本《林文镜传略》通过作家独特的视角,运用通俗生动的语言,以大量鲜活的事例描写林文镜先生非凡的人生经历和爱国爱乡、造福桑梓的赤子情怀,塑造了一位以德为本的儒商形象,揭示了中华传统文化强大的精神力量,读来如身历其境,引人入胜。
目录
曲折前行
第一章 从溪头到印尼
第二章 少年:篮球与战争
第三章 “不想让叔叔再这么辛苦”
第四章 战火中的选择
第五章 印尼华侨体育观摩团
第六章 夹缝中的发展
第七章 工作狂人:面粉和水泥
第八章 巅峰时刻
“福清主义者”
第一章 洪宽基金会
第二章 故乡的呼唤
第三章 这不是最理想的溪头
第四章 “以项目带开发”
第五章 血都热了
第六章 整体构思
第七章 融侨大酒店
第八章 激情燃烧的岁月
第九章 “台湾村”
第十章 “我从未见过这样的商人”
第十一章 闽江调水
第十二章 “不是特区的特区”
江阴港:沧海横流
第一章 寻港
第二章 崭新的一页
第三章 发现江阴港
第四章 地图上的铅笔线
第五章 把聚宝盆用好来
第六章 江阴港“推广大使”
第七章 节外生枝
第八章 风暴
第九章 转折
第十章 只求所在,不求所有
崛起的中国新港
第一章 “一定要把江阴港建成”
第二章 “不能竞走,更不能散步”
第三章 重庆合作交流会
第四章 梦想照进现实
摸着石头过河
第一章 “福清新城”
第二章 海峡农业试验园
第三章 融侨地产
第四章 新侨余资
第五章 侨联钢铁
第六章 江阴大港与国家战略
第七章 邓小平理论实践者
故乡水永不息
第一章 “大哥”
第二章 情系家园
后记
序言
林文镜先生,人称“大哥”。
初识大哥的时候,我在福州市交通局工作。记得
1989年夏天,天气非常热,他拉着我,上了交通局的
小船,沿着蜿蜒的海岸线,几回往返奔波,非要为福
清找一个大港。这一份执着,让我一下子明白了,为
什么人们叫他“大哥”。
1990年,我奉调到福清工作。恰好那年,冠捷公
司正式注册,下垄码头改造后开航,融侨大酒店建成
,洪宽工业村获准设立、成为福建省首个台商投资区
。这几件大事都是他倾力推动促成的,让初到福清的
我很为大哥的精神感动。
大哥是享有国际声誉的侨商巨子。他8岁随母出
洋,17岁开始跑单帮,30岁出头就创办了自己的企业
,随后与林绍良先生等合作,在东南亚建立了林氏的
工商业帝国。亚洲金融危机后,大哥移师中国大陆,
创办融侨集团,迎来了事业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大哥是爱国爱乡的杰出侨领。捐建公益事业,给
家乡“输血”,他从不计较得失;发展经济,为家乡
“献血”,他更不遗余力。1987年,受林绍良先生的
委托,大哥率团回乡考察,创立了融侨工业区,出资
入股,承当亏损,亲自引进了一大批企业,开创了“
引侨引台引外”的新模式,实现了福清经济的第一轮
腾飞。
大哥是极具国际视野的战略家。他力主建融侨酒
店,极力寻港建港,反复强调种树、填海。许多事情
,大哥很早就想到提到,最后都得到了应验。大哥不
但是战略家,更是实干家!要不是他自掏腰包,许下
重诺,台湾潘氏怎会临阵翻盘,何来后来名列世界前
列的冠捷电子?要不是林绍良先生亲自发动,并和大
哥带头捐资,闽江调水怎么做得起来,福清发展大工
业的瓶颈岂能突破?要不是大哥甘冒风险,投入巨资
,在江阴建码头,建酒店,小渔村怎能崛起深水大港

讲到港,那是大哥情有独钟的。在他心里,一直
有一个梦——为家乡建一个世界大港!多年前,为了
家乡的再一次腾飞,为了祖国与居住国的互利合作,
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和平与繁荣,他深谋远虑
,奔走呼告,亲手编织着这个宏大的梦想……
30年了,我和大哥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相得,时间
很快,故事很多,一言难尽。但我印象至深的是,他
常把西装脱下来,搭在自己的肩上,总是那样的风风
火火,总是那样的重任在肩,总是那样为了祖国、为
了福清,舍我其谁!这样一位独特的大哥,难道我们
,还有我们的子孙,不该记住他吗?所以,我早有这
样的想法,希望有本书能把大哥的事迹和精神一起传
承下去。江河的《林文镜传略》便填补了这一空缺。
作者以朴素的文字记述了大哥不平凡的生平和经历,
白描式勾勒出他和蔼而伟岸的形象。在此,感谢作者
的辛勤笔耕,本着感恩之心祈愿林文镜先生健康长寿

是为序。
2018年5月于福州
(本文作者系福州闽都文化研究会荣誉会长)
导语
江河著的这本《林文镜传略》详细叙述林文镜漂洋过海下南洋,凭借顽强拼搏的精神在商海中搏击,成为名震南洋的一代巨商的过程,体现了林文镜的性格特征、人生阅历、商场波折和爱国爱乡、造福桑梓的赤子情怀。全书重点放在描写林文镜强烈的爱国爱乡之心。他对家乡福清做出的贡献,充分体现出闽商回报桑梓的可贵精神。本书传递出这样的信息:这就是一位海外华侨的力量。我们的祖国需要无数像林文镜这样优秀的爱国华侨,华侨的力量可以帮助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后记
为了彰显闽都文化精神,激励青少年奋发向上,
抒发爱国爱乡情怀,福州闽都文化研究会决定编写一
套福州现当代杰出人物传记,《林文镜传略》就是其
中一本。
福州,史称闽都,枕山襟海,钟灵毓秀。近代林
则徐、沈葆桢、严复、林纾……众星璀璨,光耀中华
史册,堪称一代人杰。其道德文章,人们耳熟能详。
及至于现当代,仍英才辈出,或献身民族大业,或施
展经纶才干,或为科技骄子,或成企业巨擘……他们
功成名就,享誉一方,却不忘祖国、不忘乡梓,从而
树起一座座人生的丰碑。
《林文镜传略》通过作家独特的视角,运用通俗
生动的语言,以大量鲜活的事例描写林文镜先生非凡
的人生经历和爱国爱乡、造福桑梓的赤子情怀,塑造
了一位以德为本的儒商形象,揭示了中华传统文化强
大的精神力量,读来如身历其境,引人入胜。因此,
是一部值得细细品读的好书。
我们希望,通过福州现当代杰出人物传记的编写
出版,既能丰富福州杰出人物画廊,同时也为青少年
提供一批优秀的乡土文化读物,为弘扬传承闽都文化
尽一份绵薄之力。
福州闽都文化研究会
精彩页
林文镜母子到达时,印尼仍处在荷兰的殖民统治之下。荷兰殖民者为了推行及巩固其殖民统治,在印尼实行种族歧视政策。他们把印尼各族人民分为三等:欧洲人为第一等,外来东方人(主要是华人、印度人)为第二等,印尼土著居民为第三等。华人被认为聪明、勤奋,有能力管理大农场而受到优待,殖民政府把华人作为他们控制印尼社会生产的经济工具,缓冲他们和原住民之间的矛盾。在殖民政府支持下,华人经济深入印尼农村,掌握了大量土地和财富,建立了经济上的主导地位,许多华人客观上成为殖民统治的支持者。然而,荷兰人建立的社会等级制度也使得华侨华人被迫游离于整个印尼社会之外,同时激发了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印尼土著居民的民族情绪,给日后当地土著排华的行为埋下了伏笔。
在印尼,林文镜一家人先是住在中爪哇的梭罗镇,那里是林文镜印尼籍奶奶的家乡。林洪宽在那里开了一家小店,卖些豆子、咖啡粉、肥皂、花生油之类的东西。生活并不容易,林洪宽一天到晚在店里操劳,但收入只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林文镜在店里进进出出,很早就见识了各种各样的顾客,也观察到了他父亲与他们打交道时的种种细节。
大概几年以后,林文镜的祖父林长流在福清去世。闻知噩耗后,林洪宽回国埋葬父亲。他不在梭罗,林文镜一家就搬到了中爪哇的古突士镇,和林洪宽的弟弟林洪智、林宝春住在一起。
在古突士,也有不少做小生意的福清老乡。这些老乡中,有一个叫林绍良的人不可忽视。林绍良是福清海口人,他1917年出生,1938年跟福清老乡来到印尼。在古突士镇上,华人们聚居在一个社区里,彼此之间相处和睦。由于年龄的关系,林文镜尊称林绍良为Uncle(叔叔),实际上他们并无直接亲戚关系。林文镜一家搬到古突士的那一年,林绍良还只是他叔叔林金载和哥哥林绍喜杂货店里的一个小伙计,但几十年以后,聪慧刻苦的林绍良将成为华人第一大富翁,印尼乃至东南亚的首富,林文镜的身价也将发生巨大变化。
住在古突士的时候,林文镜只是一个又瘦又高的少年。和很多孩子一样,他喜欢球类运动。排球、篮球、羽毛球他都能打,而且很快就表现出了在运动方面的天赋。林文镜个子高大,性格外向,常常是球场上的组织者。球类运动确实也培养了他的组织能力,加强了对荣誉、朋友的热爱,让他与生俱来的拼搏精神和团队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林文镜的父亲林洪宽从中国回来后,也来到古突士,从事借贷生意。那几年时间,林文镜又添了两个妹妹、一个弟弟,新生命在给这户人家带来欢乐的同时,也加重了林洪宽夫妻肩上的负担。
因为生意越来越不好做,这个家庭日益拮据,甚至没办法为喜欢运动的大儿子买一双球鞋。林文镜非常渴望能有一双鞋子,但大人没有给他买,他也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常常是赤着脚在球场上奔跑。有时候打球回家晚了,家里人已经吃过晚饭,他就自己到厨房里去煮点东西吃。后来,家里终于给林文镜买了一双球鞋,但林文镜为了省一点儿钱,常常是赤脚走路,到了球场才舍得把鞋子穿上。
林文镜属溪头林氏的“运”字辈,他的名字原来叫林运镜,福清话中,“运”和“文”发音接近,在少年时代,林文镜显示了自己的个性,把名字中的“运”字改成了“文”字,从此便以林文镜名世。
P7-9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6:5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