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行人行经杭州、广州、海口,不到半年便进入越南,步行团的人或因难耐其苦,或因患病,相继打道回府了。到越南清化时,便仅剩潘德明一人了,他决定独自走下去,并且索性走出亚洲。那时的潘德明,或许没有“探险”的概念,这么做也并非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所秉承的是“雪‘东亚病夫’之耻”的信念。他就这样开始了环球旅行。
这一路,他需要独自面对种种挑战。
在科威特,他决定徒步700千米,穿越沙漠,去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的故乡麦加。曾有人劝他不要去,因为这太危险,更何况还是一个人独行呢。但潘德明不愿放弃,于是他只身进入了烈日如蒸的沙海。一天,他正头顶烈日行进,忽然见远处的沙丘上有个东西在缓缓地蠕动。他用望远镜一看,竟是一个人!他赶紧跑过去,原来是一个阿拉伯男子。这个男子已经气息奄奄,再加上烈日的烘烤,如果再不喝水就必死无疑了。潘德明毫不犹豫地将自己所剩不多的水,统统灌进了这名男子的嘴中。当这个男子清醒过来后,潘德明才得知他是一名商人,为了找寻水源而迷了路。幸好有潘德明搭救,不然他就再也见不到自己的家人了。面对救命恩人,这个商人将刻着自己名字的指南针送给了潘德明。
告别了这个商人,潘德明继续着自己的旅程。毒辣的太阳烘烤着他,似乎要将所有的热量都传给这个向自然挑战的中国人。他渴极了,但是他一滴水也没有了。潘德明用坚强的意志坚持着,坚持着,每走一步他都拼尽了全力。但他还是倒下了,幸运的是,一支骆驼队发现了已经昏迷的他,于是将他救起。当他们得知他是来自遥远的中国的旅行家时,个个惊叹不已,称赞他是人类的骄傲。就这样,死里逃生的潘德明又信心十足地踏上了征程。
潘德明走过伊朗、伊拉克、叙利亚、以色列,然后渡过苏伊士运河,踏上了非洲大陆,到了埃及首都开罗。在开罗求学的几位中国青年,自告奋勇地充当潘德明的向导。在他们的陪伴下,潘德明瞻仰了金字塔,看到了狮身人面像“斯芬克司”,游览了宏丽的阿蒙神庙。潘德明在被这些文化遗址所震撼的同时,心中不免有些伤感:这个在古代繁盛的文明之邦,现如今只是一个个旅游景点,一堆古迹而已。而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会有怎样的发展呢?
那“雪耻”的信念,再一次强烈地涌上潘德明的心头。他决定对工业发达的欧洲国家作一番实地考察。潘德明从亚历山大港乘船渡过地中海,开始了欧洲之旅。希腊首相维尼各罗斯在接见潘德明时这么说:“我从你身上看到了东方古国的觉醒。”随后,潘德明来到巴黎。法国总统莱伯朗、总理达拉第等官员接见了潘德明。巴黎各大报纸竞相报道潘德明抵达巴黎的消息。莱伯朗说:“潘德明先生,对于你的壮举,我想引用‘法国之雄’拿破仑的一句话,‘中国是一个多病的、沉睡的巨人,但是当他醒来时,全世界都会震动’。’
潘德明还特地去考察了奥运发祥地——奥林匹亚。当他到达奥林匹亚时,正值美国洛杉矶举办第十届奥运会,这也是第一届有中国人参加的奥运会,但参赛者只有刘长春一人,让人感到伤心甚至可悲的是,刘长春赛后竟因路费不够而无法回国。
潘德明在奥林匹亚,想着自己此行的目的,便在古运动场遗址旁的石柱上贴上了一张纸,上面用中文和英文写了两行大字:“中国人潘德明步行到此。”在环游世界的过程中,他是一个孤胆的英雄,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
P2-4
这套“梦想的力量:中国梦青少年读本”丛书得以出版,首先要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和安徽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与帮助。感谢安徽大学出版社康建中社长不辞辛苦地从安徽赶来北京师范大学参加我们的审稿研讨会,并提出了重要的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感谢安徽大学出版社赵月华总编辑,这套丛书从最初的构思、策划,到最终的出版、发行,都凝聚着她的智慧和心血。社长和总编把这套丛书的读者定位在青少年身上,体现了他们对“中国梦”本质内涵的深刻理解,凸显了他们为实现“中国梦”所担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还应该感谢安徽大学出版社王先斌等编辑,他们在每一本书的编辑过程中都提出了许多宝贵而中肯的意见。
当然,本丛书各卷撰写者都是在繁忙之中,集中时间和精力,全力以赴地完成书稿的,付出了许多的辛劳和汗水。另外,还要感谢丁子涵、郝思聪、任敏、张悦等几位研究生,他们在查找资料、校对书稿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从开始策划到完稿,时间太仓促了,因此难免会有一些纰漏和不足,还请各位读者给予指正!
刘勇李春雨
2014年5月
中国是有着五千多年灿烂历史文明的泱泱古国。周秦伟业、两汉文明、大唐盛世、宋季富士、元朝拓疆、明代兴旺、康乾胜景,历史上伟大的时代与悠久的历史文明,不仅让我们每个炎黄子孙倍感骄傲,而且令世界人民叹为观止。而时至清朝,当欧洲已经走出长达八百多年中世纪的黑暗,在文艺复兴运动,接受一系列新知识、新技术的时候;当18世纪初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莱布尼茨建立了微积分体系、培根喊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时候;当英国正在大张旗鼓地进行工业革命的时候,中国却仍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和农业经济繁荣的落日余晖之中,根本不知道世界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结果是中国为此付出了沉重而惨痛的代价,鸦片战争失败后所签订的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使中华民族承受了巨大而空前的屈辱,于是无数的仁人志士开始为振兴中华而奔走呼号,甚至抛头颅、洒热血。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为了寻求挽救国家于倾颓的伟大梦想,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的历程。
五四运动是这一历程中重要的一步,成为近现代国人真正觉醒的辉煌的起点。五四运动的先驱在高扬“民主”“科学”伟大旗帜的同时,将目光聚焦于文学。我们还清楚地记得,无数有识之士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集中投向了青年!五四新文学与新文化运动中最重要、最让人瞩目的刊物就叫《新青年》,陈独秀所写的《敬告青年》满含殷殷之情、拳拳之心,至今令人难忘。回想当年,陈独秀为什么要创办《新青年》?为什么要写《敬告青年》?以陈独秀为代表的那代人为什么那样关注青年?难道是因为他们心血来潮吗?难道是因为他们认为青年必然胜过老年吗?不是的!他们清醒地意识到,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不是一代人所能完成的,甚至也不是两三代人就能实现的。这个伟大的使命势必要由数代青年前赴后继,不断努力地去承担、去完成、去实现!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的慷慨陈词:“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亦如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所言:“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这样的言辞虽然有些绝对,但却道出了青少年乃国家与民族未来希望之实质。
从晚清起到今天,心怀强国梦想的中国人奋斗了一百多年。虽然在这一百多年中,几代人前赴后继,为中华民族开辟了一条通往伟大复兴之路,但在这条复兴的道路上,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实际上,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旨归的“中国梦”正像五四新文学先驱者们所预测的那样:还需要几代人去实现。也就是说,还需要几代青少年去不断地努力与拼搏。所以,让青少年了解什么是“中国梦”,让青少年了解“中国梦”的实现对于我们国家与民族的根本意义,是多么急切,多么重要!这就是我们出版这套“梦想的力量:中国梦青少年读本”丛书的初衷。
这套丛书,紧紧围绕着“理想信念”“少年成长”“教育强国”“科技腾飞”“文学艺术”“悠悠历史”“求真探奇”“城乡和谐”“平凡人生”“走向世界”等十个与“中国梦”密切相关的主题,用许许多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向怀揣梦想的青少年说明:“中国梦”这三个字绝对不是口号、不是空想。相反,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它涵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彰显在历史、科技、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它既可以体现为伟人在其人生历程中所追求的理想信念,也可以体现为普通人在平凡的人生中所坚守的一个个小小梦想;它既可以体现为老一辈对于自己梦想的执着守望,也可以体现为年轻一代对于未来的无限憧憬。
我们之所以把这些故事讲给青少年听,是想让青少年了解那些曾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感人故事,让他们真正体悟梦想的实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付出辛劳和汗水;让青少年在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的熏陶下培养自身坚强、勇敢、勤劳的优秀品质;让青少年通过这些故事反观自身,从而激发他们面对挫折时的斗志和勇气;让青少年了解什么是“中国梦”,为什么要实现“中国梦”;让青少年明白自己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肩负着什么样的责任。
“梦想的力量”在根本上来自青少年!
“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在于青少年!
刘勇李春雨
2014年1月
刘勇、李春雨主编的这本《求真探奇之梦》以故事形式展示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展示古往今来中国人以思想的方式对世界万物、宇宙奥秘进行探究,以及灿烂辉煌的不同学派的哲学思想;第二部分是中国人对未知世界的探究实践。
刘勇、李春雨主编的这本《求真探奇之梦》紧紧围绕“求真探奇”这个与“中国梦”密切相关的主题,用许许多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向怀揣梦想的青少年说明:“中国梦”这三个字绝对不是口号、不是空想。相反,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它涵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彰显在历史、科技、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它既可以体现为伟人在其人生历程中所追求的理想信念,也可以体现为普通人在平凡的人生中所坚守的一个个小小梦想;它既可以体现为老一辈对于自己梦想的执着守望,也可以体现为年轻一代对于未来的无限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