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李汝谦,字益山,山东济宁人,1905年科举考试取缔之前的最后一期秀才,一位不应被遗忘的清末民国文化学者。他是诗人、是书画家、是收藏家、是金石学家,在那个改朝换代的大动荡年代,留下了自己的文化足迹,只是这些文化遗产(有些是极其珍贵的),一直以来散见于各类史料,不少仍然躺在图书馆、博物馆里,几乎为后人遗忘。我们收集到的不过是他文化活动的一部分,经过分析综合,还原一个较为完整的近代文化人物。“青莲如我,不须星宿拖长庚”,他相信“能诗奇特”,凭其诗才,必能青史留名。回顾其一生的文化成就,后人一定会记住他。 苗福生著的《最后的秀才(清末民初金石书画收藏家李汝谦传略)》讲述了他的故事。 作者简介 苗福生,财政部中国财经报社总编辑。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曾在中央财经大学任教8年。上世纪90年代进入媒体,策划过多期新闻战役报道,从事过小说、散文、文艺评论、报告文学、电视剧、新闻等多种文体写作,兴趣广泛,涉足历史、哲学、宗教、文学、艺术、财经等多个领域,为财政文学会副会长、北京写作学会副会长、中国记者协会理事,中国人大制度新闻协会理事会理事、中国经济报刊协会理事。 目录 上篇 1.外曾祖:一个偶然提起的家族话题 2.家人的模糊记忆 3.一次失败的寻找 4.从海外传来的惊喜 5.找到百年前的外曾祖 6.最后的秀才 7.刻在太白楼上的青春记忆 8.在日本留学的日子里 9.苦闷的象征:《螺楼海外文字》 10.泰山太守:民国首任泰安“父母官” 11.有福方能生乱世:“岱宗殿守” 12.重返仕途:黄县县令 13.文化上的知己:丁佛言 14.拂袖而去 15.能诗最奇特:血脉里的诗文才华 16.书画闲章 17.收藏甚丰与家族使命 18.保护过的重要文物 19.收藏在故宫里的两件一级藏品 中篇 20.北平祁家豁子:一个记忆中的墓地 21.网上有人私售李汝谦墓碑拓片 22.墓碑拓片收藏在国家图书馆 23.人到中年:却道天凉好个秋 24.李汝谦的家庭成员 25.生命中的三个女人 26.“姬人”傅云 27.中年得子 28.面目全非的北京净土寺7号院 29.一个从感情上告别的“家” 30.梦里依稀7号院 31.大院里的艰难岁月 下篇 32.寻找国内孤本《任城李氏家谱》 33.巧遇龚姐妹 34.“大槐树”不是传说 35.六百年脉络清晰家族史 36.第十世,“祖”字辈五兄弟集体崛起 37.十一世,“时”字辈五兄弟龙腾虎跃 38.十二世,“钟”字辈五兄弟冠盖满京华 39.十二世李钟沛和黄易的友谊与姻亲 40.十三世,了不起的六兄弟 41.国难来了:名门英烈 42.云淡风轻:一位惜花老人 43.有姓无名的女人们 44.在故宫目睹两件国宝级文物 45.家规:积善人家有余庆 跋 寻根:时间废墟上的一把土 后记(姚双云 附录 1.拍卖所见与李汝谦有关的书画作品 2.馆藏所见与李汝谦有关的作品 3.目前所见李汝谦所作序、跋作品的书影和印鉴 4.李汝谦在济宁的遗迹 5.李汝谦年谱 6.无法忘却的回忆——记我的姥姥闫淑贞 7.《任城李氏家谱》功名一览表
序言 李汝谦(1878—1931),字益山,又字一山,山东 济宁人,清末廪生,是1905年科举考试取缔之前最后 的一期秀才。1907年,他作为官费生留学日本,就读 于东京法政大学,1911年学成回国。李汝谦一生曾短 暂涉足仕途,1912年出任中华民国首任泰安知府, 1927年任黄县知事,在位均不超过一年便去职,后长 期担任民国政府法制局参事、国史馆编修,但这不过 是一份闲差。究其一生,李汝谦主要还是作为一位文 化学者——诗人、书画家、收藏家、金石学家,在那 个改朝换代的大动荡年代,留下了自己的文化足迹, 只是这些文化遗产(有些是极其珍贵的),一直以来散 见于各类史料,不少仍然躺在图书馆、博物馆里,几 乎为后人遗忘;我们收集到的不过是他文化活动的一 部分,但我们认为这对于研究李汝谦、任城李氏家族 以及中国早期赴日留学生生活乃至金石大家黄易与李 氏家族之关系,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自幼接受私塾教育的李汝谦,虽然青年时期在日 本接受了西方思想,但是,当他带着理想回国并在短 暂的仕途中遭遇失意之后,他的主要精力或者主要兴 趣与兴奋点还是放在了家学深厚的文化活动上,他在 诗文、书画、收藏、金石学领域均颇有造诣,并且成 绩不俗。 诗文方面,他早期著有《螺楼海外文字》(现收 藏于国家图书馆),其中大部分为他留学日本期间创 作的诗文。诗歌均为古体诗,少量的几篇记事、议论 散文也夹杂了半文言。民国人物许一士撰写的《近代 稗史》,在《李汝谦》一节中,对其文学才华予以极 高评价,文中以七言长诗《挽张之洞》为例,评价该 诗的写作风格是: “沉挚精湛,实为杰构,文学造 诣,可见梗概。”更有后人评价他的文学才华日“文 采风流,兴致不减,为文疏密自由,不循常格”等等 。李汝谦留日之前,接受济宁太守王鹿泉的宴请,在 当地著名的太白楼即兴赋诗,写下的楹联“宴客亦寻 常,贺监何人应让风流归太守;能诗最奇特,青莲如 我不须星宿托长庚”,经清末名士张謇撰写,至今仍 镶嵌在太白楼墙壁之上,成为当地一景。 李汝谦曾收藏大量历代名家书画、金石拓片。如 今国内外著名拍卖行举办的书画作品拍卖会上,偶尔 能看到他收藏过的名家作品,当然他收藏过最重要的 当属两件如今收藏在故宫博物院的国宝级文物《唐拓 武梁祠画像》与《西岳华山庙碑》拓片。李汝谦亦能 书能画,其书法以行楷、隶书见长,隶书尤为其最爱 。他至今为世人所收藏的多为隶书作品,如与吴昌硕 等合作过的《爱日楼图》以及青岛博物馆所收藏的十 一言联等。早年留学日本写下的《游稻毛记》手稿, 是行楷,至今收藏在日本女子实践大学,该作品曾在 日本展出。 李汝谦的隶书受黄易影响较大。黄易是乾嘉时期 重要书画、金石学家,号称金石篆刻西泠八家之翘楚 。黄易曾长期在济宁任运河同知,与李汝谦先祖李作 霖不仅为金石学方面的知交,而且也是儿女亲家,李 汝谦的高祖母黄润是黄易的女儿。在文化家学与趣味 上,黄易对李氏后代影响深远,收集在《四库全书续 编》中的《秋盒遗稿》,便是在李汝谦的手上完成出 版的,其中的《跋》是李汝谦在日本留学时所做,该 文详细叙述了李氏后人与黄易之渊源关系。李汝谦一 生收集了大量的黄易作品,为自己在北平的书房取名 为“百黄斋”,晚年每日临摹黄易隶书。 李汝谦在金石学方面积累的学识也与家传有关, 在他一生的文化活动中,朋友里面有多位金石学领域 的重要人物,如罗振玉、赵世骏、吴昌硕、丁佛言等 大家,有文献记载云:“一山工金石,于济宁藏汉碑 甚富。康有为济宁访碑,一山为其先导。”李汝谦在 金石领域多有成就,最早编辑出版《新郑出土古器图 志全编》并作序,修订火烧残本《唐拓武梁祠画像》 ,为丁佛言《说文古籀补补》作序等等。 李汝谦留下的文化遗产,除了正式文章多以“济 宁李汝谦”署名外,收藏过的大多数作品以“一山” 印章为标志,“一山”不仅是其字,也是收藏界默认 的文物权威的认定标识。李汝谦的文化活动足迹本来 就散见于诗文、书画、收藏、金石各领域,加之经过 国家百年动荡遗失不少,再加之知道李汝谦的未必知 道“一山”,知道“一山”的又未必知道李汝谦,因 此搜集他的资料难度很大,我们整理出版的这本《最 后的秀才》,不过是将已有的有限资料,经过分析综 合,还原一个较为完整的近代文化人物。李汝谦年轻 的时候,便信心满满地宣称“青莲如我,不须星宿托 长庚”,他相信“能诗最奇特”,凭其诗才,必能青 史留名。回顾其一生的文化成就。后人是会记住他的 。 是为序。
导语 自幼接受私塾教育的李汝谦,虽然青年时期在日本接受了西方思想,但是,当他带着理想回国并在短暂的仕途中遭遇失意之后,他的主要精力或者主要兴趣还是放在了家学深厚的文化活动上,他在诗文、书画、收藏、金石学领域颇有造诣,并且成绩不俗。 诗文方面,他早期著有《螺楼海外文字》(现收藏于国家图书馆),其中大部分为他留学日本期间创作的诗文。诗歌均为古体诗,少量的几篇记事、议论散文也夹杂了半文言。 收藏方面,曾收藏大量历代名家书画、金石拓片。其中《唐拓武梁祠画像》与《西岳华山庙碑》拓片现收藏在故宫博物院。其本人亦能书能画,其书法以行楷、隶书见长,他至今为世人所收藏的多为隶书作品。 金石学方面,在他一生的文化活动中,朋友里面有多位金石学领域的重要人物,如罗振玉、赵世骏、吴昌硕、丁佛言等大家。编辑出版《新郑出土古器图志全编》并作序,修订火烧残本《唐拓武梁祠画像》,为丁佛言《说文古籀补补》作序等等。 苗福生著的《最后的秀才(清末民初金石书画收藏家李汝谦传略)》讲述了他的故事。 精彩页 岳母出生在北京,读书、成长均在北京,在同龄人里,她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但她对家族里的事知道的也是十分有限。 岳母说,她的老家在山东,是济宁,还是微山湖,或者说是济宁管辖之下的水泊梁山,又是模棱两可。 她说在微山湖的依据是,她爷爷年轻的时候,在老家常常生吃河鲜,后来得了一种病,出在肝脾上,50岁以后,好像就死在这个病上。是肝腹水吗?说不清。岳母所谓的记忆,事实上是在她的成长中,在长辈那儿获取的零星记忆。 不过,我们判定,岳母的记忆很可能来自家族中长辈的以讹传讹。其实呢,济宁城当年也是京杭大运河上的重要枢纽,南来北往,水运发达,商业繁荣,自然是不缺河鲜的。这也是后话。我们之所以理直气壮地说就是济宁,是因为我们查到的确凿信息是济宁,并且几乎可以说,在康乾盛世的上百年历史中,李家人才辈出,李家的读书科考是出了名的,李家的做官是出了名的,李家的经商是出了名的,李家疏财仗义的好名声也是出了名的。李氏家谱记载有一门三代进士,家族中考中举人、进士的有多人,至于庠生、廪生、贡生,更是举不胜举,几乎可以说,一部李家史,也是一个济宁城的缩影呢。如今,济宁城保留最完好的江南园林荩园也曾经是李家祖上的私人花园。当然,由于国家经历的大动荡以及整个民族的集体失忆——包括李家,已经没人知道自己家族哪怕一百年前的历史了。 不过,岳母依稀记得李家在北京东城净土寺7号院的幸福时光。 岳母至今保留了一张她最早5岁时候在净土寺7号院家里的照片。岳母描述,家里有三进院子,她照相的位置,在最后的一宅院子,再后,是一堵高墙,东边,靠近吴佩孚将军家的花园。吴佩孚也是山东人,没准儿也是他们那一代人老乡找老乡,相约一起买的房。那时候经常过往的山东老乡还有济宁老乡、民国时期当过政府总理的靳云鹏、潘复,有金石学家丁佛言,著名报人王文墀等人。 岳母说,在南苑机场,当年有430亩良田,日本人占领北平后,强行占去一大半,修了机场,日本人走后,家里在附近还买了几十亩地,后来归了公。德胜门外祁家豁子是爷爷选下的墓地,也有不少亩地。 岳母的爷爷李汝谦喜收藏,能书画。在岳母的记忆里,爷爷去世后,留下不少字画,每年秋天,奶奶都要按惯例在大客厅里系上很多根绳子晾晒,满客厅都是字画,八大山人的、郑板桥的、唐伯虎的,岳母能记忆起来的书画家有限,还有很多印章,院子里还堆了很多用来刻章的玉石。 岳母回忆,一大家子的吃喝用度,全靠奶奶打理。院子里还住着东屋奶奶、西屋奶奶,爷爷走后,她们很少出门。岳母记忆中,她的奶奶不识字,没文化,但是很能干,全家里里外外全靠她忙活,爷爷走后,家里没有了收入来源,一直靠卖字画换点钱,有一个叫鲍书滨的,家里都叫他小鲍,隔三岔五跑到家里来,拿走字画,留下一点钱。岳母说,没办法,家里没钱,有时候真是咸菜吃完,连一点盐都没有了,就得卖字画。 1949年解放前夕,北平城炮声隆隆,岳母说,她的奶奶是吓死的。不过岳母又解释说,那时候都这么说,现在看来,是心脏病。因为记得奶奶经常心绞痛。 奶奶走了,这个家也就散了。岳母说,她的父亲娶了三房,解放了,把净土寺7号院的房子卖了,那时候房子不值钱,也就是换了一些布匹。 “文革”开始,先是本单位的革命群众带领红卫兵冲进家里破“四旧”。那时候岳母已经结婚成家,住在单位宿舍,红卫兵便闯进宿舍,发现并无“四旧”可破,就一把掀起床上的缎子被面,一个女红卫兵带头将缎子被面撕成碎片。岳母至今记得那个造反派面对缎子被面,目光里发出来的仇恨与怒火。 她还记得那个单位女造反派姓孙,人长得胖墩墩的,圆脸,短头发,胳膊粗壮。搜查完单位宿舍,又拿出一张事前早已抄写好的小纸条,上面写着早已打探到的岳母母亲的住址,逼岳母带路,前往打钟庙,继续抄家。岳母说,她母亲早就没有了自己的家,打钟庙的房子是弟弟所在单位分下的。红卫兵不管这些,冲进弟弟家里,将过去分家留下的几件旧家具,也都当作“四旧”拉走了。 那个姓孙的造反派,后来不到59岁,就死了。岳母一直记得这个姓孙的同事,说她是苦出身,凭着自己出身好,颐指气使,“文革”结束后,不再嚣张。我们问,这是报应吗?岳母平静地说,谁知道呢,反正“文革”那几个闹得凶的,都死得早。 “文革”结束,有关部门通知岳母和弟弟去认领当年当作“四旧”收走的老式家具,他们去看了,库房里只剩下几块散架的破木板,她和弟弟都没要。不过,那时候的家具用的都是好木料,可能是红木的、檀木的,我们笑言,现在收下来也是好东西啊。岳母说,是啊,谁知道现在这也成好东西了。 岳母如今留下的历史遗物,还有几张照片以及她母亲陪嫁带过来的两个樟木箱子,几次搬家,因为箱子太大,样式又老旧,早送人了,仅留下两把箱子上的铜锁,算是对她母亲的怀念。 关于那个年代,关于那个家族,关于爷爷和她的三房奶奶以及她的前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