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祖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并将其作为为人处世的指南。出家之后,仍然十分推崇。在书信和开示中,反复讲述儒家思想对一个人成长的作用。父母在家教之时,首先应从幼年开始,以儒家的孝悌忠信、勤俭温恭的道理来教育他们,从小塑造他们良好的品格。这样,他们入学读书,就能奠定文化知识的基础,学业进步。而如果从小缺少家教,娇生惯养,任性而为,将来即便“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只会做一些毒害生灵、毁灭人道的坏事。印祖在《复永嘉某居士书四》中开示:
虽志在成就子弟,而不知子弟之成,唯在家教。凡属子女,必须从幼教以孝弟忠信,勤俭温恭。至其长而入学读书,方有受益之基。倘自幼任性而惯。且无论无天姿无善教。即有天姿有善教,亦只成得个文字工人,儒门败类而已。世有才高北斗,学富五车,而其所作所为,皆仗此聪明,以毒害生灵,毁灭道义者。其原皆由初无家教以为之肇也。
印祖不仅提出了对子女从小进行儒家教育的重要,还开示了具体方法。印祖在《复永嘉某居士书四》中如是说:
然读书之时,不可即入现设学校。宜合数家请一文行兼优深信因果之师,令其先读四书及五经耳。待其学已有几分,举凡文字道理,皆不被邪说俗论所惑。然后令其入现学校,以开其眼界,识其校事。不致动与时乖,无由上进矣。能如是,则有天姿者,自能有为。无天姿者,亦为良善。独善兼善,自利利他,实不外此老僧常谈也。
印祖主张在子女入学校读书之前,应先让他们明了因果报应的道理,然后再让他们学习《四书五经》等典籍,从往圣先贤的言教中,明了为人处世的道理。等他们熟悉这些道理之后,再让他们进入学校学习,则不会迷惑,且眼界开阔,不断进步。天下为人父母者,如果能按照如是要求来教育子女,就能使子女变成善良之人,其言行举止,与道德合明,兼有学问,自会善待他人,有益社会。
印祖了悟孔孟之心法,并加以阐述,在《格言联璧重刻序》中开不:
格物致知,乃群圣传授之心法。以人欲之物,乃由外境而生。必须格除净尽,而吾心固有之良知,自可全体显现矣。固有之良知,即明德也。格之与致,皆所以明其明德也。明德既明,则意诚心正而身修矣。
印祖在这段开示中,引述《礼记·大学》之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以此显示固有良知,即明明德,当德明之后,则自会意诚心正修身了。如水到渠成般自然,却又严谨有据。
“格物致知”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印祖深知此四字往往被错解。因此,仔细辨析,指出偏差,然后对真实含义作出阐述,在《复顾德谷居士书》中开示:
孔子以格物致知,为诚意正心之本。程朱误认物字,为天下事物之物。不知此物字,乃指当人心中不合理之私欲而言,非外物也。以心有不合理之私欲,则其知见便不正,而是是非非均失其当。如人爱妻爱子,其妻子再不好,他总觉得好。以正知为私欲障蔽,而成偏邪。若格去此爱,则此妻与子之不好,自然悉知悉见矣。格物致知,方能诚意正心。虽一字不识之人,亦做得到。
印祖指出,格物致知中的“物”字,是指我们心中不合理之私欲,不是外物。人有了私欲,自己的知见便不正,对是非的判断也有失公允。印祖进而以人都爱其妻子和子女为例指出,当人有私欲时,正见则被私欲所障蔽,即使妻子和子女再不好,都会视而不见。反之,如果能格除这样的私爱,那么自己妻子和子女的缺点,就能明察了。可知,格除个人私欲,方能彰显正确知见。 印祖在另一篇回信中,对格物致知给出了更为明确的解释。“格物”即格除心中不合天理人情的私欲,“致知”则是去除私欲后所彰显的正确的知见,即格除各种贪欲。人一旦有了私欲,他的所知所见就会偏而不正,只有格除私欲,才有正确知见。自己的一举一动,方合乎情理,了无偏私,符合中道。印祖在《复念佛居士书》中开示:
光近来作一格物致知确解,今为陈之。解日,格除幻妄私欲物,致显中庸秉彝知。此物,即心中不合天理人情之私欲。一有私欲,则所知所见皆偏而不正。若格除此幻妄不实之私欲,则不偏不易,即心本具之正知自显。一举一动,悉合情理,了无偏僻。
透过上文,足见印祖对格物致知之重视,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多次阐述。反观这个时代,物欲横流,人心不古。修行人确实需要在格除物欲上痛下功夫,才能显发心性种种大用,学佛才能真正得力!吾等后学,应拳拳服膺,认真行持。P49-52
不慧写完本书的时候,已经是初夏时节。从查阅资料到完成书稿,历经三年多的时间,个中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不慧出家以来,一直接受净土法门的熏陶,产生了深深的信仰。多年前,报考佛学院时,亦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苏州灵岩山寺佛学院。在佛学院期间,不慧切身感受到了印祖遗风的影响,接受了灵岩纯正道风的熏习,系统地学习了《印光法师文钞》,从中不仅了解了印祖之德行与学问,而且更为深切地感受到了印祖佛学思想的博大精深。
从佛学院毕业后,不慧不仅在向信众开示时宣讲印祖的思想,而且每当在繁忙的事务之余,都会抽出时间来读一段《印光法师文钞》中的书信和论著——从印祖一篇篇情真意切的书信中,不慧深深被他诲人不倦的弘法精深所感动,更为印祖高尚的人格所赞叹。
印祖的论著,就像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看完一篇信稿之后,每每隔一段时间,再回头细品位一番,常常会有新的收获。
不慧在阅读文钞的过程中,发现印祖的精神和佛学思想,都散落在不同的信稿和论著中。于是,生出一种报恩之心,想提起笔撰写一些关于文钞的著作,使祖师的思想光于四海,通彻天地,普利群生。由此,不慧萌生了撰写本书的想法。
当然,想法终归是想法,若真要付诸实施,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印祖是有修有证的高僧,思想和修证境界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和体悟的,很难用一些直白的文字就能表述清楚。其次,要想将印祖的生平思想叙写完整,不仅需要全面掌握反映印祖思想的资料,还要有一定的文字语言驾驭能力。第三,全文的体例与版式,都需要用心去思考……这些都是不慧所面临的问题。
尽管前面有许多困难,但不慧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付出真心,就能得到三宝加持,龙天护佑。
于是,不慧开始了提笔写作,这个过程艰辛而漫长,春去秋来,多少个日日夜夜,不慧一字一句地将自己对印祖的认识形成文字。每完成一个章节,都认真地予以修改完善,以便能真实全面地再现一个万众景仰的高僧形象,希望对大众理解和学习印祖的精神有所助益。
不慧经过长期的笔耕,终于完成了本书的撰写。对于摆在面前的书稿,并没有多少喜悦,有的是对本书的忧虑——印祖的人格魅力和佛学思想甚深难测,广博奥妙。需要我们后学通过自己的修证去体悟,任何文字的说教似乎都显得苍白无力。
不慧深知,本书之编撰虽已尽心尽力,然亦多疏漏,仅为抛砖之作。如今,只可把印祖所提倡的“老实念佛”之精神,专注一处,用心修学,兼以至诚听取诸方大德提出的批评与建议。
玉峰沙门秋风沐手敬书
二○一三年孟夏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之后,迅速在这东方的沃土,发芽生根,蓬勃发展,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华夏文明血脉中不息的生命因子。
从古到今,历代高僧大德以身垂范,心怀苍生,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成就了伟大的佛教事业。鲁迅先生曾有一句名言:“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确实,他们高尚的人格、优秀的德业、虔诚的精神超越了时间和空间,至今仍在我们脑海中历历在目,仿佛可以触摸一般真实,自然为后人所崇敬,并让中华民族的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成为恒久的丰碑。
在这些高僧大德中,有一位离我们很近的祖师——印公大师,他被教内尊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
大师专修净土,自利利他,接引学人,数不可计,德业隆盛,亲证三昧,法化无疆,遐迩景从,为道之笃,彪炳千秋。其文钞圆乎三藏,通彻法海,深解儒道,明人伦,阐教理,释通别,决众疑,实乃暗夜之明灯,歧路之导师。
本书围绕大师一生的修学、道德、思想、弘法等方面展开略述。虽无法遥望大师示现之全体,然或可管窥一二,做举一反三之引子,接引初机,摄受有缘。使尔我共沐大师之恩泽,则已幸甚,心愿足矣。最后,以偈颂曰:
大师盛德不思议,悲心弘愿度众生。
文钞金口诚实语,普示广大念佛人。
若能深信勤依行,自得利益永无尽。
普愿本书读诵者,吉祥如意福慧增。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秋风法师为纪念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公大师而撰写,分为十一章,分别是:印祖的生平、印祖的人格魅力、印祖的伦理思想、印祖的在家出家思想、印祖的儒释一贯思想、印祖的戒杀放生思想、印祖的因果报应思想、印祖的净土思想、印祖的临终关怀思想、印祖的交友、印祖与灵岩山寺。从世出世间法角度,较为完整和系统的阐述了印祖一生的德业和思想,并且着重阐述了印祖对净业行人的殷切开示。本书资料详实,语言流畅,说理融通,内容完整,诚可谓一本难得的修齐治平、利乐有情之佳作。同时,对无宗教信仰之人士而言,阅读此书亦可豁人心目,增广见识,对自他皆有无尽益处。
印公大师被教内尊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大师专修净土,自利利他,接引学人,数不可计,德业隆盛,亲证三昧,法化无疆,遐迩景从,为道之笃,彪炳千秋。其文钞圆乎三藏,通彻法海,深解儒道,明人伦,阐教理,释通别,决众疑,实乃暗夜之明灯,歧路之导师。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中秋风法师围绕大师一生的修学、道德、思想、弘法等方面展开略述。虽无法遥望大师示现之全体,然或可管窥一二,做举一反三之引子,接引初机,摄受有缘。使尔我共沐大师之恩泽,则已幸甚,心愿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