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英国在世界历史上率先平稳地走上了现代化之路,但其历史发展却并不平直。英国在古代被强制纳入罗马文明后,经历了罗马帝国的占领、封建社会的转型,等等;而当现代文明的曙光初露熹微时,这个在文明世界边缘长期踯躅的蕞尔小国一跃而前,领先走向这种现代文明,随后又带动了整个世界。因此,英国走过的历史发展道路便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要想了解现代文明和世界,应首先了解英国历史。 本书体系完整,脉络清晰,凝聚了作者长期的治史心得,反映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新成果。书中阐述了英国的兴盛之道,透视其成功走向现代化的历程,揭示了英国民族的禀赋和创造力,展现其所开创的现代文明。各章之后的“作者点评”更是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言近旨远,启人心智。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从远古到罗马占领 一、自然环境与海 二、早期的人类活动 三、罗马统治下的不列颠 四、罗马人撤离 作者点评 第二章 盎格鲁—萨克逊时期的不列颠 一、军事征服 二、基督教的传播 三、“七国”和威塞克斯统一的努力 四、社会、文化和经济 五、盎格鲁—萨克逊时代的结束 作者点评 第三章 诺曼底征服和封建制度的发展 一、诺曼底征服和封建制度的确立 二、安茹诸王 三、早期的威尔士、爱尔兰和苏格兰问题 四、教会、行政、司法 作者点评 第四章 大宪章和议会的起源 一、男爵叛乱和《大宪章》 二、《牛津条例》和《威斯敏斯特条例》 三、对威尔士和苏格兰的征服 四、爱德华一世的法制和议会的起源 作者点评 第五章 英法百年战争和红白玫瑰战争 一、百年战争 二、玫瑰战争 三、统一与民族意识的增长 作者点评 第六章 中世纪的经济、社会和文化 一、经济情况 二、社会分层与状况 三、教育、科学、文学、艺术 作者点评 第七章 都铎王朝与宗教改革 一、王权的加强 二、宗教改革 三、圈地、毛纺织业、人文主义文化 作者点评 第八章 伊丽莎白女王时代 一、巩固政权,打败无敌舰队 二、经济发展与社会变化 三、辉煌的文学成就 四、女王统治后期 作者点评 第九章 早期斯图亚特王朝 一、詹姆士一世与议会的矛盾 二、查理一世激化矛盾 三、经济状况,殖民活动的开始 作者点评 第十章 英国革命 一、内战及各派政治力量的斗争 二、从共和国到复辟 三、经济、社会、思想文化 作者点评 第十一章 复辟与光荣革命 一、查理二世的统治 二、詹姆士二世与光荣革命 三、复辟时期的经济与社会 作者点评 第十二章 贵族的优势 一、君主立宪制的完善与发展 二、殖民争霸和第一帝国 三、乔治三世个人统治的失败 四、贵族统治下的社会生活 作者点评 第十三章 工业革命与拿破仑战争 一、工业革命的成就 二、保守主义政治 三、反法战争 作者点评 第十四章 第一次议会改革 一、“旧制度” 二、改革前的社会力量对比 三、改革运动与1832年改革 作者点评 第十五章 维多利亚时代 一、反谷物法胜利与自由资本主义的鼎盛 二、宪章运动 三、竞相改革的年代 四、维多利亚时代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作者点评 第十六章 工会运动与工人政党 一、工会运动的产生与发展 二、工会参政与工党建党 作者点评 第十七章 争夺世界帝国 一、“第二帝国”的形成与发展 二、“炮舰政策”与“自由帝国主义” 三、爱尔兰的沉沦与复兴 四、争夺非洲及英布战争 作者点评 第十八章 从一战到二战 一、世纪之初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二、自由党衰落与工党崛起 三、殖民地民族运动与英国的统治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 作者点评 第十九章 走向福利国家 一、“福利国家”与“英国病” 二、殖民地独立与英帝国解体 三、从“帝国情节”到融入欧洲 作者点评 结束语:过去、现在与未来 附录一、英王世系简表 附录二、英国历届首相表 附录三、英联邦成员国一览表 附录四 后记 序言 在欧亚大陆的西部终端,跨过一道海峡,有一个岛国 ,国名叫“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一般称作“ 英国”。这个国家面积不大,人口不多,在今天这个世界 上,充其量是个中等国家,若不是它在世界历史上起过特 殊的作用,人们怎么也不会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它。但它的 历史作用实在是太特殊了,不了解它,就不能理解今天的 世界;没有这个国家,观在的世界也可能就不是这个样! 英国的人口和面积与它的历史地位太不相称了,在人类文 明的历史上——至少在西方文明的历史上,只有两次出现 过这种情况,另一次就是古罗马。 对中国人来说,英国是最早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西方国 家,也是迫使中国打开国门的第一个国家,对此,我们抱 着复杂的心情。这种心情其实并不是中国所独有,世界上 许多国家都有过,至今仍然有。不过,正是这种复杂的心 情标示着英国在世界历史上的特殊作用:英国开创了世界 的一种新文明,这种文明对多数国家来说是异质的,不接 受它不可能。接受它却又很痛苦。这是一种当今世界的主 体文明,英国开创这种文明,带给世界的,是灾难,还是 福音? 在世界所有国家中,大概只有英国在产生并发展这种 文明时,社会所经历的震荡最小,世人所感受的心理落差 也最少。用学术的话语来说:英国是一个“原生型”的或 “自发型”的现代化国家,“原生型”或“自发型”国家 非常少,寥寥无几;多数国家是“派生型”或“触发型” ,是被迫进入现代化的,其历史的自然进程被打断,被迫 走上一条它原本也许根本就不会走的路,所以,心理上的 迷惘是可想而知的,历史上的震动也特别大。被强制的过 程一定是非常痛苦的,这是世界上多数国家所走过的路。 英国虽平稳走上现代化之路,其历史却也不平直,也 有许多曲折,它有自己的辉煌,也有自己的失落:英国在 古代被强制纳入罗马文明,从此后就在欧洲文明的框架中 踯躅,和西欧许多其他地区一样经历了罗马帝国的占领, 封建社会的转型,长期的社会经济停滞和徘徊,在世界文 明的边缘上悄悄地生存了一千多年,不为世人所知。这一 千多年的默默无闻其实是正常的,因为,作为一个小国, 远离文明的中心,英国能做什么呢?但后来,当新社会的 曙光初露霞曦时,英国却突然跃出地平线,机遇是瞬间即 逝的,英国却托生了机遇,也因为各种巧合,这个在文明 世界最边缘的蕞尔小国居然一跃而前,领先走进一种新文 明,以至后来所有国家都要要跟在它后面——一个小岛带 动了世界,这是奇迹,还是必然?英国的历史因此充满了 难解的谜,它处处暗藏着隐喻,既诱惑人们去发问,又鼓 励人们去寻找答案。英国的历史极其诱人,你要想了解现 代世界,就应该首先从英国历史开始。 历史本来是生动的,它原本是故事,是活人演绎的活 报剧。写历史本来也应该很生动,它把生活录写成文字, 因此是倒装的创作:先演剧,再写剧本。但在很长一段时 间里,中国的历史书不好看,它把历史视作教条,似乎生 活都从条文里出来,而不是相反。于是,生活和故事都没 有了,有的只是几根骨架,架子上挂着几条干枯的肉丝, 刚好符合条文的需要。如此写历史历史便死了,所以应恢 复历史的主动性,让它活生生地体现出来。 这本书是英国历史的一个剪影,它尽量写出生活、写 出故事情节,让历史书生动起来。但受到篇幅的限制,这 个目标仍很难达到。读者可以看出,虽书中笔法尽量通俗 ,其立意却仍是学术的准确性,观点和结论是研究所致, 并非想当然,也非从众之说。许多地方与众说不同,这正 说明是研究的结果,因而更符合历史的真实,也更接近国 际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我们力图写出一个生动活泼的学术 面孔,目的是为了方便读者,让各种读者都可以感兴趣。 这毕竟是一个“简史”,“简”就筒在不仅使漫长史事长 话短说,而且将繁琐的考订隐于幕后,让读者直接接触历 史过程;反过来,学术也能接近更多的读者,`让他们了解 更多的历史。 希望这个目标能达到。 导语 本书由中国英国史研究会会长、纪录片《大国崛起》学术指导钱乘旦教授与云南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许洁明教授共同打造,兼具学术严谨性与趣味性,为英国史研究的奠基之作。自问世以来,一再加印,获得读者的一致好评。 后记 本书由我和许洁明分工写作,许洁明撰写第一章至第 九章,我写第十章至第十九章,书后附有进一步阅读的书 籍,可供感兴趣的读者进一步阅读。写一部英国通史一直 是我的一个夙愿,现在这个版本应该是较完整地介绍了英 国历史的主体线索,比较客观,比较能体现英国的特色, 也较能反映国际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历史应该以“真 ”为本,我们在书中是努力去做的。书中有不少观点是我 们自己的,若有不当,敬请读者指教。书中使用的插图相 当精美,有不少在国内图书中不可见到,插图全都由陈仲 丹教授提供并作文字解说,在此特表感谢。此次出版的国 别通史将大大地增长我国读者对世界上一些重要国家历史 的认识,这将为我们更好地走向世界作出贡献。上海社会 科学院出版社在这方面已经做了许多工作,作为读者兼作 者,我们向出版社致敬!读者关注我们的写作,我们也要 向读者致谢! 钱乘旦 精彩页 第一章 从远古到罗马占领 一、自然环境与海 土地养育着人民,环境制约着发展。英国是一个岛国,英国人具有岛民特性:他们生活在四面环海的岛屿上,英国总面积244200平方千米,东邻北海,西、北面对大西洋,南面是英吉利海峡,与法国隔海相望。 地理学上这里叫“不列颠群岛”,它们星星点点地散布在欧洲大陆西北边的水域中。其中最大的岛屿——大不列颠岛,上面分布着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三个区域单位。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分享第二大岛——爱尔兰岛,但在政治上,北爱尔兰和大不列颠共同组成“联合王国”,爱尔兰共和国则是独立于联合王国而存在。至于那些环绕两大主岛的卫星岛,它们与联合王国的政治关系不尽相同:北部的设得兰群岛、奥克尼群岛、赫布里底群岛、爱尔兰海中的盎格利西岛、南部的锡利群岛和英吉利海峡的怀特岛在政治上属于联合王国;马恩岛和海峡岛既不属于联合王国,也没有加入欧洲联盟,然而,它们都是英联邦的成员,拥有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管理权,同时又与英国王室有特殊的关系。英国政府在国际事务和防务方面对马恩岛和海峡岛拥有代表权,在某些情况下尚可干预其行政事务。 从地图上看,0度子午线穿过伦敦东部的格林威治天文台,爱尔兰岛的最西部在西经10度,从英格兰东海岸到威尔士西海岸最宽地带也只有300英里(483千米)。英格兰东南部的利泽德角正切北纬50度,而苏格兰东北海岸的设得兰岛则处于北纬60度。这样,从英格兰的最南端到苏格兰的最北端只跨越10个纬度,最长也不过600英里(966千米)。在欧洲国家中英国的面积之小可想而知。然而,小有小的好处,它有助于政治统一,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易于交流,制度容易规范化。 英国海岸线异常曲折,构成了许多港湾。在英国,“内陆”离海洋最远处也不过75英里(120千米)。在人类历史兆始之时,不列颠尚不是游离在大陆之外的孤岛,而是欧洲大陆的一部分。后来,随着冰河纪晚期的冰川融化,海水升高及其对陆地低洼处的侵蚀,才形成北海和英吉利海峡,而不列颠也与欧洲大陆分离。但是,位于欧洲大陆架上的不列颠诸岛沿海水域不深,一般在300英尺(90米)以内。同时,当大西洋暖流缓缓穿过这个“陆桥”之时,它温暖了空气、提升了水温,使不列颠的气候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都要暖和宜人。浅水、暖流、深湾共同构成了远古时代养育不列颠人的天赐富源。 不列颠岛地貌特征也是自然界几百万年长期发展变化的结果,在史前的几百万年中,地壳的运动曾使海底升腾,被折叠挤压而形成了英国最古老的陆地。后来,暖温时代的冰川消融又使这块土地大部分被沼泽和森林覆盖。此后,沙臣和泥土掩埋了森林,使其遗骸构成了英国的煤矿藏。而且,此后数世纪中,不列颠的气候一度在温带气候和亚北极圈气候间反复交替,使那些因地壳运动而升起的地块受到冰风雨雾等因素的影响,山峰被削平、洼地被填满,形成不列颠的谷地和平原,沿海地带低洼,海岸线凹凸曲折。远古时代地理和气候的变化还造就英国的诸多河流,在这幅员不大的国土上,河流分布的细密令人惊异:苏格兰有克莱德河、福斯河和特温得河;英格兰和威尔士有泰恩河、特伦特河、亨柏河、塞文河、埃文河、迪河和泰晤士河;北爱尔兰有斑河与拉根河。 除此之外,英国的地貌特征还可大致分为低地区和高地区两个部分,这种划分在历史上对于人口定居、军事征服、交通与工农业发展都有意义。大体上说,高地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低地区主要分布在南部和东部。在低地区,海拔一般不超过1000英尺(305米)。从地质结构看,西部和北部多为远古地球运动所造就的古老岩石。南部和东部则因气候变化而形成沙丘、黏土和石灰地,这是一个特别适合于精耕细作和畜养家畜的沃原。 从总体上看,英国的气候是温暖宜人的。夏日气温一般在摄氏32度以下,冬天则保持在零下10度以上。当然,由于受海拔高度的影响,苏格兰高地比英格兰低地夏凉冬冷。例如,北部的设得兰群岛冬天的平均气温在摄氏3度左右,夏天在12度左右;最南部的怀特岛冬天的气温平均为摄氏5度,夏天为16度。 对英国降雨量发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有:穿越大西洋的低气压;每年大部分时间都有的西南风;朝向大西洋的漫长西海岸;海岛的狭长构造;以及西高东低的地理结构。结果,西部和北部降雨量最大,为年平均60英寸(1500多毫米),秋冬季是落雨的高峰时节。相比之下,由于西北高地的屏障作用,东南部的降雨量只有年平均30英寸(不到800毫米),夏季降雨更多一些。但总的说来,英国是一个降雨量充沛,多淫雨大雾、少暴雨洪灾的国家。 海在英国人的生活中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与海洋相关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都是不列颠人的至宝:古代社会因海的便利带给不列颠人开放的文化价值观。近代时期,不列颠人为寻求财富而通过大海走遍全世界。中世纪的英格兰国王因海的屏障而不必保有常备军,近代初期这个民族比欧洲许多国家都更早地实现了政治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