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厚德为民--高德正传略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孙柔刚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如实、鲜活地全面反映了曾任江苏省常务副省长,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的高德正的工作风貌和精神品格。从他参加革命起就是江阴县级机关崭露头角的佼佼者到成为中央组织部的年轻人,从主政“苏南的苏北”的沙洲县到《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沙洲巨变》的长篇通讯,从县委书记到被江苏省委越级提拔任中共苏州地委副书记、苏州行政公署专员,从跨江北上任淮阴市长到过江南下任镇江市长,从挑起苏州市委书记重担到升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江苏省常务副省长,再到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完全可以这么说,高德正的一生随时听从党的召唤,勇立时代潮头,历尽千辛万苦,负重踏浪搏击。他与大江同行。他为党和人民事业创下的业绩,犹如一个个激越的音符和雄壮的旋律,有机地组成了他的生命乐章——不避艰险、开拓奋进、创业惠民的高级干部的风雨征程和精彩人生。

内容推荐

本书所要记述的,是一位在江滨农村出生、在江涛声中成长的长江之子,一个在时代的大潮中胸怀人民的公仆的种种故事。他就是曾任江苏省常务副省长,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的高德正。

在他勇立潮头、踏浪前行的近五十年里,他那敏锐智慧的超前意识、始终如一的创业精神、为民造福的拓荒牛胆略和无私无畏的纯朴品格,深深地影响着、感动着当年与他共同奋斗的人们,影响着、感动着广大干部群众。吴仁宝和秦振华这两个闪光的名字都与他紧密相连,他们是亲密的战友。率真执著,忠诚果敢,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敢拼善为,是他们共同的特点。高德正称得上既是沙洲县发展乡镇企业的开创者,又是沙洲县“治穷致富”的奠基人;既是乡镇企业“苏南模式”的实践者,又是苏北乡镇企业“耿车模式”的开创人;既是苏州市跳跃式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着力开创者,又是江苏省蓬勃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得力推动人。诸多熟悉他的人说,他像他的名字,他的名字像他,高风,大德,至正。真所谓人如其名,名如其人。从外形上看,他那一米七九的个头,腰杆挺直的身姿,加上开阔圆润的脸颊,两个大耳垂相配,也确实挺拔俊朗、气度不凡。

目录

第一章 争当潮流先锋/001

一 从小立下报国志/002

二 从“地下少先队员”到青年团员/003

三 崭露头角的佼佼者/005

四 拾野粪的公社书记/008

五 中央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012

第二章 沙洲“治穷致富”奠基人/022

一 从治“胎里穷”入手/023

二 “春天的故事”/028

三 “小鸡吃米”粒粒下肚/040

四 社队企业与农业比翼齐飞/043

五 打下缩小城乡差别的基础/045

六 一次震动全县的“扳艄”大会/047

七 轧花厂出“奇材”/051

八 尼龙纸糊窗引发“揪心事”/058

九 汽修厂蹦出特异“小汽车”/064:

十 校办企业功不可没/066

十一 “苏南模式”的实践与启示/069

十二 “沙洲精神”源远流长/072

十三 慧眼识人/077

十四 二十件好事感人肺腑/079

十五 “农民戏”演进中南海/093

十六 沙洲巨变名扬海内外/096

十七 三次遇险/098

十八 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波/103

第三章 开创“耿车模式”/110

一 一朵报春花——“耿车模式”/110

二 国有企业跃上新台阶/120

三 市政建设常抓不懈/123

四 惜别淮阴/124

第四章 创建镇江新业/129

一 开创城乡工业新局面/130

二 抓住外向经济带动内向经济/136

三 创出“中山路精神”/139

四 以港兴市活水来/143

五 着力抓好公路建设/145

六 发展旅游事业/146

七 关心茅山老区/148

八 骑自行车上下班的市长/149

第五章 建设人间新天堂/152

一 紧抓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突破口/152

二 抓住沿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新机遇/157

三 力争外贸进出口自营权/167

四 尽心着力发展三资企业/177

五 因势利导发展外经经济/184

六 严格保护老市区,悉心筹划新市区/186

七 树立榜样,弘扬先进/187

八 “牛鼻子经济”谱新篇/194

九 昆山开发区的由来/200

十 坚韧不拔抓企业改革/204

十一 张区长的呼声唤醒城区旧貌换新颜/212

十二 “四大名旦”显威力/219

第六章 推进江苏外向型经济大发展/223

一 推动外向型经济跳跃式发展/223

二 让外商独资企业通行无阻/236

三 推进开发区建设/238

四 苏州工业园区的由来/241

五 推进全省乡镇企业蓬勃发展/248

六 发展大交通/254

七 一件遗憾之事/260

八 江阴长江大桥在“搁置”中获得新生/262

九 禄口机场在排除万难中诞生/264

十 争建我国第一个内河港保税区/269

十一 日理万机显真情/271

第七章 悉心立法谱新篇/278

一 人大工作任重道远/278

二 把好立法质量关/283

三 做好评议监督工作/284

第八章 满目青山夕照明/286

一 一生为民办四事/286

二 晚年定居苏州/290

三 一个温暖的家庭/293

后记/297

试读章节

二“春天的故事”

在发生了世纪巨变的张家港市,尤其是经历过那段“治穷致富”艰苦奋战的“老沙洲”们,都不会忘记上世纪70年代发生在沙洲县的一个又一个“春天的故事”,这些故事的主人翁就是时任县委书记的高德正。

有理想有信念的人才能做到有胆有识。高德正人称“高大胆”,因为他有理想,有信念。他的理想信念就是要改变沙洲的穷困面貌,使沙洲的老百姓尽快富起来,过上富裕的生活。发生在沙洲的“春天的故事”,主要是围绕发展乡镇工业展开的(公社建制时称社队工业,公社体制改革后称乡镇工业)。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全会号召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三中全会精神使高德正感到特别振奋。原来想不通的事,现在找到了答案;原来想干但不能干的事,现在可以理直气壮地干了。比如,发展社队工业,这是农民的一大创造。高德正心里明白,发展社队工业就是发展生产力。只有生产力发展了,地方经济、农民生活才能像芝麻开花节节高,这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符合我们党领导人民闹革命的根本目的,符合农民的意愿。但多少年来在极左路线的影响下,再加上计划经济体制一统天下,发展社队工业变得名不正言不顺,动辄就被扣上“资本主义”的帽子。若搞社队工业,那就是大逆不道,轻则挨批,重则被拉下马。从那一段过来的人有一句内心独白:一边干一边看,手里捏着一把汗。社队工业的发展道路是非常曲折、非常坎坷的,生存下来的一些社队企业,都是在夹缝中成长起来的,是偷偷摸摸干起来的。人们把它们称之为“地下工厂”。

在苏州地区,社队工业办得最早、最有成效的数江阴县华西大队。上世纪60年代初期,华西就是一个“农业学大寨,,的典型。大队支部书记吴仁宝是个聪明人,也是个精明人,一手撑着“学大寨”的大旗,战天斗地发展农业,一手在村背后办起了工厂,穷华西开始富起来了。但是吴仁宝对外介绍经验只字不提办工厂的事,外地人到华西参观,只能看到华西的稻子、麦子、鸡子、鸭子,看不到他的厂子。高德正对华西的做法内心十分欣赏和支持,对吴仁宝非常佩服,赞赏有加。

上世纪70年代,发展社队工业的路是很不平坦的。社会上流传着“农村搞工业就是搞资本主义”,“搞乡镇工业是挖社会主义墙脚”,“乡镇工业是不正之风的风源”,等等。针对这种情况,高德正拿定主意,学习华西,学习吴仁宝,抓典型引路。典型是最有说服力的。

高德正抓发展社队工业,从抓妙桥公社欧桥大队开始。历史上的欧桥,穷困是远近出了名的。说两个人合穿一条裤子有点言过其实,但姐妹两个轮流穿一件新做的衣裳确有其事。今天姐姐穿了走亲戚,明天妹妹穿了上镇去。高德正看到欧桥大队土纺土织搞得比较热火,就将华西大队办厂农民得益的事告诉了欧桥大队支部书记张永来。张永来对高德正说:“看来只有这个路,才是富民之路。你的话说到了我心里。”高德正带着张永来一起参观华西村,吴仁宝毫无保留地介绍了“真经”,张永来如获至宝,浑身是劲,回到村里很快利用农村原来土纺土织的传统,搞起了小纺小织,以后发展成化纤纺织,再进一步发展为摇尼龙衫,并销售到上海市场,一举成名。

那个年代,沙洲有条件的青年结婚都要双双去一次上海,拍一张结婚照,各买结婚的套服、皮鞋以及其他一些心爱的东西。一次,妙桥公社一对未婚青年去上海买了两件尼龙衫,高兴地回来宣传尼龙衫如何漂亮,宣传上海货如何高档,然而仔细一看,原来竟是邻近欧桥大队生产的。此事很快传为佳话。

欧桥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工业收入占到全村经济的90%,年终人均分配达600元,90%以上的农户住进了楼房,村里还建起了农民文化宫、书场、商业楼、宾馆、灯光球场、邮电所等。高中以下学生免费入学,考上大学的给予奖励,老人享受养老补贴,农民治病由村里负担。这对盼望过好日子的广大农民是多么现实、多么富有吸引力啊!高德正特地要村里留下一户原来居住的茅草房,为的是用来教育后代。

欧桥的巨变,农民的富裕幸福生活,吸引了全县求富心切的农民,吸引了苏州地区的农民,甚至影响省内外,到欧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这是上世纪70年代发生在沙洲的一个“春天的故事”。

自此以后,高德正几乎每月要去欧桥大队察看一次,听听张永来的汇报,解决一些张永来发展经济方面的困难。张永来也几乎两三个星期要到县里向高书记汇报一次工作,称为“热线联系”。

欧桥很快成为沙洲县的华西村,成为沙洲县“治穷致富”的宝贝。但是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为了使发展社队工业的熊熊烈火烧遍全县,让全县人民都逐步富起来,高德正带领县委一班人,一环紧扣一环地到全县各地抓发动、抓落实。

泗港公社有一个闸上大队,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有人戏称那个地方是“世外桃源”。有一次,高德正到闸上大队检查工作,他问年轻的大队书记赵阿盘:队办工业办得怎么样?赵阿盘作了回答,并说还想办三件事。一是想办只轮窑,农民从平房向楼房过渡,急需砖头;上海等城市建设也需要,砖头还可以换回钢材。二是想办一个毛纺厂,毛料时髦、销路广,脚踏机已跟不上形势。三是想办一个日用化工品厂,做珍珠霜。听完汇报后,高书记表态说,办窑要从实际出发,绝对不能毁坏良田,有土源有销路就可办,有关部门通不过,他去做工作。毛织品是高档产品,销售一定顺畅,因此毛纺厂也可以搞。日用化工品很有前途,他都支持!但要把可行性报告研究好,抓紧报批。在高书记支持下,闸上大队很快办成了这三个厂。由于党支部书记赵阿盘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得突出,队办工业抓得好,党建工作出色,党组织在群众中有威信,上世纪70年代末闸上村党支部被中央组织部命名为“全国农村先进党支部”,成为全国农村党支部的一面旗帜。这是上世纪70年代发生在沙洲县的第二个“春天的故事”。

鹿苑公社16大队党支部书记朱永生,也是一位年轻的农村干部。该大队粮食虽然高产,但还是个“高产穷队”。高德正亲自点拨他,单靠“6棵稻秆桩”是翻不了身的,农业要抓好,工业一定要搞上去。朱永生回忆说,当时在沙洲有个普遍现象,大队书记只要见到高书记,真叫“酒逢知己干杯少”。当然不是喝酒,而是有说不完的共同语言。朱永生头脑灵活,把本大队的个体裁缝组织起来办起了服装厂;把木工组织起来办了一个家具厂,制作课桌椅家具等,远销新疆,一次就做成几十万元的生意。后来大队有了积累,又创办了县里规模较大的乡镇企业中第一家毛纺厂,接着还办起了绒线厂、电子琴厂等企业。雪球越滚越大。集体经济壮大后,为全大队农民建造了新楼房,成为沙洲全县又一个新农村建设的榜样。支部书记朱永生被选为第五届省人大常委会委员,这是江苏全省唯一一位大队书记委员。这是上世纪70年代发生在沙洲县的第三个“春天的故事”。鹿苑公社16大队与妙桥公社欧桥大队为“治穷致富”,为让农民过好日子相互展开了友谊的竞争,你追我赶,对促进全县乡镇企业的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南沙公社长江大队,原是个小渔村,是沙洲县有名的贫穷村。高德正考虑抓典型要有一个合理的布局,因此长江大队成了全县北片的典型村。高德正亲自到长江村参加支部大会,向全体支委和共产党员大讲光靠粮棉高产农民仍然富不起来,只有走大办村办工业、农副工综合发展之路才能富起来的道理。党支部书记郁全和带领一班人响应县委的号召,在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同时,大力发展村办工业,按照社会需要,从土纺土织到化纤纺织,逐步发展到办起了机械厂、塔吊厂、电梯厂等,全村农民很快富裕起来,新农村建设名列前茅,大部分农民住进了别墅,成为华西式的富裕村。美国朋友到长江村参观,住在农民家里,了解农民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个个都跷起大拇指,称赞长江村农民富裕起来的幸福生活真美好,是原来不敢想象的。这是上世纪70年代沙洲县发生的第四个“春天的故事”。

P28-33

序言

潮头踏浪五十年

你从远古走来,

巨浪荡涤着尘埃;

你向未来奔去,

涛声回荡在天外。

你用纯洁的清流,

灌溉花的国土;

你用磅礴的力量,

推动新的时代。

——《长江之歌》

每当听到《长江之歌》激越豪迈的旋律,便会令人联想到这条中华民族母亲河的磅礴气势,想到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江沿岸的沧桑巨变,想到改革开放大潮中涌现出的敢为人先、勇往直前的时代精神,想到那些大量值得记取的人与事。

这里,我们所要记述的,正是这样一位在江滨农村出生、在江涛声中成长的长江之子,一个在时代的大潮中胸怀人民的公仆的种种故事。他就是曾任江苏省常务副省长,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的高德正。

在他勇立潮头、踏浪前行的近五十年里,他那敏锐智慧的超前意识、始终如一的创业精神、为民造福的拓荒牛胆略和无私无畏的纯朴品格,深深地影响着、感动着当年与他共同奋斗的人们,影响着、感动着广大干部群众。吴仁宝和秦振华这两个闪光的名字都与他紧密相连,他们是亲密的战友。率真执著,忠诚果敢,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敢拼善为,是他们共同的特点。高德正称得上既是沙洲县发展乡镇企业的开创者,又是沙洲县“治穷致富”的奠基人;既是乡镇企业“苏南模式”的实践者,又是苏北乡镇企业“耿车模式”的开创人;既是苏州市跳跃式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着力开创者,又是江苏省蓬勃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得力推动人。诸多熟悉他的人说,他像他的名字,他的名字像他,高风,大德,至正。真所谓人如其名,名如其人。从外形上看,他那一米七九的个头,腰杆挺直的身姿,加上开阔圆润的脸颊,两个大耳垂相配,也确实挺拔俊朗、气度不凡。

为了能如实、鲜活地全面反映高德正的工作风貌和精神品格,作者在冒酷暑与他“面对面”长谈多日的同时,还战高温沿着他当年的足迹,先后采访了最熟知他的各级各方面的部分领导人、战友、老部下等当事人。夜以继目的连续访谈,深受教育,心灵受到的除了震撼还是震撼,除了感动还是感动。那一串串的往事、显著的政绩历历在目,更宛若波澜壮阔的话剧:从他参加革命起就是江阴县级机关崭露头角的佼佼者到成为中央组织部的年轻人,从主政“苏南的苏北”的沙洲县到《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沙洲巨变》的长篇通讯,从县委书记到被江苏省委越级提拔任中共苏州地委副书记、苏州行政公署专员,从跨江北上任淮阴市长到过江南下任镇江市长,从挑起苏州市委书记重担到升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江苏省常务副省长,再到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完全可以这么说,高德正的一生随时听从党的召唤,勇立时代潮头,历尽千辛万苦,负重踏浪搏击。他与大江同行。他为党和人民事业创下的业绩,犹如一个个激越的音符和雄壮的旋律,有机地组成了他的生命乐章——不避艰险、开拓奋进、创业惠民的高级干部的风雨征程和精彩人生。

后记

我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以后,思考得最多的是继续发扬革命精神,保持一个老共产党员的政治风貌,努力完成好省委交给的担任“江苏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这个任务,一心一意,尽心着力,必要时也要流一些小汗,把“文化中心”这个组织建设好,把这项工作做好,把这个任务完成好,为省委挑好这个担子,争取在全国不落后,绝不给省委添麻烦,让省委放心。回顾离开工作岗位的10年,自己认为完成省委交给的任务基本及格。国家指导单位对江苏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会的工作表示满意,确认江苏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工作在全国兄弟单位中名列前茅。

因为退下来以后一直在为搞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工作而忙碌,没有想过要写一本记事的书。自己感到工作虽经历近50个年头,也为人民做了一些事,但那是微不足道的,是一个人民公仆应该做的。写书既没有必要,也没有价值。

近几年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老领导、老首长的鼓励,得到老战友、老“知心”的启发,萌生了写书的愿望。回想起费孝通老先生对我深情的谈话:“你是‘做书’的,我是写书的,我们联起手来,必将产生巨大的效应。”这一席话对我启发教育很深,顿时增添了我写书的信心。总起来说,将个人在党的培养和关怀下,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人民所做的事如实地写出来,像电视剧一样,一幕一幕地看过去,一页一页地翻过去,一定会有相当意思,也一定会有相当价值。可以看到自己是怎样成长起来的?组织上是怎样爱护、选拔、培养的?经历过哪些历练和锻炼?见过哪些世面?经受过哪些风浪和风险?经历过哪些曲折和坎坷?克服了哪些困难?渡过了哪些难关?取得了哪些业绩?为人民做了哪些好事?实际工作中有何经验教训?有何不足和毛病?组织和领导有何评价?干部群众有何反响?如此等等。综观起来,原以为没什么意思的事,现在感到挺有意思;原以为没什么价值的事,现在感到挺有人生价值。而且趁现在对事情仍记得住、想得起、拎得清的时候,把主题确定下来,把专题罗列出来,把素材收集起来。如今后身体老化不堪,到那时再想起写书的事为时已晚,将后悔莫及。我仔细尽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实为千金难买,确为含义深长,这真如对我击了诚恳的一掌,从而激起了我写书的心念,坚定了我写书的信心和决心。

回顾自己一生为人民办了四件事。现在将这些事扼要地写出来,交给组织,留给后代,献给社会。交给组织,作为较系统的一份工作汇报;留给后代,让后代认识父辈、认识长辈,期望他们能汲取某种营养,得到某种教益;献给社会,祈使父老乡亲晓得江苏曾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一心为老百姓热心办事的人民公仆,以利得到某种启发。

我在如何写好这本传记的思考中,特为此约法三章:

第一,弘扬正气,感谢人民,不谋私利,不图虚名。

第二,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叙实事,写真情,不添油加醋,更不搞空穴来风。

第三,写实写真,不是为了宣扬个人,恰恰相反,主要是要让读者通过一件件实事,透过一桩桩真情,从领悟中国革命来之不易,到了解搞好地方建设也来之不易;从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到了解农民逐步富裕起来,过着小康生活的幸运之情;从领悟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到了解个人的作用是有限的,而集体的智慧是无限的,群众的精神是伟大的;从领悟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到了解社会实践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性和深刻性。

我把握以上三条,不求这本书成为完美之作,但求引起良知者看了再看,为把我们江苏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新胜利添砖加瓦。

决心来源于认识。认识解决了,决心也有了。通过近几年的努力,这本平凡的传记,总算同读者见面了。  传记中所叙事实和观点,做到实事求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的发展,必然出现新的变化,特别是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和对某些事情的做法,难免有一定的时间性和局限性。就当时而言是正确的,而且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时至今日。也许已成为非正确的。凡此种种,相信读者一定会理解此情。

写传略,难就难在必须叙实事、写真情,来不得半点虚假。因此,作者务必花大量的精力和心血,深入实地,深入群众,将一件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事实真相,弄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毫无半点随意性。因此,在这里我首先要衷心地感谢传略的作者孙柔刚老师。他刻苦认真,一丝不苟,顶烈日,耐酷暑,从苏南到苏北,从省、市到县、镇(乡),从机关到企业、学校,做了大量的调查采访工作。他前后听取我八个半天的工作情况介绍,共同商量了五个半天;到一地采访结束后,都要共同商量一次。我要深深地感谢他。苏州日报社老社长徐国宝同志,接受我委托,为写好传略出谋划策出了大力,也在此深表感谢。

近百位接受采访及直接提供资料的领导、战友、朋友和同志,为传略的写作提供和积聚了大量的重要素材,打下了传略丰富的物质基础,共同为写好传略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在这里对各位一一深表感谢。

曾经随我一道工作过的孟焕民主任、郑太白秘书长,为写好传略,不辞辛劳,尽心着力,出了大力,也特一并在此深表感谢。

我有好多爱护和关心我的老领导、老首长。此次请省委老书记、老领导、老首长韩培信同志为传略作序,缘于在我的革命生涯中,他与我接触最多,对我最了解,无论在政治上、工作上以至生活上,都对我很关心、很爱护。与其说他是看着我逐步成长的,倒不如说我是在他一贯的关心和爱护下逐步成长的。韩老书记为传略作序,他对情况了如指掌,最有发言权。而且,他欣然接受我的恳请,仔细听取我的汇报,认真地翻阅传略的草稿,接着再次听取我的补充汇报,花了较长时间,为传略写出了有分量的序。这是又一次对我最深刻、最全面的教育,我衷心地向韩老书记致敬!深深地向韩老书记致谢!

高德正

2008年6月30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0: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