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迷惘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英)埃利亚斯·卡内蒂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埃利亚斯·卡内蒂,德语作家,198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卡内蒂是文学史上著名的“难以归属”的作家,他出生于保加利亚的鲁斯丘克,祖先是居住在西班牙的犹太人,6岁时随父母来到英国,次年丧父,随母亲迁居维也纳。他先后在瑞士的苏黎世和德国的法兰克福读完小学和中学,1929年在维也纳大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纳粹吞并奥地利后,他流亡英国,并获得英国国籍。

尽管一生萍踪不定,但正如诺贝尔颁奖词中所言,这位世界作家“有自己的故乡,这就是德语”。自1935年开始写作以来,他终生将德语作为自己的文学语言,创作了多种体裁的作品,代表作有小说《迷惘》,剧本《婚礼》《虚荣的喜剧》《确定死期的人们》,政论《群众与权力》,游记《马拉喀什之声》,散文“耳证人》,自传三部曲《获救之舌》《耳中火炬》《眼睛游戏》。除诺贝尔文学奖外,卡内蒂获得的重要奖项还有毕希纳奖(1972)、赫勃尔奖(1980)等,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大师之一。

内容推荐

由于厌恶人们的虚荣心,汉学家彼得·基恩摒弃公职,离群索居,终日与书本为伴。不料,他的女管家心肠歹毒,处心积虑地赢得了他的信任,与他结为夫妻,婚后却对他百般折辱。孤立无援的基恩将骗子引为至交,再次被戏耍愚弄,甚至被诬为精神病患者。虽然他的弟弟最终赶跑了一干恶人,收回了财产,但精神上备受剌激的基恩已成惊弓之鸟,一个白日梦魇后,他点燃了万卷藏书,自己也投身火海。

埃利亚斯·卡内蒂编著的《迷惘》创作于1935年,是卡内蒂唯一的一部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他独特而深刻的洞察力、睿智而辛辣的语言、对庸俗社会的批判、对极权主义兴起的预言,都在这部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目录

第一部 没有世界的头脑

 散步

 秘密

 孔夫子做媒

 贝壳

 令人迷惘的家具

 亲爱的夫人

 动员

 死

 病床

 青春的爱

 犹大和救世主

 百万遗产

 殴打

 僵硬

第二部 没有头脑的世界

 到理想的天国去

 驼背

 巨大的怜悯

 四个人和他们的前途

 揭露

 饥饿

 夙愿得偿

 小偷

 私人财产

 小人物

第三部 世界在头脑中

 好父亲

 裤子

 一所精神病院

 曲折的路

 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

 纵火焚烧

 译者后记

 一幕“疯子的人间喜剧”

附录

 授奖词

 受奖演说

试读章节

散步

“中国。那儿有一座很大很大的城墙。”

“你想爬过去吗?”

“城墙太厚太高,谁也爬不上去。正是为了这一点才造城墙的。”

“你知道得真多!你想必读过很多书了。”

“是的,我就爱看书,老想看,爸爸就把我的书拿走。我想上中文学校,那儿可以学到四万个汉学,而这许多字不会在一本书里出现。”

“这不过是你的想象罢了。”

“这是我算出来的。”

“不对,不对。别管那橱窗里的书啦,那尽是些坏书。我这包里有好书,等一下,我给你看。你知道这是什么文学吗?”

“中文!中文!”

“你可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你以前见过中文书吗?”

“没见过,这是我猜出来的。”

“这两个字是‘孟子’,哲学家孟夫子,他是中国的大人物,生活在二千二百五十年以前,他的书人们至今还读。你能记住吗?”

“能记住。我现在要上学了。”

“哈哈,你是在上学的路上逛书店的吧?你叫什么名字?”

“弗兰茨·迈茨格尔。跟我爸爸的名字一样。”

“你住哪儿?”

“诚实大街24号。”

“我也住在那儿。我怎么没见过你?”

“有人在楼梯上走过,您是从来不看的。我可早就认得您了。您是基恩教授,当然不是学校里的教授。妈妈说您不是教授。但我相信您是因为您家有个图书馆。玛利是我家的女仆。她说这简直不可想象。我长大了也要有个图书馆。您的图书馆里想必什么书都有,各种语言文字的书,也有这样一本中文书。现在我该走了。”

“谁写的这本书?你还记得吗?”

“孟子,哲学家孟夫子,生活在二千二百五十年以前。”

“好。你可以到我图书馆里来看看。你跟我的女管家说,是我让你来的。我给你看印度和中国的图画。”

“太棒了!我来!我一定来!今天下午行吗?”

“不行,不行,孩子。我要工作。至少一个星期以后。”

彼得·基恩教授,瘦高个子,是位汉学家,腋下夹着一个书包,他把那本中文书塞进鼓鼓囊囊的书包,小心翼翼地关上拉锁,目送着那个聪明的孩子,直到孩子在远处消失。他生性沉默寡言,郁郁寡欢,却无缘无故地和一个孩子攀谈起来,这使他不得不责备自己了。  他每天早上七点至八点散步,经过书店时也总爱看看书店的橱窗。他飘飘然地认为,淫秽书籍越来越泛滥成灾了。他拥有这个大城市最大的一家私人图书馆。他自己总是随身带着少量书,他热爱他的图书馆,在他严格、繁忙的科研生活中,只有图书馆能占据他生活的一席,他对图书馆的酷爱,促使他对图书馆采取了严密的安全措施。书籍,哪怕是很破旧的书籍,都很容易诱使他去购买。幸亏大多数书店都要到八点以后才开门。偶尔也有想取得上司信任的书店学徒来得早一点,等着第一位来上班的职员,从他手里庄重地接过钥匙,叫道:“我七点就来了。”或说,“我进不去呀!”这么大的热情很容易感染基恩这样的人。他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才没有马上跟进书店。在小书店的店主中,常有一些起得早的人,他们七点半就开门忙开了。而基恩为抵制小书店对他的诱惑,便自诩其装满书籍的书包。他别出心裁地把书包紧紧夹住,以便使自己的身体尽可能多地接触到它。他的肋骨也透过他那单薄而寒酸的外衣触及到了它。他的上臂向侧面垂下正好夹住书包,而前臂则从下面托住它,他那张开的手指则抚摩着心爱的书包,恨不得将书全部握在手中。如果书包不小心偶尔掉到地上,拉锁——虽然每天早上临走前总要检查一番——就会在危险的时刻张开,而里面宝贵的书籍就会弄脏,他最厌恶把书弄脏了。

今天早晨在归途中,他站在书店橱窗前,一个男孩子突然插到橱窗和他之间。地方有的是,干吗要这样呢?基恩觉得这是不礼貌的举动。他通常总是站在离橱窗一米远的地方。尽管这么远,他还是不费劲地读着橱窗里的文字。他的眼睛还能运用自如,对于一个终日看书、写作的四十岁的人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每天早晨,他的眼睛都一再使他相信,他的视力很好。隔着一段距离他就能很好地看到橱窗里廉价的通俗读物,并表示他对这些书籍的蔑视,因为它们跟他的图书馆里高深的书籍有霄壤之别。男孩子个子小,而基恩的个子则出奇的高。他蛮可以毫不费劲地越过男孩子的脑袋看过去。他本来指望能多少得到男孩子的一些尊敬。在他向男孩子指出其不礼貌举动之前,他退向一边,看着男孩子。孩子凝视着书名,慢慢地、轻轻地启动着嘴唇。他耐心地一本一本地看过去,每几分钟就转一下头,望一望在街的另一边、一家钟表商店的上方挂着的巨大的钟。现在已是七点四十分。显然男孩子害怕耽误什么重要的事情,他没有注意到后面的这位先生。也许他在默念着什么,也可能在默记书名。他有条不紊地默记着,人们清楚地看到他在默记时目光停留在什么地方。P4-6

后记

一幕“疯子的人间喜剧”

埃利亚斯·卡内蒂1905年7月25日生于保加利亚北部鲁斯丘克(今鲁塞)。他的祖先是居住在西班牙的犹太人。1911年他随父母来到英国,并在英国小学读书。次年丧父,随其母迁至维也纳。他曾先后在瑞士的苏黎世和德国的法兰克福读完小学和中学的全部课程。1924年秋进入维也纳大学,攻读化学,1929年获博士学位,同年他开始了用德语创作的文学生涯。1938年希特勒吞并奥地利后,他流亡英国,定居伦敦,获英国国籍。1935年他的成名作、第一部长篇小说《迷惘》问世。其他主要著作有剧本《婚礼》(1932)、《虚荣的喜剧》(1950)、《确定死期的人们》(1964),政论《群众与权力》(1960),游记《马拉喀什之声》(1967),散文《耳证人》(1974),自传三部曲《获救之舌》(1977)、《耳中火炬》(1980)、《眼睛游戏》(1985)等。198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卡内蒂获得的其他奖主要有:格奥尔格·毕希纳奖(1972)、奈利·萨克斯奖(1975)和约翰·彼得·赫勃尔奖(1980)。1994年8月14日,卡内蒂于瑞士苏黎世逝世。

(一)

在未获诺贝尔文学奖以前,卡内蒂并非是声名显赫的作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几乎默默无闻。他的《迷惘》直到1963年再版后才为世人所了解。

《迷惘》共分三部分:一、没有世界的头脑;二、没有头脑的世界;三、世界在头脑中。全书共三十章,每章都有小标题。

第一部着重描写基恩离群索居的生活。他是一位著名的汉学家,厌恶人们的虚荣心和贪图享受的本性,视富贵如浮云,不屑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公诸社会,因而摒弃公职,过着穴居般的生活。他爱书成癖,藏书累万,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而且也不想去了解。他认为他是唯一有性格的人。他的世界就是他的图书馆。为了他的图书馆,他雇了一个女管家,这是个奇丑无比、浅薄轻浮、心狠手辣的女人。她用尽心计,骗取了基恩的信任与好感,并与他结成夫妻。这两个人的结合并非出于正常人的感情和需要。基恩对异性从来感到厌恶和恐惧,他是为了他的图书馆免遭火灾才跟台莱瑟结婚的;而台莱瑟嫁给这个书呆子,则是为了控制他,为了取得他的全部财产。她跟基恩结婚后就撕下假面具,到处搜寻基恩的存折,逼他写遗嘱,在精神上和肉体上对基恩进行残酷的折磨,最后甚至把他赶出家门,使他沦为乞丐。

第二部的内容是:基恩被赶出家门后,流落街头,无家可归,又十分惦念他的图书馆,感到万分痛苦,迷惑不解。他信步走进一个所谓“理想天国”的小酒馆。这里是赌窟和妓院,是流氓、阿飞、赌棍、明妓暗娼出没的地方。基恩在这里结识了一个名叫费舍勒的驼背侏儒,此人靠妓女的津贴、赌博与偷窃行骗为生。他伪装成基恩的知心朋友,利用帮助基恩拯救书籍、赎回被典当的书籍之机,把基恩身边的钱几乎骗得一干二净。台莱瑟赶走基恩后不久就和看门人、退休警察巴甫姘居,并把基恩的书一次又一次地拿到当铺去当。基恩和费舍勒在当铺前碰到了台莱瑟和巴甫,酿成了一场大乱。台莱瑟恶人先告状,诬蔑基恩是小偷、强盗、疯子,不明真相的群众也跟着起哄,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乱成一团。三个当事人被带到警察所审讯,只有狡猾的费舍勒溜走了。他用骗来的钱置办了新装,买好了车票,准备到美国去实现他多年的梦想——当象棋世界冠军。不料在临行前被他的同伙、假瞎子纽扣汉斯杀死了。

第三部的内容是:假仁假义的巴甫把基恩当作精神病人领回关在小屋里,自己则明目张胆地搬到楼上基恩的家里和台莱瑟同居。基恩被囚于斗室之中,又受尽了残酷的虐待。基恩的弟弟格奥尔格-基恩是位精神病医生,他交游甚广,阅历很深,处世精明,手段圆滑。听到哥哥患精神病,他便专程从巴黎赶到哥哥身边,从精神病理学的角度出发,千方百计地用精神病患者的语言和哥哥交谈,开导哥哥;对台莱瑟和巴甫则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把他们赶走。他像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一样,夺回了基恩的图书馆,使基恩从楼下的“囚室”回到楼上的书房,从而恢复了基恩失去的世界。原来的世界是恢复了,但基恩被破坏了的神经系统并没有恢复过来,他所经历的混乱世界的现实使他这位已及“不惑”之年的汉学家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恐怖和迷惘。他在绝望中点着了火,使自己和图书馆同归于尽。

……

《迷惘》是值得介绍的一本小说。介绍这本小说的意义首先在于它有着深刻的社会批判的意义,它反映了欧洲在法西斯希特勒上台以前知识界的精神状态,小说的寓意说明代表愚昧、野蛮的法西斯主宰欧洲有它精神上的背景和必然性。其次,这本小说的写作手法是应用了精神分析的手法,是一种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现代主义的创作确是二十世纪西方社会和它的文化中存在尖锐矛盾的产物,看看《迷惘》怎样运用精神分析的创作手法,确实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

本书根据联邦德国法兰克福费舍尔袖珍书籍出版社1963年出版的原著译出。因为水平所限,译文有不妥之处,诚恳地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2014年1月

于上海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20: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