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皇叔身份,是货真价实,还是纯属虚构?张角发动黄巾起义,造反的水平有多高?怒鞭督邮的那个人,究竟是张飞,还是刘备?白门楼上,刘备劝说曹操杀死吕布,果真是忘恩负义吗?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是戏说,还是事实?诸葛亮为什么不选择实力雄厚的曹操,反而选择了寄人篱下的刘备?刘备携民渡江,是拿老百姓当肉盾吗?
赤壁之战,曹操的参战兵力究竟有多少?刘备借荆州,是民间传说,还是历史真实?刘备在后期为什么不提拔大将赵云?关羽水淹七军,到底是天灾,还是人为?刘备不援助刺州,真的是借孙权之刀除掉关羽?蜀汉史上最惨重的失败,是夷陵之战,还是荆州争夺战?永安托孤,难道是刘备在试探诸葛亮?
纷扰的三国,众多的疑团,本书将一一为你解答。
《刘备不是传说》是一部别出心裁的三国历史名人新传类作品。
本书以当代读者喜闻乐见的时尚流行语言和节奏明快的表达形式,立足历史真实,逼真而又形象地描绘了主人公刘备的个性、格、生平、业绩以及从摆地摊到开国皇帝的心路历程和各种人脉关系,并以犀利的笔锋探究人性深处五颜六色的善恶美丑,诠释古代中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常识与哲理。
本书塑造的英雄皇帝刘备是一个终生怀抱理想、坚持原则、有胆有识有情有义有良心、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大男人,与《三国演义》有意矮化刘备的可怜虫形象迥然不同。本书妙语连珠,谐趣丛生,其调侃幽默近似王朔小说和黄宏小品的艺术风格,可叹处令人扼腕,可笑时为之捧腹。
有道是:三国多奇妙,英雄真精彩,开卷不释手,读后收益多!
一个地摊主的成长
刘备同学虽然年纪小——这个时候大约是十来岁,但摆地摊这份工作有多么艰难多少辛酸,他是能体会出来的。
摆地摊这个职业源远流长,可以说是商业的原始形态,到今天至少有几千年历史了。
几千年以来,摆地摊都有几个显著的职业特点:付出多——辛辛苦苦连个遮风挡雨的地方都没有,甚至还要与城管队员玩躲猫猫捉迷藏之类的游戏;收入少——一般而言,只够糊口而已,指望摆地摊发家致富,别做梦了,洗洗睡吧。
社会普遍是嫌贫爱富的,人性大多是好逸恶劳的,因此摆地摊这份工作是上不了台面的。尤其在当时,是公认的下贱行业。
自认为是皇家子孙的刘备,从事这样一份下贱行业,沦落为地地道道的草根,不用说,他心里的落差那是相当的大。
不过,他只能如此,因为他要吃饭。刘备虽然不认识马克思,但他能领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的通俗含义——吃饭问题是第一位的。所有的问题跟吃饭问题比起来,都不是问题。
面子问题就更不是问题。
刘备认为自己绝对不会卖一辈子草鞋(其实大多数地摊主都会这么想),但目前他需要的是坚持下去,卖好草鞋,吃饱肚子。
因为只有活着,才有希望。
毫无疑问,年少的刘备与我们身边的很多朋友一样,遭遇了人生的逆境——对他来说,这应该算是生命中的第一次,但绝对不是最后一次。
逆境出人才,逆境是一笔财富,年轻人多吃点苦有好处,这些话的确不是用来忽悠人的。
逆境最能磨炼一个人的心志。
在遭遇逆境的时候,许多人在生活的重压和磨砺下渐渐失去了棱角,失去了自我,最终变得浑浑噩噩,得过且过,随波逐流。即便有一天机会来了,也只会擦肩而过。
然而,还有一些人,在逆境中越挫越勇,永不放弃。虽然暂时不得不低下他们高贵的头颅,但他们心底的信念,却更加坚定,更加明确。他们相信总有一天自己会实现心中的理想,并且一直在为实现理想不断摸索切实可行的道路。他们缺少的,只是机会。
机会没有到来的时候,这两种人没有多大的差别。一旦机会到来时,他们之间的天壤之别就会立刻显现出来。
刘备正属于后一种人。
摆地摊行业的杰出代表、日后的蜀汉皇帝刘备,就在摆地摊卖草鞋的过程中摸索着,这让他学会了很多,成长了很多。比如说:
——胸怀。作为一个地摊主,首先要有足够宽广的胸怀。自己在风里来雨里去的时候,一些人什么也不做只知道醉生梦死;自己在啃窝头的时候,一些人什么也不干却在锦衣玉食;同时,还有一些人沿街乞讨、卖儿卖女,只是为了一口饭吃……这个时候不能走向偏激,需要一颗博大的心包容这个不平等的社会。如果心眼太小,那么即使不被饿死,也会被气死。看惯了这些别样的人生,看惯了几度秋月春风,才能胸怀广阔,眼界高远。
——等待。地摊主刘备十分需要等待,等待他的上帝——买草鞋的人出现。也许昨天运气实在太背,苦苦等待了整整一天连一双草鞋都没卖出去;也许今天鸿运高照,不到一个时辰七个同伴每人就买两双鞋。其他同龄人在尽情玩耍的时候,刘备却要守着地摊等待自己的上帝降临。这让他耐得住寂寞,学会了等待,等待着时机。
——诚信。草鞋今天卖得好,不等于明天卖得好。做生意的都知道,生意一直好才是真的好。要想一直卖得好,就需要诚信经营,童叟无欺。涿县县城人口不多,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诚信经营不只能招徕回头客,还让刘备获得了不少群众的好评(这一点在后来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人无信不立,做生意,做人,都是一个道理。
——识人。基础的识人本领是要看清楚自己的上帝究竟是来买草鞋,还是来买草席的;是买大人穿的草鞋,还是小孩穿的草鞋;多少价位他们能够承受;等。更进一步是要有一双识人的慧眼,能够看穿人心。每天守在草鞋摊后边,看多了集贸市场里来来往往的各色人群,渐渐地,刘备可以一眼看出某个人是什么身份,什么性格,甚至这个人正在想些什么。识人才能知人,知人才能用人。
——坚忍。作为一个说过要坐皇帝位子的地摊主(哪怕只是吹牛皮),再加上不清不楚的皇族身份,必然要面对无数的流言蜚语,被人当做茶余饭后的笑料,这需要坚忍;卖草鞋谈生意,要给顾客介绍产品,讨价还价,费了半天口舌,结果顾客一句话不说转身就走(有些人就会骂骂咧咧),这也需要坚忍。慢慢地可以忍受一切,坚忍不拔,折而不挠,直面人生,泰然处之。
——低调。即使N年以后回过头来看自己成长了很多,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摆地摊卖草鞋的确是不幸的,他在卖草鞋的过程中不会感到多么得意和自豪,会逐渐变得不爱多说话(少语言)。不少人会拿他吹牛当皇帝和皇族的身份来开涮取笑,让他明白了有些话是不能乱说的,有些话是要讲究对象的,明白了“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的含义,这都让他从小时候的出言孟浪逐渐变得谦虚低调。
——和善。地摊主刘备毫无疑问是个草根,他的上帝同样也是草根。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刘备每天接触和面对的大多是平民阶层,比起那些从小锦衣玉食的贵族子弟更容易理解穷苦百姓艰难的生活状态,理解他们心中极其朴素的生活愿望。而且这些人还是他的衣食父母,他更要对这些人给予应有的尊敬。这让他从小养成了一个非常好的习惯——不论对什么身份的人,都能做到和颜悦色、甘为人下。
如果你熟悉刘备一生的奋斗历程,也许你已经看出,这些优秀品质正是刘备日后得以成功的基石。
我们不能确定胸怀、诚信、识人、坚忍等优秀品质,当时的刘备能够学会多少,领悟多深,但我们相信,通过对摆地摊行业的亲身体验,这些品质已经在他还没有褪去稚嫩的心里,生根,发芽。
十多岁的地摊主刘备,就在卖草鞋的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不在于个头长高了,财富增多了,而在于心的强大。只有心的强大,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如果说刘备刚开始卖草鞋的时候会羞于见人、躲躲闪闪,那么在几年之后,他已经能泰然处之、安之若素。
有句话说:咬得菜根,百事可做。我们同样可以说:摆得地摊,百事可做。
从摆地摊的郁闷中走出来的刘备,已经超越了自我。P17-19
刘备,在中华文化圈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同时也是一位被人误解很大的人物。
误解主要是来自《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作为古典名著,留下了中华文化圈关于三国传奇的集体记忆,六百年来无人能够超越。但《三国演义》毕竟是一部小说,许多地方与史实有很大的出入。尤其是罗贯中为刻画诸葛亮的“智”,把刘备描绘成了一个似乎只会哭的领导。
历史人物也是人,根据生活经验,我们知道一个只会哭鼻子的人,肯定是做不了什么大事的,更不可能让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大批优秀人才矢志不移地追随终身。所以,刘备必然不是,至少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三国演义》中的形象。
那么,历史上的刘备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为寻找答案,许多人将目光投向《三国志》等史书。可是这些史书都太过简略,甚至由于编写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和自身立场,也留下了不少不真实的地方,不但无法展现出一个真实完整的刘备,反而为后人的误解留下了更大的空间。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以为,刘备对兄弟的义、对臣下的礼、对百姓的仁,都不过是一个遥远的传说而已,根本不是历史真实。
但刘备并不是传说,历史也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在众多的纷扰背后,有且只有一个是历史的真相。这个真相虽然不容易找到,却不是遥不可及的。
本书就依据《三国志》、《资治通鉴》、《后汉书》、《华阳国志》等大量史料,通过对史料的筛选和分析,披沙拣金,去伪存真,力争写出一个真实的刘备,并以刘备的一生经历来解读,一个草根平民如何成长为一个在民间广为传颂的英雄皇帝。
为提高可读性,让读者能够轻松地阅读沉重的历史,本书运用了一些现代流行文学和语言的风格,但中心仍然是写历史,对刘备及相关的主要人物如诸葛亮、关羽等人的历史,在写实的基础上,做一些补白和辩诬。同时,还有对当时的社会制度的一些分析,以及对于人性与历史的一些看法。
对于历史,我践行一个观点——矫枉不必过正,并不追求所谓的新奇而抛出奇谈怪论。否则,在无尽的争吵与诋毁中,只会无谓地浪费我们的精力与时间,历史的真相也会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关于历史,任何矫情和掩饰,终究都是徒劳的。
相信读者。只要给读者一个历史的真相,相信是非自有公论,公道自在人心。
是为自序。
剑眉枉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