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伦敦的叫卖声(英国随笔选译)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英)阿狄生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本小书,以随笔为主,选录了从十八世纪到二十世纪的十五位英国作家的部分散文作品,这些作家有阿狄生、斯梯尔、斯威夫特、兰姆、亨特、哥尔斯密斯、伍尔夫等。每位作者前面还有译者所撰写的作者和作品特色介绍。

内容推荐

本书从英国散文的不朽篇章中,掇英三十一篇,出自18-20世纪的十五位作者的手笔。突出地反映了作者们独有的平和而丰富的情怀,幽默并略带讥讽的语境。书名取自18世纪的阿狄生的篇随笔名,漫话当时的市景民俗,卖报纸、卖点心、消防队……书中选19世纪的代表作家为兰姆,其作品记录了他作为一个忙碌的小职员,在生活中找到带苦味的快乐和遐想。这里还有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她在开创意识流小说的同时,用轻快的散文手法写下了她对文学的挚爱和印象,成为英国20世纪英国散文中的一奇葩。

目录

英国随笔简论《伦敦的叫卖声》译序

阿狄生与斯梯尔

旁观者自述(阿狄生)

旁观者俱乐部(斯梯尔)

《旁观者报》的宗旨(阿狄生)

伦敦的叫卖声(阿狄生)

某君日记(阿狄生)

斯威夫特

关于一把扫帚的沉思

育婴刍议

《婢仆须知》总则

哥尔斯密斯

黑衣人

西敏大寺记游

兰姆

梦幻中的小孩子

读书漫谈

退休者

兰姆自传

兰姆书简四通

赫茲里特

论平易的文体

论青年的不朽之感

伊利亚

亨特

睡眠小议

德·昆西

知识的文学与力量的文学

夏洛蒂·勃朗特

艾里斯·贝尔与阿克顿贝尔生平纪略

佩特

《文艺复兴史研究》的引言和结语

斯蒂文森  

理想中的黄金国

乞丐

 为闲人一辩

本森 

随笔作家的艺术

鲁卡斯

葬礼

伍尔夫

玛丽·沃尔斯顿克拉夫特

多萝西华兹华斯

“我是克里斯蒂娜罗塞蒂”

一个人应该怎样读书?

试读章节

旁观者自述

我曾默察:人当读书之际,先要知道作者肤色是深是浅,头发是黑是黄,脾气是好是坏,已婚还是单身,方才能够欣然开卷,因为诸如此类的详情细节对丁正确了解一一个作家是大为有利的。为了满足读者这种天然的好奇心,我打算把本期和下期报纸的内容定为发刊前言,介绍在本报担任工作的各位同人。而既然编、排、校之劳主要由我承当,义不容辞,我只好先来介绍自己的生平历史。

我是世家出身。据本村口碑,自征服者威廉时代以来,迄于今日,我家那块小小领地,父承子继,完好无缺,田地草场,亦无寸土增减,就连围墙界沟也和六百年前的一模一样。家人传说:生我之前,母亲做梦生下一位法官。此说之来,究竟因为我家当时正在进行一场诉讼,还是因为家父身为治安推事,殊难言之;而且,周围乡邻还说此梦乃是我一生必交官运之兆,仉我没有那样愚妄,不去信它。不过,我一来到人问以及日后所具有的邡副庄严派头却跟母亲的梦仿佛有点吻合,因为她常说我生下不满两月,就把拨浪鼓儿扔在一边,珊瑚玩具呢——家人不把小铃铛摘掉,我也不要。

此后,我的幼年时代可就无甚出奇之处,因而略过不提。我只发现,在我尚未成丁之年就以少年老成、郁郁寡欢而出名,只有教师对我偏爱,说我生性稳重,有厚望焉。进入大学没有多久,我便以沉默寡言而著称:八年之中,除了学院里的公开答辩,我说的话满打满算不到一百个字;而且,我在一生中也不记得什么时候一连说上三句话。我身在学府,一心向学,孜孜石乞石乞,无论古典文字、近代语言,凡属名著,

家父去世,我决心到国外游历。离开大学时,别人给我的评语是:生性古怪,莫测高深,学识渊博,难得外露。一种永不满足的求知欲迫使我走遍欧洲各国,为的是查访奇闻逸事。不仅此也,好奇心既经点燃,遂越加不可收拾,我一读到某些名人关于埃及古迹的争议,立即远航开罗,专程去把某一金字塔的高度丈量一番,待到弄清尺寸,匡正谬见之后,变心满意足,登程归国了。

近数年来,我在本市度日,公共场所,常去常往,但真正了解我是何许人的知交一共不过半打之数——对此诸君我将在下期专门给以介绍。众人会集之地,莫不留下鄙人踪迹。有时,我在威尔咖啡店,置身于政界人士行列之内,侧耳细听他们在自己小圈子里的叙谈。有时,我抽着烟斗,坐在柴尔德咖啡店里,仿佛一心一意看《信使报》,却把屋子里每个茶座上的谈话都偷偷听在耳中。星期天晚上,我在圣詹姆士咖啡店出现,有时参加他们密室里的政治会议,不过我在那里只是聆听高论,以广见闻。此外,在希腊人咖啡店、可可树咖啡店,以及祝来巷和于草市场两家戏院里,我也都不是生客。十多年来,交易所的人一直把我当作是个生意人;而在约拿丹会馆里的股票商又把我当成一个犹太掮客。总之,只要有人三五成群,我便周旋其间,但只有到了自己的俱乐部里,我才开口。

这样,我在世界上生活着,与其说是人类的一员,不如说是人类的旁观者。靠着这种办法,我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理论上的政治家、军人、商人、工艺家,但对于任何实际事务我全不插手。我也精通做丈夫、做父亲的道理,对于别人在持家、办事、娱乐当中的毛病,看得比他们自己还要清楚——这是因为棋走错了,旁观者总很容易发现,而棋局中人自己倒往往浑然不觉。我从不作出拥护任何党派的激烈表示,在辉格党人和托利党人之间保持严格的中立态度,除非某一方面的人向我挑衅,逼人太甚,我只好亮明观点。一句话,我在人生各个方面都扮演一个旁观者的角色,而这也就是我要在本报中保持的特点。

我谈出自己以上这些经历和特点,为的是让读者了解:我担任目前这个工作并非滥竽充数。至于我生平遭遇中的其他详情,自然要在今后适当时机穿插到各期文章之中。同时,我每想到自己如此经多见广,勤学博闻,却生成一副沉默寡言的脾气,不免自谴自责,觉得纵然一无时间,二无兴趣通过言语把满腹才情向人全盘道出,总还可以诉诸笔墨,在一息尚存之时尽可能把自己的一得之愚公诸于世。朋友们也常向我提醒:那么多有益于世道人心的见解,却埋藏在一个不爱说话的人的肚子里,实在可惜。有鉴于此,我打算每天上午发表一整张随感文字,以飨时人。我想,对于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国家,不管能够醒倦破闷也好,兴利除弊也好,只要稍稍有所贡献,那么一旦上天召唤,逝此以去,回顾一生,总算没有白白度过,也许可以暗暗宽慰的吧。

但是,有三件大事,我在本期并没有谈到,而且,为了某些重要原因,暂时还要秘而不宣——我指的是我的名字、年龄、住所。我认为,读者的一切合理要求都应该予以满足,唯有这三件事,虽然明知它们也许足为本报生色,我仍然下不了决心将它们公之于众。这是因为:这些事一旦公布,多年来我默默无闻、安之若素的生活就要打破,我就不得不置身大庭广众之间跟各种人寒暄、应酬——而这偏偏是我所非常讨厌的事,因为我最感痛苦的莫过于被人找着攀谈、或者成为众目睽睽的目标。为了这个原因,我只好对自己的肤色和装束也保守机密。不过,随着报纸不断出版,我不定什么时候也许会把这两点透露出来的。

关于我自己的事说过了,明天我将介绍在本报和我共事的各位先生。因为,我曾在前边透露,办报的计划,乃至于一切重要事项,都是在一个俱乐部里制订、通过的。不过,朋友们既然让我出头露面,凡是有意和本人通信者,请将信写到“小不列颠区,巴克莱出版所,旁观者收”。我再告知读者一句:我们俱乐部仅在星期二、四两日聚会,但我们的编辑部每晚有人值班,负责审阅对于促进公共利益有所帮助的稿件。

P6-10

序言

这本小书,以随笔为主,选录了从十八世纪到二十世纪的十五位英国作家的部分散文作品。现在需要把英国随笔的发展概貌以及其他有关问题作一说明。

(一)

随笔(The Essay,过去曾用译名“小品文”),是散文(Prose)的一种。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散文的发展常常是在诗歌之后,而随笔在各类散文中更要晚出。近代西欧的随笔是在文艺复兴运动中诞生的,代表作就是法国蒙田的《随笔》(“Essais”,1580一11595)一书。英国随笔的发展略晚于法国,事实上,是以蒙田《随笔》的最初英译本(JohnFlorio's translation of Montaigne’s“Essays”,1603)为其滥觞。因此,随笔在英国开初可以说是外来品,可是一旦移植到了英国,那块土地似乎特别适于这一株花木的生长,在三四百年间不断发展壮大,成为非常富于英国民族特色的一种散文形式。

最初的硕果是培根的五十八篇《随笔》(Francis Bacon:“Essays”,1597—1625)。但培根的随笔是哲理性的,和蒙田随笔中富于个人风趣的亲切笔调不同。蒙田的随笔传统到了十七世纪在英国才有较大的发展。伯尔顿的《忧郁的剖析》(Robelt Burton:“Anatomy 0f Melancholy”,1621)和勃朗的《一个医生的宗教观》(Thomas Browne:“Religio Medici”,1643)虽是两部长篇散文著作,但它们那杂学旁搜的内容、兼容并包的观点,随作者兴之所至而漫谈的笔调却为随笔的发展开辟_『先河,无怪乎后来的不少随笔作家都以这两部十七世纪的“奇书”为其“枕中之秘”,就好像我国的《世说新语》对后代笔记小品的影响一样。在十匕世纪还出现了两本模仿蒙田的作品,那就是考莱的《随笔集》(Abraham Cowley:“Essays in Verse and Prose”,1668)和邓普尔的《杂谈集》(William Temple:“Miscellanea”,1680—1701)。但英国随笔的真正大发展却是在十八世纪。当时文人办期刊蔚然成风。譬如说,大家熟知的笛福,在他六十岁写《鲁滨孙漂流记》之前,早就是办刊物的老手,而且是英国头一份期刊《评论报》(“Review”,1704—1713)的主笔。此外,斯威夫特办过《检察者》(“The Examinei’”,1710—1711),斯梯尔和阿狄生办过《闲话报》(“The Tatler”,1709—1711)和《旁观者》(“The Spectator”,1711—1712;1714),约翰逊博士办过《漫游者》(“The Rambler”,1750—1752),后来哥尔斯密也办过短期的小刊物《蜜蜂》(“The Bee”,1759)。由于刊物的需要,随笔这一形式得到广泛的应用,作家用它来立论、抒情、写人、叙事,把随笔开拓成为一种贯穿着作者的活泼个性的非常灵活、非常吸引读者的文学体裁。评论者往往把十八世纪以后的这种英国随笔叫做南mililiar essays(漫笔,小品文,随笔)。

到了十几世纪,随笔散文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一个分支,出现了一批著名的随笔作家,如兰姆、赫兹里特、德·昆西、利·亨特等。英国随笔到十九世纪发展到了一个顶峰,题材扩展到日常生活各个方面,作者的个性色彩也更为浓厚,名篇佳作甚多。承上述诸名家的余绪,斯蒂文森在十九世纪末再次振兴随笔创作,是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作者。在斯蒂文森之后,随笔在二十世纪初期又繁荣了相当一段时间,出现一批作家,如切斯特顿(G.K.chesterton),贝洛克(H.Belloc),比尔博姆(Max Beerbohm),美纳尔(Alice Meynell),鲁卡斯(E.V.Lucas),林德(R.Lynd),米尔恩(A.A.Milne)等等。直到三卜年代以来,据说由于期刊减少,报纸版面紧张,随笔中亲切漫谈的优点已被具有更大吸引力的广播和电视节目所取代,因而随笔这种文学体裁颇有衰落之势。(参见Ifor Evans:“A Short History 0f English Literature”,P.346.)虽然如此,随笔这一具有三四百年历史传统的英国文学样式,是不会一下子消声匿迹的,作者仍然时有出现,譬如说,小说家奥尔德斯·赫胥黎和弗吉尼亚·伍尔夫就写过不少随笔作品。英国随笔的前途究竟如何,还需要看今后的事实如何发展才能断定。

……

截选自《英国随笔简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6:2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