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溥是明朝著名贤相,与另两位宰辅杨士奇、杨荣一道并称“三杨”。其政事练达,见解卓然,具有极高的政治才能;为人恭谨勤勉,廉洁自守,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中竟得以善终,表现出了超凡的政治智慧和人格魅力,堪称“一代完人”、“道德楷模”。《明史》评价杨溥,说他“质直廉静”、“性恭谨”、“有雅操,皆人所不及”、“与民休息,四海晏然,皆其力也”、“溥有相度,虽儿童妇女咸知其名”。赞誉之高,实属罕见……傅传松大笔抒写一代名臣五十载官场浮沉!
《大明首辅(共3册)》淋漓再现大明王朝八十年政治风云!
著名作家二月河倾情作序推荐!
傅传松创作的《大明首辅(共3册)》讲述了:
第一卷 夺鼎风云
本卷主要描写建文至洪熙年间大明王朝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朱棣、朱高炽与杨溥等君臣励精图治,努力实现天下大治的场景。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崩于西宫,皇太孙朱允炆嗣位。不久,燕王朱棣“靖难”兵起,霎时,金戈铁马,血雨腥风,初入政坛的杨溥在风雨飘摇的朝廷中初露头角,奉旨前往北京讲和。后建文帝兵败出逃,燕王称帝,大明进入永乐时代,杨溥审时度势,抛弃愚忠思想,效力永乐,君臣齐心,戮力治国,大明渐有大治之象。然而暗潮涌动,风云骤起,“立储”之争悄然拉开,世子朱高炽、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各逞智巧,互施计谋,群臣之间各为其主,尔虞我诈,明争暗斗。在这场你死我活的夺鼎之争中,杨溥系狱十年不改其操,他不惧强权,不受利诱,匡扶太子,献计献策,最终宣德皇帝顺利继承大宝开创仁宣之治,大明风息云开,大基始固。
本卷史实众多,场面宏大,情节跌宕,精彩纷呈,建文出亡、王振进宫、解缙遇害、建都北京、郑和下西洋、赵王弑父、永乐梦断等故事,被作者娓娓道来,如行云流水,令人荡气回肠。
第二卷 盛世惊雷
本卷主要描写的是杨溥同内阁大臣杨士奇、杨荣一道,居安思危,守成兴国的故事。
宣德登基,铁拳平叛。杨溥入阁,三杨辅政。吏称其职,政得其平,大明呈现出天下晏然的盛世景象。然而,就在这歌舞升平的背后,却滋生了恬于安逸交阯弃守、希邀帝宠促织扰民、弄虚作假盗卖国粮、弊政积久民户逃亡等腐败现象。创业固难,守成不易,杨溥为朝政殚心竭虑,夙夜难寐。他与西杨、东杨同心协力,一边与腐败做坚决的斗争,一边大力推行改革,保证“安民为福”、“愿民小康”的“守成兴国”治国方针得以顺利施行。小说通过黄河惩奸、扳倒刘观、陕西捕蝗、整肃吏治、临清除害、江南变法等故事,表现了杨溥机智聪敏、坚韧不拔、沉静儒雅的性格特征以及清廉正直、贤良忠耿、心忧天下的高洁品格。本卷宏观抒写与微观描摹交织进行,山川名胜、风土人情、民间习俗细细勾勒;朝政风云、宫廷争斗、边疆战争大笔挥就,共同编织成了一幅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
第三卷 中流砥柱
本卷主要描写了宣德皇帝朱瞻基英年早逝后,“三杨”辅佐幼帝朱祁镇登基,并与奸宦王振作生死斗争的故事。
宣德十年,年仅三十八岁的朱瞻基驾崩,不到八岁的正统皇帝朱祁镇继位。彼时,主幼国疑,人心不稳,杨溥等人身负托孤重任,为使“仁宣之治”得以继续发展,采取了一系列雷霆手段:裁冗官,杨溥正人先正己;擢贤才,王骥挥师定甘凉;平麓川,杨溥力保金瓯无缺。奈何,未过几年,太皇太后崩,杨荣猝逝,士奇老病不出,杨溥不得不独撑朝纲。而此时,蛰伏已久的宦官王振羽翼已丰,他恃宠弄奸,蛊惑皇帝用重典治臣,残害忠良。杨溥作为中流砥柱,挺身而出,与之进行了坚决斗争。然而,天不假年,杨溥积劳成疾,病逝任上,王振唆使朱祁镇御驾亲征瓦剌,结果发生了“土木之变”,大明盛世由此终结。
本卷中杖责王振、施救时勉、闯宫死谏、怒斥奸宦等故事,迭宕起伏,惊心动魄; 因奸佞弄权导致“土木之变”的教训深刻惨痛,发人深省;一代贤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感天动地,光耀古今。
那老者喜不自禁,连忙前去解开儿子的绳索,同老妻和儿媳妇慌慌忙忙地回去了。
一见那老者用钱赎回了儿子,其余的老头儿、老妇人、小媳们连忙凑钱,纷纷到袁琦马前献上大明宝钞。袁琦示意随行的内侍把宝钞一一收下,然后对衙役们吩咐道:“放了他们吧,我们到别处抓去。”
那些百姓们领着自己的儿子、丈夫急急忙忙地走了,生怕袁琦改变主意又生他故。
面对袁琦肆无忌惮地乱勾军、乱索贿的行为,在场的人无不为之震怒。杨溥愤然站了出来,冲着袁琦斥责道:“公然索贿,太无耻了!当今皇上‘内臣出外不法.许有司械闻’的诏书,你完全不当回事么?”
“公然索贿?”一听杨溥这话,袁琦不怒反而冷笑道,“大明宝钞五十贯便换了个人回去。那太便宜了,本公公是额外开恩,何罪之有?要不把钱退给他们,本公公把人带走?”
袁琦这话给方自新、杨溥出了个难题,还是救人要紧,暂且忍了吧!
见他俩被难住了,袁琦狠狠地哼了一声,马缰一提双腿一夹,带着众人扬长而去。
“呸!”方自新狠狠地吐了一口唾沫,“这班阉货越来越嚣张了,将来还不闹成什么样呢!”
望着袁琦远去,一阵忧郁涌上杨溥心头。想不到大明开国仅三十二年,这宦官为害和贪腐横行竟然如此严重。这科考不中则止,如果一旦登科人仕,看来这宦寺和贪腐将是两大对头了。
经过刚刚这一阵闹腾,这群学子们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他们来到石首城北门外的长江码头上,杨溥、郑镐、高思忠、杨进、何远、王量和管告别了来送行的教谕龚顺等先生和刘永清、傅启让等十多名同窗以及各家亲人登上船。船家抽起跳板,撑开船头,荡开双桨,顺风顺水向东方行去了。
洪武十七年三月,朝廷颁布了科举取士式,规定国家设科取士三年一行,鑫逢子、午、卯、酉年八月乡试,第二年即每逢丑、未、辰、戌年二月会试。建文元岁次己卯。正是三年大比之期,天下生员将都汇集到各省布政使司所在地参办乡试。湖广布政使司驻地在武昌府,所以杨溥等应试生员都要在八月初三前走到武昌。初四、初五、初六三天贡院开放熟悉考场,初七考官进场,贡院封闭,布九正式开考。
今年自入夏以来久旱无雨,天气炎热。自石首至武昌,有八百里水路,即顺风顺水.这客船至少也须三天才能赶到,所以杨溥等人趁着凉快一早就起赶考。
行在前面的那艘客船里坐着杨溥、郑镐和管瑗三人.陪同前往应试的是杨溥的父亲杨文宪。这杨文宪老爷一直是亦农亦商,熟田湖的田庄是越种越大。藕池镇的生意也越做越红火。此次一来送儿子赶考,二来到武昌府看货,一带两齐便,他就决定同船赶赴武昌。
杨溥今年已是二十七岁。按照当时朝廷规定,生员应试不拘额数,杨溥本可以在前几年就参加科考的,但他老成持重,志存高远,不想轻易与试,务求一搏即中,所以前两科他都沉稳不动。这一科他觉得已经是成竹在胸,物存囊中,三年大比,十拿十稳,一到考期,便兴冲冲地收拾书籍、行李,准备上省城应试了。
这天气说怪也怪,前阵子还是风云突起,这会儿却是云开雾散、朝阳夺目了。江面上风平浪静,波光粼粼,鹞掠鹰旋,远处水天一色,金光万道,真是风光无限! 、
面对这人间胜景,联想到此次大比,站在头舱的杨溥豪情满怀,意气风发,情不自禁地吟哦道:
东方现彩映江流.波涌轻船过小洲。
鸥掠潮头欢腾腾,鱼翔浅底乐悠悠。
乘风弄浪当击水,挥橹扬帆任志酬。
此去秋闱试手段.魁元不得誓不体!
听见杨溥吟诗,舱中的管瑗不禁拍手叫好道:“魁元不得誓不休,好大的志气!了不起,了不起!”
同舱的郑镐也连声称赞道:“澹庵贤弟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此次乡试定然是欢腾腾,明年会试当然是乐悠悠了!”
“但愿如此吧!”听了儿子的抒怀诗和管瑗、郑镐的赞叹,坐在中舱的杨文宪叹了一口气,不无忧郁地说道,“朝廷正值多事之秋,你们能否如期欢腾腾、乐悠悠还是两说呢!”
杨文宪的一句话,给正在兴头上的三个年轻人泼了一瓢冷水,郑镐疑惑地问道:“伯父何出此言?”
“一言难尽!”杨文宪欠身从舱中走了出来,三个年轻人连忙让开。望着江面上被渐起的东南风吹动的浪花,杨文宪沉沉地说道,“你们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除了四书五经外,哪里知道朝廷发生的大事!”
望着三人疑惑的眼神,杨文宪顿了一下道:“船只颠簸,还是到中舱坐着说吧。”P6-7
杨溥是明朝著名贤相,与另两位宰辅杨士奇、杨荣一道并称“三杨”。其政事练达,见解卓然,具有极高的政治才能;为人恭谨勤勉,廉洁自守,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中竟得以善终,表现出了超凡的政治智慧和人格魅力,堪称“一代完人”、“道德楷模”。《明史》评价杨溥,说他“质直廉静”、“性恭谨”、“有雅操,皆人所不及”、“与民休息,四海晏然,皆其力也”、“溥有相度,虽儿童妇女咸知其名”。赞誉之高,实属罕见。
我对杨溥的故事一直很感兴趣,尤其佩服其系狱十年,在家人供食数绝,旦夕且死的情况下,他却读书不辍的那种“朝闻道夕死可也”的精神,还有不为子弟谋、不被钱权诱的克己品德。遗憾的是,除了正史记录、同僚笔记、坊间传说,还没有一本专门写杨溥的历史小说,也就很难让人形成一个立体丰满的印象。幸亏有了这部浩繁之作,我才有机会进一步深入了解这位贤相醇儒,他的人生,他的情感,他的理想,以及他背后的政治风云,大明气象。
《大明首辅》洋洋洒洒一百五十万言,作者以尊重历史、敬恭先贤的严谨态度,严格遵守“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写作原则,写人写史写精神,艺术再现了明期前八十年风云激荡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复活了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杨士奇、杨荣、王振等众多历史人物,着力刻画了主人公杨溥以及他的政治团队对大明朝局的影响。
小说中杨溥从建文二年入仕,到正统十一年离世,历经五朝,仕宦浮沉五十载,经历了建文削藩、朱棣起兵、二王争储、交阯叛乱、王振弄权等一系列大事件,期间他审时度势,以天下苍生为己念,表现出过人的政治素养。他在当国秉政期间,与西杨(杨士奇)、东杨(杨荣)一道,以“守成兴国”、“安民为福”、“愿民小康”为执政理念,大力推行一系列变法:政治上改革用人制度,实行会推、举主连坐之法,“超迁鼓舞豪杰,久任助以成功,不拘流品励其上进”、“用人行政,善不胜书”,强力整肃吏治,颁《官箴》、做《难也歌》,反贪奢,倡廉政,使“士大夫多以廉节自重,风纪为之一清”;经济上改革赋税、漕运、盐政,使“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文化上考虑南北差异,改革科举会试,全面选拔人才,使“天下人才尽于是矣”;军事上,支持麓川平叛,保住了西南大片疆土。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杨士奇和杨荣“不宜以荒服疲中国”,主张弃守安南时,为保金瓯无缺,杨溥力争出兵收复,表现出了非凡的政治远见。
小说中作者一方面用如椽巨笔,从宏观着眼,通过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表现了主人公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大的政治理想。另一方面又用细腻生动的笔触,精致入微的细节描写,通过“应对免役”、“系狱不改其操”、“举荐范理”、“遣子还里”、“义摔梅瓶”、“黄河惩腐”、“临清除害”、“身后贫墓”等故事,凸显杨溥机智聪敏、坚韧不拔、沉静儒雅的性格特征;表现了他清廉正直、心系百姓、忠耿贤良、死而后已的高洁品格。宏观抒写与微观描摹交织进行,相互映衬,还原了一个被历史尘埃所掩埋的贤相醇儒的可敬形象。
对历史学家来说,历史只是一种客观存在;而对作者来说,基于史实进行文学创作,是为了接通历史与现实的心灵通道,探索历史背后的客观规律,以及自己对历史的独特认知。作者穷十年之功研究明史,收集写作素材,埋首案头笔耕不辍,我想其并非是为家乡人歌功颂德,树碑立传,而是借人抒怀,借古警今。小说中,西杨有学行,但溺爱子女,以致儿子横暴乡里,杀人行凶,时人嗟叹杨士奇晚节不保;东杨因怀私心,处事欠公,以致让王振钻了空子,埋下祸根,说明杨荣也是白璧微瑕。唯独杨溥上忠国家,下恤百姓,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贤德之名世无异议。尤其是在仁、宣时期,天下承平日久,骄奢之风渐起,吏风渐坏之时,杨溥率先垂范,廉洁自守,抵制歪风,殊为可贵。而在杨溥死后,因无人节制,王振弄权,纲纪松弛,最终导致了“土木之变”,大明王朝几乎毁于一旦。
由此可见,官员的品行如何决定了国家政治的走向,也是作者最爱杨溥之缘由。而作者借写《大明首辅》塑造杨溥这个人物之机,深刻剖析了仁宣之治之所以成功,“土木之变”之所以发生的原因,呼吁国家倡行廉洁政治,告诫人们居安思危,时刻警醒,表现出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令人敬佩。
二月河
《明史》曰:“明称贤相,必首三杨。”而三杨之一的杨溥,即是今湖北石首的乡先贤。发掘这一历史文化资源,弘扬杨溥身居高位心系百姓、清正廉洁鞠躬尽瘁的精神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004年冬.中共石首市委原书记、时任荆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夏绪云同志首先发起研究杨溥文化,石首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张泽民、刘益俊、涂勤学等领导组织相关单位、市文化艺术界老同志先后数次开会研究方案、部署工作。由于从2002年退休前就开始了杨溥资料的搜集,退休后又致力于《明史》的研究,我有幸参与其中。2006年5月,我参与石首市志办整理出版了《明代贤相杨溥》,后又参与出版了《杨溥的故事》等专著。与此同时,书中涉及的南京、北京、苏州等许多地方我先后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写成了数十万字的资料。
经过5年的准备,在完成《明代贤相杨溥》后,2006年10月,我开始了长篇历史小说《南杨当国》的写作,历时5年,2011年9月完成了200余万字章节体的初稿。之后,广泛征求意见,石首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先后召开了两次书稿研讨会。2012年12月在武汉邀请相关领导和专家对书稿进行了座谈,2013年9月请长江文艺出版社的领导和责编对书稿进行了初审。根据领导和专家提出的意见,我先后对书稿进行了4次修改和补充,改定为150万字章回体的《大明首辅》。
本书在写作、修改、出版过程中,得到了石首籍在外地工作的老领导刘精松、卢孝云、段远明、刘志田、李祖新等同志的关心和鼓励,得到了文学大家二月河先生的热情关怀和支持,石首市委书记丁辉和市长夏锡瑶同志亲自过问修改、出版进展,常务副市长夏光宏和市委宣传部长夏光桃给予了大力支持,长江文艺出版社社长刘学明和责编叶露、田敦国同志作了精心策划和指导,石首市文化局、高陵镇、高基庙镇、新厂镇等单位和邓志高、胡昌杰、刘迪登、蔡华、吕向平、张志霖、萧后卫、李志、陈鉴等同志给予了大力帮助,李立涛、曾克平、张在新、吕永昌、朱怀琪、杜光明、陈钧、谭辉扬、严文祥、胡永华、杨海涛、傅加等同志对书稿进行了审读。
以上诸多单位和诸位同志为本书的写作、修改、出版和发行倾注了关怀和奉献,值此出版之际,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