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明首辅(共3册)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傅传松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杨溥是明朝著名贤相,与另两位宰辅杨士奇、杨荣一道并称“三杨”。其政事练达,见解卓然,具有极高的政治才能;为人恭谨勤勉,廉洁自守,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中竟得以善终,表现出了超凡的政治智慧和人格魅力,堪称“一代完人”、“道德楷模”。《明史》评价杨溥,说他“质直廉静”、“性恭谨”、“有雅操,皆人所不及”、“与民休息,四海晏然,皆其力也”、“溥有相度,虽儿童妇女咸知其名”。赞誉之高,实属罕见……傅传松大笔抒写一代名臣五十载官场浮沉!

《大明首辅(共3册)》淋漓再现大明王朝八十年政治风云!

著名作家二月河倾情作序推荐!

内容推荐

傅传松创作的《大明首辅(共3册)》讲述了:

第一卷 夺鼎风云

本卷主要描写建文至洪熙年间大明王朝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朱棣、朱高炽与杨溥等君臣励精图治,努力实现天下大治的场景。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崩于西宫,皇太孙朱允炆嗣位。不久,燕王朱棣“靖难”兵起,霎时,金戈铁马,血雨腥风,初入政坛的杨溥在风雨飘摇的朝廷中初露头角,奉旨前往北京讲和。后建文帝兵败出逃,燕王称帝,大明进入永乐时代,杨溥审时度势,抛弃愚忠思想,效力永乐,君臣齐心,戮力治国,大明渐有大治之象。然而暗潮涌动,风云骤起,“立储”之争悄然拉开,世子朱高炽、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各逞智巧,互施计谋,群臣之间各为其主,尔虞我诈,明争暗斗。在这场你死我活的夺鼎之争中,杨溥系狱十年不改其操,他不惧强权,不受利诱,匡扶太子,献计献策,最终宣德皇帝顺利继承大宝开创仁宣之治,大明风息云开,大基始固。

本卷史实众多,场面宏大,情节跌宕,精彩纷呈,建文出亡、王振进宫、解缙遇害、建都北京、郑和下西洋、赵王弑父、永乐梦断等故事,被作者娓娓道来,如行云流水,令人荡气回肠。

第二卷 盛世惊雷

本卷主要描写的是杨溥同内阁大臣杨士奇、杨荣一道,居安思危,守成兴国的故事。

宣德登基,铁拳平叛。杨溥入阁,三杨辅政。吏称其职,政得其平,大明呈现出天下晏然的盛世景象。然而,就在这歌舞升平的背后,却滋生了恬于安逸交阯弃守、希邀帝宠促织扰民、弄虚作假盗卖国粮、弊政积久民户逃亡等腐败现象。创业固难,守成不易,杨溥为朝政殚心竭虑,夙夜难寐。他与西杨、东杨同心协力,一边与腐败做坚决的斗争,一边大力推行改革,保证“安民为福”、“愿民小康”的“守成兴国”治国方针得以顺利施行。小说通过黄河惩奸、扳倒刘观、陕西捕蝗、整肃吏治、临清除害、江南变法等故事,表现了杨溥机智聪敏、坚韧不拔、沉静儒雅的性格特征以及清廉正直、贤良忠耿、心忧天下的高洁品格。本卷宏观抒写与微观描摹交织进行,山川名胜、风土人情、民间习俗细细勾勒;朝政风云、宫廷争斗、边疆战争大笔挥就,共同编织成了一幅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

第三卷 中流砥柱

本卷主要描写了宣德皇帝朱瞻基英年早逝后,“三杨”辅佐幼帝朱祁镇登基,并与奸宦王振作生死斗争的故事。

宣德十年,年仅三十八岁的朱瞻基驾崩,不到八岁的正统皇帝朱祁镇继位。彼时,主幼国疑,人心不稳,杨溥等人身负托孤重任,为使“仁宣之治”得以继续发展,采取了一系列雷霆手段:裁冗官,杨溥正人先正己;擢贤才,王骥挥师定甘凉;平麓川,杨溥力保金瓯无缺。奈何,未过几年,太皇太后崩,杨荣猝逝,士奇老病不出,杨溥不得不独撑朝纲。而此时,蛰伏已久的宦官王振羽翼已丰,他恃宠弄奸,蛊惑皇帝用重典治臣,残害忠良。杨溥作为中流砥柱,挺身而出,与之进行了坚决斗争。然而,天不假年,杨溥积劳成疾,病逝任上,王振唆使朱祁镇御驾亲征瓦剌,结果发生了“土木之变”,大明盛世由此终结。

本卷中杖责王振、施救时勉、闯宫死谏、怒斥奸宦等故事,迭宕起伏,惊心动魄; 因奸佞弄权导致“土木之变”的教训深刻惨痛,发人深省;一代贤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感天动地,光耀古今。

目录

第一卷 夺鼎风云

 第一回 袁内侍石首乱勾军杨弘济武昌赴乡试

 第二回 聚魁楼吟诗遇主考省贡院乡试夺解元

 第三回 金陵城杨溥观贡院文德桥杨沐救小青

 第四回 知会试陈迪排甲第主和藩杨溥失状元

 第五回 闻败绩建文失主意应对策杨溥献计谋

 第六回 翰林院三杨初际会文史馆南杨露才华

 第七回 复古制朝廷乱改名说军情史馆论得失

 第八回 燕王府道衍定奇谋战夹河官军遭惨败

 第九回 兵临城下君臣惊变大厦将倾百官奔命

 第十回 讨燕军败建文出亡靖难功成永乐登基

 第十一回 愚景清大殿刺永乐贤杨溥左室献鸿猷

 第十二回 立内阁永乐创新制擢大臣朝廷开大局

 第十三回 辅世子杨弘济徙民谋嫡位朱高煦设计

 第十四回 陈都院逞威查御案朱高炽奉召回京师

 第十五回 高阳王丘府探消息燕世子皇宫陈国是

 第十六回 明争暗斗三王夺嫡访德问贤永乐立储

 第十七回 清凉山永乐议安南文德桥杨溥遭暗算

 第十八回 奉圣命杨溥主会试金銮殿永乐试状元

 第十九回 平安南挥师建奇功贬解缙阴谋终得逞

 第二十回 皇长孙聪敏应妙对永乐帝宏图建北京

 第二十一回 惩杜豪小青显本领轻敌寇丘福死漠北

 第二十二回 谮太子汉王诬贤臣丁父忧杨溥遇炎凉

 第二十三回 害解缙高煦构大狱考长孙永乐问守成

 第二十四回 早春议政贵州建省狠心自阉王振进宫

 第二十五回 书奏失辞杨溥下狱毒杀解缙纪纲施计

 第二十六回 现良心樊忠救忠良暴恶行永乐诛贼臣

 第二十七回 贬乐安害人反害己赴河南挚友救良友

 第二十八回 下西洋郑和说奇闻图千秋永乐定都城

 第二十九回 反迁都怒斩萧主事谋弑父设计赵王府

 第三十回 朱高燧遭贬彰德府永乐帝梦断榆木川

 第三十一回 夜访杨府太子问策饮鸩西宫王妃殉情

 第三十二回 朱高炽登基施新政黄尚书御前说交止

 第三十三回 杨学士执掌弘文阁洪熙帝魂归钦安殿

 第三十四回 乐安州阴谋杀太子东阿县乔装蒙贼人

 第三十五回 十里铺杨溥赚伏兵奉天门宣德登大宝

第二卷 盛世惊雷

 第一回 选贤拔良杨溥人阁欲擒故纵宣德设谋

 第二回 中秋节高煦定毒计元宵夜汉府刺瞻基

 第三回 逆天行事汉王反朝御驾亲征宣德平叛

 第四回 乐安军前迫降叛臣逍遥城里火焚汉王

 第五回 朝议交止杨溥主战宁桥中伏王通败绩

 第六回 通关节刘吴访杨府主会试杨溥拔英才

 第七回 谅山城黎利假输诚倒马坡柳升真死难

 第八回 王通议和丧师辱国宣德厌战交弃守

 第九回 争恩宠贵妃媚皇帝正宫规宣德杀侯楼

 第十回 景仁宫黛儿作替身左顺门杨溥说朝政

 第十一回 陈弊政太常救林硕杀黛儿贵妃夺皇子

 第十二回 西角门细陈守成策坤宁宫巧使连环计

 第十三回 宣德守成约法三章王振设谋宫闱惊变

 第十四回 傅启让防汛开封府恶汉子挖溃夹河垸

 第十五回 上早朝刘观告诬状下河南钦差访冤情

 第十六回 勘现场疑案现端倪辨铁锹贼人露形迹

 第十七回 感恩德童先说情由投毒物隋某灭活口

 第十八回 得月楼刘辐弄伎俩绿竹林杨沐觅凶犯

 第十九回 陈案情震怒宣德帝肃大贪智惩刘都院

 第二十回 兀良哈抢掠刺军情喜峰口奇袭平贼寇

 第二十一回 赐府第杨溥获殊荣建浮桥董梁遭严责

 第二十二回 游汴梁贼宦索宝物渡黄河廉臣偿钱财

 第二十三回 邀帝宠袁琦献促织图进身王振舍玉佩

 第二十四回 跑升官屈延送梅瓶举贤才杨溥荐范理

 第二十五回 内书堂开王振进学陕西捕蝗杨溥受命

 第二十六回 访真情农夫控捕蝗诉苦状酒家说促织

 第二十七回 贡促织成名遭大祸救良民杨溥施正义

 第二十八回 杨巡按暗访临清县屠硕鼠设套国粮仓

 第二十九回 探虚实杨沐查货源贪钱财屠宝盗粮库

 第三十回 老陈头愤怒斥硕鼠袁太监荒诞害孩童

 第三十一回 司马青夜探储备库杨钦差亮旨平民愤

 第三十二回 狗急跳墙火烧粮仓为民除害弃市袁琦

 第三十三回 受皇命苏州查税赋吐苦情运河说漕粮

 第三十四回 粮长害民农夫苦深官田租重百姓逃亡

 第三十五回 苏州府上官议巡察周庄镇下民说逋赋

 第三十六回 乞巧节巧儿乞姻缘议弊政况钟议新法

 第三十七回 力排众议江南变法革故鼎新漕运改革

 第三十八回 煽暴动尹某逞奸狡平骚乱况钟显智谋

第三卷 中流砥柱

 第一回 登阊门评说古乡贤睹真迹品鉴山居图

 第二回 阊门桥杨溥遭偷袭尹家滨鲍案使阴谋

 第三回 奉天门恶人告御状苏州城百姓送钦差

 第四回 御前交锋杨溥获胜理屈词穷郭资遭贬

 第五回 褒贤崇德皇帝赐图阴差阳错杨冕遇害

 第六回 无锡县民府衙闹丧苏州大户会议清田

 第七回 中官横行强抢名画土豪强梁阴谋害人

 第八回 况太守智破十五贯宁大户赎罪说真相

 第九回 苏州府杨溥斗藩王西角门宣德夸变法

 第十回 南杨府同窗说贤才奉天门君臣议国计

 第十一回 使阴招宁王献美女劳心神宣德突患病

 第十二回 英年不永宣德驾崩髫龄继位正统改元

 第十三回 韬光养晦王振得势主幼国疑三杨柄政

 第十四回 裁冗官杨旦作表率大阅武纪广升三级

 第十五回 弄奸诈王振攫权位议朝政君臣定国策

 第十六回 刘侍讲遭谮守广东王尚书挥师定西北

 第十七回 阴教唆治臣用重典明告状惩宦施杖刑

 第十八回 方都督战死上江寨中计谋张荣败芒市

 第十九回 柱臣殒灭杨荣猝逝力排众议麓川平叛

 第二十回 杨溥省亲廉贞立碑王振纳贿庸才升官

 第二十一回 定国都杨溥持正议用火攻王骥平麓川

 第二十二回 行重贿徐唏买尚书张后崩王振方用事

 第二十三回 懦正统胡乱枷中敷奸王振凶残杀刘球

 第二十四回 逞淫威王振害薛碹施计谋杨溥救时勉

 第二十五回 失晚节士奇归地府举大政首辅定国是

 第二十六回 菜市场枉杀三义士大宅第卖官擢宋新

 第二十七回 右顺门御前斗奸宦乾清宫厚颜讨封赠

 第二十八回 巧名目宋新刮民脂闯禁宫杨溥斗奸臣

 第二十九回 买官位晁某升通州预法司王振兴大狱

 第三十回 乾清门死谏懦皇帝大殿上怒斥奸王振

 第三十一回 王奸宦使毒太医院杨阁老病倒金銮殿

 第三十二回 大明首辅鞠躬尽瘁南杨阁老魂归高陵

尾声 土木堡樊忠除王振北京城于谦保大明

后记

试读章节

那老者喜不自禁,连忙前去解开儿子的绳索,同老妻和儿媳妇慌慌忙忙地回去了。

一见那老者用钱赎回了儿子,其余的老头儿、老妇人、小媳们连忙凑钱,纷纷到袁琦马前献上大明宝钞。袁琦示意随行的内侍把宝钞一一收下,然后对衙役们吩咐道:“放了他们吧,我们到别处抓去。”

那些百姓们领着自己的儿子、丈夫急急忙忙地走了,生怕袁琦改变主意又生他故。

面对袁琦肆无忌惮地乱勾军、乱索贿的行为,在场的人无不为之震怒。杨溥愤然站了出来,冲着袁琦斥责道:“公然索贿,太无耻了!当今皇上‘内臣出外不法.许有司械闻’的诏书,你完全不当回事么?”

“公然索贿?”一听杨溥这话,袁琦不怒反而冷笑道,“大明宝钞五十贯便换了个人回去。那太便宜了,本公公是额外开恩,何罪之有?要不把钱退给他们,本公公把人带走?”

袁琦这话给方自新、杨溥出了个难题,还是救人要紧,暂且忍了吧!

见他俩被难住了,袁琦狠狠地哼了一声,马缰一提双腿一夹,带着众人扬长而去。

“呸!”方自新狠狠地吐了一口唾沫,“这班阉货越来越嚣张了,将来还不闹成什么样呢!”

望着袁琦远去,一阵忧郁涌上杨溥心头。想不到大明开国仅三十二年,这宦官为害和贪腐横行竟然如此严重。这科考不中则止,如果一旦登科人仕,看来这宦寺和贪腐将是两大对头了。

经过刚刚这一阵闹腾,这群学子们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他们来到石首城北门外的长江码头上,杨溥、郑镐、高思忠、杨进、何远、王量和管告别了来送行的教谕龚顺等先生和刘永清、傅启让等十多名同窗以及各家亲人登上船。船家抽起跳板,撑开船头,荡开双桨,顺风顺水向东方行去了。

洪武十七年三月,朝廷颁布了科举取士式,规定国家设科取士三年一行,鑫逢子、午、卯、酉年八月乡试,第二年即每逢丑、未、辰、戌年二月会试。建文元岁次己卯。正是三年大比之期,天下生员将都汇集到各省布政使司所在地参办乡试。湖广布政使司驻地在武昌府,所以杨溥等应试生员都要在八月初三前走到武昌。初四、初五、初六三天贡院开放熟悉考场,初七考官进场,贡院封闭,布九正式开考。

今年自入夏以来久旱无雨,天气炎热。自石首至武昌,有八百里水路,即顺风顺水.这客船至少也须三天才能赶到,所以杨溥等人趁着凉快一早就起赶考。

行在前面的那艘客船里坐着杨溥、郑镐和管瑗三人.陪同前往应试的是杨溥的父亲杨文宪。这杨文宪老爷一直是亦农亦商,熟田湖的田庄是越种越大。藕池镇的生意也越做越红火。此次一来送儿子赶考,二来到武昌府看货,一带两齐便,他就决定同船赶赴武昌。

杨溥今年已是二十七岁。按照当时朝廷规定,生员应试不拘额数,杨溥本可以在前几年就参加科考的,但他老成持重,志存高远,不想轻易与试,务求一搏即中,所以前两科他都沉稳不动。这一科他觉得已经是成竹在胸,物存囊中,三年大比,十拿十稳,一到考期,便兴冲冲地收拾书籍、行李,准备上省城应试了。

这天气说怪也怪,前阵子还是风云突起,这会儿却是云开雾散、朝阳夺目了。江面上风平浪静,波光粼粼,鹞掠鹰旋,远处水天一色,金光万道,真是风光无限!  、

面对这人间胜景,联想到此次大比,站在头舱的杨溥豪情满怀,意气风发,情不自禁地吟哦道:

东方现彩映江流.波涌轻船过小洲。

鸥掠潮头欢腾腾,鱼翔浅底乐悠悠。

乘风弄浪当击水,挥橹扬帆任志酬。

此去秋闱试手段.魁元不得誓不体!

听见杨溥吟诗,舱中的管瑗不禁拍手叫好道:“魁元不得誓不休,好大的志气!了不起,了不起!”

同舱的郑镐也连声称赞道:“澹庵贤弟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此次乡试定然是欢腾腾,明年会试当然是乐悠悠了!”

“但愿如此吧!”听了儿子的抒怀诗和管瑗、郑镐的赞叹,坐在中舱的杨文宪叹了一口气,不无忧郁地说道,“朝廷正值多事之秋,你们能否如期欢腾腾、乐悠悠还是两说呢!”

杨文宪的一句话,给正在兴头上的三个年轻人泼了一瓢冷水,郑镐疑惑地问道:“伯父何出此言?”

“一言难尽!”杨文宪欠身从舱中走了出来,三个年轻人连忙让开。望着江面上被渐起的东南风吹动的浪花,杨文宪沉沉地说道,“你们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除了四书五经外,哪里知道朝廷发生的大事!”

望着三人疑惑的眼神,杨文宪顿了一下道:“船只颠簸,还是到中舱坐着说吧。”P6-7

序言

杨溥是明朝著名贤相,与另两位宰辅杨士奇、杨荣一道并称“三杨”。其政事练达,见解卓然,具有极高的政治才能;为人恭谨勤勉,廉洁自守,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中竟得以善终,表现出了超凡的政治智慧和人格魅力,堪称“一代完人”、“道德楷模”。《明史》评价杨溥,说他“质直廉静”、“性恭谨”、“有雅操,皆人所不及”、“与民休息,四海晏然,皆其力也”、“溥有相度,虽儿童妇女咸知其名”。赞誉之高,实属罕见。

我对杨溥的故事一直很感兴趣,尤其佩服其系狱十年,在家人供食数绝,旦夕且死的情况下,他却读书不辍的那种“朝闻道夕死可也”的精神,还有不为子弟谋、不被钱权诱的克己品德。遗憾的是,除了正史记录、同僚笔记、坊间传说,还没有一本专门写杨溥的历史小说,也就很难让人形成一个立体丰满的印象。幸亏有了这部浩繁之作,我才有机会进一步深入了解这位贤相醇儒,他的人生,他的情感,他的理想,以及他背后的政治风云,大明气象。

《大明首辅》洋洋洒洒一百五十万言,作者以尊重历史、敬恭先贤的严谨态度,严格遵守“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写作原则,写人写史写精神,艺术再现了明期前八十年风云激荡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复活了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杨士奇、杨荣、王振等众多历史人物,着力刻画了主人公杨溥以及他的政治团队对大明朝局的影响。

小说中杨溥从建文二年入仕,到正统十一年离世,历经五朝,仕宦浮沉五十载,经历了建文削藩、朱棣起兵、二王争储、交阯叛乱、王振弄权等一系列大事件,期间他审时度势,以天下苍生为己念,表现出过人的政治素养。他在当国秉政期间,与西杨(杨士奇)、东杨(杨荣)一道,以“守成兴国”、“安民为福”、“愿民小康”为执政理念,大力推行一系列变法:政治上改革用人制度,实行会推、举主连坐之法,“超迁鼓舞豪杰,久任助以成功,不拘流品励其上进”、“用人行政,善不胜书”,强力整肃吏治,颁《官箴》、做《难也歌》,反贪奢,倡廉政,使“士大夫多以廉节自重,风纪为之一清”;经济上改革赋税、漕运、盐政,使“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文化上考虑南北差异,改革科举会试,全面选拔人才,使“天下人才尽于是矣”;军事上,支持麓川平叛,保住了西南大片疆土。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杨士奇和杨荣“不宜以荒服疲中国”,主张弃守安南时,为保金瓯无缺,杨溥力争出兵收复,表现出了非凡的政治远见。

小说中作者一方面用如椽巨笔,从宏观着眼,通过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表现了主人公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大的政治理想。另一方面又用细腻生动的笔触,精致入微的细节描写,通过“应对免役”、“系狱不改其操”、“举荐范理”、“遣子还里”、“义摔梅瓶”、“黄河惩腐”、“临清除害”、“身后贫墓”等故事,凸显杨溥机智聪敏、坚韧不拔、沉静儒雅的性格特征;表现了他清廉正直、心系百姓、忠耿贤良、死而后已的高洁品格。宏观抒写与微观描摹交织进行,相互映衬,还原了一个被历史尘埃所掩埋的贤相醇儒的可敬形象。

对历史学家来说,历史只是一种客观存在;而对作者来说,基于史实进行文学创作,是为了接通历史与现实的心灵通道,探索历史背后的客观规律,以及自己对历史的独特认知。作者穷十年之功研究明史,收集写作素材,埋首案头笔耕不辍,我想其并非是为家乡人歌功颂德,树碑立传,而是借人抒怀,借古警今。小说中,西杨有学行,但溺爱子女,以致儿子横暴乡里,杀人行凶,时人嗟叹杨士奇晚节不保;东杨因怀私心,处事欠公,以致让王振钻了空子,埋下祸根,说明杨荣也是白璧微瑕。唯独杨溥上忠国家,下恤百姓,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贤德之名世无异议。尤其是在仁、宣时期,天下承平日久,骄奢之风渐起,吏风渐坏之时,杨溥率先垂范,廉洁自守,抵制歪风,殊为可贵。而在杨溥死后,因无人节制,王振弄权,纲纪松弛,最终导致了“土木之变”,大明王朝几乎毁于一旦。

由此可见,官员的品行如何决定了国家政治的走向,也是作者最爱杨溥之缘由。而作者借写《大明首辅》塑造杨溥这个人物之机,深刻剖析了仁宣之治之所以成功,“土木之变”之所以发生的原因,呼吁国家倡行廉洁政治,告诫人们居安思危,时刻警醒,表现出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令人敬佩。

二月河

后记

《明史》曰:“明称贤相,必首三杨。”而三杨之一的杨溥,即是今湖北石首的乡先贤。发掘这一历史文化资源,弘扬杨溥身居高位心系百姓、清正廉洁鞠躬尽瘁的精神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004年冬.中共石首市委原书记、时任荆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夏绪云同志首先发起研究杨溥文化,石首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张泽民、刘益俊、涂勤学等领导组织相关单位、市文化艺术界老同志先后数次开会研究方案、部署工作。由于从2002年退休前就开始了杨溥资料的搜集,退休后又致力于《明史》的研究,我有幸参与其中。2006年5月,我参与石首市志办整理出版了《明代贤相杨溥》,后又参与出版了《杨溥的故事》等专著。与此同时,书中涉及的南京、北京、苏州等许多地方我先后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写成了数十万字的资料。

经过5年的准备,在完成《明代贤相杨溥》后,2006年10月,我开始了长篇历史小说《南杨当国》的写作,历时5年,2011年9月完成了200余万字章节体的初稿。之后,广泛征求意见,石首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先后召开了两次书稿研讨会。2012年12月在武汉邀请相关领导和专家对书稿进行了座谈,2013年9月请长江文艺出版社的领导和责编对书稿进行了初审。根据领导和专家提出的意见,我先后对书稿进行了4次修改和补充,改定为150万字章回体的《大明首辅》。

本书在写作、修改、出版过程中,得到了石首籍在外地工作的老领导刘精松、卢孝云、段远明、刘志田、李祖新等同志的关心和鼓励,得到了文学大家二月河先生的热情关怀和支持,石首市委书记丁辉和市长夏锡瑶同志亲自过问修改、出版进展,常务副市长夏光宏和市委宣传部长夏光桃给予了大力支持,长江文艺出版社社长刘学明和责编叶露、田敦国同志作了精心策划和指导,石首市文化局、高陵镇、高基庙镇、新厂镇等单位和邓志高、胡昌杰、刘迪登、蔡华、吕向平、张志霖、萧后卫、李志、陈鉴等同志给予了大力帮助,李立涛、曾克平、张在新、吕永昌、朱怀琪、杜光明、陈钧、谭辉扬、严文祥、胡永华、杨海涛、傅加等同志对书稿进行了审读。

以上诸多单位和诸位同志为本书的写作、修改、出版和发行倾注了关怀和奉献,值此出版之际,一并致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8 5:3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