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武思想
在欧洲,基督教普及以来,人们的人生观为之一变,因而对人的评价也出现了变化。柔顺的人会幸福是基督教的教义。爱敌视你的人:不要向迫害你的人复仇;如果有人强迫你走一里路,你就走两里;有人打你右脸,你就连左脸也让他打等等,基督教一直都在传播着这样柔顺温和的教义。作为一种道德上的理想,在现实社会中阐述是可以的,但实际上几乎没人能真正做到。仅有的几个有志者,不是去世了就是结庐深山,即使在市街,也了却尘缘,出家为僧,但这些人也只不过从字面来说是实行了这样的教义。
一般人就算自称是基督教徒,也没有遵从这些让人柔顺的教义。有人批评尼采把基督教弄成一种奴隶化的思想,这也不无道理。正如现在的战争所展现的那样,基督教的说法绝对没有照样实行。毋宁说与之相反,让人勇敢的教义,在基督教以前就一直在欧洲盛行。事实上,这才是尼采所谓的统治者的道德。这与前面所说的要像女人一样柔顺的基督教相反,是让人像个男人样的教义。当今世界,两者要互相结合才能完美,但对外,让我们自豪的通常是英勇的男性道德。
男子汉行为
但训诫人要柔顺,绝不仅限于基督教。只要提到道德,宗教上基本都是以柔顺为主要教义。正如孑L子的教诲一样,都是跟俗世相当密切的东西,可以把恭、谦、让三者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当然,这些都是以个人为主,讲述必须实行的道德。如果要直接把它运用到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上,可能无论什么样的宗教家都办不到。如果照样遵从宗教的教旨,不知不觉就会出现柔弱的趋势,恐怕反倒会有悖创始人的主旨。现在的基督教,已经不是如前所述的那样只局限于垂训柔顺主义了。有时也会愤慨万千,利用法网驱逐玷污神殿的商人。
根据这一事实可知,虽说是以柔顺为主,但并不是让人对错误的要求唯唯诺诺,盲目顺从。故而,如果始终没有男子汉气节,跟宗教的主旨也不相符。人不是软骨动物,所谓的爱也不只是老牛舐犊之类。而且不仅男人如此,女人亦然。
距今六七十年前,英国的思想家曾愤慨于基督教的柔弱,主张所谓的武力基督教。遵从这一主张的主要人物有大作家查尔斯·金斯利(C.Kingsley)、大传教士摩利士(J.F.D.Maurice)、因《汤姆·布朗的求学时代》成名的作家法官托马斯·休斯(T.Hughes)等。当然,这一派绅士并非主张恣意使用武力,他们只是指出基督教所说的仁,绝不是指像女人对孩子的溺爱这一不好的意思。他们所说的武力,曾影响欧洲一时。就如同休斯一样,他身为法官,有人在伦敦街头吵架,他不是从职务需求出发下发逮捕证,而是直接跑过去自报家门地说:“喂,休斯我来了,你难道不知道我的拳头有多厉害吗?”他经常这样亲自劝架。他们这样。完全是以男子汉的心境在活动。在我国,要说男子汉行为,首先是具备侠客气概的人。
比起侠客行为。更该理解其精神
我一直敬慕侠客制度,其中也有像幡随院长兵卫那样,不管是传说。还是书籍里的记载,都是正合我意,让我不得不崇拜的侠客。侠士所伸张的事,在一些琐细的节点上,有不少真的如同儿戏。例如,布手巾应该怎么拿、箫应该怎么插、带子应该怎么系、句末该怎么发音等等,虽然有点愚蠢,但因部下多是没文化的张三李四之类,所以设定这样刻板的模式,以便统御部下,这也是迫不得已的事。虽然这些琐事很可笑,但他们所做的,没有引发骚动倾向的事情,而且在动机上都是很男人的,为了给部下面子,导致别人说对自己不利的话。(P4-P6)
在报考东京帝国大学面试时,新渡户稻造对主考官说:“老师,我是要当太平洋之桥的。我要将西洋思想传到东洋,将东洋思想传到西洋!”他将此视为自己的天职,为此奉献了一生。
——日本新华侨报网
讲“胜”的时候,是相对的,需要对手的存在,意味着要打倒对手。但是“克”是绝对的,不问有无对手。当你完全克服自己的时候,即是将要战胜世界的时刻。常自省而果决处事,即使贫穷内心也会平和,使遭遇诽谤也会自得其乐,即使身处逆境也会感到幸福,怀着感激之心度过每一天。
——本书作者 新渡户稻造
东西切换自如,古今一气贯通。新渡户稻造作为一代大家,委实难能可贵。
——著名翻译家 林少华
新渡户稻造学贯东西,通晓古今。东方的《论语》、《菜根谭》,西方的《圣经》、《英雄论》,东方的和歌、汉诗,西方的诗歌、戏剧,古代英雄豪杰、圣贤名士的故事,现代左邻右舍、亲戚朋友的逸事,都会出现在他的文章里。在平凡朴实的叙述中,读者会得到知识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王成
将心智的暖阳洒向每一个幽禁的生命
卢晓菡
心灵在人的一生中需要经过怎样的磨砺与构建。才能助人走好一生的路,这似乎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然而,随着工业社会的不断膨胀,心灵的空间似乎不断被压缩。振奋人心的理想道德早已销声匿迹,人们变成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狭隘的功利主义者,专注于此时此地的调整,而不是去重新创造。在司空见惯之事面前。人们宁愿默默忍受,也不再有改变的愿望。对于未来可能是什么,人们宁愿随波逐流,也不愿思考一种新的活法。由于没有可以参照的精神范本,也就丧失了理解和评判自己的意识,同时丧失了构建和改变未来的能力。这对活在当下的人们无不是莫大的悲哀。
似乎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日本作家新渡户稻造在一个世纪前就开始了独立的思考。从第一部饱受国人争议的《武士道·日本人的精神》,到之后的《修养》等作品,他一直在试图用文字为读者拆解并建立一种全新的精神谱系。这位活跃于上世纪的国际政治活动家、农学家、教育家,以一个通达人生的兄长、老师、前行者的身份,跨越千年时空,引导一代代读者完成了一次次心灵的反省与重建。
自警是一种自我观照,也是对现实的一种意识中的改造。通过再创造。把现实意识转化为灌注了理想情绪的意向,从而使外在世界变得与内心世界协调融洽。在这本中,新渡户稻造一如既往地使用这种自警的方法,沉入到了心灵的褶皱,对那些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些问题,包括两性、职业生活、恐惧和坚强、诽谤、社交、内心独立、人生的成败判断等等,作了更有纵深感的剖析;他将深刻的哲理、科学的精神与博大的爱,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以浅显生动的语言向读者娓娓道来,为人们揭示了追求身心和谐的心理模式,并列举了在这些人生课题中。个人会遭遇到的负面思维模式,帮助人们选择更好的人生信念和道德规范,从而开辟和重建和谐生命的完美道路;他指出了人类的思想本质,或是观察这个本质的深刻视角——自省,启发人们站在灵魂的高度审视自己和他人——这不仅是新渡户稻造对自己的告诫,对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的规劝,更是为了留给后世子孙的宝贵财富。
不同于一般的心灵修养书籍,这部作品就像是与亲密友人的对话,旁征博引却深入浅出,引经据典却简洁明了。就内容而言,它并不构成一本连贯性极强的书,因为它都是一段段的呈现,被作者分成几个话题各个攻破。你不必非常熟悉日本文化,甚至可以打乱阅读次序来理解这本书上所说的一切。更为难得的是,作者在一些章节中加入了自己的经历,把自己的内心体验作为一个对象来表现,不是即兴式的有感而发,而是从原有的思想状态中超越出来,与之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把它们当成一个对象来重新认识、体验、评价和组织,仿佛一个冷静的医生对自己动手术刀,让读者的精神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触动和提升。
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而这漫长的一生,就是同内心自我战斗的一生。真正的智者,是有能力战胜自己的内心的人。这是悟性的开启,是人认识自己的最关键的一步。《自警录》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启发你怎样借助自己的心力,用那些哲学、伦理和逻辑来摆脱内心困境,指引自己将过去的经历演化为精神的立场,并不断提醒自己应该怎样以审慎的态度面对未来。如一面镜子,也如一扇窗,它为你微微洞开一线光明,然后将心智的暖阳洒向每一个幽禁的生命,与那不断让你变得懦弱和狭隘的东西对抗,在这阅读的旅程中,感受自我生命的重塑和意识的强大。它能伴着你安静下来,在情绪中引入理性的内控因素,让情感波澜沿着理性的河道涓涓流淌,成功地化焦灼为平静,将悲愤化为超脱,将浓烈化为平淡,有效地避免了情感的极端状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译者姜媛媛对本书贡献良多。她在行文处添加了多处译者注,使得对日本文化社会了解不多的读者可以不受语言文字的障碍而顺利地理解作者的意见。让文字的表述更为贴近中文读者的同时,也对日本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再加上良好的汉语功底和领悟力,使得她的译作远远超越了“信、达、雅”的基本要求,在原作的土壤上开出了富有个性色彩的芬芳花朵,这在太多急功近利、丧失文化操守的现代翻译者群体中显得尤为难得。相信本书必将经历得住时间的考验,沉淀为历史的佳
人生的桥梁
作者序
第一章 男子汉
介于神仙与野兽之间的人类
“女”这个词所包含的道德意义
“一匹男子汉”是什么意思
尚武思想
男子汉行为
比起侠客行为,更该理解其精神
勇是男子汉的要素
要成为男子汉,需要有推理能力
男子汉要有判断、实践的能力
男女两性的接近及竞争倾向
保护弱者是男子汉的要素
男人必须刚强不能逞强
第二章 够格的人与一人量的工作
一人量以什么为标准
一人量和统计学者所说的
够格的人和一人量的工作
衡量标准在内还是在外
职业上的一人量与作为完人的一人量
重要的是人要工作
第三章 刚强的人
“攻克”所包含的两种想法
唱独角戏厉害的人
文明时代的刚强力量
外强和内强的人
能忍耐的人
是强大的人
千钧一发之时的坚强
战场上日俄兵的比较
克己者方能战胜世界
第四章 外柔内刚
英雄所表现出的内外差别
让人害怕就了不起吗?
被曲解的训诲
拿捏得好刚柔度的人格是完美的
内心的维持方法该刚还是柔?
处身刚柔都需要
人生的妙趣在于轻轻地握
用柔和的心引出对方柔和的心
柔和的人承继世界
世上有很多事可以谦让
到了不能让步的时候要彻底坚守
想有这样的坚强
第五章 设法让内心变坚强
同病柜怜的软弱
盲人不怕蛇的豪胆
由身体产生的软弱
由身体局部问题产生的软弱
由意识到自身的缺点所产生的胆怯
暴露容貌和秘密不足为耻
把自己知道的礼仪竭尽全力地做到最好,就能简单地得到谅解
反问一下自己的内心有可憎之处吗?
第六章 矫正恐惧
初次尝试英语演讲
控制演讲发抖的经验
应付害怕的两种想法
只要相信,就不会害怕
矫正恐惧的
根本方法在于自信自重
性格孤僻就会胆怯
《失乐园》中的恶魔姿态
回顾一下,只要问心无愧就不会害怕
第七章 应对诽谤的态度
什么让人觉得不愉快
不管是英雄还是圣人、都会在意别人的诽谤
舆论是修养的辅助
批评大多都是短暂的
大部分流言都不值得在意
陌生人的批评,没必要辩解
这样的诽谤会自然而然地消失
比起语言,更该用行动为自己辩解
应对诽谤的理想态度
第八章 横行于世的人惹人厌恶
横行于世的人惹人厌恶
古今事例证明了这点
如何协调坚持自己的意志与搞好社交
坚持自己的信念
背后所隐藏的苦心
善事背后也有敌人
一定有人
也有这样的经验
第九章 内心的独立与身体的独立
追忆少年时代殴打友人
内心的独立与身体的独立密切相关
即使动机高尚,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堕落
独立是什么意思
被雇用的人未必会丧失独立
即使身体被束缚,内心也要独立
容易误解为内心独立的想法
有违风俗习惯的,就不是独立
第十章 人生的成败
美国南北战争名将
比起失败,他更努力地在完成任务
履行好义务,就是成功
看一下希腊的苏格拉底吧
成败是世人的肉眼看不到的
不能把舆论作为衡量成败的标准
第十一章 人生的决胜点
失败时需要的警惕
胜利时,给精神上个保险
获胜是什么意思
人生的胜利者
一时的胜利与永久的胜利
胜负要经过长年的岁月才能确定
高标准的胜利
把胜败的决胜点摆高
第十二章 人生表里的判断
表里是事物的存在条件
把表里误解为善恶的区分
毋宁说人生有表里是理所当然的
人的性格上的表里
不好意义上的表里
判断表里善恶的标准
第十三章 努力广结善缘处世
好恶与善恶不同
凭喜好判断人是错误的
测量物体与测量标准不同
即使别人批评,也要养成倾听的度量
狭隘地凭自己的好恶处世很危险
第十四章 超出报酬的劳动
愉快的台湾之旅中的不快
为我抬轿的壮丁的好意
对事物真正价值的错误计算法
超出报酬工作的教育者
在职业上人的三个等级划分
报琚之志
没有报酬思想的夫妇关系
作为谋求报酬的手段的工作
超出报酬的劳动的真正意义
有这样的好心人,人生之旅就是幸福的
第十五章 警惕头脑发热
举世瞩目的共和党大会
在波士顿公园所见的言论自由
由前两例归纳出的情绪危险
在小事上头脑发热的国民的弱点
把一日元的零花钱花到一日元的钱包上的经历
第十六章 富贵的精神化
讲演者的丰富论述
物质上的美国人与思想上的美国人
富贵是方法,而不是目的
富人的权利与义务
经济状态与道德态度的变化
即使是罢工的动机,英国人和美国人也不同
黄金是尘芥还是珠宝
第十七章 把实业精神化
美国实业家的人生观
个人的利益与国家社会的利益
个人最好的利益即国家社会的利益
误解“为了国家”的危险
比起“国家”,健康的个人思想更重要
用心体会人生
第十八章 对陌生恩人的感谢
英国学者所观察到的神道要旨
感恩是日本民族的特点
“恩”的观念是固有的还是传入的?
日本人果真不知感恩吗?
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有隐藏的恩人
在他人和自己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受到的恩惠
我受到的至今尚且不明恩人的恩惠
悲惨的一高入学考试
入学考试时,让人力车在旁等候的不可思议的妇人
遇到的每个人都应该感激
第十九章 言词之心
名字,体现了取名者的内心
言词体现的是使用者的内心
同一件事,可以辩白可以有罪
也会有这样的曲解
让人产生不快感的言词
日侨间说谎的原因
发自内心的,才是真话
第二十章 忠告的取舍
勿把教诲当成指责的工具
体会教诲的能力不足
为什么凡人难领会圣哲的教诲?
我们的学生时代没有德育
知道训诲价值的方法
初次具体地领会抽象的教诲
应该有容纳忠告的肥沃土地
正确的时候说正确的话的是贤人
奏效的忠告与无效的忠告
第二十一章纯洁的感情与正确的思想
伟大的思想为什么缩水?
女人气的感情以及肤浅的感情
总统大选所体现出的美国人的感情与思想
我国商人把事业与人情混为一谈
有必要矫正滥用感情的恶习
第二十二章 凭借感情作出的职业选择
职业与从事者的不相称
令人为难的职业选择上的请求
凭感情作出的职业选择也有有利的情况
看看伊藤公发奋的动机吧
我的朋友也有同样的经历
判断是否是一时的感情的方法
感情性误解的根本原因
第二十三章 变年轻的诀窍
永远年轻的人
回顾反省
精神焕发
一年花开两次
第二十四章 全力与余裕
学者测量青蛙筋肉的力量的实验
即使竭尽全力,也觉得还有余力
显示出潜藏的余裕的很多实例
存在余裕和全力主义
人的力气越用越大
端坐沉思能增加潜在的力量
一天沉思一次吧
第二十五章 理想与实现
回忆少年时代的理想
在美国,让我印象深刻的美国人的理想
最珍贵的青年时代的理想
现在的青年会与以前的年轻人
幼年的理想现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抱有某种主义的人的处世觉悟
对于理想家,舆论的变迁
第二十六章 理想的实现在何处
耷拉在犬车前的肉片
不管做到何种程度,理想都达成不了
理想早晚会实现
把理想变成行动才是人生
误译的实例
把最大侮辱误译成最高敬意
很多人误译理想
理想的实践与地位的有无无关
理想体现在行为上
此处焚火,彼端冒烟
第二十七章 梦的实用
应该把梦作为迷信排斥吗?
梦也是人生的一部分
梦是什么?
把睡眠时间用于提高自我
梦是一种潜意识
超出宝船的做梦秘诀
很多梦都跟
现实有关
梦是人内心的一面镜子
努力就能达到高的境界
后记
将心智的暖阳洒向每一个幽禁的生命
动辄就提仁义道德,虽高尚远大,却非常人所能及。即使偶有涉及,有人一生中能专门学习一两次,恐怕也只是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或像只作为讲义的题目听过一样不放在心上。当然,道德思想是高尚的。道理是深远的,但我认为其目的与作用应该体现在日常的言行中,渗透到我们的思想意识里。古圣人也曾教过我们这一点。圣人还说过:“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见《孟子》)
如此想来,道即道德,应该性质高、用处低,来处远、达处广,是田野农夫也能遵守的。
因为我国跟道德有关的文章很多都是用汉字所写,所以如果没有学问,就会觉得不能修道。如果不是修道之人,就无法理解仁义礼智等伦理,人们就习惯性地把它看做跟外行人毫不相干的道理。也因为如此。古时候养成了借用有难度的汉字来表达圣人和凡人共同思想的习惯。不仅是儒学,佛教也是如此,时至今日,仍有“珍闻汉”、“经样”等这样难以理解的表达。这不只是在我国,在西方也曾有就连非常明白的事,也特意避开本国语言,借用拉丁语表达的时代。即使是现在,人们也容易陷入这样的误区,比如认为给某种药物取一个又长又难理解的名字。听起来就会觉得药效好一样。
当然,不管什么事,如果穷其道理,不得不论及心理学原理,就会成为比较难的专业性研究。我们平时走的路,并非是灌木丛中,也不是悬崖峭壁。数千年来,数亿的人所走的都是平坦大道。我们在娘胎时就已经多少听说过这条路了。孟子日:“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正如孟子所言,遵从几乎是无意识地领会的教训,难道这不该称为道德吗?
我绝不是说要随随便便解决所有道德问题。人的一生中会有一两次或者数次撕心裂肺、焦虑不安的体验,但那样的事一生不过屈指可数的几次。相反,我们最需要留心的是平时每天的言行——说言行.毋宁说是内心的维持方法,是精神态度。如果注意平常的锻炼,偶尔遇到大的烦闷时,就能出乎意料地轻松解决。
本书写了我每天的心得、平日的自戒,在更新自己记忆的同时,希望供大家思考之用。
大正五年五月九日
于南洋旅行途中、信浓丸船中
《自警录》是新渡户稻造的人生指南名著。在这部书中,新渡户稻造一如既往地使用内敛自警的写法,沉人到了心灵的褶皱,对那些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问题,包括两性、职业生涯、恐惧和坚强、诽谤、社交、内心独立、人生的成败判断等等,作了纵深的剖析。
在本书中,作者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将深刻的哲理、科学的精神与博大的爱,以浅显生动的语言向读者娓娓道来,揭示了追求身心和谐的心理模式,启发人们怎样借助自己的心力来摆脱内心的困境,指引自己将过去的经历演化为精神的立场,并不断提醒自己应怎样以审慎的态度面对未来。它如一面镜子,也如一扇窗,为陷入困境的人们洞开一线光明,将心智的暧阳洒向每一个幽禁的生命,与那不断让人变得懦弱和狭隘的东西对抗,帮助人们拥有更好的人生信念和道德规范,从而开辟和重建和谐生命的完美道路。
《自警录》是一部励志类书籍。新渡户稻造在书中采用的主题及文章简明通俗,叙述充满幽默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温暖的气息。作者以自身的经历以及在与国内外很多人的交往中获得的知识和见闻,向读者展示了人生百态。用心阅读,会让读者充分体会到人生的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