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东北三江流域文化丛书”内容丰富,涉猎广泛,融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从多学科和多视角,深刻剖析和阐释了东北三江流域文化的精神和血脉,在很多方面填补了三江地域文化研究上的空白,具有很强的创见性、实用性和资料性。
《东北三江流域民俗概览》(作者作者张树东、刘殿生、吕品)是该系列中的一册,对民俗事项,剖白其精神内涵,诠释其图腾般的原始意义,努力把三江民间民俗作一概略叙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东北三江流域民俗概览/东北三江流域文化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作者 | 张树东//刘殿生//吕品 |
出版社 |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套“东北三江流域文化丛书”内容丰富,涉猎广泛,融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从多学科和多视角,深刻剖析和阐释了东北三江流域文化的精神和血脉,在很多方面填补了三江地域文化研究上的空白,具有很强的创见性、实用性和资料性。 《东北三江流域民俗概览》(作者作者张树东、刘殿生、吕品)是该系列中的一册,对民俗事项,剖白其精神内涵,诠释其图腾般的原始意义,努力把三江民间民俗作一概略叙述。 内容推荐 《东北三江流域民俗概览》(作者作者张树东、刘殿生、吕品)是“东北三江流域文化丛书”中的一本。 《东北三江流域民俗概览》以其地域性和民族性为基点,即定位于三江平原,以源起于三江平原的肃慎族系历史发展脉络为经,以其民族性不同历史时期民间民俗内容上印记为纬,依据有关文献史料,参酌官私记载、方志档册、金石谱系、文集图录、出土文物、传世遗物,进行左右采获,分类排比,去芜存精,错综铨次,对民俗事项,剖白其精神内涵,诠释其图腾般的原始意义,努力把三江民间民俗作一概略叙述。 目录 前言黑水文化原始生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古代三江平原民俗的定义 第二节 古代三江平原民俗的起源 一、肃慎时期的“□矢石磐” 二、挹娄(穴居或穴中人)时期的“□矢石磐” 三、勿吉(林中人)时期的“桔矢石□” 四、靺鞨时期的“□矢石磐” 第三节 古代三江平原民俗的分期 一、早期:商周时期 二、中期:战国秦汉时期和三国两晋(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晚期:黑水靺鞨、生女真、满族、赫哲 第四节 古代三江平原民俗的内涵与分类 第二章 古代三江平原民间信仰和崇拜 第一节 萨满教 一、萨满神偶 二、萨满用具 第二节 自然崇拜 一、太阳崇拜 二、星相崇拜 三、火崇拜 四、山石崇拜 第三节 图腾崇拜 一、鹰——萨满之神 二、鸟图腾 三、赫哲族的鸟图腾——爱米神 第四节 祖先崇拜 一、生殖崇拜 二、骷髅崇拜 第三章 肃慎的民俗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三江平原的人类活动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三江平原的肃慎先世习俗 一、饮食 二、民间艺术 三、生产用具 四、宗教 五、埋葬习俗 第三节 肃慎人的民俗 一、肃慎民居 二、肃慎饮食 三、肃慎服饰及发式 四、肃慎婚嫁 第四章 挹娄的民俗 第一节 挹娄民居 第二节 挹娄饮食 第三节 挹娄服饰及发式 第四节 挹娄葬俗 第五节 挹娄婚嫁 第六节 挹娄宗教 第五章 勿吉、靺鞨的民俗 第一节 勿吉的民俗 一、勿吉民居 二、勿吉饮食 三、勿吉服饰 四、勿吉婚嫁 五、勿吉葬俗 六、勿吉宗教 第二节 黑水的民俗 一、黑水靺鞨民居 二、黑水靺鞨服饰 三、黑水靺鞨葬俗 第六章 五国盛地女真族的民俗 第一节 辽代生女真民俗 一、辽代生女真居住与饮食 二、辽代生女真服饰与发式 三、辽代生女真婚俗 四、辽代生女真葬俗 五、辽代生女真宗教 第二节 金代女真人民俗 一、金代女真居室 二、金代女真饮食 三、金代女真服饰 四、金代女真婚俗 五、金代女真葬俗 六、金代女真宗教 第七章 赫哲族的民俗 第一节 赫哲先世的原始艺术 一、新开流文化 二、同仁文化 第二节 赫哲族古老服装 一、男式猎服 二、女式婚服 第三节 依兰的赫哲族遗物 第四节 赫哲族的崇日信仰 一、岩画与石刻 二、吉星神 第五节 赫哲族的生殖崇拜 一、卓录玛法和卓录玛玛 二、神树“飞由和”石刻 三、“塔斯哈”神偶 第六节 追根溯源白四爷庙 第七节 舞蹈中的生命意识 一、萨满舞 二、跳鹿神 三、狩猎舞 四、天鹅舞 五、篝火舞 第八节 伊玛堪的宗教仪式 第九节 奇特民俗 后记 大荒民俗三江瑰宝 试读章节 萨满只不过是这种动物神灵和祖先神灵的代表和化身,他可以直接和神灵相互交流,是动物与神灵之间的桥梁。这种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错误了的、歪曲了的、颠倒了的、幻想着的思想意识.构成了萨满教这一原始宗教的思想体系。萨满在宗教仪式中的行为,只不过是一种宗教文化的表象,这种文化表象,充分地表现了萨满教这一原始宗教的文化内涵。萨满的产生,也标志着人类思维已经发展到能产生复杂的幻想的地步。尽管它是荒诞的,但它毕竟奠定了人类文明的最初基石。 萨满教是广泛存在于北亚和东北亚的原始宗教。萨满教创世纪神话中的第一位萨满都是女萨满,供奉神祗也以女神为主,由此可以推断萨满教起源于母系社会。 猛犸神是萨满教普遍供奉的重要神灵,它参与了创世活动,是它用獠牙开辟了山川河谷,形成了人们看到的地貌,而猛犸象是第四纪更新世晚期哺乳动物群中的代表性动物,它们曾与旧石器时代后期的人类同时生存,依此推测萨满教在旧石器时代已产生,并延续至今。萨满教随着时代发展、人口的迁移,不断改变其外形与内容,但其基本的宗教信仰观和祭祀基本形式却世代延续下来。在三星堆文化里。殷墟在祭祀时跪拜的人肩上扛着和神手里拿着的象牙就是这一信仰观和祭祀的延续。三星堆的文化起源于萨满教。从肃慎传到中原,再传到广汉地区。“蜀”字就有可能是“玉猪龙”器型的象形字转变而来。 萨满教认为宇宙是多层次结构的,有三、九、十三等等诸层。每层都居住着善神和恶神。世上万物各有头呈菱形、头部刻有眼的职司神,却无一主神控制全局。萨满俗称为“大神”,是族众的保护神,为了祛灾驱魔,或为指导生产,或为求得军事胜利,而周旋于各层神灵魔怪和人之间。她的灵魂能游荡飞升,克服重重艰难找到所需请的神,并使之附体。 三江平原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萨满教文化。就一定意义讲,萨满教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源头,尤其是北方文化的源头。中国北方地区是中国文明、文化的源头之一。三江流域中心地带的三江平原是渔猎文化、农耕文化区。它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挹娄、黑水棘羯、生女真、满族人都曾占据中国半壁江山或建立统一的大帝国,他们所代表的民族文化,为汉文化(中原文化)注入了蓬勃的活力,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萨满教文化既是三江平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国古代北方文化的重要载体。萨满继承着三江平原文化的遗产,是氏族的、部落的、民族的文化传承者和体现者。 作为人类社会最初形态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萨满教,其萌生、形成、发展、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在有关记载古代三江平原的肃慎、挹娄、勿吉、黑水棘羯和生女真习俗的史籍中,都可以看到萨满教与这些民族文化发生必然联系的某些痕迹。 流行着与渔猎经济密切相关的自然崇拜、动物崇拜和祖先崇拜;特有的树葬、火葬、土葬等不同葬俗;萨满以跳神祈福求子;以及不同的饮食、居住和祭祀中扮演着主要角色,而且,在往昔民族生活中的大事,如出征、打围、婚嫁、育子、送葬等,都要请萨满祈祷或经过仪式来求得神灵的庇护。 萨满教是原始社会渔猎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它反映了原始人类从事捕鱼、狩猎等物质生产活动和世界观。从事原始社会渔猎经济活动的肃慎、挹娄、勿吉、黑水棘羯、生女真、满族、赫哲族先民们,为了满足自身生存的需要,必然会发展那些适合本民族思想体系的宗教形式和宗教思想,并使这种宗教文化融合到本民族文化当中,从而形成具有鲜明特征的民族文化。 宗教结构的包容性,决定了宗教文化的渗透和影响,必将情况不同地涉及哲学、道德、艺术、文学、语言、法律、教育、科学、民俗等其他领域。萨满教的世界观正是渗透于原始社会的各个方面,渗透于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活活动中,渗透于流传口头文学和艺术创作中。 在东北历史上,萨满教是一种最古老最有影响力的、原始的、土著的民间宗教形态,是东北诸民族民间文化和民俗形态的母源。它对东北民众的生活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现代东北文学和民间艺术等等所受的萨满教文化影响就是源于这种浸透了萨满教精神的民间文化。 一、萨满神偶 神偶,原始宗教中被神格化了的某种灵物或偶像。 萨满供奉的神偶,按性别分,有男神偶和女神偶;按制作的材料分,有金属的、木头的、兽皮的、鱼皮的、草编的、布画的、骨头的;按形状分,有人形的、动物形的、植物形的、抽象的;按功能分,有主管自然的、主管动物的、主管植物的、主管疾病的、主管渔猎生产的。 萨满神偶的特点:多样性、形象性、功能性、崇拜性、神秘性。 清朝以前神偶一直是三江流域民族重要的信仰物,它反映了某民族的动物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观念。 萨满的斯翁有几十种,除极少数是铁、银、铜、锡制成的外,大部分是用旱柳、白桦等软质木制作成的,形似人、兽、鸟、蛇等形状的神的偶像。主要有如下十种: 1.爱米:扁体人形,头部刻有眼、鼻、口,双臂贴身,双腿弯曲。爱米是萨满最得力的神,每次活动必不可少的斯翁。它不仅帮助萨满做事,还帮助萨满请其他神来,同心协力为病人治病。P17-20 序言 春风又拂三江水,杏蕊遥盼燕归巢。欣闻《东北三江流域文化丛书》即将出版发行,感到由衷的高兴与欣慰。 东北三江流域,即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经的广阔区域。冠有“东极新天府”之誉的佳木斯正处于三江平原腹地,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在此汇流,不仅有富饶壮阔的沃野山川,而且有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光荣的革命传统。这里有7000多年的人类活动历史,曾是肃慎之国,挹娄古都,五国盛地,满族故乡,至今瓦里霍吞古城等大批古文化遗址仍保留完整。抗战时期,佳木斯是东北抗联诞生地和主战场。1945年解放后,佳木斯市是合江省会,成为当时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大后方,被誉为“东北小延安”。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当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司令部所在地和三江平原腹地北大荒核心区域的中心城市,使佳木斯又形成了独特的“北大荒文化”和“知青文化”。这些都是佳木斯人引以为自豪的人文资源和精神财富,也是佳木斯人对于城市认同的向心力和共同的精神家园,激励着佳木斯人不断进取前行,成为佳木斯人奋斗不息的精神动力。 多年来,我们始终致力于深入挖掘、整理、保护和弘扬东北三江流域文化。特别是近年来,我们立足于建设三江文化名城,用科学发展理念改造建设城市,提升城市品位,全力推进区域高端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努力提高区域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为推动经济社会科学跨越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挖掘和弘扬以红色文化、北大荒文化、知青文化和赫哲文化等为核心的三江流域文化,我们秉承“打造时代精品,传承永续文化”的理念,以《佳木斯历史文化研究》为代表的一大批区域文化研究专著相继面世;以电视连续剧《松花江上》和歌剧《红雪花》为代表的一大批文艺精品不断推出;敖其湾影视基地、汤原抗联密营等影视拍摄基地、敖其赫哲新村先后建成;知青文化广场、双拥主题公园以及东北小延安和抗联系列城市主题雕塑点缀城中;以历史文化为核心的各类精品景点和旅游线路初步形成,基本实现了三江流域文化在各类文化载体中的渗透、负载和永续传承。为使城市历史文化在时代发展中焕发新的生机,市委、市政府还精心策划了春季三江杏花节、夏季三江国际旅游节、秋季三江知青节和冬季三江国际泼雪节等四个大型节会,让城市的历史在节会中积淀,让城市的精神在节会中弘扬,让城市的文化氛围日益浓厚,逐步叫响的“东极新天府,快乐佳木斯”城市名片,也赋予了三江流域文化以新的内涵。 一个民族不能没有历史,一个地域不能没有文化。东北三江流域文化源于民众生活,是三江人民劳动智慧的浓缩,承载着广博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佳木斯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我市正全面推进三江文化名城和高端文化中心建设之际,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和佳木斯市联合推出的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图书《东北三江流域文化丛书》恰逢其时,这是佳木斯地域文化研究工作的一件盛事,也是社会科学专著出版的重大突破。这八部专著内容丰富,涉猎广泛,融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从多学科和多视角,深刻剖析和阐释了东北三江流域文化的精神和血脉,在很多方面填补了三江地域文化研究上的空白,具有很强的创见性、实用性和资料性。这套丛书的出版,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挖掘、整理和弘扬东北三江流域文化,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此,对于直接参与编撰的几十位专家学者付出的艰辛努力表示诚挚的慰问,对于丛书的出版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本好书,阅其者千百;一种优秀的文化,传其也永续。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文化是精神的家园,承载着历史积淀的精华和灵魂的归属。我衷心希望这套丛书能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使这套丛书真正架起一座通往全国乃至世界的桥梁,让更多的三江人走进这回望历史的寻根之旅,让更多喜欢三江文化的朋友们走进我们引以为自豪的精神家园。同时,我也真诚地希望广大致力于三江流域文化研究的各方面专家学者,创造更多的三江流域文化精品,以三江人共建精神家园的责任和使命,奉献智慧,挥洒汗水,播种希望,浸润三江碧野,催生新绿红花! 2011年5月 后记 三江平原,过去民间称作“北大荒”,意思这里是一直荒无人烟。究其实,这是想当然的误解。 还有一种说法,黑龙江流域历史上缺失文化底蕴,根基浅陋。究其实,这更是没有根据的臆测。 迄今,三江平原已经发现的汉魏时期的城址和遗址,大约超过千处。据黑龙江省考古专家干志耿考证,汉魏时期的三江平原最多时大约有逾10万人在此生活。这标志着这一地域社会历史发展到了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即跨入了国家阶段和文明的门槛。 丰富的考古遗迹和物品,印证了黑龙江流域同长江、黄河流域一样,曾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黑龙江流域旱在17万年前就已有古人类生息繁衍,即阿尔泰语系的通古斯一满语族、蒙古族和古亚洲语族;新旧石器时代的诸多文化遗存,显示了当时的黑龙江流域文明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东北三江流域民俗概览》的写作,就是对古代三江平原以及黑龙江流域的民俗、文化、文明的一次寻觅、采撷、体味过程—— “北大荒”并不荒凉: 黑龙江流域文化土层深厚。 三江平原古代民俗充满着神秘、灵性和活力,值得珍视、吸纳并加以传承。 可近年来,在旅游业兴起的过程中,随着民俗村的建设、民俗表演的增多等,“伪民俗”、庸俗化、乱改造、反科学等现象屡屡发生。 一次,一座新落成的民族博物馆在布展后,邀请前来主持另一项仪式的民族老人参观,顺便提提意见。民族老人也不客气,说让我提我就说实话。老人指出,你们把给狗铺的垫子,给人铺上了。老人高声斥责,怎么在杠子上烫上了龟,是顶杠啊,还是顶龟?净瞎乱整,说不上碰上哪个愣头青,急眼了,拿大砖头给玻璃砸了……分明看见,展柜的大玻璃都镶好了,就是再打开,重新布置,也是人员物资的浪费呀! 为什么不在布展方案成形后,在正式布展前,邀请民族老人和有关专家审查一下? 常常发生这样的事情,在一些“半瓶醋”策划者的指导下,某些急于出政绩或为完成任务敷衍塞责的官员便“拍脑袋”决策,将本来产生于漫长渔猎、农耕文明语境下,有着特殊寓意的民俗事象,随意臆造,随意改造,弄得不伦不类,低俗不堪,既破坏了地域文化或民族文化的纯洁性。又伤害了民族自尊心,还造成了大量的、不必要的浪费。 现实需要有类似《东北三江流域民俗概览》这样的著作,参与研究,参与指导,参与普及,参与提高。 这部书稿在丛书中是最早写出的,却最后成形。当出版社把书稿重新交给我们后,又再次进行了梳理与修改。 三江平原,又称三江低地,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由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冲积而成。它的范围,西起小兴安岭,东达乌苏里江,北迄黑龙江。南抵兴凯湖。包括佳木斯市及其所辖的汤原、桦川、桦南、富锦、同江、抚远;双鸭山市及其所辖的集贤、友谊、宝清、饶河;鹤岗市及其所辖的萝北、绥滨;七台河市及其所辖的勃利;鸡西市及其所辖的鸡东、密山、虎林等共23个市县。三江平原的面积10.03万平方公里。 肃慎、挹娄、勿吉、女真等古族先民,就曾在昔日的“北大荒”,今日的三江平原.上演过威武雄壮的活剧。 今日赫哲族的先世,活跃的地域,几乎与现在的三江平原相重叠。而且,一些习俗仍在沿袭,比如食生、食冷。 四 本书作者之一的张树东,热心地方民俗实物收藏,一些博物馆里都有他捐赠的藏品。更为可贵的是,他还对这些藏品有着独特的发现和自己的思考,这些发现和见解在本书中多有体现。 另一作者吕品,对三江地域文化颇有研究,曾出版有三部专著,对赫哲族文化的发掘积累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这也是本书厚积薄发的依托所在。 正因为有上述两位作者的贡献,才使本书资料翔实,佐证有力,论据坚实,见解独到。 五 《东北三江流域民俗概览》一书,也可以说是用考古、收藏的遗迹、遗物复原三江民间民俗史。因而,配发一幅幅相得益彰的图片便显得十分重要了。 本书另一著作者刘殿生擅长摄影,为此作出了极大的付出。 我们到外县拍片,不管路途多远,都是他开车。到了目的地,不论是参加大型活动,还是深入地方博物馆,他都要不停地拍照。最长的连拍两个小时,最多一次拍300多张。 特别是在依兰北江沿拍新建的《依兰历史文化长廊》,新推平的小广场,看似平坦,实藏险象,光顾拍片的刘殿生踩下去,双脚却陷了进去。 在汤原拍片,县委宣传部及县文联给予支持,县博物馆提供了方便;在依兰拍片,得到了县档案局局领导班子的帮助,在县文化局安排下,县博物馆打开已闭馆的大门,召回两个解说员,这些都令我们深受感动,在此表示谢意!部分照片翻拍,赵营亦作出贡献,一并表示感谢。 值此,我不禁忆起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的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一书中的一段话:“我们应该完整地把握我们人类所谓继承的全部内涵,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生理上所遗传下来的行为只占很小一部分,而文化上的传统的接力过程却起着极大的作用。” 这也许既能代表作者的写作初衷,又能体现所有为本书出版作出过努力的朋友们的本愿。 编者 2010年9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