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日本正夹在“前门(美国)”和“后门(中国)”之间,受到来自两个国家出乎意料的深刻影响。 而到世界各地去的日本人,既不会像美国人那样带去自己任意制定的标准,也不会像中国人那样带去个人的各种关系,他们会让自己置身其中,一切都先从直接感受当地的“场”开始。 山本凯梅尔编著《中国人·美国人·日本人》说过,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是基于“场”的思维方式。敏感地感受自己所处的“场”的氛围,然后从“场”出发思考问题是日本人的特长。事实上,日本人这种基于“场”的思维方式在根本上与日语的语言特点密切相关(限于篇幅,在此不作详论)。正像很多人指出的那样,日语很少明确提示主语,却对状况和“场”有很多描述。在英语当中,(我、你、他、她等)个人经常作主语,但是在日语当中,个人作主语的时候却往往不明确说出,而代之以对状况和“场”的详细描述。从这个角度来看,讲日语的人善于从状况和“场”出发思考问题也是理所当然的。 内容推荐 山本凯梅尔编著的《中国人·美国人·日本人》的结构如下: 首先,大致介绍一下这三个国家人们行为的“基本语法”; 接着,再举出定式和实例来说明“基本语法”如何在金钱问题上发生作用; 然后,以同样的方法说明“基本语法”如何在“职业经历(履历观)”和“组织(公司等组织实体)”方面发挥作用。 总之,《中国人·美国人·日本人》中会举出大量的实例来说明“基本语法”的具体运用情况。先对语法有个大致了解,然后专心致志地读例句和背例句,这是学习外语的秘籍,而对各种“行为”的理解也与此大同小异。在大概了解了简单的行为语法之后,接着请大家分享行为实例(“例句”)。幸运的是,我们不用像背诵外语例句那样吃力地记忆外国人的行为实例,因为情节有趣的实例会自然而然地留在记忆中,而本书就特意收集了那些有趣且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实例。另外,与此相关,本书对行为特点的把握也不是平均用力,而是更着眼于凸显不同国家人们行为方式的优点(及其极端化以后的缺点)。 最后,总结一下我们日本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该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思想和行为的“语法”。 目录 前言/1 序章 美国人、中国人和日本人的行为语法/1 1.美国人的行为语法 随意制定标准并让人遵守——以主宰万物的神自居?/3 把美国的标准推向全世界/3 美国人是向世界兜售标准的天才/6 “太初有标准”的国家及其国民/10 不知不觉被美国标准包围/11 2.中国人的行为语法 结交私人朋友(圈子)——人情昧竟然这么浓?/13 古代中国的崇拜者接触现代中国/13 圈子——个人及其朋友的重要性/14 中国自上而下都是“关系”重于规定/17 私人圈子构筑的信赖关系/19 通过圈子团结起来自我保护/22 3.日本人的行为语法 重视工作的“场”——社会生存真的这么难?/23 高于一切的“场”的原则/23 “和”——纯日本式“场”成立的前提/25 “场”的优势及个人能力的差距/27 第一章 金钱观体现的三个国家的国民性/29 三种金钱观——美国人的“胜者富教” 中国人的“学历圈金” 日本人的“结果金”/31 1.美国人的“胜者富教”/33 胜者富,有钱人应该得到赞扬/33 “胜者富教”的祈祷——股价、股价还是股价/34 时间、职位和能力都可以换算成金钱/36 “出现差异”很正常,不过……/38 公司经理的工作有很高的专业性。 美国的公司经理薪金拿得太多了么?/39 退货自由原则下隐藏的思想病毒/41 2.中国人的“学历圈金”/43 从国家管理到自我管理(仿效“胜者富教”)/43 两极分化/45 大款被逮捕/46 致富的快速通道——房地产/49 让整个村子都美国企业化/52 定价只是一开始的出价——价格由买方决定/54 讨价还价/55 向犹太人和华侨学习育子三要点/57 3.日本人的“结果金”论/62 给王京百货的建议——激发老年人的活力/64 第一章 履历观体现的差异/67 三种履历观——美国人的“升迁或出局” 中国人的“分散风险” 日本人的“员工染色”/69 1.美国梦和美国式差异 原越南船民也有美国梦/76 越能干就越搬迁的美国人/77 退休后依然积极向上的美国人/80 保持乐观心态、不会老龄化的发达国家——美国/81 日本人和中国人的工作变动/83 两极分化导致的新阶层/84 2.重视履历的中国人/86 在同一个公司呆三年会让人担心/86 中国人履历观中的分散风险原则/87 中国人令欧美人惊讶的进取心/89 不受欢迎的日本企业、不高兴的中国人——不能全怪小泉和靖国神社/91 中国处于“优秀人才”、 “廉价劳力”和“剩余人群”的分化状态/93 比尔·盖茨给正在家里刷牙的年轻人打电话/96 中国人的教育投资组合——学习即金钱、金钱即学习/97 “儒教能量”与“胜者富教”/100 第三章 体现在组织上的差异/103 三种“合作”观——美国人的“分拆” 日本人的“磨合” 中国人的“简化”/105 美国式的职责、日本式的顺应、中国式的复制/110 结合实例才会思考的中国人、善于分析实例的美国人/113 中国人组织的特点——老板就是家长/115 没有圈子,组织就无法运转/118 不拘小节的美国人、在乎面子的中国人/120 美国人通过WT0学到的中国谈判术/122 从中国人那里学习面子/124 言必信,行必果。“诚信”的市场价值/127 第四章 日本人和日本企业怎么办?/131 以和风为本,辅以美国式“标准”和中国式“圈子”/133 向社会网络论学习/135 必要条件1 通过竞争进一步强化日本式协同精神/137 必要条件2 跟外面的人建立联系(向中国人学习)/139 必要条件3 要制定标准/基准(向美国人学习)/140 后记/145 试读章节 2.中国人的行为语法 结交私人朋友(圈子)——人情味竟然这么浓? 不管愿不愿意,我们日本人同中国这个邻居大国的民众接触,甚或直接一起工作的机会正在逐步增多。我们的先人过去曾从这个邻居大国学到了很多东西。中国人乍一看很像日本人,并且也有诸如使用汉字等许多共同点。然而,他们的行为语法却和日本人大不相同,是名副其实的外国人,而且其外国的程度至少也跟美国人相当。我们对美国人很难说已经完全了解了,而对中国人则似乎更缺乏了解。会说汉语的日本人要比会说英语的日本人少得多。另外,中国人行为语法的关键词是“私人之间的关系”,在人们之间传统的信任关系发生松动以后,说不定日本社会也会逐渐向中国那种重视私人关系的行为模式转变。 古代中国的崇拜者接触现代中国 我过去上大学的时候曾经选择汉语作为我的第二外语。那时汉语热虽然比不上现在,但也确实流行了好一阵子。日中邦交正常化以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在包括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的学生中间风靡一时,我曾穿着中山装,戴着专门订购的麦克风,用小型磁带录音机学习汉语的毛泽东语录。每当我跟中国现在的年轻人说起这事的时候,他们往往会笑。可能是觉得我有些过时了吧。不过也有少数对我投以尊敬目光的,后来一打听才知道大多是坚定的共产党员。 言归正传,就在周恩来总理逝世不久,我曾作为日中友好协会(官方)举办的学生访华团的成员访问了中国。北京的旅行社指派的人员整个行程都跟我们形影不离,可能也是监视我们的吧。我们一行人用了两周时间访问了上海、西安、洛阳、武汉和北京等城市。包括我在内参加访华团的学生们一直都对中国的人民公社和社会主义抱有一种淡淡的憧憬。但是,我们参观的人民公社的模范工厂却只有裸灯泡,非常贫穷,跟理想根本扯不上边儿,这让我对中国的狂热一落千丈。 后来,四分之一个世纪以后,大约2002年前后,我又出差到了中国,在召开的座谈会上,中国年轻人旺盛的学习欲望和热情再一次唤起了我的梦想。 2003年7月在“非典”得到控制以后,我到中国赴任的事定了下来。于是,我一边搜集各种书籍阅读,一边上网浏览,还通过向朋友当中的中国通请教来学习。 但是当时学的东西到中国半年、一年以后就几乎全都还了回去,反倒是整天吃起了有些油腻的中国菜。也许是中国变化的速度太快的缘故,那些大都派不上用场了。 圈子——个人及其朋友的重要性 在我学到的东西当中,至今还能记起的只有一条。那还是记者兼人才顾问田中信彦先生告诉我的,他是一个中国通。我觉得,只有这一条才是理解中国人行为方式的关键的行为语法。在此,我就作简略的介绍。 中国社会是一个以“个人及其朋友”为单位的社会,他们称其为圈子。在日本,诸如公司、政府机关、学校等是社会的基本单位,而中国并非如此。用社会学用语表述的话,就是关系本位的社会,而不是机能本位的社会。它的形成并不简单是发展阶段的问题,中国近代的历史似乎对其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具体而言,在近代的一百年间,在中国人看来,由于外国的严重干涉,以国家政府为首的各种组织都不足以相信,即使相信了也会很快就被出卖。这是一个所有人都只考虑自己和自己朋友利益的社会。 置身于没有信用的组织当中,个人为了生存下去,选择能够信赖的朋友,彼此分散风险,从而保证生活的稳定就显得异常重要。 这种行为方式根本上似乎是基于如下看法,即“自己的命运不被人左右,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才是终极意义上的幸福。自己的命运掌握在别人手中是极其不幸的”。今后,随着日本将来可能出现的养老金和税金问题、贫富差距加大和利害对立加剧,当人们不再相信政治,对政府组织的信赖度下降的时候,日本人也极有可能逐渐向中国人那样的行为方式转变。 中国人在选择朋友时的原则是“物以类聚”。品行好的中国人和品行好的中国人会成为朋友(圈子)。即便是外国人,只要加入到一个好圈子,很多事办起来就顺利得多(中国人在这一点上具有开放性)。在好的圈子里,不需要强制性命令,也无须庸俗的金钱激励,人们会自律性地工作。这里展现的景象是人们之间基于相互的信任,为了长期的共同利益而相互扶助。反之,如果加入了不好的圈子,那就会陷入整天担心是否被骗或者被人整之类的境地。这是生存竞争的关系,是基于短期利益、“你得到的就是我失去的”零和的关系。中国人口是日本的十倍,品行好的人比日本人多得多,品行不好的人也比日本人多得多,因此就必须大幅度地拉长衡量善恶的尺度。 我这里没有详细的调查数据,一般而言,普通的中国人都有着一百到数百人大小的圈子。过去的时候,圈子大抵只是家人、亲戚或者关系较近的朋友,范围也相当有限。不过最近的圈子变得更加开放和五花八门。过去的圈子只是地址簿里写有电话号码的朋友,现在则是电话号码储存在手机里的朋友。过去也就是在家里叫上圈子里的朋友一起打打牌或者麻将什么的,现在则是相互之间用手机联络一起出门游玩。下面介绍最近一些圈子的例子。 据一个中国商人朋友(三十多岁)说,他的圈子有着最佳的组合。第一层圈子是平时一起做体育运动的四五个朋友,然后是一起学习的朋友,大概十到二十个人。最后是业务上的圈子,大概有一百多人。 还有更年轻一点儿的中国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二年级研究生)也跟我聊了聊圈子的事儿。她在准备研究生考试的时候,曾登录到互联网上该大学的BBS论坛,在那里结成了互相交流考试信息的“考试圈子”。在考试完以后,他们仍然通过这个论坛在网上相互交换信息,并且相约一起出游,俨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圈子。据说现在全中国准备报考这个大学研究生的人和研究生、并且经常登录这个网站的人加在一起大概有五百多人。其中大概五十个人就居住在上海,他们相互之间已经见过面,并且确认了都有共同的思想和爱好,因此形成了一个圈子。他们一起交换信息,一起聚餐,还一起游玩。如果有一两个月不登录论坛,名字就会被从名簿上删除(也等于离开了圈子)。实际上,过去就有这种倾向了,在圈子里如果不再谈起一个人的话,那么也就意味着他被从圈子里除名了。 我认为,中国社会这种“自己和自己的朋友(圈子)为中心”的基本行为语法,至今依然没有太大的变化。 P13-17 序言 我写此书的目的是希望日本人能多少了解一些外国人的情感、思想以及行为方式,那么这些有什么意义呢? 我从年轻时起就开始往来于日本和各国之间,最近感到来日本的外国人一下子多了起来,直接跟外国人一起共事或者游玩的人自不必说,就连身边没有外国人的朋友也开始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了。考虑到整个世界正在多极化,受到来自各国的影响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不过,影响我们最多的还是美国和中国这两个大国。 这一点我会在以后详细说明。在城市居民当中,想必你的生活不可能不跟星巴克、iPod、Windows、谷歌、雅虎或者快餐等任何一样毫无关联吧?诸如英语能力或者MBA之类衡量你的能力的标准都受到美国的影响,而你的养老金也许采用的是美国式的支付方式,你所在的公司也很可能采用美国式的经营方式(绩效主义)。你的上司也许正是受了美国式管理的影响,才冲着你大喊: “你这家伙本季度的业绩怎么样?”甚至于你的公司由于被外国企业或基金收购,你的老板成了外国人,使得你突然从明天开始不得不说英语了。 另一方面,中国的影响则更为贴近我们的生活,因为你正在从事的业务明年有可能就要转移到中国的青岛去了。虽然中国人并不在眼前,但是就在我们的邻国,那里有十倍于我们的人们正拿着不到我们工资十分之一的报酬热火朝天地努力工作。他们一旦成为我们的竞争对手,你就要面临要么以同样的薪水做更高难度的工作,要么做同样的工作却拿低一些的工资的窘境。有时看着自己整天无所事事的儿子,有的父母就会想到也许应该让子女到中国去留学学一下汉语什么的了。 日本正夹在“前门(美国)”和“后门(中国)”之间,受到来自两个国家出乎意料的深刻影响。 但是,我们对这两个国家的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行为却都还不够了解。日本这个国家对外部的压力非常敏感,正因如此,认清来自外部的压力对于我们在日本的生活和工作都大有裨益。我个人认为,政治家、经营者、上司或者部下,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受到来自外部的影响。也许只有尽早地洞察来自美国和中国的风向,并且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扬自己的特色,今后才能在日本的生活和工作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为此,如果能对美国人和中国人的想法和行为的基本特点有清楚的认识,必将受益无穷。众所周知,长篇小说如果事先有关于主要人物的简介,读者就会更容易理解故事情节。出于同样的理由,我想对在日本的国际贸易活动中出演主要角色的美国人和中国入作一些分析和介绍。 下面,我将和大家一起分析美国人和中国人的思想和情感,从而发现解读他们思想和行为的“思想行为语法”。 在学习外语的时候,我们先是熟记基本语法的基本例句,然后不断加以运用,在实践中会逐步掌握基本语法和例句难以涵盖的各种表达方式。在这个过程中,那些一开始就记住的语法和例句会自然地沉淀在潜意识深处。 学习思想和行为特点也遵循大致相同的规律。通过本书,大家先掌握思想和行为的“基本语法和例句”,然后自己去跟美国人或是中国人进行实际的交往,最后,当你能轻松自如、游刃有余地跟他们交往的时候,可能已经忘了自己还曾经看过这本书。若能如此,将令我无比欣慰。 不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语法”跟语言不同,它更为简单。我在本书中揭示的“基本语法”,关于美国人的只有一条,关于中国人的也只有一至两条而已。记住这些以后,只要再掌握了美国人和中国人行为的“基本语法”在金钱、职业履历或是团体组织之类的“语境”中具体运用的机理,那么就可以结束学习了。 对于认为自己不太可能有机会跟外国人交往的读者,本书提示的美国人和中国人思想和行为的“基本语法”也将为丰富你的思考力和行动力提供有效的营养补给。诸如我原来像中国人啊,我更接近美国人啊,他看来是介乎美国人和中国人中间的类型,把我们部长改造成中国式的吧,把我们公司搞得更美国化一些吧,我家里那位……等等,你肯定会因此展开各种各样丰富的联想,甚至,你自己也许会开始随心所欲地调整起自己的生活风格了,比如早上喝美式的咖啡,中午则喝中式的茉莉花茶,而晚上却是日式的烧酒调制的鸡尾酒…… 还有一点,就是在我这样的具有“男性、大学毕业、正式职员”之类标签的中年人看来,最近有越来越多的日本人更像外国人了。我管这些人叫做日系外国人,而学习一下中国人和美国人的行为语法对于更好地理解他们无疑是相当有效的。 本书的结构如下: 首先,大致介绍一下这三个国家人们行为的“基本语法”; 接着,再举出定式和实例来说明“基本语法”如何在金钱问题上发生作用; 然后,以同样的方法说明“基本语法”如何在“职业经历(履历观)”和“组织(公司等组织实体)”方面发挥作用。 总之,书中会举出大量的实例来说明“基本语法”的具体运用情况。先对语法有个大致了解,然后专心致志地读例句和背例句,这是学习外语的秘籍,而对各种“行为”的理解也与此大同小异。在大概了解了简单的行为语法之后,接着请大家分享行为实例(“例句”)。幸运的是,我们不用像背诵外语例句那样吃力地记忆外国人的行为实例,因为情节有趣的实例会自然而然地留在记忆中,而本书就特意收集了那些有趣且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实例。另外,与此相关,本书对行为特点的把握也不是平均用力,而是更着眼于凸显不同国家人们行为方式的优点(及其极端化以后的缺点)。 最后,总结一下我们日本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该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思想和行为的“语法”。 后记 写完这本书以后,我到美国的东海岸、中西部和西海岸出了一趟差。一路同行的有一家业界首屈一指的日本企业的人事负责人(能登正人先生和永良维佐夫先生)和这家企业收购的一家中国企业的人事干部。本书中提到的美国人、中国入和日本人一起工作的状况,过去我也经历过几次,没想到这次又重新体验了。 我非常兴奋,一边拿自己跟美国人和中国人比较,一边思考日本人怎么做才能在国际社会上有所作为。我想这也是在本书最后总结的基础上所作的进一步思考。最后,我认为日本入能否能在国际社会有所作为,取决于能不能把“场”的思想发扬光大。 本书已经说过,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是基于“场”的思维方式。敏感地感受自己所处的“场”的氛围,然后从“场”出发思考问题是日本人的特长。事实上,日本人这种基于“场”的思维方式在根本上与日语的语言特点密切相关(限于篇幅,在此不作详论)。正像很多人指出的那样,日语很少明确提示主语,却对状况和“场”有很多描述。在英语当中,(我、你、他、她等)个人经常作主语,但是在日语当中,个人作主语的时候却往往不明确说出,而代之以对状况和“场”的详细描述。从这个角度来看,讲日语的人善于从状况和“场”出发思考问题也是理所当然的。 具有这样特点的日本人到了海外,肯定也会善于从海外这个“场”出发思考问题。到世界各地去的日本人,既不会像美国人那样带去自己任意制订的标准,也不会像中国人那样带去个人的各种关系,他们会让自己置身其中,一切都先从直接感受当地的“场”开始。我深信,日本人如果能在世界各地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必然能够通过基于“场”的思维方式走出一条具有日本特色的成功之路。全方位、真切地感受当地“场”的氛围,在此基础上像美国人一样制订出适合当地的标准,再像中国人一样跟适应当地“场”的氛围的人建立关系,这应该是日本人今后理想的形象。日本国内也在迅速变化,国际化趋势更加深入,希望大家也能以第一次进入的心态重新感受这里的“场”,并由此出发制订新的标准,建立新的关系。在日本的“场”中,美国式标准和中国式圈子也一定能够找到用武之地。 二○○六年秋 山本凯梅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