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想知道0-24个月大的宝宝是如何学会走路、说话和分享的,他们的身体、认知和情感都有哪些发展?请跟随这位极富创造力与科学探索精神的父亲的脚步,一起来探索宝宝们的神奇世界。不需要特殊的科学设备,你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和宝宝完成这些简单、诱人且有趣的实验游戏。每一个小实验都会增进你对宝宝的了解——他们是怎么记住爸爸妈妈的面庞、声音以及身影的,他们是如何理解新词汇的,又是如何学会走路以及分辨是非的…… 无论你的小“实验项目”是刚出生的宝宝、几个月大的婴儿还是走路仍东倒西歪的小孩,这些实验游戏都会帮助你透过孩子的眼睛一窥这个世界,从而在与宝宝的日常互动中促进他们的发展。 目录 1.这个气味真好闻 年龄段:0-1个月 2.宝宝的“蓝图 年龄段:0-1个月 3.预备……警戒状态! 年龄段:0-3个月 4.快乐的脚丫 年龄段:0-3个月 5.有图案,才好看 年龄段:0-3个月 6.脚丫先锋队 年龄段:0-6个月 7.一压即动--掌心小机关 年龄段:0-6个月 8.扭扭屁股?小菜一碟! 年龄段:O一9个月 9.这只小猪叫作巴宾斯基 年龄段:0-24个月 10.难忘的微笑 年龄段:2-4个月 11.原来是这只手 年龄段:2-4个月 12.抓握预备练习 年龄段:2-6个月 13.舌头小测试 年龄段:2-6个月 14.这不可能! 年龄段:3-6个月 15.音调的模式 年龄段:3-9个月 16.看!有蜘蛛! 年龄段:4-5个月 17.巧辨年龄 年龄段:4-7个月 18.情绪写在脸上 年龄段:4一12个月 19.压力突袭 年龄段:6个月左右 20.“自动”感知力 年龄段:5-8个月 21.身体被拉长了! 年龄段:5-9个月 22.与阿卡贝拉共鸣 年龄段:5一11个月 23.来自大自然的干扰 年龄段:6-8个月 24.蓄势待发的手势 年龄段:6-9个月 25.该用几只手? 年龄段:6-9个月 26.魔镜魔镜 年龄段:6-9个月 27.抓住咖啡杯 年龄段:6-9个月 28.积极的小手 年龄段:6-10个月 29.你想要的我也要 年龄段:6-12个月 30.糟糕,爸爸/妈妈板起脸来了! 年龄段:6--24个月 31.显而易见的“骤变 年龄段:6--24个月 32.金发效应 年龄段:7--9个月 33.谁来做我的观众? 年龄段:7--11个月 34.看着我的眼睛 年龄段:9-10个月 35。外表还是内核? 年龄段:10个月 36.演示与推理 年龄段:9--15个月 37.别动我的玩具! 年龄段:9-24个月 38.读取线索 年龄段:10--12个月 39.徒步旅行 年龄段:10--16个月 40.熟悉感和好吃的 年龄段:12个月 41.拿回来再玩 年龄段:11-13个月 42.你不知道吧?我知道! 年龄段:13-15个月 43.头能代替手吗? 年龄段:13一15个月 44.你说的……是哪个? 年龄段:13-18个月 45.神奇的小睡时间 年龄段:15个月 46.相同还是相似? 年龄段:14-20个月 47.模棱两可的“一个” 年龄段:16-18个月 48.投桃报李 年龄段:18-24个月 49.坏人应该受罚 年龄段:19-23个月 50.你难道不知道吗? 年龄段:24个月
序言 当我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曾向圣诞老人许愿,想要 一个无线电器材公司出品的五十合一的电气工具包。这个 工具包内有一个电路板,还有许多电容器、电阻、LED灯。 和一个可以输出声音信号的蜂鸣器。在用工具包完成每个 小实验项目时,你可以用电线将各个部分相连,然后打开 开关观察效果。那个工具包真的是太好玩了,而且,那段 经历也是我之后一直对科学和工程学十分感兴趣的原因之 一。 而现在,我已为人父母,儿时的科学工具包对我来说 太幼稚了;于是,我转而研究一个更加复杂的实验“装置 ”——宝宝。 在尝试各种稀奇古怪的实验的过程中,我的孩子们绝 对是我有幸能够研究的最有趣、最令人着迷、最让人惊讶 的实验对象(当然,实验过程也最让人筋疲力尽)。我曾 经花了无数小时,只为搞清楚用什么姿势抱着宝宝才能让 他以最快的速度入睡——最后却像许多家长那样无奈地发 现,适用于一个宝宝的办法可能并不适用于另一个宝宝。 我也曾尝试了不下20种方法,试图让我家的小朋友吃一点 豆子(然后发现,最有效的方法是跟他说“拜托,无论发 生什么,都千万不要吃那些豆子”)。我还曾经通过感受 宝宝碰触我的脸时的力度,来记录他精细动作的发展—— 从让人疼痛地一通乱抓,到笨拙地用手指戳,再到轻轻地 碰,宝宝在不断进步。我能够感受到在生命的早期,宝宝 独特的人格特质是如何逐渐浮现的。即使在宝宝几周大时 ,通过他看着你和观察周围世界的方式,你也能隐约察觉 到他的内心世界在如何运转。和宝宝一起尝试一些小实验 是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而宝宝自己也在时刻尝试着他们 的小“实验”——一般是通过“这是什么东西?不如放到 嘴里感受一下”的方式进行的。 在你开始读这本书并根据书上的内容和宝宝一起做实 验之前,请一定注意下面这几点: ★本书中的实验并不是用来评估宝宝的身体或精神健 康、智力以及任何动作、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发展的,同样 ,它们也无法告诉你宝宝是否在按正常的时间表发育,或 是各项指标是否合格。介绍这些实验仅仅是希望以一种有 趣、易读的方式展示一些婴幼儿发展的原理。所以,请千 万不要将这些实验看作宝宝必须完成的“挑战”,甚至拿 宝宝和“别人家的孩子”(或是“爱因斯坦家的孩子”) 去比较。 ★虽然书中标注了实验适用的年龄范围,但这些范围 都是大概的估计,并不一定完全精确。所以,如果你的宝 宝在某个年龄没有表现出实验中描述的行为,千万别紧张 。我尽量将一些标志性的发展节点(例如,“当宝宝刚刚 能独立行走时”)囊括其中,而不是仅仅提供一个严格的 年龄范围。 ★在书中提到的原始科学研究中,许多都在报告结果 时排除了一部分参与实验的宝宝,大多是由于宝宝在实验 过程中很不配合,大哭大闹,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没能完成 必要的实验步骤。有时候,如果宝宝的行为和其他大部分 孩子有着实质性的差别,他们的数据也可能不包含在最终 的分析中。所以,如果你尝试了一个实验,但没法让宝宝 顺利完成实验步骤,或是宝宝的行为和书中的描述非常不 一样——不用担心,这是很常见的。 ★在写作这本书时,我需要选取已经发表的、经过同 行评审的学术研究,然后将它们改编为在家中容易实施的 、不需要特殊装备或训练的小实验。这多少造成了一些限 制,从而影响你观察到的现象与原始研究结果的一致性。 例如,在绝大多数原始研究中,多个参与实验的宝宝会被 随机分入不同的组,每组会在实验中经历不同的情境。这 些组中会包含对照组与实验组,从而让科学家们能够比较 不同情境下的结果。而在本书介绍的小实验中,大部分时 候你都需要间隔一段时间,在同一个宝宝身上尝试多个不 同的情境。在专业的研究中,采用多组的设计当然更为严 谨,但在家庭环境中,和自己的宝宝完成整个实验似乎更 具可行性;而从邻居们家里招募许多个宝宝,进行严格控 制的分组实验则不太现实。(当然,如果你家刚好有一对 双胞胎,分别在他们身上尝试不同的实验情境会更接近原 始实验设计——如果你有足够的空闲时间的话)。 通过尝试书中的50个小实验,我希望你能对儿童发展 的各个研究领域有一些新的认识——但更重要的是,我希 望你能对自己家最棒的“小科学家”有更多的新认识!
导语 本书重构发展科学中关于婴儿认知、动作、语言和行为发展的里程碑式的研究,让这些令人惊奇的科学实验变成简单有趣的、让你可以和宝宝互动的实验游戏。每一个实验活动都能让里了解自己的宝宝是如何学习众多新技能,包括如何识别人脸、声音和形状,如何学会理解新词汇,如何学会走路,甚至是如何区分对错。针对每一个活动,都为家长介绍了相关的科学研究发现,并为家长促进宝宝的发展提供了实用建议。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以一种幽默的方式为读者提供了有关婴幼 儿发展的信息,以及有关育儿的建议。这本书的核心 不是介绍科学实验本身,而是给新手父母提供有关儿 童发展的线索以及寓教于乐的建议和启示。 ——《出版商周报》(Publishers Weekly)
精彩页 1 这个气味真好闻 适用年龄:0-1个月 实验复杂度:简单 研究领域:感觉发展 趣味实验怎么做 当宝宝哭闹时,妈妈的哺乳通常能起到安抚的作用,却不一定能“随叫随到”(比如,妈妈在午睡或洗澡,而爸爸在照顾宝宝)。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如果家里有提前保存在奶瓶里的母乳,可以尝试滴几滴在干净的棉布上,然后把布放在离宝宝的鼻子几厘米远的地方。 实验假设是什么 通过日常的哺乳,宝宝已经自然而然地熟悉了母乳的气味。因此,这种气味会对宝宝产生安抚的作用。我们的假设是:和不熟悉的气味或没有任何气味相比,闻到母乳的气味会让宝宝较少出现哭闹、皱起脸或手脚乱挥的行为。 科学研究怎么说 在2005年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把参与研究的新生儿分成四组:第一组的宝宝已经自然地熟悉了妈妈乳汁的气味;第二组的宝宝通过反复地嗅闻熟悉了一种香草的气味;另外两组宝宝则没有对任何气味产生熟悉性。 在出生第三天采集足跟血时,科学家们给前两组宝宝闻着他们熟悉的气味(第一组的宝宝闻着妈妈乳汁的气味,而第二组的宝宝则闻着香草的气味)。第三组的宝宝也闻到了这种香草的气味,但对于他们来说,这种气味十分陌生。第四组的宝宝没有闻任何特别的气味。科学家们发现,在采集足跟血后,和后两组宝宝相比,前两组闻到了熟悉气味的宝宝更少哭闹,也显得不那么痛苦。同时他们还发现,第一组闻到了母乳气味的宝宝和其他组相比更少出现手脚乱挥的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在类似的实验中,婴儿配方奶粉似乎无法起到和母乳同样的作用——至少对于那些喝母乳的宝宝来说。在2009年的另一项研究中,同样在采集足跟血的情境下,科学家给不同组的新生儿分别闻了自己妈妈母乳的气味、另一名哺乳期女性母乳的气味以及婴儿配方奶粉的气味。和没有闻到任何气味的宝宝相比,只有闻到自己妈妈母乳气味的宝宝表现出的痛苦较少。 宝爸宝妈小课堂 用熟悉的气味来安抚宝宝是一条给宝爸宝妈的锦囊妙计。当然,这不是安抚宝宝的唯一方法——和宝宝肌肤相触、哺乳、轻柔的嘘声和摇晃以及柔和的音乐都可能有不错的效果哦。 2 宝宝的“蓝图” 适用年龄:0-1个月 实验复杂度:简单 研究领域:认知发展 趣味实验怎么做 取两张明信片大小的硬纸板或海报纸,分别画上下图中的两个图形。 当宝宝醒着而且精神头很足的时候,把他抱起来,并请一位朋友帮忙将两块纸板举在宝宝面前半米左右的地方。这时,举纸板的朋友可以观察宝宝盯着哪个图形的时间更长,以及看向哪个图形的频率更高。当宝宝不再注意看这两个图形时,实验就可以告一段落。过了一会儿,宝爸宝妈们可以将两个图形的位置对调,再重复上面的操作。 实验假设是什么 宝宝看向左侧图形(倒三角)的时间会更长,频率也会更高。 科学研究怎么说 许多人都知道,宝宝在出生后不久就会表现出对人类面孔的偏好。但是面孔究竟为什么能够吸引宝宝的目光呢?难道宝宝的脑海中具有某种与生俱来的“蓝图”,详细地描绘出了人类面孔结构的细节吗?又或是人的面孔碰巧具有某些能够吸引宝宝的结构性特征? 2002年的一项研究发现,人的面孔所具有的一个特征——五官重心靠上(双眉与双眼在上面,只有一个鼻子和一张嘴在下面)——似乎能够吸引宝宝的目光。即使这一特征出现在并非真实面孔的地方,效果也一样存在。而2008年的另一项研究探究了另一个特征——面孔整体形状与五官排列形状的一致性——是否也能引起宝宝的兴趣。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们向刚出生1~3天的新生儿展示了上面提到的两个图形,并用录像机捕捉宝宝们的眼动。通过对录像的分析,科学家们发现,新生儿注视左侧图形的时间更长,频率也更高。和右侧图形相比,左侧图形的整体形状和内部方块的排列形状是一致的。根据这个研究,人类面孔对宝宝的吸引力似乎更可能是因为整体形状的特征,而非具体的关于人类面孔的脑内“蓝图”。 宝爸宝妈小课堂 我们的面孔的某些特征恰巧能吸引小不点儿们的目光——难道这只是命中注定或者说“面中注定”的巧合吗?对于宝爸宝妈来说,“宝宝因为某些物理特征才喜欢看爸爸妈妈的脸”这一观点或许难以让人信服。究竟是人的面孔本身还是更宽泛的形状特征吸引了宝宝,这个问题就交给发展心理学家们来进一步研究吧。宝爸宝妈们只需要了解:看到你的面孔就能够让宝宝感到开心。所以,请一定给宝宝足够的机会享受这样的亲子时刻。 P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