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三要梅花鹿
讲述:王庆铭
记录:金国臣
1983年春采录于围场县碾子沟乡东岔村
传说有一年,康熙带领群臣和猎手们来到木兰围场打猎。他一路翻山越岭,箭无虚发,打了许多山鸡、野兔、獐狍、野鹿。当他快行至天桥岭时,必须穿过一片参天树林,才能前进。康熙便叫随从卫士们拨开荆棘、斩断藤葛,开出了一条小路,穿林而行。康熙走着走着,行至树林中间,树林越来越稀。这时,便出现了一块方圆有五亩地大的水潭。潭里长满奇花异草,野苇葱葱,荷花朵朵,浮在水面。一群群的鱼儿游来荡去,用尾巴打起水花儿。紧靠潭左边二三十步远的地方,有一块平展展、四四方方的大青石。青石上长满了青苔。青石旁又有一棵歪脖儿老红松。康熙看罢,对群臣道:“莫非我带你们来到仙境了?”老太监郭继功忙上前奏道:“普天之下,这里虽不如苏杭美景,但更有景外之景,这天色已晚,咱还是下山找个村落住下才是。”康熙哪里舍得离开这里的美景,于是,他把脸~沉,传下旨意,命人就在这古松不远的地方搭起龙棚,安营扎寨了。这时,只见对面山林中走来一只梅花鹿。康熙见了更是满心欢喜,摆手让大家蹲下藏身,等那梅花鹿走近,老太监郭继功,最会摸康熙的脾气,看来康熙要亲自搭弓射鹿。那梅花鹿,因为太渴了,便来到潭边喝水。康熙一箭射出,只听“嗖”的一声,不偏不斜,正中那鹿前额。那鹿一声惨叫,倒身在地。众臣齐声欢呼喝彩,称赞康熙箭法如神。大家围上去一看,此鹿与其他鹿不同:它一身金灿灿的毛色,茶碗大的梅花,闪闪发光。鹿角儿又长又大,分出八个叉来。康熙与众臣赞叹称奇。
老太监郭继功为讨康熙的喜欢,在众臣面前显示自己的才华出众,向康熙奏道:“启禀老佛爷,古人云:鹿大八叉,即有万年之道,金赤鳞梅花布彩云,即神鹿也。我想是佛爷的箭法当诛此鹿,也是佛爷仙缘到了!”康熙闻奏更是高兴,他笑问道:“何见我仙缘到了?”郭继功又奏:“此鹿乃雄鹿,射死这一只,必有一只雌鹿来找它。如老佛爷将鹿皮剥了,披在身上,将鹿头戴在头上,伏在鹿喝水之处,那鹿就会源源不断地来。这就说明佛爷的仙缘与日俱增。” 康熙果然这样做了,这天夜里,月光皎洁,潭水粼粼,十分宁静。康熙戴上制作的假面具,刚刚伏在梅花鹿饮水的地方,便听到林中有响动。果然,顺一条小路走出一只鹿来。那鹿走到康熙身边时,他一抬头,不慎将自己戴的鹿头掉在地上,那鹿一见,吓得像飞一般,跑进了树林。康熙非常后悔,无精打采地回到幄帐中。众臣哪里敢睡?正静候佳音。康熙一说,大家都说康熙有些太心急,结果把鹿惊跑了。
郭继功更加神灵活现地奏道:“老佛爷您心莫太急,要想成事,必须要有诚心。龙体苦楚一点,再去伏身等候,那鹿还是要来。”康熙闻奏,愁云四散,又去伏身等候。他好不容易等到二更天,果然不出所料,又听林中有了响动。只见那只鹿又走出林子,来到康熙身边。康熙一看,鹿嘴里叼着一枝红彤彤的放光的东西。他心想:“这必是灵芝仙草了!”他一高兴,敲响了荆丛,鹿儿听到响声,又进林中。康熙更是后悔,狠狠地拍一下自己的脑袋,责怪自己性情太急,两次都把鹿放跑了。
这回他索性不回行幄了,又一直埋伏等待下去,一直等到快天亮的时候,树林中又有响动,这只鹿又跟前两次一样来到了他身边。康熙一看,那鹿还叼着那个放光的东西。这回他警告自己沉住气,装得像死鹿一样,任凭那鹿对他踢、拱、闻,他全然不动。那鹿认为康熙是只“死鹿”,便把那放红光的东西向这只死鹿嘴边送来,也是康熙忙了一点,用手猛地朝鹿一抓,那鹿像被蜂蜇了似的,猛劲一蹦,又蹿进林中。康熙一见,后悔极了!多亏众臣相劝,才略略宽心。但他扑鹿的心不死,又等二三日,不见动静。康熙无奈,只好在此山沟的山坡上修建了一个石碑,作为标志。从此后,这条沟起名叫“要鹿沟”。后来,人们又说成谐音“岳路沟”,至今,康熙三要梅花鹿的故事,还在民间流传着。
P31-32
《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河北承德·围场卷》终于出版问世了,这是民间文艺的可喜收获,为这部故事集的出版,许多人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这项挖掘抢救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中,我们发动全县广大民间艺术爱好者,深入民间,走村串户,广泛走访民间老艺人,采集到大量飘着乡土气息、闪烁着民间智慧和精神光辉的故事资料,广大作者以对民间艺术的热爱之情,精心收集整理出大量完整生动的民间故事,编委会对报送的故事稿件进行精心的编辑整理。在编审过程中,我们面对大量来稿,反复阅读,认真筛选,对于一些内容情节相似的作品,注重质量,精选了其中较完整,较有特色的篇目。
我们编辑本书时,严格遵循故事全书编纂的宗旨要求,在审稿过程中尽量保持作品的原貌,保留它来自劳动人民,来自民间的淳朴特色;保持故事口耳相传,原汁原味的特色;尽力收集赋有口头文学作品韵味的故事。同时,注重选取反映不同时代生活的作品,选取来自不同民族和富有地域特色的作品,在故事内容上力求丰富广泛,选编的稿件中有反映帝王将相生活的,也有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我们力争编选表达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和愿望,反映当时社会现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语言优美,形象生动并富有趣味性和艺术感染力的作品。遵循以上宗旨,我们选编的这部故事集,所收集的作品在本地区具有广泛的流传性,能使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得以记录传承,使人们在阅读中加深对民族文化的了解。
此书的采编工作,是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下,在县委宣传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河北省、承德市文联和民协的关怀指导下完成的。全县民间艺术家们,为此书的出版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此一并表示谢意!
尽管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繁重艰辛的劳动,但因时间紧张,人力有限等诸多因素,在编辑工作中,还难免存在不足和疏漏,望广大读者多提宝贵建议。
张秀超
甄毓敏
木兰围场是举世闻名的清代皇家猎苑,它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勤劳善良、勇敢正直的人民,不但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创造着历史,建造着关好的家园,也孕育着属于这片土地和人民的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
木兰围场有着特殊的历史文化底蕴,民间文学的内容和流传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木兰围场,气候凉爽,草木茂盛,风光秀美,在历史上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牧区,清朝圣祖康熙皇帝选中了这块天然猎苑,设立了木兰围场。自此,这里就成为清帝举行木兰围场秋称盛典的地方。在木兰围场留下了许多的诗文、碑刻等珍贵的文物古迹。在民间也留传着许多独具魅力的民间故事。当时木兰围场的居民以满族和蒙古族居多,因此围场以满蒙文化习俗为主。清末到民国期间由于战乱频繁,加之黄河中下游水灾、旱灾、蝗灾不断,民不聊生,饿殍遍地。山东、河南等地的百姓大量来木兰围场定居。由此,黄河下游的汉族风俗文化与围场的满蒙民俗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
木兰围场的民间文学就是在这样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广泛的民族融合之中形成的。自开围以来,勤劳纯朴的围场人民,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特别是围场民间故事,更像是一颗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在历尽沧桑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传颂不止。一个个通俗易懂、寓意深刻、妙趣横生的民间故事,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历程中一种自我教育、自我愉悦的有效的文化传承方式。 民间文学是民族文化中的璀璨明珠,它有着不可磨灭的艺术价值。民间文学随着语言的产生而形成,一代代口耳相传,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丰富和完善。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承不息,已成为人民大众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陪伴一代代人的成长。民间文学中,生动诱人的故事,鲜明的是非观念,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无不对人们树立健康向上、诚实守信、淳朴善良的思想道德观念产生良好影响。
随着科技进步,文化发展,过去古老田园式的生活转变为现代化快节奏的生活,多元化的文化娱乐传播方式,使民间故事的传承面临考验,许多富有民族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的故事面临失传的可能,抢救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尤为重要。近年来,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文联积极组织人力,跋山涉水,走乡串户,对流传在木兰围场境内的民间故事进行收集整理,编辑出这部《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河北承德·围场卷》,这对保护民间文化,使之传承不息,具有重要意义。这部故事集面世出版,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河北承德·围场卷》一书的出版,将会使更多的朋友从中了解围场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也是围场人民了解自己丰富民族文化的良好教材,相信它会在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促进文化旅游大县建设中,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作者为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县长、县委常委)
于山河岁月沉淀千载的民间故事,流淌着中华民族最朴素的文化血液,她们如此古朴而生动,并将经久不息!
《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河北承德卷》(8卷本)除了为我们保存了历史、文化、民俗、名胜古迹、地理风貌等多方面的地方知识外,卷本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把人民群众千百年历代传承的口头文学用科学的方法固定于书面,为永久保存民间文化遗产作出了重大贡献。岁久弥显,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愈发显示出其深远的历史价值。
张秀超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河北承德围场卷)》收录了河北承德围场的民间故事,这些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劳动人民生活画卷。
最广采博收的民间故事珍藏县卷本!
张秀超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河北承德围场卷)》收录了河北承德围场地区包括神话、传说、故事、笑话等在内的民间故事。这些神话、故事、传说、笑话,从政治、文化、人物、民俗等各个角度,全方位地记录下这片土地丰富的根脉和浓郁的文化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