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爱人说说简单,做起来难之又难。做个仁者本身就需要有较高的素养,以及宽容善良的心态。爱人,爱自己、爱家人还容易做到,爱他人、爱对自己不好的人就不容易做到了。但我们仍需培养自己做个仁者,不仅爱自己、爱家人,也要爱他人,更要爱对我们不好的人。
有人说心情还用呵护吗?是的,心情不仅需要呵护,还需要时时呵护。我们不能让心经常受伤,心是我们的灵魂,我们的力量源泉。我们唯有让心健健康康的,我们的心才能保护我们健健康康成长。
人的心态非常重要,平常之人常常以自己好恶衡量世界,他人及自己,这样就会有失公平、偏颇,并且狭隘。人要时时养心,然后才能厚德,因为心态平和,看事物才能不偏激,不自以为是,所以养心是人一辈子的功课。
项前编著的《南怀瑾的8堂宽怀修身课》阐述了大师的宽怀修身智慧。
南环瑾大师一生著作颇丰,其宽怀修身文章,名满天下。项前编著的《南怀瑾的8堂宽怀修身课》萃南怀瑾大师宽怀修身智慧之精华,从八个方面阐述和隐身了大师的非凡智慧。主题分为信念、理想、取舍、财富、朋友、成功、快乐、婚姻,旨在发掘人性中的善良本质,引导人提高自身修养,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人生指导书。
智者问弟子:“看到波涛翻滚的大海,你会联想到什么?”
弟子答道:“我想到了自己的心,想到了我躁动不安的思绪。”
智者说:“不错,汹涌澎湃的大海好似人的心,而那翻滚不息的波涛就是人的思绪。可是,心本如水,水亦似心,无波无浪,平息如镜。波涛起于海上,是因为有风,心中杂念丛生则是由于欲望和恐惧。”
弟子叹道:“最可怕就是此情此景,心如一叶扁舟,随波逐浪漂流。”
智者说:“芸芸众生,肉体凡胎,概皆如此,只是不自觉而已。身至失舵之小舟,心如翻滚之沸水。无止的欲望控制着人心,就如同狂风搅动着大海。”
弟子急忙鞠躬施礼,“弟子追随大师,只为求得内心一片安宁。”
智者拈髯一笑,“要想让大海归于平静,其本不在大海,因为你无力也无法控制海水,你可能做到的,是去停止风的搅动,而你心中的风,则是你的思想、欲望和恐惧,所以不要让欲望和恐惧控制你的心,而要让你的心去控制欲望和恐惧。唯其如此,你心中的海才可以归于平静。”
弟子说:“恳请大师明示。”
智者说:“假如大海不为风所动,那将如何?”
弟子说:“大海会风平浪静。可是,大师,有谁能让风止住?”
智者微笑中带着一丝神秘,说道:“为何不能呢?风、海、欲望原本都在你的心里,把握住你的心,也就没有了风、海、欲望。”
这个故事说明人的情绪易受心中各种烦恼主宰。心不安时,就会烦躁不安。所以,人要培养正确的心态,把握好自己的心,把握好自己的现在和未来,不让心中那些烦恼左右身心,尽量让心始终保持清净。
鼎州禅师与一个沙弥在山路上行走,突然刮起一阵风,吹起了好多垃圾落在路旁。鼎州禅师见到便弯下腰,把垃圾捡了起来,放进口袋。旁边的沙弥见状说道:“禅师!不要捡了,过些日子这些脏东西就会被人打扫收走了。”
鼎州禅师不以为然地说道:“话不能这样说。因为现在不去捡,它会飞到其他的地方,我现在多捡一些垃圾,就会使地上多一分干净啊!” 沙弥问道:“禅师!垃圾这么多,你前面捡,后面又会马上有人扔,你怎么捡得完呢?”
鼎州禅师边捡垃圾边道:“脏物不光落在地上,同时也落在我们的心上。我现在不光是在捡地上的垃圾,同时也是在捡我心中的垃圾,放心好了,终会有捡完的时候。”
沙弥听后,终于懂得禅师的心了。
可见,静心是修身之本。人需要有足够时间修行,人如果没有自我修炼的打磨,就无法达到高境界。所以人生在世要不断去为自己的心灵扫除尘埃,自省、自责、自悟……而擦拭心灵,更是一种心灵的自我重塑,一种道德的纯化;更是一种对从前的跨越,一种不可缺少的追求。
修养高的人,不但可以听到自己的心跳,同时还可以听到心的倾诉,那声音或如溪流,或如高歌,在心间萦回。可是,为什么有些人就听不到呢?因为这些人的耳朵整天忙着辨别各种声音;因为这些人的心灵整天忙着胡思乱想;因为这些人整天妄念纷飞,所以他们对心中本是自性的“溪流”不见亦不闻。人只有将心灵常常擦拭,不放任外物纷扰侵蚀,就不会污染心灵,阻塞了心中的光明,从而失去原本的纯真、善良。
P16-17
南怀瑾大师(1918—2012年)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著名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者,精通儒家、佛家、道家等各种经典思想,其代表作品《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易经杂说》畅销至今。他的著作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国学中的思想精华,化深奥晦涩为平易晓畅。
南怀瑾大师出生在浙江省乐清南宅殿后村,他的家庭是一个耕读传世的书香门第,家庭环境对他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南怀瑾大师自幼就秉持家训,很小的时候就被父母送到离家比较近的一所私塾读书,接受传统的中国式教育。
青年时代,正值抗战军兴。南怀瑾大师毅然辞亲远游,西行入川。曾任教于中央军校,又入华西坝金陵大学,研究社会福利学,以期服务社会大众。他每逢假目闲暇,胤以芒鞋竹杖,遍历名山大川,寻访高僧奇士。后复于青城山灵严寺,有缘结识名重一时的川北禅宗大师袁焕仙大师,遂拜门墙,竟毅然辞去中央军校教官之职,追随袁先生左右,潜心研修佛学。1943年入峨眉山大坪寺闭关修持,闭关三年间,遍阅《大藏经》万万卷,印证个人修持所得,遂至终身受益无穷。1945年,他远走康藏,参访密宗各派,得到贡嘎活佛等多位著名活佛、高僧的真传,佛法修持更为精湛,得到白教、黄教、红教、花教等各教派的印证,被承认为密宗上师。
1945年,南怀瑾大师离藏走滇,任教于云南大学,后又讲学于四川大学。1947年,南怀瑾大师返回浙江乐清故里,旋即归隐于杭州天竺,披览了文渊阁《四库全书》与《古今图书集成》,继而于江西庐山天池寺旁结茅蓬清修。1949年春,南怀瑾大师辞别家乡,只身赴台。
到台湾后,南怀瑾大师先后执教于台湾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并应邀至多所大学、机关、社会团体讲学。执教三十年,桃李满天下。
南怀瑾大师学问博大精深,融贯古今,教化涵盖儒、释、道,更及于医卜天文、诗词歌赋,集中华传统文化之大成。在台湾,人们尊称他为“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禅宗大师”和“国学大师”,而南怀瑾大师拒绝一切溢美之词,自谦为“凡人”。长期以来,流传最广的却是这个最普通的称谓——南老师,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都这样称呼他。
南老师,其道德文章,名满天下,引起各国人士瞩目。美、英、法、德、日、韩、加、比、菲、马、新等国一些名牌大学的专家、学者和学生,仰慕中国文化,崇敬南老师的人品学问,纷纷登门拜访、学习。南老师总是以诚、以礼相待,倾心传授,不讲求代价,更不要求回报,因而不少向南老师学习或交往的西方人士,受中国文化熏陶,逐渐进入东方文化的人生境界,与南老师有若家人父子。1985年盛夏时节,南老师应邀赴美,抵达华盛顿,成立了“东西学院”,致力于东西方文化沟通,弘扬中华固有之学术凡三载。旅美期间,几乎每天都有不少客人来访,其中有美国人、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亦有日本人、埃及人以及美籍华人、旅美侨胞……多数为学者、教授,也有将军、议员、政要及工商巨子,他们不但向南老师请教中国文化和佛学方面的知识,话题亦时常涉及经济、哲学、宗教及国际关系等等,来时虔诚、尊敬,走时喜悦、满足,他们都倾心于大师的学识、修养和无穷的魅力。
旅美三年,南怀瑾大师无一目不思念中华故土,身处异乡心系家国。其实又何止是旅美期间,南怀瑾大师旅台三十六年,常常是“几回好梦至家乡”。其怀乡之情,并非发于个人小私,实出于爱国忧民之大公。南怀瑾大师每每念及国家振兴图强事业,特别是对祖国统一大业,系于心怀,百般关注。
南怀瑾大师的原著到现在为止都不知有多少了,本书萃南怀瑾大师一生之精华,从八个方面阐述和引申大师的非凡智慧。主题分别是信念、理想、取舍、财富、朋友、成功、快乐、婚姻,旨在发掘人性中的善良本质,净化心灵,纯洁思想,注重提高自身修养,把人做好、把事做好,善待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