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篇报道很值得正在教育孩子的人们读读想想的。一是《中国教育报》刊登的《夏令营中的较量》,一是《湖北日报》头版头条的《有个小孩叫江珊》。
《夏令营中的较量》一文向人们敲响了一个警钟: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后裔,如今面临着生存危机。这固然由于中日两国中小学教育的体制有别,更归因家教观的迥异。日本的父母听到民间团体组织孩子到中国探险的消息后,不仅积极赞助,热忱服务,而且纷纷送子参与,乐在花钱为孩子“买”痛苦,把孩子投入艰苦恶劣的环境中,让其为了生存而挣扎,即使留给发高烧的孩子的也只是鼓励。中国的父母对探险夏令营也是赞不绝口,却不太愿意承办或送子加入,要么陪着孩子来了,在艰难的路段却把孩子拉上了车。
《有个小孩叫江珊》一文讲述了六龄女童江珊在洪水中努力求生的事迹,则给人深刻启示:吃苦是“福”。江珊出生就不“金贵”,自小就“野”,2岁会玩水,还会爬树,赤脚赤膊地到处捉鱼虾掏鸟蛋捉蝴蝶,一年四季割伤划伤不断却很少叫痛,比男伢还调皮,因是猴年生的,便被父亲以“猴子”命为小名。就是这个被大人们叫做“小精怪”的江珊,在凶猛的洪水冲散了亲人的时候,独自抢攀到树上,熬过了黑暗、急流、饥饿和疲惫的侵袭,终于为武警所救。
鉴于以上二例,我们就该正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爱心可嘉的父母究竟怎样做才是真正为了孩子?
有句俗话说:养儿强过我,要家当做什么;养儿不如我,要家当做什么!这家当显然是物质的财产,不要这个,要的就只有精神的东西了。试想,江珊若无优异的素质即毅力、胆子、本领等等,她能死里逃生吗?美国洛杉矶一位拥有5千万美元资产的富商艾荣,为磨炼儿子的意志,还曾强迫儿子过流浪汉生活呢!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未来的社会将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从小开始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让孩子与自然抗衡,学会生存,这是我们对未来应尽的责任。大家知道,优胜劣汰,这是谁也违背不了的历史规律。为使国家富强、民族昌盛,为使下一代在未来的发展中成为不畏艰难困苦、能够经受挫折、勇于开拓创新的胜者和强者,我们必须从现在做起,以实际行动为孩子创造逆境,让孩子走出温室,多喝一点“苦水”。这也算是在教育下一代的道路上与“国际惯例”“接轨”吧,只有如此,我们的下一代才能成为日本乃至全世界的“对手”。
“满堂灌”不好,“满堂问”也不好。认为“满堂问”就是启发式教学,这未免有点偏颇。
现代教学论中的启发式教学,本是体现着民主、科学精神的一种教学思想。“启发”,就是诱导和激励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去获取知识、开发智能、发展个性,促使学生生动活泼、自主自为地学习。显然,启发就得“导”,指导、引导、开导,正如叶圣陶先生指出的那样:“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其要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够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18~719页)由此说来,提问应为启发的方式之一。在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考、环扣教学程序、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系列操作中,诸如牵筋式、质疑式、转弯式、辐散式、比较式、开拓式、追踪式、归缪式、归类式、求异式之类的提问,均可有力地发挥“导”的效能,营造乐于思考、急于思考而又便于思考的氛围状态,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面临着反省自身的活动,进一步完成解决自身活动的各个方面的问题时,学生的个性进人一个不断发展的良性循环,具有个性化的学习行为即时形成。
只是启发的关键仍然在于教师的言语讲授。如果硬要把“讲授”当作“灌输”看,那么适当的“灌输”也颇有必要颇有用场。按照法文、俄文、英文的解释,“灌输”一词本来也有带人、送入、灌注、感染、充满、激起的意思。灌输得正确,即在内容上紧密联系学情,联系当前课程改革的实际、联系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需要,在方法上善于变通,耐心点拨,总是从育人的理念出发,就会立竿见影。通过“灌输”,揭示课文的有意义学习,找到课文学习的逻辑联系,教师可以为学生定向;通过“灌输”,激发学生对该课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在情感或态度方面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学习心向;通过“灌输”,教师可以方方面面地明示学生理解课文。而更为重要的“灌输”,乃是教师的示范讲授,正所谓“言传”,于学生而言有着启迪智慧、发展智力的重要作用,于教师而言则是作为“经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价值表现。教师以示范说明了“课文就这样理解”“就像我这样理解”,所谓的“灌输”就是给学生树起理解的标杆。这种“灌输”,无疑是一种正面的系统化的教育,通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讲解传承,让学生牢固打下应有的功底。
可见,“启发”与“灌输”还是相互为用比较好。P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