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郭守敬评传/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陈美东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所以用“中国思想家评传”命名,主要是考虑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核心是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而历史事实也反复证明,凡是在各个不同时代不同领域和学科中取得成就者,大多是那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自觉或不自觉地认识和掌握了该领域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敏锐思想的人。

这本《郭守敬评传》(作者陈美东)是其中一册,是一部研究他生平事迹及其思想学说的专门性著作。

内容推荐

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在天文历法、天文仪器制造与水利工程等科学技术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郭守敬评传》讨论其历史背景、家学渊源与师友情谊,由对其科学技术成果的深入分析,论述其重视科学实践,重视数学的运用,追求实践与理论的统一,追求综合效益的实现等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以及善于继承与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与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并对其历史地位和对国内外的影响进行评价。

《郭守敬评传》的作者是陈美东。

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

第一章 时代、生平及师友

一、少年时代

二、紫金山时期

三、在水利与天文仪器领域初露锋芒

(一)邢台城北治水

(二)宝山漏的制作

四、驰骋在水利工程天地

(一)“水利六事”

(二)西夏治水

(三)中兴至东胜漕运与金口河工程

(四)对黄河孟门以东的考察及其他

(五)对冀鲁水系的考察与水驿的建立

五、攀登天文历法的高峰——前期

(一)历法改革的背景

(二)制定新历法的核心组织安排与人才

的调集

(三)天文仪器的制作与太史院的建立

(四)观测与研究工作的展开

(五)授时历的初成与颁行

六、攀登天文历法的高峰——后期

(一)授时历初成后的人事变迁

(二)天文仪器制作与测验工作的继续进展

(三)历法改革成果的整理与编纂

七、又回到水利工程天地:通惠河工程及其他

八、再创仪象制作之业绩与晚年之谜及其他

(一)再创仪象制作之业绩

(二)晚年之谜

(三)郭守敬的后人

第二章 测验之器莫先仪表、天文仪器制作的技术

思想及太史院的设计

一、测验之器莫先仪表

二、天文仪器制作的技术思想

(一)天文观测仪器系列:简仪、圭表、景符、窥

几与仰仪——一仪多用、简便与准确

(二)计时仪器系列:丸表、赤道式日晷、星晷

定时仪、宝山漏、行漏、大明殿灯漏、柜

香漏与屏风香漏——简便、实用、自动

化与艺术化

(三)天象演示仪器系列:玲珑仪、证理仪、日月

食仪、浑象与水浑莲运浑天漏——一仪

多用、自动化

(四)安置、校正仪器系列:正方案、悬正仪与

座正仪——简便、有效

三、太史院的设计思想

第三章 历法莫先测验与继之以密算:实践与理论

的统一

一、历之本在测验——先之以精测

(一)晷影测量、冬至时刻与回归年长度的

测定:多组测算法与“以取数多者为定”

的原则

(二)冬至点位置测量:多种测量方法的运用

与拟合

(三)闰应、转应、交应、合应、历应等的测定:

多次测量与多种测量的综合

(四)四海测验:对历法普适性的追求

(五)恒星位置测量:更精细与更全面系统

(六)回归年长度古大今小法和日月交食法:

接受古今实际天象的检验

二、继之以密算——以科学、合理的数学方法

拟合天体的运行

(一)实测历元法、万分法与定朔法的采用:

不人为附会,为得自然而革新

(二)三次差内插法:密算方法的创新之一

(三)弧矢割圆术:密算方法的创新之二

(四)日食三限与月食五限的算法:密算

方法的创新之三

(五)精细的表格计算法及其他:准确与

简便的结合

三、其他天文历法思想

(一)尊重传统、勇于创新的思想及其他

(二)失行说

(三)转神与择日吉凶之说

第四章 水利思想

一、从邢台城北治水到建立冀鲁水驿诸工程所

反映的水利思想

(一)造福百姓,服务国家

(二)实地考察与调查研究

(三)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与

经济实惠的原则

(四)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

(五)海拔高度概念的提出及其应用

二、通惠河工程及其所反映的水利思想

(一)考察调研及初始规划:利国利民

(二)引水工程——水源的调集、节蓄与引水

路线的选定:因势利导

(三)漕运河渠工程:最佳路线的选定

——因旧谋新、另辟蹊径

(四)渠道广深的设计及坝闸工程:“过舟

止水”与“节水以通漕运”

(五)关于24座坝闸的设置:从初始规划到实地

施工的演变

(六)施工与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

(七)漕运、灌溉、供水与环境的综合效益

第五章 历史地位与影响

一、元代人对郭守敬及其科学技术工作的评述

二、明清时期对郭守敬及其科学技术工作的

继承与评述

(一)明代大统历和天文仪器的复制或仿制

(二)明清时期的通惠河

(三)明代人对郭守敬及其科学技术工作

的评述

(四)清代人对郭守敬及其科学技术工作的

研究与评述

三、授时历与郭守敬所制天文仪器对古代朝鲜

和日本的影响

(一)古代朝鲜对授时历的学习、研究及采用

(二)郭守敬所制天文仪器对古代朝鲜的影响

(三)授时历对古代日本的影响

四、近现代学者对郭守敬及其科学技术工作

的评述

(一)关于授时历和回回历法关系的论争

(二)西方学者对简仪历史地位的再评论

及其他

索引

人名索引

重要词语索引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二件事是:郭守敬“又得《尚书璇玑图》,规竹篾为仪,积土为台,以望二十八宿及诸大星”。所谓“尚书璇玑图”,应指古代的浑仪,它一般是用铜制成黄道、赤道等环圈,并装有窥管以观测天体的位置。对这些环圈,郭守敬因陋就简、就地取材用竹篾编成,并依《尚书璇玑图》所示的构造模式,制成了一座虽简易但可用的浑仪。为扩大视野,他还将所制浑仪安置在土台之上,用以观测中国古代传统的特定星座二十八宿诸星和二十八宿之外的其他亮星。显然,郭守敬是在郭荣的指点下,熟知全天星座的相对位置、名称等之后,意犹未尽,不满足于对诸星座位置的定性了解,而希望进一步认知其定量关系,而有此举的。还有,郭守敬也显然读懂了《尚书璇玑图》的含义,理解了浑仪之理,这同他对莲花漏的认识是一样的。应该说浑仪之制较莲花漏之作要复杂和困难得多,既已有他这时制成了简易浑仪的明确记载,我们也更倾向于认为,他这时也曾制成了莲花漏。

从这两件事,不难得知少年郭守敬对天文学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而且跟一般对天文学产生兴趣的儒生大不相同的是:郭守敬并不只是停留在对天文学内涵的书面了解之上,而是更注重于付之实践;郭守敬还不是对古代盛行的天文与祸福相关的说词有兴趣,而是更关注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计时仪器,以及天体运动的规律本身。此外,从中更可看到,少年郭守敬对天文仪器具有很强的理解能力和动手制作的能力,在可能条件下的变通能力和对天体进行实际观测的能力,在郭守敬后来的一系列科技活动中,这些都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体现。由小看大,莫若于此。

少年郭守敬的这些科学活动是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是在如上所述的险恶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所以更为难能可贵。还要指出的是,少年郭守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并不只限于天文学与仪象之学,从郭荣的志趣看,数学与水利之学也理当是教授的重点,这对郭守敬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此外,当然还有关于为人处世、道德品质的教育。质言之,郭守敬从小受到了相当全面的素质教育,特别在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上得到很好的训练,并有所作为,且志向远大,我们看到,一颗科学技术的新星正在冉冉升起。

“时太保刘文贞公(刘秉忠)、左丞张忠宣公(张文谦)枢密张公易、赞善王公恂同学于州西紫金山,而文贞复与鸳水翁(郭荣)为同志友,以故俾公(郭守敬)就学于文贞所。”这是一段关于郭守敬早年重要经历的记载,对于他的仕途和科学技术素养的进一步提高以及科学技术抱负的实现关系重大,刘秉忠、张文谦、张易、王恂又是郭守敬后来的天文历法与水利工作的重要指导者或合作者,所以不能不作较详细的评述。

刘秉忠(1216~1274)、张文谦(1217~1283)、张易(约1215—1282)、王恂(约1235~1282)和郭守敬号称“紫金山五杰”,是在元代早期政治、经济、思想和科技中起了十分重要作用的所谓“邢州集团”的核心人物。他们的这一次聚会,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对其年代、具体地点、是否真有五杰聚会之事等等均多所讨论。在这些讨论的基础上,可进一步评述于次:

首先,我们必须简要地介绍刘秉忠有关情况:

“刘秉忠,字仲晦,……曾大父仕金,为邢州节度副使,因家焉,故自大父(刘)泽而下,遂为邢人。……八岁入学,日诵数百言。年十三,为质子于帅府。十七,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以养其亲。”“世祖在潜邸,海云禅师被召(1239),过云中,闻其博学多材艺,邀与俱行。既人见,应对称旨,屡承顾问。(刘)秉忠于书无所不读,尤邃于《易》及邵氏《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论天下事如指诸掌。世祖大爱之。海云南返,(刘)秉忠遂留藩邸。后数岁,奔父丧,赐金百两为葬具,仍遣使送至邢州。服除,复被召,奉旨还和林。”P7-9

序言

伟大的中华民族在长达五千年连绵不断的曲折发展过程中,像滚滚东流的长江那样,以磅礴之势,冲破了重重险阻,奔腾向前,现在更以崭新面貌,雄姿英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产生这一奇迹有诸多原因,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勤劳、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思维活动和对外交往以及抗击外来侵略过程中,逐渐创造、积累、发展了具有以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这是一种伟大、坚强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之所在,是历史留给我们所有海内外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无价之宝。

……

热诚欢迎国内外同仁和各界人士不吝赐教,以匡不逮。是为序。

后记

人这一生,大约都会遇到三种事情:一种是心向往之并乐而为之的事,一种是身不由己而不得不为之的事,还有一种则是介乎前二者之间者。《郭守敬评传》的撰写,对我而言,便是属于第三种。

我从事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至今已有37年,其中又以对中国天文历法史的研究用力最多。在探讨中国天文历法史和涉猎中国中国水利史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在中国上下数千年中,有天文历法家和水利专家成百上千,可谓是群星灿烂。而此中在天文历法和水利领域双修的人物并不多见,且在这两个领域都可称大家、名家者则只有元代的郭守敬一人,是位巨星或者说是双明星。所以,大约在20年前,我就萌生了要撰写关于郭守敬的比较详细的传记的念头,可以说是心常向往之,但因各种其他事务缠身,长期未能动笔。

大约在1993年,我突然接到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林德宏教授的大函,说是上海潘鼐先生推荐,请我为由匡亚明老先生主编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中的《郭守敬评传》一卷撰稿。当时,我为之一惊。因为第一,这正触动了我的长期夙愿。再者,当时匡老主编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已在学术界一炮打响,好评如潮,我能作为其后续著作的一名作者么?还有,潘鼐先生早在1980年就与向英先生合著出版了《郭守敬》一书,对郭守敬深有研究,他才应是撰写《郭守敬评传》的最佳人选,而我对郭守敬的研究,仅仅发表了三两篇关于其天文历法工作的专论,尚无足够的积累。所以,我就给林德宏教授回信说,理应请潘鼐先生为之,加上当时我正在为卢嘉锡院士任总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30卷本)上下奔忙,实无力承担。这样前后几度书信往来,一直悬而未决。大约到了1995年,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冯致光等领导,还是认定请我参与,真是盛情难却,只得承应了下来。

我考虑再三的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我本已经文债高筑,一旦应允,到时交不了文稿,有何面目对人?这一点顾虑,在我应允参与之后,还是不情愿地应验了。虽然中国思想研究中心的领导们大度有加,我仍是深感愧疚。

二是从思想家的角度对郭守敬的生平事迹进行评述,确实难度很大,这主要是因为缺乏必要的文字史料。同其他传主多有大量著述传世不同,在郭守敬一生中虽然也著作等身,但大多已佚而不存,可供分析的素材十分有限。幸而流传下来的著作如《授时历经》、《授时历议》等,因实是集体工作的成果,难以从中分辨何为郭守敬的工作。此外,这些著作又多是专业性很强的天文历法知识本身,也较难处理。有鉴于此,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的领导们给予我许多有益的启示,和进行探索的广阔空间。确实,郭守敬的科学技术思想与人生哲学,隐含在他的天文历法、仪器制造与水利工程的具体成果中。我们可以从这些具体成果的文字描述中,或从物化了的天文仪器与水利工程遗存巾,去探析其思想内涵和哲学深意。虽然,我已依此尽力而为,但不知是否又是不情愿地应验了当初的疑虑——有负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领导们的厚望。

本书终于脱稿了,这使我长舒了一口气。不过,我又开始了新的期待,期待着读者的指正与评说。

陈美东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7:5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