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冯克熙(民盟历史人物)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刘明华
出版社 群言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刘明华编著的《冯克熙(民盟历史人物)》通过丰富的史料,全面叙述了冯克熙坎坷的一生和思想、情感历程。冯克熙是当代中国民主党派中的知名领导和代表人物。他既是一位博学睿智的知识分子,也是一位具有政治智慧的党派领导,同时还是一位清正廉洁的政府官员。冯克熙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在当代中国,一个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是如此地紧密相联、荣辱与共。

内容推荐

冯克熙(1922—2004),1945年10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曾任民盟中央名誉副主席。

是当代中国民主党派中的知名领导和代表人物。他既是一位博学睿智的知识分子,也是一位具有政治智慧的党派领导,同时还是一位清正廉洁的政府官员。他一生致力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建设,对中国政党政治、统战理论、民主与法制、知识分子问题等多有思考,不少重要观点对当代政治文明建设均起到了良好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是他首次提出“以诚相召、以信相守、以情相感,是我国统一战线的精神支柱”的理论。

冯克熙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在当代中国,一个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是如此地紧密相联、荣辱与共。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飘零书剑

 ——冯克熙的早年艰辛

第二章 风雨同舟

 ——冯克熙的革命经历

 初人报界:《新蜀报》的校对

 打理“群益”:受聘出版社总经理

 追求民主:青民社的发起人

 冲锋陷阵:《民主报》的干将

 奔走呼号:黎明前的大营救

第三章 风雨如晦

 ——冯克熙的艰难岁月

 昨夜西风凋碧树——呼唤春天的悲剧

 风雨如晦——壮年的沉默与思索

第四章 近朱者赤

 ——冯克熙的良师益友

 以诚相召以信相感

 ——纪念周恩来总理

 斯人虽去风范永存

 ——纪念梁漱溟先生百岁诞辰

 不堪回首又应当回首

 ——罗隆基先生百年祭

 远见务实端庄

 ——追念胡子昂老人

 一生皆正气谈吐尽是非

 ——从讲正气想到潘大逵先生

 一生追求半世坎坷

 ——怀念克林

第五章 肝胆相照

 ——冯克熙的政治智慧

 思想解放与独立思考

 ——对中国现代化的关注

 人品风骨

 ——对知识分子、社会良知、青年问题的

 思考

 以诚相召以信相守以情相感

 ——对统战精神的总结

第六章 风雨相依

 ——冯克熙的金婚生涯

附录一:现代的中国和中国的现代化冯克熙

附录二:冯克熙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1922年11月17日(农历9月29日),冯克熙生于重庆。

冯克熙祖籍四川江安。江安现属四川泸州,位于川南。在人们的心目中,江安是一个偏僻小城。今天,便利的交通已大大缩短了它与外界的联系,但距重庆、成都均有二三百公里的江安,在人们心目中,仍是一个遥远的所在。

和许多四川人一样,冯家的祖先,是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时的移民。他们来自福建汀州。冯家人川的是两兄弟,人川后,分别在江安和乐山附近的犍为县清水溪落脚。从此,就在这里定居、繁衍。据冯克熙回忆,犍为冯姓和江安冯姓早期曾联过宗,但是来往不多,家谱上也没有明确记载。

定居江安的是冯克熙的高祖,一个小土地经营者;境遇不宽,也无功名顶戴。江安是座仅有东、南、西、北四条街和一些小巷接成的小城。那时,全家住在东街“老房子”。高祖去世后,二曾祖管家。他长袖善舞,经商有道。做粮食生意发了财,买了千多石土地。大曾祖、三曾祖也科场得意。这样,一个“书香世第”就在江安撑持起来。曾祖父们分家时,四房人,每房都分得了三四百石田地,大家也分开居住。大曾祖迁居白马街。二房住在青云街,“公馆头”。三曾祖留“老房子”。冯克熙曾祖是四房。分出来后,在东街钟胡家巷对面买了幢三重堂的老屋定居。

这座房子,冯克熙儿时曾在那里生活过。他的记忆中,“从临街一个铺面进去,通过一条甬道,进大门,是天井、花厅,两边有厢房。花厅进去,又是天井、阁楼,两边又是厢房;然后是堂屋。屋后有个小花园;园东有几间当时的‘洋房’,园北是粮仓。在曾祖父统率大家聚居于此的时候,这里是够热闹的。当时,曾祖父母按规矩住堂屋东首的正房。祖父母作为长子、媳住堂屋西首的正房。五叔祖住后花园‘洋房’,八叔祖住阁楼东边那几间;父母和我们住在阁楼西边。——我是在9岁时,离开那座房子,离开江安,到上海去的。抗战期间,1940年,曾回去小住。那时,祖父辈再次分家之后,五叔祖去‘水井街’。八叔祖迁居‘黄井头’。东街钟胡家巷口那座房子,就只翁姨婆和我们在住。老房子陈旧、空洞,处处给人以荒凉、没落之感。——直到40多年后,1985年秋,我陪同来重庆参加雾季艺术节的一批曾在江安生活过的戏剧界知名之士:杨邮彬、吴祖光、刘厚生等回江安去看了一趟,住了一天。甫珊、大卫也第一次回到老家。留江安的族人对我们的归去非常热情,陪同去看了东街故居。那里,已成十足的‘十家院’,修马路截去前一半;后面,又被隔成若干,面目全非,旧景不辞了。”

但就在那座老屋里,留下过冯克熙和他的弟弟妹妹们的童年记忆。当年,在那个“书香门第”里,人够多,礼节也够大。孩子们都要穿得规规矩矩,“行”得端端正正。

P2-3

序言

中国民主同盟成立于1941年3月,正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遭到国民党独裁统治破坏的危难之际,民盟以贯彻抗日主张、实践民主精神、尊重思想自由、提倡依法治国为政治纲领。民盟凝聚了当时绝大多数进步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可谓群贤毕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黄炎培、张澜、沈钧儒、杨明轩、闻一多、李公朴、梁漱溟、史良、胡愈之、楚图南、吴晗、费孝通……这些民盟前辈精英们纵横裨阖、开阔放达,本着知识分子的人文良知和社会责任“奔走国事”,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社会等领域都提出了明确的纲领和主张,将平等、民主、自由的思想播洒在中国的土地上。

在那苍黄翻覆、陵谷变迁的大时代;在那风云变幻、波澜壮阔的动荡岁月里,历史的浪潮将中国民主同盟,将有志于民族振兴的贤良才俊推上了风口浪尖,他们在改变中国命运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他们为历史的进程,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民主政治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将自己的荣辱与民族存亡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为中国的民主、繁荣奋斗了一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探索,至今仍具有巨大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在和平盛世的今天,为了保存这珍贵的历史财富,为了让后人记住先辈们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以及他们为国为民、励精图治的奋斗事迹,我们通过多年的精心准备和积累,出版了《民盟历史人物》和《民盟历史文献》丛书,这不仅仅是追忆往昔、缅怀先贤,也不仅仅是为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去厘清历史、臧否人物,更重要的是:通过回顾那段曲折的历史,传承民盟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真挚感情;纪念民盟先贤为新中国做出的巨大贡献;呈现近代中国社会的嬗变和进步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同时也是为了民盟薪火相传、与时俱进的需要;为了那些隽永传奇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历史再现后人的眼前。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民盟历史人物》与《民盟历史文献》丛书的出版,是对先贤们多党合作历史的尊崇和传承。

后记

本书的写作,动议于2003年12月,我参加重庆市人大常委会会议期间,听市人大机关的一位干部讲,人大某专委会一位领导动议,为他们尊敬的人大老领导冯老,写一部传记,因为他身上实在有太多可以言说的内容。听到这一消息,我的第一反应是高兴。确实,冯老的一生值得认真总结。还记得人大的同志讲,他们已物色了一位重庆作家执笔。

数日后的一个清晨,冯老来电话,寒暄之后,谈到我在人大听到的消息。不过,冯老的意思是,作家很忙,且对党派情况不熟悉,要写,最好是由盟内的同志执笔。他还提了几位盟员,其中也有我。当时我反应不过来。一是可以写作的人选不是一位,二来自己近期工作忙极,三则不知冯老是否有合适的人选。当时也就不便主动请缨。几天后,赴北京参加民盟中央全会。会中与主委陈万志教授谈到此事。万志主委说,冯老的意思,是希望我来写,只是考虑到我的工作太忙,不便明言。这时,我已经有了几天的考虑时间,作为重庆民盟的一位后辈,多年受冯老教诲,也有幸多次向冯老就许多方面的问题,尤其是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等问题请益,获益匪浅。如果民盟组织和冯老都有这个意思的话,我将义不容辞。所以,与万志主委短暂的面谈后,我立即表示,可以接受这个任务。我立即对自己的工作作了调整,除了行政工作和近期非常重要的学术活动之外,所有的事务,包括手中应该年内结题的科研课题和刚刚答应的为一家刊物作特约评论员的事一律延后或推掉。

回到重庆,不久又是市人大二次全会。会中,抽时间正式采访冯老。在他的客厅,听病中的老人“讲那过去的事情”。不过,时间并不长。很多材料已经在一些文中披露,也有一些文章谈及。冯老不愿多谈一些细节。这次采访,是一次增加印象的过程。冯老的意见,是不要过多写个人经历,可以把他的一些思考谈谈,只要有利于党派的思想建设,有利于统战工作,能为政治文明建设作一些探讨,目的就达到了。

春节期间,短暂休息了几天,便全力投入前期准备。一是再次通读冯老的四本重要著作,二是阅读一些政治家传记,二是思考写作的框架。春节期间,冯老还来电话问候,同时也关心写作进展。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4:4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