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炼油业
在belukar这个险恶地区,我们建起了亚答叶屋以后,生活就进入了农耕阶段。我们从早上大约5点开始(中间只稍微休息一会儿吃点东西),用锄头刨开土地,除去杂草和石块,然后用耙子和铲子平整、松弛土地。肥料来自我们自己;用一个口开得很大、颈部略小、下面又扩大的那种铁痰盂装着送到农田里。
我们把农田分成一个个小块,起初专门用来种木薯和地瓜,因为我们知道这些能生长。后来那些年,我们种了疗伤绒毛花和扁豆。在开始的时候,我们需要确保生存所需的食物。地里的活儿包括在土里做出沟槽,用小勺子浇洒粪便和尿混合起来的肥料,把木薯和地瓜种在地里,以及最后的收割。我们把自己吃剩下的那一点卖出去。我们无法生产的是关键的盐、稻米和食糖——这些不得不用上面印有香蕉图案、几乎不值钱的日本货币来买。到了战争结束的时候,几麻袋这种香蕉钞票也许能兑换5元(STSD),假如运气好的话。
过了几个月,农村开始呈现出一块块绿色耕地的景象,杂乱无章地为一些红棕色羊肠小道所切割,并点缀着我们这些定居者房屋四周一块块光秃秃的土地。我们的大部分房屋虽然形状不规则,建造方法都相似:亚答叶屋顶,木墙上开着门窗。每家都有自己的水井。我们的厕所是痰盂,盖上盖子放在屋里。定居点的生活有一种混乱中的井然秩序。
主食是木薯,能够做成海绵状的面包,像个球一样弹性很大。我们用这种食物做出了100种不同的花样:煮、烘、烤、蒸、炖、加咖喱烧等。稻米很少见,脚气病却很普遍。我们家成功地避开了这种病,以及因为维他命B1缺乏症而导致的四肢浮肿。也许从泰国走私进来、用石灰贮存的稻米起了作用。用日本人发的定量卡也能买到少量的稻米。
姐姐月华曾经被问起是否记得日本占领期间的任何好事。她提到在我们定居处做南瓜菜的事,以及非常偶然地用地瓜烤野猪和山羊——那味道有点像英国的肉和土豆一起烤一样。在吉隆坡,她用椰汁和木薯粉做饼干。“那是一种满足,”她说。“那是幸福。有时,日本士兵也来买饼干。”做饭用的是四加仑汽油桶做的“炉子”——四周围上泥砌起来的石墙。
我们必须节约、创新,才能生存。罐子和盘子是用碎金属做的,包括旧油罐;肥皂是用椰灰做成;猪鬃用来当牙刷。至于刮脸,我们没有刀片。那些有刀片的人用食指压着刀片在薄薄的玻璃杯内侧来回磨,可以使用一年时间。
烹饪油(无论是荤油还是素油)已经不可能买到。因此我们购买并四处寻找椰子。椰子周围总是有一大群蚊子,我们常常被咬。但我们需要油。16岁的时候,我就背着200磅重的碎椰子回家。全家人一起研磨椰子。我们把切成一条条的白椰子肉连水一起放进一个木桶,然后把椰子汁压出来。我们看上去像是比意大利农民更穷,在生产一种不同寻常的酒。被榨出汁的椰子放一夜以后,第二天早上,我们就煮桶里的混合物,撇去浮在上面的椰子油,滤出渣子,生产椰子油用于烹饪、出售。
麻木的、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使得时间变得无始无终。至少,我们失去了时间的概念。我们参考的不再是每月的哪一天,而是每天太阳完成的周而复始的周期。我们回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此时潮气和笼罩整个马来西亚乡村的黑幕降临)这样一种自然生活状态。电,当然没有。自来水,自然也没有。母亲在傍晚时分做好饭,我们在日落后不久就吃。如果说在城市地区,温暖的马来亚夜晚内容颇多的话(幽会,邂逅以及可能不正当的联络),那么如今却意味着无—例外的沉寂。因为煤油很珍贵,而在那些没有月亮、夜幕沉沉的晚上,我们连自己的手指都看不见。
P52-54
“振南‘成功的秘密’在于一种超人的天赋,能够挑选合适的人和合作伙伴,然后充分信任他们。”
——叶林生《华人的窘境》(Ye Lin-Sheng,author of The Chinese Dilemma)
“拿督陈振南写了一部目的是让人去读的回忆录,而不是塞在书架上类似图书夹缝里羞于见人的那种书。他笔下描写的许多我所认识的人的形象都十分真切、鲜明,而且从来没有心胸狭窄的表现。”
——马来西亚人权委员会主席、前检查总长Tan Sri Abu Talib Othman
“拿督陈说:‘商业涉及的是人。’他的回忆录真实地体现了这一名言。银行家与商人,领导者与被领导者,朋友与极少数敌人——他们都在这里出现了。我认识本书的’些人,而他描写得十分贴切。”
——盘谷银行董事长Chatri Sophonpanich
“陈振南是国际象棋赞助人中的特级大师。他还讲述了一个宏大的故事:一个充满冒险、勇气、失败和成功的人生。我的这位亲爱的朋友不仅长寿,而且一直过着一种最充实的生活。读一读他的‘人生准则’,看看他是如何将自己的梦想变为现实的。”
——四次获得美国国际象棋冠军的特级大师Yasser Seirawan
“许多年前,在澳大利亚悉尼,我参观了维多利亚女皇大楼。当时,我还不认识令它风采再现的人——拿督陈振南。我深为振奋,并为一位马来西亚同胞完成了一件被认为不可能完成的大事而感到自豪。在通过社交活动,通过各种官方和私人努力认识并了解了这个不同寻常的人之后,我对他的敬慕得到了确认。他最重要的一点是:从来不拿腔捏调。这本回忆录体现了他说话直截了当的特点,以及他丰富的知识和阅历。”
——贝利塔出版公司总编A. Kadir Jasin(Befita Publishing)
我非常荣幸、非常荣耀地受我30多年的朋友拿督陈振南的邀请,为他的回忆录《永远不要随意假设》写一篇后记。
振南——亲朋好友们都这么称呼他——是个非凡的人。本书讲述了他丰富多彩的人生故事。它叙述了他早年的家庭生活和大萧条期间的挣扎;它描绘了他在开始自己的商业生涯时沿着老马来亚尘土飞扬的道路叫卖鸡的情景;它细致勾画了1942-1945年日本占领期间的生活情形,包括那个阶段的贫困和饥饿、残暴和无望。
接着,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振南改变了节奏。他描写了从农村开始的欢庆活动,因为日本军队在投降后都集中到了城镇。他在英国皇家空军谋到了一份工作,并回忆了19岁那年从英国皇家空军那里获得40元STSD工资支票的情景。他写道:“那是我自1942年以来一直翘首期盼的甜蜜未来的第一天。战争?什么战争!我早就忘了。我从来不往回看。”
我的朋友全面细致地描写了他在商业世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个个脚步,从马来西亚到新加坡,到澳大利亚,然后又到了美国和英国。他、他的家族和许多合伙人一起开发、管理了低成本住宅、公寓楼、写字楼、购物中心和度假村。在澳大利亚,令他蜚声远扬并将永远名垂青史的是位于悉尼的2个杰出项目:维多利亚女皇大楼的修缮和庞大的世界广场(World Square)项目的开发。
振南生活中的其他内容涉及体育和智力世界,表现为他对赛马和国际象棋的兴趣。他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澳大利亚赛马场上的成就如同神话传奇故事。他赢得的3次墨尔本杯是直到最近才有人平的记录。一位赛马作家声称,他与著名驯马师巴特·卡明斯的关系是“20世纪最强大的赛马合伙关系之一”。2001年,他成为第一批进入澳大利亚赛马名人榜的100人之一。正如他在本回忆录中用幽默口吻所描写的那样,“其中有‘发来’、巴特·卡明斯,以及我们另外98匹赛马和人,按这个合适的顺序排列。”至于国际象棋,他在促进这一皇家游戏在马来西亚和全世界的发展方面发挥了领先的作用,包括担任国际棋联副主席一职。
我和振南在澳大利亚、新加坡和美国一起经过商。我们的第一次商业接触是在1/4个世纪之前,涉及的是新加坡的百汇广场购物中心。振南写道,“我感到很骄傲的是(承认这一点,我丝毫不感到羞耻)迈尔公司先调查了我的真实商务情况,然后才第一次走出国门,进入新加坡,虽然后来放弃了。”他提到了我们达成的一项协议,即鉴于当时超出了我的控制范围的情形,我们将不作为一个支柱商家进入百汇广场。后来,他在叙述一笔澳大利亚的商业交易时写道,他对我们有史以来第一次在企业里拥有少数股权所表现出来的对他的信任“将永远铭记心间”。
我对此的反应是,我要把他的话倒过来说:我对他把我们看成是理想合伙人感到骄傲,并将永远铭记他的信任。事实上,能够最好地总结我们彼此之间关系的词语是“相互信任”。
这本回忆录讲述的是一个个人色彩很浓的故事,充满了一个不平凡人生的逸事。它生动地描写了他和朋友们的丰富经历。这是一部很值得一读的回忆录,但还不仅于此。《永远不要随意假设》是一本充满睿智和真知卓见的益智之作。因为拿督陈振南在以下诸方面都是我们所有人的典范:勇气、诚实、谦逊、慷慨和仁慈。
“以8岁到80岁,我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跟任何人下棋,我的座右铭是:先下棋,再说事。”他说。
这位超级棋迷,他在商场中具有棋手一样的敏锐,他下国际象棋时又真有企业家一样的眼光。
他就是本书的主人公陈振南先生。
2006年3月17日,吉隆坡文艺复兴大酒店的大宴会厅,数百宾客从世界各地赶来,共同庆贺陈振南先生的八十寿辰。其中包括陈振南先生特别邀请的中国国际象棋界的一些朋友。
陈振南先生一生节俭,即使拥有亿万财富也做人低调。然而这次八十寿辰却如此盛大隆重。说起来,这和中国国际象棋有一定关系。
陈先生是马来西亚华人,20多年来,他用固定的美元支持马来西来的国际象棋事业。而30多年来,他更是倾力支持中国的国际象棋事业。
早在1974年,陈先生就邀请中国国棋协派观察员到马来西亚参加第一届亚洲国际象棋锦标赛。由于文革尚未结束,中国棋协无法派人出席,但中国大使馆派两名成员出席了。陈先生和中国国际象棋的关系从此展开。
也是在此时,陈先生策划了宏伟的“大龙项目”。大龙项目就是选择亚洲的一个国家(具体来说就是中国)作为领头国,来缩小亚洲与当时耀武扬威的苏联之间——更不用说欧洲与北美这两大国际象棋中心——在国际象棋技术和知识方面的差距。
1978年,在陈先生的努力下,中国成为国际棋联的一员。
此后,由陈先生赞助、举办了多届的北京国际象棋公开赛以及“陈振南杯”特级大师邀请赛:邀请世界上各路高手来华参赛,使得我国棋手有机会向他们学习,与他们切磋。此组织队伍由陈先生的好友,新加坡的热心人士林国安先生率队,带领我国年轻的高水平棋手到欧洲各国巡回交流。
陈先生为中国国际象棋的发展慷慨解囊,但又始终坚持节约的原则,绝不大手大脚。在这些方面充分体现出他的行为准则,他经常教诲我们棋协的朋友,尤其是年轻的棋手,这对我们棋手的成长,特别是良好品行的培养,以及对我的棋协的工作都起到积极的作用。陈先生的为人处世,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自传的第一章中他写道“汉语中有一些表意字代表着商业的睿智,或者说是行为准则,它们就是我以我的‘特别方式’加以应用的有关如何取得成功的教诲。”陈先生列举了一些表意字,逐字谈了自己的认识,如勤、俭、诚、信、认、智及金钱等。
勤、俭、诚、信、认、智,正是他成功的精髓。
陈先生上述的这些表意字其实我们都很熟悉,中国的商人们当然也知道,但为什么真正成功的人总是少数,尤其是像陈先生这样成功的人少之又少?
记得有这么一件事,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一次在我国讲课。讲完课后,一些企业管理人员有些失望,他们问道:“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杰克·韦尔奇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知道和做到这个差距是难以衡量的,而陈先生是做到了。
陈先生每次来北京都和我们商讨中国国际象棋发展的方方面面。他绝不是提出方案、拨出经费就完事,而是和我们棋协的朋友一起讨论很多具体事项,他那认真、仔细的作风,令人惊讶,令人感佩!我就明白他的事业为什么会成功,更明白他把中国国际象棋的事业看成自己的事业!
在陈先生的倡议下,中美两国国际象棋的对抗赛也得以实现,美国是国际象棋大国,同他们交流、切磋,无疑能加速我们水平的提高。
陈先生特别希望我国男棋手的水平迅速提高,为此他提出谁能达到等级分2600分,他就给奖励。
陈先生30多年来从精力到财力对中国国际象棋事业的倾情支持,使我们国际象棋协会一直为有这么一位顾问感到幸运!
陈先生为中国国际象棋所做的贡献在这篇序中无法一一记述。我认为他之所以如此热心于中国国际象棋的发展,着先是中国情结,其次是很清楚中国“那庞大的人口和潜力”。他知道中国是个热爱棋、重视棋的国家。世界上开展最广泛的三项棋,国际象棋、围棋和象棋,有两项发源于中国。中国下棋的历史有数千年,今天的政府和社会都关注棋类事业,中华民族又是智慧的民族,国际象棋是舶来品,在中国的基础较差,但它在世界上影响大。陈先生是位非常有天赋的企业家,他那慧眼,他那见识,使他作出决断绝不仅仅是个人的情感和爱好,他的投入一定会有好的回报。
事实正如陈先生希望的,三十年后的今天,中国已成为一个国际象棋的大国,我们的女棋手已夺得多次世界个人和团体冠军,男棋手正一步步接近世界高峰。中国的国际象棋在亚洲的确起到了龙头作用。陈先生所经营的大龙项目正如他所预期的那样获得成功。
三年前,陈振南先生来到北京,晚餐时得知下一年即2006年,是陈先生的八十大寿,于是我提议陈先生来北京,我们中国国际象棋协会为他祝寿。陈先生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个提议。但事实上,在北京祝寿并不现实,因为他在世界各地有那么多好朋’友,吉隆坡庆典的盛况让我充分感受到这一点。
在吉隆坡,陈振南先生在他的办公室里给我们看了刚出版的他的自传。我跟陈先生说,此书如能出中文版的那更好,于是陈先生和我商讨中文版的有关事项,我向他推荐了中央编译出版社,该出版社有着很强的翻译出版力量。
陈振南先生的中文版自传出版了,我喜欢陈先生的这个书名《永远不要随意假设》。而我想代表我们的中国国际象棋协会说,我们对陈振南先生的付出,永远不能忘记!
本书讲述的是一个马来西亚人的生平故事。他是一个企业家,同时还是一个运动员、作家。他擅长讲故事,他希望,如果自己“能起到什么作用的话”,那就是帮助读者“取得我所取得的成功,避免我所犯下的过错”。
但是,事实上,他起到的作用远远不止这些。他栩栩如生地再现了老马来亚的风貌,勾画了那个世界里的自己。他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以及他的家族“从巨富到赤贫”的历程,生动地再现了二战日本占领期间的历史,并细腻地勾画了他所熟知的一些伟人。
陈振南由一个华人商贩发展成为马来西亚现代企业家的经过,从他的人格和成就角度说,象征着马来西亚在过去的80年里,从一个封建殖民社会发展成为如今的多民族现代化国家的成功历程。
他是一个企业家,同时还是一个运动员、作家。他就是马来西亚现代企业家陈振南。本书讲述了他丰富多彩的人生故事。它叙述了他早年的家庭生活和大萧条期间的挣扎;它描绘了他在开始自己的商业生涯时沿着老马来亚尘土飞扬的道路叫卖鸡的情景;它细致勾画了1942-1945年日本占领期间的生活情形,包括那个阶段的贫困和饥饿、残暴和无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