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学,人生最需要的知识;快乐族,中国最稀缺的人群。
我们为什么不快乐,作为人生的大问题始终深深地困扰着我们,无法摆脱,无法回避。
《我们为什么不快乐》——资深媒体人杨黎光深度探寻,今日国人不快乐的文化根源;时代记录者上下求索,当下百姓难快乐的历史脉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们为什么不快乐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杨黎光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快乐学,人生最需要的知识;快乐族,中国最稀缺的人群。 我们为什么不快乐,作为人生的大问题始终深深地困扰着我们,无法摆脱,无法回避。 《我们为什么不快乐》——资深媒体人杨黎光深度探寻,今日国人不快乐的文化根源;时代记录者上下求索,当下百姓难快乐的历史脉络。 内容推荐 《我们为什么不快乐》: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有“饭疏食饮水”之乐,颜回有“箪食瓢饮”之乐,他们所乐的究竟是什么呢,以至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颜回“不改其乐”?孔颜所乐的不是疏食瓢饮本身,而是一种超越于具体物质享受之上的精神,一种因悟道成仁而发自内心的生命的欣喜。落到实处,便是看似简单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君子之乐。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貌似终于搭上全球化的末班车、一脚迈入市场经济社会的中国人却发现,无论拥有怎样的物质满足,都无法给自己带来真实、持久、发自內心的快乐。这就是弗洛姆所说,一个吃饱喝足的人,一个生理上和生物学上的要求都得到满足的人,竟然仍旧不能获得内心的安宁。这岂非咄咄怪事。究其原因,是因为人们没有“认识自己”,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因而也就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和动能。 有感于此,《我们为什么不快乐》作者杨黎光走入历史与哲学的浩茫烟海,穿梭子过去与现实之间,历时三载,完成此书,企图找出今日中国人不快乐的历史根源,希冀国人重拾快乐的能力。 目录 引子 快乐之“飘瞥难留” 第一章 神是否能够抚慰我们的心——对宗教及其传说的另一种解读 1 人神共居的快乐时光 2 “日光下所行之事,我都以为烦恼” 3 印度王子的哀愁 第二摩 天人合一,占代中国人的快乐玄想——对传统快乐观的裹层观察 1 孔子之“乐以忘忧,庄子之”蓬头跣足。 2 厕中之鼠,仓中之鼠 3 我癫狂,所以我存在 第三章 “生命之夏”的阳光与阴影——西方哲学家的郁闷之叹 1 爱智慧与爱智慧 2 傻子对烤熟斑鸠的思考 3 西绪福斯的闲境与“正午思想” 第四章 权力与财富,引人沉迷的喜剧或悲歌——身处社会秩序中的快乐追求 1 点石成金与英雄末路 2 三个想做皇帝的人 3 在“弯曲的楼梯”尽头 第五章 民以食为天,吃喝的庄严、疯狂与闲情——一个饥饿民族的口腹之乐 1 吃,就是国计民生 2 酒徒与月亮的友情 3 苏东坡的豆粥之乐 4 后革命时代的口腹之乐 第六章 三千年的灵肉纠结——历史与现实双重制约下的男欢女爱 1 远古年代的云情雨意 2 欲仙欲死的道家体验 3 两个中国人的纠纷及两位外国人的争论 4 畸变的情色 5 压抑的闺房 6 李清照们的露浓花瘦 7 肉身解放之后 第七章 瘾品刺激,非常态的快乐幻觉——需要麻醉的人类生活 1 浸泡在酒精中的生命观 2 被鸦片侵蚀的国民精神 3 宁愿让生命化做一缕烟 第八章 中国士人的理想与困境——从民族精英的命运看人文精神的沦落 1 士,一个精英群体的起源与流变 2 最后的贵族 3 独立品格的丧失 4 野蛮的“礼仪” 第九章 权力阴影下的攀升与内斗——作为受害者、帮凶和同谋的士人群体 1 圣人远去,唯佘策士谋臣 2 焚书坑儒,集权专制的第一滴血 3 忠奸之辨,士人的内讧厂 4 文字狱的腥风血雨 第十章 四民之末,徘徊于社会体系边缘的商贾阶层——一个可毁可誉的另类人群 1 先秦名商,“分庭抗礼”的尝试与失败 2 暴发户的变态人格 3 官商勾结的盐贩子 4 实业救国,短暂的黄金时代 5 一代商人群体的覆亡 6 从消灭资产阶级到富豪情结 第十一章 被动地长大成人——中国人的生长环境与快乐的社会性 1 少年孔子,一个文化导师的青春期 2 缺乏父爱的新文化先驱们 3 “快乐学”:最需要的人生学问 试读章节 这是一种奇异的感觉。当我坐在温度宜人的空调房里,就着由天然木材与化学材料合成的书桌,面对电脑思索、写作的时候,总会禁不住遥想起刀耕火种时代的原始先民。 那时,人类刚刚睁开蒙昧的眼睛,开始满腹疑惑地打量这个世界。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天地之间时而阳光明媚,时而月色朦胧;为什么头上的天空时而万里无云,时而电闪雷鸣;为什么脚下的大地此处山川,彼处河流;为什么树会开花,花会结果;为什么孩子要出生,老人要死去;生从哪里来,死到哪里去…… 有了思维,也就有了问题。数不清的问题,让人类应接不暇,痛苦不堪。向天上射出一支由石头打磨或青铜铸就的箭镞,太阳纹丝不动,月亮也纹丝不动,或许,还会引来滚滚乌云,继而是电闪雷鸣,风雨交加;步入广袤的山林,稍不留意就会忘了归路,即使不饥困而死,也会被群兽所伤;看似平静的河流,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波浪滔天,冲塌堤岸,把大地变成汪洋,使刚出生的孩子、健壮的青年和德高望重的老人一起葬身鱼腹……可以想象,雷电的每一次闪烁、每一声轰鸣都会使早期人类心生恐惧;山林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棵树木都会让他们心存敬畏;河流中的每一注激流、每一朵浪花都会让他们惶惑不安。 这时,早期人类所掌握的那点可怜的生活经验已经远远无济于事,种种无法控制的自然现象刺激着他们的思维。他们不得不在惊恐、困惑中冥思苦想。 现在,我们不知道人类用了多少时间,耗费了多少脑力才获得了“神”这个概念。无论是我们创造了“神”,还是“神”创造了我们,这概念的出现无疑是人类文明史上里程碑式的伟大事件。我国早期文字典籍《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神”字的:“天神,引出万物者也。”由此,人类终于找到了世间万物存在、变化的依据,终于能够据此解释那变幻莫测的种种奇异现象了! 有了神才产生了宗教。恩格斯曾以印欧民族宗教的起源——《吠陀经》为例,解释原始宗教的发展过程:吠陀中的神大都是自然现象的化身,如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草木等。也就是我们今天仍然熟知的太阳神(日神)、月神、雷神、山神…… 有了神才产生了艺术。无论是早期舞蹈、音乐还是绘画,都是人类敬献给神灵的礼物。 有了神才产生了科学。现代德国神学家布尔德曼在他的《耶稣基督与神话学》中写道:“神话常常被说成是一种前科学,它旨在把各种现象和偶然事件的产生归纳于超自然的原因,例如,以神祗或恶魔来解释各种奇特和令人惊恐的事件和现象。” 有了神才产生了伦理道德。人类学者认为,原始宗教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行为准则,使他们在行为中受到道德的约束。在没有法律或法律不健全的社会,起到了维持社会秩序的作用。 总之,因“神”而产生的宗教使人类第一次沐浴在智慧的阳光里。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蒙昧时代的低级阶段初期,人类依靠植物果实之类生活,他们的头脑很简单,不能对比较复杂的问题进行抽象的思维,因而还不可能产生宗教观念,也不可能有什么宗教信仰活动。因此,有学者认为,宗教是在人类认识世界的漫长过程中,随着人类思维能力逐步提高而产生的。宗教的产生和发展,说明人类从最初不能抽象地思考比较复杂的问题,发展到能够抽象地思考比较复杂的问题,这标志着人类的思维能力提高到了一定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否具备宗教观念,几乎是非人与现代意义上的有抽象思维能力的人之间的一种界线。 、 尽管许多有关神的概念已不被现代人所普遍接受,但是,“神”及宗教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却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在相当漫长的岁月里,在人类饱受苦难煎熬的历史长河中,它作为一种终极寄托,始终在抚慰着我们的心灵。 一切宗教都是苦难的宗教,一切宗教都是喜乐的宗教。数量众多的宗教典籍,几乎涵盖了人类对快乐的所有渴望、思索与想象。 1 人神共居的快乐时光 虽然,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对快乐的理解和探寻也是丰富多样的。但是,由于人类有着共同的历史,由于人类在各个历史阶段的生活状况大体相近,由于人类对快乐元素有着普遍认同,也就使我们有可能找到快乐共识。这种共识,最初即反映在宗教经典里。 人生天地间。然而,天空是那样高远无尽,大地是那样苍茫辽阔,相比之下,人却是那样渺小、脆弱。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也就产生了无助的孤独感。这时,他们只能凭借对“神”的想象解释世间万象,只有依靠对“神”的膜拜来反抗生存的恐惧与孤独。在早期人类看来,置身于神的怀抱肯定是快乐的。 人的快乐来源于神的恩赐,人的苦难来源于神的惩罚。《旧约·创世记》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快乐与苦难的故事。 即使是在今天,《创世记》所表现出的那种超乎寻常的想象力仍然让人惊叹不已。每当我将它捧在手里,用心灵去捕捉这来自古代的智慧之光的时候,总是禁不住对我们人类的先哲产生一种由衷的敬意。它是创造之书,是生命之书,是苦难之书,是快乐之书,是道德之书……同时,它又是一部非常浪漫的文学作品。从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哲学家、作家、艺术家、诗人从这里获得灵感,创作出千古流芳的传世名作,因此,在西方学术理论中,又把创世记的故事称作元思想或元故事,它是能够孕育思想的思想,能够衍生故事的故事。 《创世记》可以引申出许多思想,在此我们只关注快乐与苦难;《创世记》已经衍生出许多作品,在此我们只解读它的原作与弥尔顿的叙事长诗《失乐园》。 上帝创造宇宙的时候是快乐的,上帝创造人类之初也是快乐的。他的快乐来源干那种开天辟地的成就感,来源于对自己这种造物行为的自我满足甚至陶醉,来源于身边众多精灵的齐声赞颂。 P2-4 序言 我们为什么不快乐? 由于记者和作家的职业生涯,我长期接触大量不同职业的人群,在采访中我有一个深刻的印象:人们对你倾诉的,大部分都是不快乐的经历和感受。 几年前,我在网上看到一份资料:美国的一家机构搞了一项世界各民族快乐指标研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二十二个国家总共两万多人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表明:美国46%的人认为自己是快乐的,英国36%,印度37%,而中国,只有9%的人认为自己是快乐的。反过来说,十个中国人中就有九个认为自己不快乐。这个统计数据准确吗?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感到不快乐? 环顾四周,确实觉得周围阴郁沉闷的人越来越多,机械僵化的人越来越多,狭隘计较的人也越来越多,大庭广众之下挂着一副快乐的面具、而实则不快乐的人也越来越多。少年不快乐,成人也不快乐;没钱的时候不快乐,有钱了也没有快乐;当不上官的不快乐,升了官的仍然不快乐。快乐,变成了大多数人很难求得的一个人生感受。生活中,很少有真正开开心心地从心底感到快乐的人。 为什么?为什么我们活得如此的不快乐? 什么是快乐?无论中西,对“快乐”的词义解释都是相同的——它只不过是一种短暂的欢愉。钱锺书老先生在他那篇著名的《论快乐》里,用了这样一个感觉化的词语:“飘瞥难留”。因此,在人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里,我们并不快乐。钱锺书说:“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几分钟或者几天的快乐赚我们活了一世,忍受着许多痛苦。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 我们为什么不快乐? 我们终日为工作忙碌,为生计奔波,在人生的旅程上行色匆匆。许多人,许多时候,甚至无暇顾及这个问题。但是,快乐与不快乐的困扰却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生命当中的。从我们哭着喊着脱离母体、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对快乐的追寻,对痛苦的拒斥。 许多年前,鲁迅在他那篇著名的《立论》里曾经讲述过一个意蕴深长的故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 在这么一个小故事里,几乎包含了人生中的全部喜怒哀乐。首先,我们看到了人类对生命的喜悦与珍爱——“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其次,我们又看到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发财”、“做官”,尽管这种表述是非常世俗化的,却真实地反映了贫穷困苦、多灾多难的中国人对生活的朴素理解:富贵的人与困苦的人比较起来,总会少一些忧愁,多一些快乐;随后,我们又看到了那个人类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也就是鲁迅所说的“必然”。这个“必然”本身既是人类的终极痛苦,同时也是其它种种痛苦的根源。 在这个故事里,无论“说要死的必然”,还是“说富贵的许谎”都触及到了生命的真相:人,从一出生便开始了对快乐的追求,快乐未必可得,而死亡的必然却已经早早地在远处等着了。 无论如何,人的一生,终将会在哀乐中落幕。这是生活的必然,也是生命的本质。 我们为什么不快乐? 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千差万别,有人富贵,有人困苦,有人先富贵后困苦,有人先困苦后富贵,还有人沉浮不定,一生历尽坎坷。与此相应的,每个人对快乐的体验、对快乐的理解,以及对快乐与不快乐根由的探寻都是丰富多样的。但是,人们对快乐的追求却是共同的。利用一家中文网站的搜索引擎,我得到了下面一组数字,或可由此看出人们对快乐的关注和迷茫。 先在网上搜索:什么是快乐?查到了570万个网页链接;再在网上搜索:我们不快乐,得到了1990万个网页链接;进一步将这个问题个人化,又在网上搜索:我不快乐,结果竟得到了2290万个网页链接;最后在网上搜索:我们为什么不快乐?相关的网页链接也达到了633万。 我们的神经是如此的敏感,除了人生的根本性烦恼之外,生活中的任何一个细节感受都可能引起我们的不快,进而放大成烦恼。 我们的神经又是如此的愚钝,既缺少追求快乐的智慧,又对身边的快乐缺少观察与感悟。 人类普遍存在的感受性错误是:快乐是自然的,应得的,因此是不易觉察的;烦恼是意外的,令人讨厌的,因此是使人敏感的。 我们为什么不快乐,作为人生的大问题始终深深地困扰着我们,无法摆脱,无法回避。 同时,快乐,还是不快乐,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刻面对,而且必须尝试解答的。尽管我们对快乐或不快乐的感受与理解是如此的繁复纷纭,甚至歧义丛生,但是,通过探寻、求索,我们总能找到一些为人类所公认的快乐元素、快乐方法。事实上,这本书的写作目的之一,便是为我们大家寻找“快乐共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