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满园春色关不住--童双春滑稽艺术人生(附光盘)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童双春//王月华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满园春色关不住--童双春滑稽艺术人生》是全面梳理记录“海派”滑稽戏名家童双春艺术生涯的著作。由童双春和王月华合著。全书分十四个章节,从童双春的成长经历、演出经验、表演艺术特点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

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副研究员蒋慧明为该书作序。

内容推荐

《满园春色关不住--童双春滑稽艺术人生》讲述了童双春先生是如何从一个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学徒成长为一代滑稽戏大师。该书由童双春先生口述,王月华女士整理,是目前为止最全面最权威的童双春先生的传记。

目录

献给童双春

童老师的两个春天

“多快好省”童双春

童双春老师印象记

第一章 从艺六十封箱蛇年

第二章 坎坷少年爱上滑稽

第三章 不负师恩小荷露尖

第四章 青春多彩挚情深诚

第五章 灾难降临十年蹉跎

第六章 重建剧团再登舞台

第七章 瘦胖拍档呈现辉煌

第八章 深入生活佳作频现

第九章 “说学做唱”继承创新

第十章 赴香港、美国演滑稽

第十一章 梦牵魂绕老骥新曲

第十二章 学馆育人桃李争艳

第十三章 晚年欢笑心存愿望

第十四章 绵绵不尽思念亲人

后记

试读章节

吃有最爱

为了身体健康,我已养成了喝茶的习惯。因为我一直有些便秘,当我知道多喝茶有好处时,就努力让自己多喝茶。上午空下来之后,我就会泡一杯茶,然后边看报边喝茶,我不习惯喝浓茶,一般一杯茶泡了之后就从早喝到晚。

吃东西我是很随便的,不挑食,也不忌口,更不讲究。咸菜泡饭吃得津津有味,大鱼大肉也不过如此。随着年龄增长,我注意多吃一些蔬菜,荤菜的比例适当减少。年轻时我就几乎烟酒不沾,以前工作很忙,常常要熬夜,试着抽过一个礼拜的烟,因为上眼皮与下眼皮要打架了,我想用烟熏熏眼睛,结果没有用,所以干脆不抽了。现在听说喝点黄酒有利于活血,所以家里有菜时我就稍微喝点。我女儿知道后说:“红酒比黄酒更有利于活血和助睡眠。”她买了许多红酒供我喝,还没喝完又买来了。一片孝顺之心,令我深感温馨。

虽说对吃没什么特别要求,我也有最爱吃的两样东西——蚕豆和米醋。我喜欢吃豆,蚕豆从上市开始一直吃到落市,而且每天要吃一大碗。我还喜欢吃醋。在外面吃饭,我都会要一碟醋,吃青菜也要蘸醋,吃什么都喜欢蘸醋。或许只是我的一种生活习惯,可恰恰这些食品都有利于健康。我一年只吃一次鸡肉,那还是在大年三十的晚上;甲鱼不会杀,更谈不上吃。保健品推销员送来的资料,我一字不看,随手一扔……

专业球迷

给我冠以“专业球迷”不为过,我看球可不只是看个热闹。我年轻时曾是蜜蜂足球队的一员猛将,从上世纪50年代踢到60年代,踢的是马尔蒂尼的位置(后卫)。我说,足球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在我心中足球与滑稽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足球总是能带给人们澎湃的激情、内心的喜悦和无限的思考。

因为有过在绿茵场上踢足球的经历,我属于理智型的球迷。在前几年观看欧锦赛时,我认为平稳坚忍的意大利和团结拼搏的法国队,确实为球迷献上了一场好戏,也算过瘾。毕竟,法国队的中场核心齐丹也是我所认为的最具领导气质、脚上功夫最好的球员。这届欧洲杯不亚于世界杯,我们认识到了欧洲足球的强大,作为球迷也大饱眼福。欧洲球员整体素质好,服从裁判,不到比赛结束始终拼抢积极。教练布阵的科学性强,使球员各司其职、配合严谨。这样比赛更扣人心弦了。

很多人不喜欢看点球大战,其实这是一种艺术享受,对技术、心理、进球瞬间的全面享受。罚点球的时候,球员和门将心跳加速,球迷的心都被提到嗓子眼了……我认为,点球大战是球迷最想看,也是最刺激的场景。而我老伴却经常叮嘱我:“侬勿要太激动!”

球如滑稽  我对于国外的赛事如此关注,对国内联赛自然也不会错过。虽然说看过欧洲杯如此精彩的赛事之后,感觉国内联赛拼抢不够,球员作风也不严谨,但毕竟“癞痢头儿子自家好”。尽管国内球员技术不领先,拼抢又不过硬,但球迷就只要看他们兢兢业业地作战,也就不会放弃长久的期待。不过希望中国球员多学习别人的意识、技术,多积累经验。希望到时能给球迷带来惊喜。

谈起我过去在蜜蜂足球队的经历,我就喜笑颜开。我笑称从上世纪50年代便开始“叱咤绿茵场”,直到“文革”后才宣布“挂靴”。我退休后还是文艺明星足球队的成员,曾随队去各地比赛表演,不过那只是“摆摆花腔”了。只求锻炼身体,用足球让自己心情开朗,能为滑稽戏迷们多奉上一些可开怀畅笑的作品。

足球就像滑稽戏,需要有天赋,要讲究技术、艺术,要靠平时的千锤百炼。确实,演戏靠导演安排,踢球靠教练规划。导演演员配合默契,戏便精彩;教练意图球员领会,球便好看。我还认为,滑稽戏和足球都是让人放松、娱乐的,最希望看中国足球像看滑稽戏一样让人忘却烦恼、眉开眼笑。

滑稽是球

曾经也活跃在绿茵场上的我,前些年,每当遇上欧锦赛和世界杯,自己总要看电视转播,由于时差,看完转播已经很晚了,睡觉就打折扣了。有一次我熬夜看欧锦赛,看了将近一个月,人都瘦了一圈。接着世界杯又开始了,我还是要看的。

对足球喜爱,我对年轻演员更喜爱。滑稽也是球,需要一代代人传下去。现在的滑稽表演与姚、周为代表的这一代相比,多的是做作,缺少的是幽默、睿智,总让人感觉不舒服。我们这代演员的功底,不及老一辈的深,生活面没他们广,笑料没他们幽默,艺术技巧没有他们掌握得多,所以需要好好地提高,才能与他们相提并论。

P122-124

序言

童双春老师印象记

蒋慧明

小时候,每年暑假,父母都会带我们回上海探亲,虽然只是借住在亲戚家的亭子间,但无疑那是一年中最盼望和欢乐的几天。儿时的上海印象多半都是南京路的繁华,城隍庙的热闹,还有便是蛋筒冰淇淋、五香蚕豆、奶油话梅、大大泡泡糖等各种各样好吃的零食;而父母的脸上则带着笑意,成天用上海话滔滔不绝地“讲闲话”。

上海,是我的父母出生成长的地方,但一别半个多世纪,如今,“乡音无改鬓毛衰”,他们与这座城市的联系,只剩下脱口而出的上海话,以及电视里百看不厌的独脚戏、上海说唱、苏州评弹以及沪剧、越剧了。所以,当有人问起我何以会对这些地方戏曲曲艺形式如此钟爱,答案自然是来自父母的影响。也因此,每回在现场看这些演出时,总想着若是爸妈也在旁边该多开心啊!

与童双春老师初次见面,是应王其康院长之邀参加“纪念姚慕双周柏春滑稽艺术研讨会”。那天,沪上文化界人士济济一堂,座中皆为久仰大名的诸多前辈,童老师就端坐对面。忍不住拍照片发短信传给爸妈,好让他们也第一时间感受到我的兴奋与激动。

研讨会后不久,收到了童老师和周伟儿老师的稿件。我把稿子录成电子版转给了熟识的《曲艺》杂志编辑。文章发表后不久,又收到童老师的来信。由于我的失误加上后期编校的原因,文中出现了两处别字,但童老师在信中却首先自责可能是手稿的字迹潦草,反倒令我羞愧难当。反复拜读童老师这篇回忆姚、周的文章,朴实深情的文字中,处处流露出对恩师的缅怀,对艺术的执著,和对继承与创新关系的独到见解,心中更添敬慕。

此后又有数次见面的机会,与童老师相谈甚欢。聊起南北曲艺交流的情况,几十年前的往事,童老师仍记忆犹新,为我的研究提供了许多难得的第一手素材;而提及当前上海独脚戏和滑稽戏的现状,更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作为承前启后的一代名家,童老师发自内心的忧虑与遗感,令人动容。

童老师的艺术成就早有公论,自然无需我多言。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谦逊低调,处处与人为善。去年,在上海曲协录制老艺术家口述史,访谈结束后一起去吃午饭。过马路时等红灯,一骑车的中年男子认出了童老师,主动停下来问好,显然是一位喜爱滑稽艺术的热心观众。童老师热情地与之交谈,亲切随和,一如邻家老伯,丝毫没有半点所谓名人的架子。寒暄之后,童老师一直目送人家骑车远去,这才颤颤巍巍地走过斑马线。此情此景,与时下那些动辄前呼后拥不可一世的明星大腕的做派,反差何其之大。

还有一件小事。聚会席问,童老师执意要将自己面前的那份生煎馒头留给我,只因聊天时,我曾无意中提到怀孕时就想吃正宗的上海生煎,但在北京却遍寻不着。本是一句闲聊,谁承想童老师却认了真,老人家的细心体贴,每每念及,总是感动不已。

因为职业的缘故,我能有机会与自己敬仰的艺术家结识,何其幸也。更何况,童双春老师也是我父母十分喜爱的艺术家呀。作为晚辈,惟愿能够从中汲取更多为人为艺的养分;而作为上海人的后代,也愿借童老师的艺术给年事已高的父母送去更多慰藉。

最后,衷心祝愿童老师健康长寿,笑口常开!

(本文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副研究员)

后记

原先我只知道童双春是姚、周双字辈学生之一,是滑稽界德艺双馨的名人。但是在与年已八旬的童双春接触后,我感到他还是个忠厚的长者,而且至今做事认认真真。有一次,我去采访童双春,上海电视台的同行们也在采访他。就在我们采访他时,忽然听到隔壁房间有响声,原来患重病的童师母脚力不济,如厕时摔倒在地上。想不到几个月后她就独去天国了。然而就在丧失相濡以沫的爱人之时,他还是积极配合我的采访。

童双春为人真诚,他对我说,如果要写我,那不可不写李青先生,他不仅德艺双馨,为人仗义,而且与我亲如手足几十年。在艺术上搭档了三十年,现就住我楼下。当遇到李青时,豪爽的李青快人快语,说他俩年轻时就相约“生同舞台,死同坟台”。他也给我提供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滑稽界趣事,回顾了与姚、周的师生情,与童双春的兄弟情。在此之后,我又结识了著名滑稽编剧徐维新老师和周柏春的爱女周伟儿女士。他们对姚、周情况的介绍和对童双春的评价,使我拓展了思路、增加了对童双春的了解。为了使叙述方便,此书也由第三人称的访问记改为童双春先生的回忆,其中得到谢建中先生的帮助,相信这样的改动,读者读来会更亲切些。

长达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在此期间王其康先生默默奉献,对本书的谋篇布局提出了许多中肯意见。还有秦绿枝先生作序,叶惠贤、葛明铭、蒋慧明先生撰文,使全书内容更加丰富厚实。

本书得到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文艺人才专项基金的资助。对本书的出版,上海文化出版社和沪港国际咨询集团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对为此书做出过努力和帮助的人士,在此一并表示最最诚挚的感谢!

王月华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2:3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