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六十余年的家事;点点滴滴连着国事家事天下事!
一支无人知晓的志愿军家属队;浸透了人间的亲情和友情!
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即将迎来60周年的纪念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前线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通过图书和电影广为传颂,但是,当年在后方还有一支默默支援前线的志愿军家属队,却从来不为人们知晓。《家事连绵也峥嵘》首次揭秘了志愿军家属队里感人的故事,让人们对抗美援朝历史有了更为全面和立体的了解。本书作者彭蜀湘是志愿军的后代。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家事连绵也峥嵘--我的母亲和志愿军家属队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彭蜀湘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尘封六十余年的家事;点点滴滴连着国事家事天下事! 一支无人知晓的志愿军家属队;浸透了人间的亲情和友情! 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即将迎来60周年的纪念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前线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通过图书和电影广为传颂,但是,当年在后方还有一支默默支援前线的志愿军家属队,却从来不为人们知晓。《家事连绵也峥嵘》首次揭秘了志愿军家属队里感人的故事,让人们对抗美援朝历史有了更为全面和立体的了解。本书作者彭蜀湘是志愿军的后代。 内容推荐 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即将迎来60周年的纪念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前线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通过图书和电影广为传颂,但是,当年在后方还有一支默默支援前线的志愿军家属队,却从来不为人们知晓。《家事连绵也峥嵘》首次揭秘了志愿军家属队里感人的故事,让人们对抗美援朝历史有了更为全面和立体的了解。 抗美援朝家属队是一个由妇女和儿童组成的一千多人的大集体,他们是首批入朝参战的志愿军汽车团官兵的妻子和子女。本书作者彭蜀湘是志愿军的后代,父亲是一名车技高超的汽车兵,母亲是一位贤慧善良的军人家属,作者对父母所经历的峥嵘岁月充满了景仰,她以朴实真切的文字,重点讲述了母亲在志愿军家属队里是如何学习和生活的,并以父母的相爱相知为主线,记录了一个普通人家从战乱年代到新中国成立后所经历的风风雨雨。该书不仅首次揭秘了志愿军家属队,而且也讲述了志愿军在抗美援朝结束后集体转业开垦北大荒的鲜为人知的故事。 《家事连绵也峥嵘》虽然讲述的是家事,却点点滴滴无不联结着国事、天下事,在绵细的家事叙述中渗透了人性的温暖和亲情的温馨,是一部以真实细节吸引人、以人间至情感动人的纪实文学作品。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边家的女儿挑大梁 第二章 嫁给国民党汽车兵 第三章 随军 第四章 驻在九龙坡的日子 第五章 国内后方有了一个抗美援朝家属队 第六章 享受战士待遇的学生 第七章 朝鲜来信了 第八章 迁徙 第九章 落户在乡村的“外星人” 第十章 外婆来陈村 第十一章 安东探亲 第十二章 聚散终有时 第十三章 十万官兵转业北大荒 第十四章 在富饶的北大荒度过饥荒年代 第十五章 走出北大荒 后记 试读章节 1949年初,妈妈已经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大姑娘了。她身高一米六七,光洁端庄的面庞上均匀分布着无可挑剔的五官:大眼睛、双眼皮、高鼻梁、微笑时微微开启的双唇中露出一排整齐洁白的牙齿。用美术专业的术语描述妈妈的形象可说是—标准的三庭五眼,绝对达标的美人。虽然按当今流行的审美标准,妈妈当时的身材略微有点胖,但延边盘扣的贴身粗布素花衣裳穿在妈妈身上,匀称得体、朴素大方,一看就是一个本分的城市大姑娘。 我的爸爸彭玉斌是湖南宁乡双江口人。家中有兄弟六个,爸爸排行老三。十六岁那年,正是国内战乱时期,国民党部队到处征兵抓“壮丁”,凡是家中有符合条件的适龄男丁都有可能被抓去当兵。我的爷爷为了让儿子们不被抓“壮丁”,无奈之下想出了一个分家的办法:他很快给老大老二娶了妻,让他们从家里分出去独立门户过日子;老三老四因为未成年不宜成家,爷爷叫他们出外去自谋生路,能保命就行;老五老六年龄还小,就留在家里跟着爷爷奶奶过日子,不分出去。这么一来,家里的六个儿子就都不符合当壮丁的条件了。 一个十多岁的男孩子,在外面找个活干打打工还是可以活命的。所以爸爸和他的弟弟老四分家后,便走出家门,各奔东西四处闯荡去了。 不料,爸爸在离家外出后没几日,路上就遇到了国民党的招兵部队,他们不由分说就将爸爸抓起来押上了车,和另外十几个被抓来的“壮丁”一起不知道要被送往什么地方。 汽车路过一个乡村时天色暗了下来,一行人便停车借宿在老乡家中。躺下后的爸爸听到押车的士兵在聊天:“前方死了好多人,人手不够了,这帮新兵连枪都没摸过,上去能顶用吗?”昕到这里爸爸吓了一跳,原来我们是要被送往前方去当炮灰挨枪子呵!这可使不得,老父亲就是为了不让我们兄弟去挨枪子才让我们走出家门的,我决不能就这么糊里糊涂去送死!若是这样被打死了,都不知道是被谁打死的,也不知道是为了谁而死,更不知道是为了什么而死!“反正是死,干脆就找机会逃跑吧。”爸爸这么想着,就开始细细地观察屋子内外及周边的环境来。这套茅屋是南北朝向,居中有着双扇大门的朝南的厅堂叫堂屋,堂屋的东西两侧是睡房,挨着堂屋北面的一间是灶屋,灶屋北墙东头的小门通向屋后,屋后的偏房东头是厕所,湖南话叫茅房,茅房连着西头的猪圈,猪圈和茅房的粪便池是相通的,粪便池修得较大,有一人多深。南方农村许多人家的房子都是这种布局,爸爸对这种房子的结构再了解不过了。爸爸开始设想逃跑的方案:朝南的大门挨着马路较近,哨兵对大门盯得自然最紧。如果走后门,屋后是一片空旷的田地,没有藏身之地,是不便逃脱的。怎么才能逃跑成功呢?整个晚上爸爸翻来覆去睡不着,也没想出个好办法来。 天亮之前的凌晨四点多钟,爸爸想上茅房方便了,他起身向后门走去,看守的哨兵警觉地问道:“上哪去?”“去茅房拉屎。”爸爸一边答道,一边走进了茅房。哨兵等了一会不见爸爸出来,就又坐回门口打起盹来。爸爸方便完后起身走出茅房,当他看到哨兵睡着了的那一瞬间,爸爸突然想到:这可是个逃跑的好机会呀!爸爸这么想着,下意识地往后退了几步,真想转过身去拔腿就跑!但他望着哨兵抱在手里的长枪,却迟疑起来,心想,一旦哨兵醒来了,那枪里射出的子弹肯定会从后背穿过前胸的,是跑还是不跑呢?爸爸犹豫着,他不甘心就这么返回到屋子里面去,回去了就跑不成了。他这么想着,犹豫着,就又缩回到了茅房里。这时,那位打瞌睡的哨兵醒来了,他一看周边什么动静也没有,想起刚才爸爸上茅房的事,就朝茅房走来,爸爸听到了脚步声,一着急,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顺着茅坑跳进了粪便池里!哨兵进到茅房内没有见到爸爸的人影,就返回屋里查看,还是不见人,这才意识到人已跑了。于是,他把屋里所有的人都叫醒,对屋里屋外前前后后进行搜查。这时的爸爸正躲在茅坑底下的粪便池里,齐脖子深的粪尿熏得人透不过气来,粪池里的蛆虫在慢慢地顺着脖子往上爬,都快爬到脸上了,也不敢抬手去扒拉掉,他屏住呼吸在粪便池里面站着,心“咚咚”直跳,害怕极了。直等到上面的脚步声渐渐远去,天色已亮,他才试着爬了上来,他从后门进入灶屋,顺着木梯子爬上了阁楼板,在阁楼的柴草堆中躲了起来。在柴草堆中待了大约两个小时,直到听不见外面有什么动静了,他判断士兵们已走远了,这才钻出了草堆。 这家的主人是个老伯,当爸爸从粪便池爬出来钻入草堆时,老伯就明白了爸爸没有跑远,而是躲在自己家中。老伯一家都是善良的好人,他们决定再帮一把这个逃过一劫的年轻人。他们烧了热水给爸爸冲洗身子,还送给他一套衣服。老伯说:“我的儿子也被抓壮丁了,你在这里待久了也不安全,但外面兵荒马乱的,你就这样出去也还有可能被抓。听说国民党抓壮丁不要有残疾的,要不然你就装残疾怎么样?”老伯的一席话,给了爸爸启发,他觉得这是一个好办法,于是就和老伯商议了一通,一致认为装哑最可行,既不影响走路,又不影响干活谋生,不说话别人也弄不清你到底是哪里人。老伯走到灶前,抓起一把柴灰往爸爸脸上抹了一把,说道:“从现在起你就不要再说话了。”于是爸爸就装成了哑巴。爸爸千恩万谢地告别了老伯一家,踏上了流离失所的求生路。P17-19 序言 举世瞩目的抗美援朝战争停战已近六十年了,我的妈妈边玉珍已是年过八旬的老人。她曾经有过一段伴随着抗美援朝战争鲜为人知的特殊经历。我从小就听妈妈说呀说,说她的那些陈年旧事,一打开话匣子就收不住,没个完。因为那些往事在她的人生中烙下的印记太深太深了。 妈妈二十岁时嫁给了我的爸爸,结婚后的妈妈跟随爸爸过起了随军生活。在妈妈的生命旅程中,不同的历史阶段,给予了她不同的生活经历。 抗美援朝期间,妈妈虽然没有投身战场,但她经历过生离死别的惊惧和揪心;她虽没有参过军,但她有过五年战士般的生活和待遇。 1950年,爸爸所在的部队奉命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妈妈成了志愿军在国内后方组成的抗美援朝家属队的一员。家属队从1950年组建至1955年解散,历时五年。 抗美援朝家属队是一个由妇女和儿童组成的一千多人的大家庭,他们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担任运输任务的汽车团的志愿军的妻子和子女。在汽车团的官兵被召唤出征后,他们被集中在一起,由部队专门派人对其进行组织管理,还成立了志愿军妇校。从那个时候起,这些志愿军的妻子们改变了他们原来的生活方式和节奏,开始享受部队战士的同等待遇。她们又像军校的学生,每天集中在一起吃大锅饭,白天上政治和文化课,课后还要写作业,一天到晚忙不停。根据家属们不同的文化程度,妇校分有不同的年级班组,文化教员们还专门编选了按初小、高小,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不同年级适用的教材。他们每天清晨在军号声中醒来,晚上当军号吹响后必须熄灯睡觉。大人上课时,孩子们由各班轮流安排学员照看。在这个特殊的群体中,年龄有大有小,出身各不相同,性格各异,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期待——妻子们盼望在朝鲜战场上的爱人能平安归来!孩子们盼望能早日见到父亲!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朝鲜板门店签订,历时二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了。朝鲜停战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分批分年陆续返回祖国。 我的爸爸活着平安地回来了。爸爸是幸存者!我的妈妈是幸运的,我的姐姐(包括后来才有的我和妹妹)是幸运儿。妈妈转忧为喜!但是,那些把热血洒在了朝鲜国土,为这场战争付出了生命代价的烈士们却再也回不来了。他们的妻子儿女在经历了焦虑、期盼和痛哭之后,总算走完了生命旅程的这一站。接下来的漫漫人生路需要他们化解悲痛继续走下去,党和政府给予了他们关怀和安置,他们将各自走向新生活…… 后记 我写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电脑操作系统中的“系统工具”给电脑中的文件进行“碎片整理”。妈妈记忆中的事情就像是储存在电脑中的一个一个的文件,时间久了便无序地存放在记忆中。我一点一点地将那些“碎片”从妈妈的“记忆库”中调出,慢慢地转存到了我记忆的“文件夹”中,再将其进行整理罗列,便成就了这本书。 书中有的故事以及发生的时间、地点等细节也得益于我现在身体和记忆尚好的舅舅回忆提供。还有,爸爸的那些历险故事,因为小时候常听他提起,又是那么精彩,那么惊险,所以令我记忆特别深刻,写起来也特别顺畅。遗憾的是,四年前爸爸去世了,关于他的更多的故事已经无法再去挖掘,我只能责怪自己动笔太晚了。 在我着手写这本书之初,妈妈并不理解。她问我:为什么要把自己家的私事公布于世呢?我说,这不光是自家的私事,抗美援朝是全中国人民的大事,是牵扯到世界上多个国家和许多人的大事。一个平凡的志愿军家庭的故事书写了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不平凡的神奇佳话,反映的是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的大背景。其实,家庭的小事点点滴滴都连着国家的大事。“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回想起爸爸妈妈的连绵岁月,不也是一片峥嵘吗? 抗美援朝这段生活是爸爸妈妈人生的一个亮点,那是值得回味的人生经历。把爸爸妈妈的这段不平凡的经历写下来,是完成了我的一个心愿,也给家人和后代留下了一份念想。同时,我想通过这些有关抗美援朝的故事,能让世人更多地了解抗美援朝。那也将是对志愿军英雄们的一种告慰——人们不应该忘记那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了的和幸存下来的无名英雄们。那些为抗美援朝做出过贡献和牺牲的人以及他们的家庭也应得到社会的尊重。 在开始动笔写这本书之初,我查找到并走访了那个叫陈村的小村庄。 那是在2010年元旦期间,我邀请来北京探望母亲的姐姐一起去寻访陈村。现在的交通太方便太发达了,根据妈妈的描述,我们没有费多少劲就找到了我们要找的地方。进了村,我们见到上了年纪的老人便向他们打听关于抗美援朝家属队的事。村民们都很热情,其中一位姓忽的大爷,带着我们在村子里转了一圈,还把我们领到了他的侄子忽黄毛家。忽黄毛是当年同抗美援朝家属接触最多的一个人,就是我书中提到的那个爱跳青年舞的青年小伙子“黄毛”。忽黄毛如今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但是身体非常健康,他对抗美援朝家属队的事记忆深刻,还能说出许多人的名字。抗美援朝家属队在陈村的那几年,也是带给他生活快乐的几年,他因此增长了见识,有了与外乡人交往和交流的经历,他学会并迷上了跳青年舞。别看他都七十多岁了,当我们问及他还记不记得跳当年的青年舞时,他居然溜溜地跳了起来,也让我们大开了眼界。虽然那是我的姐姐小时候跟着大人们跳过的舞,但那时她太小了,一点都记不得了。 当我将用相机拍下的活动影像带回家放给妈妈看时,妈妈感到很亲切,她夸奖黄毛的舞跳得不逊当年。 忽老伯还带我们走访了几个当年接纳安置过抗美援朝家属的家庭。只是事过六十年,那些人家当年的户主们都已过世了,他们的后代只是听他们的前辈们说过有关抗美援朝家属队的往事,具体的事情就知之甚少了。 妈妈对陈村存有一份非常的感激之情。在抗美援朝的特殊年代里,是陈村的这方土地和乡亲安置和帮助了汽车团的家属和孩子们。感谢这里的村民无私无偿地接纳和帮助,让上千名志愿军家属顺利度过了那些有乐有忧、心绪跌宕起落的日日夜夜。 数十年后我和姐姐来到陈村,虽然当年的小树林已经不在了,在那片土地上已经盖起了一排房子。村子的人口比起以前也多了,村里的主要道路都变成了水泥路。以前的老房子多数都翻新了,有的还由平房变成了带小院的小楼房。但是那村庄的气息,那住宅区以外的广阔土地,仍然是光秃秃的一望无际。还有,陈村人的和蔼实在,热情待客,就如我想像中的一个样。所以我感到陈村没有变。 忽大爷陪着我们姐妹俩沿村走访,当走到路旁紧闭的一个低矮的双扇大门时,忽大爷指着那儿告诉我们,大门的另一边不远处便是那个家属队学习、开会和跳舞的大操场;他又指着路这边的一片村民住房说,这里是家属们居住较集中的地方,他甚至能说出哪户人家住的是什么人等等。一路走过去,妈妈给我讲过的陈村往事在我的眼前就都活灵活现起来。于是在我写家属队的生活细节时,描写也就鲜活准确了,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呵! 我真想沿着妈妈的足迹到她曾经到过的每一个地方都去走一走,看一看,但家事缠身,工作制约,我的这个愿望终究不可能实现。不过,北大荒是必定要去的。 北大荒,是一个令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回一趟北大荒去追寻重温历史,去寻找我儿时的影子,是我心仪已久的事情。2011年9月18日,我登上了从北京飞往哈尔滨的Nc7127次航班,终于开始了重返北大荒的寻梦之旅。 如今的北大荒交通已今非昔比,道路畅通,四通八达。 我在哈尔滨下了飞机,几经转车,寻访到达了目标中的几处“驿站”:小木河,三岔路,独木河,五林洞,饶河,虎头,东方红林业局。 时值秋收季节,秋高气爽,天空湛蓝,蓝天中时而漂浮着朵朵白云,阳光普照下的那成片成片的稻田已是金黄灿灿。那大面积成片的玉米地也和稻田一样一望无际,一派丰收景象。当地人告诉我说,再过两天收割机就要开进田里收稻子了。 五林洞是距离乌苏里江西岸30里地的一个小镇。我在这个小镇上新开的一家旅店落脚,开始了到达北大荒后的第一晚住宿。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和尘埃,夜晚是寂静的。我独自一人紧闭房门,拉严窗帘很快进入梦乡。第二天,租车从五林洞出发,沿新修的道路去寻觅乌苏里江边我曾经的家。当汽车开到边防军五连哨所驻地时,经过连长和指导员的批准放行,汽车向南拐向了一条砂石老路。 老路是坎坷的,几乎就只有一辆轿车宽。路的两侧尽是荒地,野草长得比我坐的汽车要高出一截。汽车越往深处开,我感觉这辆被四周遍布的荒草包围起来的汽车变得就像是一只小小的甲壳虫那般渺小,心情也突然变得忐忑了。尽管我是坐在汽车里,但是那种广阔的荒凉还是一下子向我袭了过来,令我震撼,令我发慌。原来,我曾经住过的地方竞是这般的荒凉!小时候我对这里的记忆是朦胧的,但是,我想,爸爸妈妈对这里的记忆该是刻骨铭心永世难忘的吧。 一路寻觅过来,穿过砂石路,辗转来到江边。 遗憾的是,我们江边的房子没有了。1964年我们撤走后,再也无人居住打理、经过风吹雨打日晒夜露后的那些草木屋早已陈旧不堪。在1969年珍宝岛战役之后,沿江及江中岛上的许多地方都建起了备战用的暗堡和堤坝。江边的那些老房子在又过了几年之后就被一一扒掉了。原址上又长出了荒草。 令我感到惬意的是,这次我租乘到了一艘小快艇,畅游乌苏里江中游往返90公里。因为中途几次登岸,所以几乎用了一天中白昼的整个时间浏览乌苏里江。 途经七里沁岛时,小艇靠近岸边,我登上了这个乌苏里江中著名的岛屿。在岛上,见到了一对守岛的年轻夫妇。虽然他们居住的仍是土墙草房子,但是他们的房子里已安有小电视机和电灯,他们是用太阳能发电机自己发的电。现在守岛人的生活已不再寂寞单调,通过看电视,守岛夫妇一点儿也没有与外面世界的隔离感,从与他们的对话中我感觉到他们的精神世界是丰富和充实的。 这次乘船游览乌苏里江,一是想重温过去,到江中去寻找我儿时的身影;二是要去再度饱览、领略乌苏里江的风光美景。 金秋的江面风平浪静,和煦的阳光照耀在江面上反射出粼粼波光。乌苏里江以静为美,全然展现在此时!小艇一路开过去,乌苏里江的无限风光美景尽收眼底。大江的两岸多是延绵的山峦和茂盛的植被。近岸处时见陡峻的山体,时见垂于岸边水中的灌木绿植,波光水影,行船江中,仿佛置身于画中一般,令我沉陷于一种无限幽关的意境中。于是,我小时候的影子、我记忆中的那些朦胧景象渐渐地变得清晰豁亮起来。 这次游览乌苏里江的终点站是珍宝岛。 珍宝岛位于乌苏里江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紧邻七里沁岛,距离我们从前江边的家很近。在“珍宝岛事件”之前,珍宝岛和乌苏里江中众多的小岛一样是静默无闻的。所以,我家住在那儿的时候,家人都不会想到要越过七里沁岛到上游的珍宝岛去参观走走。如今,这个中外闻名的小岛已经成为了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很感谢开快艇的师傅,在他的陪同引领下,我参观了岛上的珍宝岛哨所,五代营房,纪念馆,英雄树以及为纪念缅怀为守岛牺牲了的英雄烈士们而树立在岛上的大型浮雕等。参观珍宝岛是我这次重返北大荒的意外收获。 我满心欢喜而又恋恋不舍地结束了这次东北之行,返回北京。 到家后,就和上次去陈村回来一样,我将在北大荒的所见所闻一五一十尽可能详细地讲给妈妈听。妈妈听后并不激动,病卧在床的她,表情中更多的是欣慰。她说:“你平安回来了就好,一个人跑到那么荒凉的地方去,多危险呀!” 我说:“您看,我不是很完整的一个人回来了嘛!” 我告诉妈妈,现在的北大荒变化可大了,虽然人口还是稀少,但是公路修建好了,想到哪儿去都有路有车,挺方便。 妈妈说:“那就好,那就好。过去你爸爸回家一趟要走几十里路,我们一家人困在那儿,想去哪儿都不成,孩子们一旦有了点小病小痛我就着急,生活在那儿别提多难了……” 妈妈又把话题扯开了,一说到北大荒妈妈就会是这样。这就是北大荒留给妈妈这一代人的深刻记忆。 我怕妈妈听了难受,憋了一阵才告诉妈妈我们江边的房子没有了。没想到妈妈的反应倒也平静,她说:“都几十年了,我就知道那房子会荒废的,那儿本来就没几个人,我们走了,就更荒了,没人打理呵护的房子是不可能保存完好的,何况我们的草木屋。” 从妈妈的语气中我听出了妈妈复杂的心声。 生活在北大荒,虽然荒凉困苦,但是,那儿的一方水土曾经给予了我们充足的养分,我们在那儿度过了饥荒年代,感受了家的温馨…… 妈妈常教育我要学会感恩。当我和姐姐从陈村回来向她汇报我们的所见所闻时,她说她真想再回陈村去看看。这次我从北大荒回来,妈妈时不时的就要把话题扯到北大荒去。其实,妈妈对北大荒是有一种眷恋之情的。妈妈问我:“这么多年了,北大荒还是老样子吗?有没有变化?”我告诉妈妈,北大荒的风光依然美丽,山还是那么绿,水还是那么清,开垦的荒地更多了,种的粮食更多了,住在那儿的人如今已承包了土地,种稻谷的人也可以吃到大米饭了。妈妈听到这些,眼睛亮了一下,她说:“你爸爸若是还在世,听到这些该多高兴啊。我年纪太大了,身体又不好,不然的话我还真想回北大荒去看看呢。” 妈妈的身体状况的确不佳,尤其是进入2011年以来,她因为骨折卧床,后又两次生病住院,身体状况就更差了,老人家自己也知道,要重返陈村和北大荒只怕是难以如愿以偿了。所以,妈妈嘱咐我,书写成之后一定要给陈村送去一本,让我替她谢谢陈村,她要让陈村的人知道,曾经在那里住过的志愿军家属没有忘记陈村,并且永远都不会忘记。 于2011年11月下旬完稿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