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研究资料
四 研究框架与创新空间
第一章 公益基金会治理理念及相关理论
第一节 公益、基金会及治理的概念梳理
一 公益与基金会
二 公益基金会的特点
三 公益基金会的类型
四 治理的概念解析
第二节 公益基金会治理研究的理论背景
一 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
二 治理理论
三 NPO理论
第三节 中国公益基金会研究的理论适用与整合
一 中国语境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及公民社会
二 治理理论与公民社会理论的整合
三 公民社会理论与NP~)理论的融合
第二章 中国公益基金会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中国公益基金会生长的逻辑起点
第二节 中国公益基金会的发展历程与基本情况
一 萌芽生发期(1981-1988年)
二 初步发展期(1988-1995年)
三 规范发展期(1995年至今)
第三节 中西比较中的中国公益基金会特性
一 管理导向不同:多元主义与法团主义
二 组织性质不同:财团法人与社团法人
三 发展规模不同:强与弱
四 运作形态不一:资助型与运作型
第四节 中国公益基金会存在的“合法性”分析
一 社会合法性
二 政治合法性
三 行政合法性
四 法律合法性
第三章 自组织治理:中国公益基金会内部治理理念、结构和机制
第一节 中国公益基金会的治理理念
一 哲学理念:从慈善文化到公益文明
二 公益基金会组织文化中体现的治理理念
三 公益基金会慈善不足及其理念危机
四 回归公益基金会治理理念的现实途径
第二节 中国公益基金会的法人治理结构
一 委托一代理关系衍生的法人治理结构
二 中国公益基金会法人治理结构的构成
三 中国公益基金会法人治理结构的现实缺陷
四 中国公益基金会治理结构的完善
第三节 中国公益基金会的治理机制
一 中国公益基金会组织治理的特殊性
二 中国公益基金会两大治理机制的构成
三 当前中国公益基金会治理机制的问题
四 中国公益基金会治理机制的完善与发展
第四章 合作治理:中国公益基金会与社会的关系
第一节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中国类社区公益基金会的成长
一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政策取向:社会保障社区化
二 拿来与借鉴:西方社区基金会的历史发展与作用
三 中国类社区基金会实现社会保障社区化的基础与条件
四 中国类社区基金会推进社区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二节 中国公益基金会与企业间关系
一 企业与社会公益的相关性
二 中国公益基金会与企业间合作的方式与效果
三 企业与公益基金会合作的现实问题:无奈与尴尬
四 如何实现公益基金会与企业的双赢对接
第三节 中国公益基金会与公民间关系
一 公民德性:公民公益行为的缘起
二 公益基金会体现的公民公益行为:公益捐赠与志愿服务
三 信任合作的治理:公民公益行为的彰扬与公益基金会发展趋向
第五章 协同治理:中国公益基金会与政府的关系
第一节 公共治理变革与公益基金会的作用方式与影响
一 西方社会治理范式的变革:从传统公共行政走向现代公共治理
二 中国政府在变革中的公共服务供给失衡与治理模式转变
三 公益基金会对政府体制变革的作用方式与影响
第二节 中国政府与中国公益基金会的现实博弈与发展取向
一 信任与管制:中国政府与公益基金会的现实博弈
二 协同治理:中国政府与公益基金会关系的发展取向
第三节 中国政府改革与中国官办型公益基金会的转型
一 制度变迁与路径依赖:中国政府体制改革的发生理路
二 中国官办型公益基金会形成的路径依赖及其特性
三 制度创新与中国官办型公益基金会的转型
第六章 参与治理:中国公益基金会的发展与中国政治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 中国公益基金会与中国政治民主化
一 协商民主:政治民主化的新模式
二 契合与支持:中国公益基金会对政治民主化的作用
三 公益基金会推进政治民主化的有限性
四 赋权:对中国协商民主的完善与公益基金会发展的思考
第二节 中国公益基金会与中国政治社会化
一 政治社会化:含义与实现方式
二 中国公益基金会在促进政治社会化中的角色与功能
三 当今中国公益基金会推进政治社会化的有效路径
第三节 中国公益基金会与中国政治理性化
一 理性与理性化诉求:从韦伯到哈贝马斯
二 公益基金会作为公民社会组织的理性化表现
三 公益基金会推进政治理性化的发展之道
第四节 中国公益基金会与政治制度化
一 政治制度化及其表现方式
二 公益基金会作为社会组织的制度化建构
三 有效推进政治制度化发展:公益基金会与政治组织的制度化整合
结语:中国公益基金会的成长与中国社会治理的发展
一 公益基金会与公民社会的相对自治性和理性自律性
二 公益基金会与社会的合作治理
三 公益基金会与政府之间的协同治理
四 公益基金会与政治国家的参与治理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