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明名相徐阶传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沈敖大//沈依云
出版社 北岳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他历仕嘉靖隆庆两朝,死后毁誉参半;他是张居正的恩师,张居正却对他诸多不满;他对海瑞有大恩,却几被海瑞家毁人亡;他是严嵩的对头,却手下留情严嵩终老;他砍了严世蕃,却引来世人无数诟病;他知人善任,却被高拱逼出内阁;他情深意笃,青丝白发一生相随;他生于斯葬于斯,充满宿命轮回。他就是大明名相徐阶。

历史的尘埃湮没不了他的光辉,一生的是非功过任凭他人评说。本书是第一部翔实记录徐阶生平的人物传记,第一部全景展示大明历史的扛鼎之作!

内容推荐

本书是第一部记录徐阶生平的人物传记。全书分为四部分:少年徐阶、崛起下僚、调和鼎鼐、晚年风波,以明王朝的政治大背景为宽阔的舞台,以徐阶的足迹为经,以他所经历的历史事件为纬,演绎了徐阶的一生。描述了正德末、嘉靖、隆庆时期政坛的风云变幻,求解当时政局成败利钝的缘由,力求做一些哲理的思辨,以史为鉴,有补于时。

目录

第一部 少年徐阶

第一回 小徐阶知也寺拜访知也

老夫人徐府厅细说前缘

第二回 乐善公望孙成龙寻龙穴

蓝老道胡言乱语诳钱财

第三回 岳庙道说疑惑慢了半拍

知也僧谈因缘顺从天意

第四回 质疑汪先贤徐阶吐狂言

托梦王教谕五神求安宁

第五回 寒窗苦读思人生竟如何

倭寇袭扰知桑梓疾苦深

第六回 席间闻言始晓剿倭之难

月下救美终成有情之举

第七回 大县令三赴县学觅英才

小秀才一联妙对获良师

第八回 跨塘桥下抛尸惨不忍睹

囹圄之中雇凶斩草除根

第九回 擂战鼓生子当如孙仲谋

扬州城以德报怨救蓝果

第十回 履名山临大川脱胎换骨

中举人题金榜奉旨完婚

第二部 崛起下僚

第十一回 大礼议金銮殿风起云涌

探花郎翰林院走马上任

第十二回 大礼议朝廷布腥风血雨

留种子忠良择作壁上观

第十三回 徐阶守制襄助忠烈之后

杨琬出家坐卧青灯古佛

第十四回 幸进长袖善舞忠良引退

议礼唇枪舌剑贬谪延平

第十五回 任延平一府六县小推官

理案狱明察暗访老狱吏

第十六回 失帝宠议礼新贵势渐衰

解倒悬代理知府气日盛

第十七回 政绩优官升五品赴杭州  

强教化提举学政推岳词

第三部 调和鼎鼐

第十八回 任祭酒力挽颓风育人才

回故乡祭扫亡妻丁母忧

第十九回 供职吏部变风气声名扬

结交清流选贤才羽翼丰

第二十回 张居正侃侃而谈应对策

徐尚书绝处逢生缓兵计

第二十一回 励精图治徐阶运筹帷幄

借刀杀人严嵩枉费心机

第二十二回 弹章连篇权臣变本加厉

积聚能量贤良志存高远

第二十三回 渐获帝信谋划北御南征

剿抚兼施荡平东南倭寇

第二十四回 戊午三子以卵击石命忧

小知也僧雪中送炭灾消

第二十五回 大明王朝国运势如累卵

一代权相家宴投石问路

第二十六回 邹应龙一封弹章严嵩倒

徐华亭三条政纲气象新

第二十七回 机关算尽严世蕃斩立决

殚精竭虑徐首辅救海瑞

第二十八回 擅权代帝拟诏否极泰来

内阁纷乱徐阶急流勇退

第四部 晚年风波

第二十九回 全身而退归故里晤故人

飞扬跋扈乱纲纪获恶名

第三十回  海瑞踌躇满志不负众望

徐阶息事宁人危机四伏

第三十一回 得寸进尺退田须退过半

心灰意冷崇佛行善积德

第三十二回 排除异己高拱恩将仇报

命悬一线徐阶墙倒众推

第三十三回 驰书张居正拯民于水火

生浙还于浙魂归惟新里

参考文献

后记:闲坐说徐阶

试读章节

说着说着,黄太夫人似乎有些口渴,顾夫人察言观色奉上茶盏。黄太夫人啜了一口,放下茶盏,缓缓说道:“你祖父果然按梦中启示去谷阳桥,仰观天空果有一断线的风筝,飘摇着掉落在蒋泾,当年那风筝上居然还有一行字:‘人间也自有香坵。’于是,就在那里营了个生圹,此后便与知也成了莫逆之交。但终因受骗蓝老道,郁郁寡欢,三年后就驾鹤西去。你祖父的坟,至今郡城坊间父老茶余饭后扯起此事,都称之为风筝坟。说来也巧,你祖人土之后,你母连生三子。徐家长房人丁渐旺,也可告慰你祖于泉下了。今儿我已将详情告知,该怎么做。阶儿你自己去思考吧。至于你祖父的遗书,待你中举之后才有资格一看。”

当晚的谈话,使徐阶百感交集,想不到此前还有这么一桩公案。祖父的厚望令他感动,蓝老道的诳骗使他愤怒,知也的神秘让他惊悚。莫非我小小年纪,真要负荷光大徐家的偌大重任吗?

有道是天有不测风云,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黄太夫人去世。徐黼从宣平县赶回奔丧,丧事一切如仪:为黄太夫人遗体穿衣,这叫小殓;遗体放人寿材,这叫大殓;接着是殡,停柩三十天接受吊唁;然后出殡。

就在出殡那天,发生了一件事,让徐阶非常沮丧。

那天日朗风轻,岳庙道长松峰带领道士奏着哀乐前引,徐黼执绋,灵柩随后。顾夫人、徐隆、徐阶扶柩,唱着挽歌紧跟着走在后面的是亲朋好友。突然,正走着的送殡队伍停住了,前头传来了另一种挽歌声。原来,两支出殡队伍在这里不期而遇,徐阶他们要往东,另一支队伍要往西,谁也不肯相让。谁家应该礼让呢?这就要讲身份了。徐黼是正六品,但母亲未受皇恩,对方幡上却写着“敕封安人”四字,就是说,死者受过皇帝的敕封。看到“安人”两字,徐黼料想对方也是个六品,于是息事宁人,挥了挥手,让出了道。谁知对方送殡队伍里却有人盛气凌人说:“还算知趣……”

徐阶耳尖,听得此话,不禁怒极,但有父母在,不便发作。祖母出殡,竟受此大辱!徐阶十分沮丧。徐阶注视着那支送殡队伍扬长而去,强按心头之怒,那张国字脸上反倒露出了笑容,而左眉,竟会微微跳动。此后,凡徐阶怒极,必然脸上挂笑,左眉微微闪跳。

古时守制,讲究的是备极哀伤,不少孝子都因哀痛过度饮食骤减而形销骨立,甚至死亡。但徐黼就不一样,他服膺的是王阳明的心学,行事比较开明,并不信服程朱理学穷讲究那一套。母亲去世,固然哀伤,但这哀伤应在心头,不必装样子给世人看,更不必自残以博取美名。所以守制期间,按松江的惯例,在灵堂上香、哀哭。按习俗做七,断七。在周年忌日,请小知也做了场佛事,一切如仪。

其余时间,徐黼谢绝一切世务,专心读书,对徐阶的学业,也严加督导。所以守孝三年,徐阶的学业突飞猛进。

三年制满,徐黼被朝廷安排到宁都(今江西宁都)上任。徐阶就在当年,经府院考试合格,成了秀才,进入县学深造。

在当时考中秀才可是件大喜事。因为这秀才又叫廪膳生,可以吃皇粮。一般情况下,国家提供给秀才的福利是一天一升米,足够两个人的口粮,生活中必需的鱼肉油盐等物,也由国家提供。可见当了秀才,就吃穿不愁,可安心攻读。人们所谓的穷秀才一说,不是说秀才穷,而是说秀才不上进,光吃政府的供给,又没有其他收入,一来二去,娶妻生子,一天一升米就不够了,日子就穷了。如果秀才成绩优秀,可被推荐到京师国子监(国立大学)去读书。被推荐到国子监的秀才,叫贡生,即地方学校向国家“贡献”的高才生。在国子监修业合格可安排工作,走上仕途,徐阶的父亲走的就是贡生这条路。此外,也可通过乡试、会试,或中个举人,或及第进士,那前途就更光明了。徐阶小小年纪,已是秀才,他的生活由国家承担起来,减轻了家庭的负担,岂不是大喜事。  可徐阶志不在此,他要走的人生路径早已规划定当——是由秀才而举人,由举人而进士,走上仕途,光大门楣,报效国家。

且说华亭县学就在府衙东南徐家桥之东,松江府学之边,玉带河之北,尊贤坊之内。这里原系华亭人徐进义的私塾,孝宗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华亭知县汪宣把它扩建为县学,内有聚奎亭、崇文阁、讲堂。华亭一县的莘莘学子,就终日坐在这里求学。教谕王文昌,是平谷(今属河北)人,举人出身,是个饱学之士。但是徐阶还是小有腹诽,因为王文昌只是教读,开始时自己读两句,让学生们读两句,到后来就干脆让学生们摇头晃脑地朗读,谁的声音较低,就要受责。王文昌根本不作讲解,还振振有词,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徐阶就这样,每天从德丰桥家门出来,过谷阳桥,往徐家桥,过玉带河,绕过五神庙进入尊贤坊,放学以后则原路返回。三桥一河一庙一坊,周而复始。

转眼徐阶到了十六岁。

一天午餐之后,徐阶与同窗顾中立、王白谷散步到兴圣牌坊北边的池边。那里碧波涟漪,垂柳拂水,倒也安静,三人就议论起了《神童诗》。王白谷率先说:“这《神童诗》据说是宋代瑾县人汪洙所作,其人九岁能做诗,后官至观文殿大学士,足为吾辈楷模。”顾中立望着水中的倒影,思索着。徐阶则先是点头首肯,然后脱口而出:“好学诚可为楷模,事业上就说不得了。”顾中立把视线从池水上移来,王白谷则半张着嘴,直望着徐阶。

徐阶接着说:“说起知识。汪洙肯定是装满了一肚皮,所以要用时思之即来。见孔庙破败,即能口占一诗:‘颜回夜夜观星象,夫子朝朝雨打头。多少公卿从此出,何人肯把俸钱修。’而县令召见他时,讥他‘你的衣衫好短,我还没见过短衣衫的神童’。他又能应声一诗云:‘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可见知识多而才思敏。”这时顾中立插进来说:“既如此肯定汪洙,又为何评他‘事业上未必’呢?官拜观文殿大学士,难道还不算成就?”

徐阶哈哈一笑道:“学弟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余。”徐阶比顾中立年长一岁,居然卖起老来。紧接着,徐阶说出了一番惊天的狂言。

徐阶说:“依我之见,知识与学问不是一回事,知识多多益善,但没有学问,就像那地基打得扎实而上面没有高耸的建筑一样,还是无用。”

顾中立说:“有些意思,但还是不太明了,何为知识,何为学问?”王白谷从旁言道:“你说得太绕了,直白点不行吗?”

徐阶说:“直白点就是说知识是材料,学问是功夫,比如家家有厨房,放有各色的菜,这种种的菜就是知识,当然品种多多益善。学问呢?就是烹调的功夫。只有功夫到家,烹调出来的菜肴才能令人食指大动。老子不是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吗?管理国家,首讲学问。”

“说到汪洙,正因知识多,所以应对便捷,正因学问缺乏,所以难以为大宋王朝树大德业,建大功勋。吾辈求学,不仅求知识,更应求学问。孔圣人一部《论语》,讲授的就是做人的学问,做事的学问。‘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这应该是吾辈的追求。”徐阶正思索如何再展开,讲得更明白点,却听得兴贤坊那边,传来了击掌声。

掌声过后,款款走来两人。一位是华亭县学教谕王文昌,身材不高,瘦削,长须飘动。另一位却是个大人物,华亭县令张仲贤,太原人氏,进士出身。见两人缓缓走来,他们不免感到意外,尤其徐阶,刚才的狂言不知是否被两人听见,这王文昌不就是轻视讲求的吗?

P15-18

序言

前不久,《松江报》副刊的责编许平找到我,要我为长篇小说《大明名相徐阶传》(在《松江报》连载时叫《徐阶大传》)写个序。我虽忙得可以,但是作为上海市区县报的顾问,我又义不容辞。

这是四百余年来第一部以徐阶为主角的小说。小说分四部分:少年徐阶、崛起下僚、调和鼎鼐、晚年风波。全书演绎了徐阶的成长、坎坷中的崛起、致知格物的政治才能,尤其是在晚年风波部分,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海瑞和徐阶。就像作者自己所称的那样,“旨在指历史尘埃,还历史真相”。这大概就是作者撰写这部长篇历史小说的担当。

徐阶经明朝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是王守仁阳明心学的忠实履行者,是严嵩的对头、海瑞的恩人、张居正的恩师。徐阶有“十八年辅相之力”。徐阶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入仕,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致仕,宦海沉浮四十五年。他从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始担任内阁大臣,连头带尾,恰好十八年。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起,徐阶担任内阁首辅五年多。徐阶是一个在明朝嘉靖、隆庆年间政坛上举足轻重的上海(今上海松江区)人,也是中国封建史上地位最高、对国家影响最大的一个上海入。

但徐阶又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一个被历史尘埃掩盖了若干真相的人物。史称名相的是他,史称“横行乡里”的也是他;有人称他在严嵩当道时“隐忍求济”,也有论者称他是“依违”,是“滑头”;诛杀严世蕃在当年举国称颂,却也有论者指出严世蕃“叛国”罪名不成立;尤其是关于徐阶在家乡松江占田六万亩、二十四万亩、四五十万亩的种种传说,把他描绘成了一个官僚恶霸地主。

《大明名相徐阶传》穿越时空,仿佛将我们置身于明朝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六十余年的时局中:腥风血雨的大礼议、沉湎于斋天的皇帝、精心于弄权的奸臣、狼烟四起的北方边境、烧杀淫掠的东南倭寇……而朝廷的权贵们仍“痛饮于将倾之厦,狂歌于漏舟之中”。在这样的时局中,徐阶粉墨登场:殿试钦点探花,授任翰林编修;议礼得罪,外放延平;困境崛起,调任浙江、江西;重返京师,历太子洗马、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礼部尚书,终于跃升入阁,,成了那个时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总理”。在内阁,他力主北御鞑靼,南剿倭寇,以拯万民。嘉靖弃世,徐阶草拟遗诏,以嘉靖的名义全盘否定嘉靖自己的作为——斋醮、大兴土木、钳制言论、横征暴敛等弊政,然后力挽狂澜,拨乱反正,以开新局,登上了他人生的顶峰。

《大明名相徐阶传》以史实为依据,为我们解开了一些历史疑团。冠严世蕃以“叛国”罪,依据固然不足,但严世藩之罪,已足以处死。当时政治风浪险恶,严嵩东山再起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一旦翻盘,天下大乱,徐阶当机立断,处斩严世蕃,稳定了朝政。在恶势力面前,徐阶固然委曲求全,甚至“依违”其间,但他仍坚持立场,不同流合污。他“隐忍求济”,利用自己的地位保护善类;至于占田几多,海瑞当年也未作核实,但作者为我们驱散了迷雾,恢复了历史真容。

通篇看《大明名相徐阶传》,倒真有点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种“教授小说”,言必有据,严谨、典雅,但作者似乎又未被史料所拘,放得开,故事性、可读性强,塑造的人物也生动形象。在小说的布局上,也不乏可取之处,尤其是小说开篇知也和尚赠徐阶的四句偈语,暗中竟囊括了徐阶的一生,基本上做到了一部似一篇。

非常有意思的是,这些历史人物的是是非非都已成过眼云烟,而他们的遗踪,在今天都成了生养他们的故乡的人文景观。严嵩家乡成立了严嵩研究会,严府毓庆堂得以重建,成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高拱的家乡开展了高拱的研究,还召开了国际研讨会;海瑞的故乡有海瑞墓、海瑞故居;张居正的家乡有以张居正命名的街……《松江报》总编吴纪盛策划《大明名相徐阶传》的出版,恐怕也别有深意存焉,我们期待着……

后记

世界上有些事情,常常是出于偶然,成于因缘巧合。我与沈依云写《大明名相徐阶传》,也是如此。

记得2007年4月,我去《松江报》闲坐,正品茗闲聊,总编辑吴纪盛君忽然说:“我看我们松江历史上,徐阶倒是个人物,他或许是松江以至上海历史上地位最高的官员。他当首辅,一举一动,牵动全国,影响比松江以至上海历史上的所有人物都大,扳倒严嵩,拔乱反正,也很得民心。你是研究明史的,不妨写一写徐阶,供我们连载怎么样?”我漫应之日:“可以的。”

但真要动起手写徐阶,难度就大了。说实在的,徐阶的史料实在太少。也太难找。徐家的族谱手头没有,徐阶的年谱据说我国台湾地区曾出版过,惜未见到。就拿近几年来说,《明朝那些事儿》红极一时,总以为会找到些徐阶的史料吧,殊不料也少得可怜,鼓捣来鼓捣去尽是些大路货,专门写徐阶的,也付诸阙如。比如说中国华侨出版社的《明朝二十四臣》就没有徐阶的影子,中华书局的《正说明朝十六臣》,也没徐阶,《中国历史上十大相权之争》不载徐阶与严嵩之争,华艺出版社《大明三百年》,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中国历史大讲堂·明朝大事本末》,关于徐阶都略而不书。诚如赵令扬先生所言:“徐阶是嘉(靖)隆(庆)史研究中被忽视的人物,为一前一后两个热点人物——严嵩和张居正的研究所淹没。”满心想查《明实录》,上海图书馆倒有,天天往返查阅,也实在苦煞人。

找不到族谱,就连徐阶家中有几个家庭成员都搞不清楚,不要说世系了。没有翔实的资料,就没有底气,不敢贸然动手。胡编乱造,或者戏说,我们没这个本事,“拳头”加“枕头”,我们也不屑为之。所以将近一年的时间,我们就用来读书、看书、搜集资料。磨刀不误砍柴工,慢慢地,徐阶这个历史人物的形象渐渐清晰了。

于是决定以明王朝的政治大背景为宽阔的舞台,以徐阶的足迹为经,以他所经历的历史事件为纬,演绎徐阶的一生。全书描述了正德末、嘉靖、隆庆时期政坛的风云变幻,目的是求解当时政局成败利钝的缘由,力求做一些哲理的思辨,以史为鉴,有补于时。虽没有能力照原样复制,也尽量近似吧。

寻找史料,也找到一些趣事,那就是徐阶的两位夫人,对徐阶从政帮助是很大的。第一任夫人是沈仲恒,字可久,是松江秀才沈锡的千金,劝说徐阶万事谨慎,养成了徐阶严谨的性格,敦促徐阶,注重名节,不贪钱。可惜红颜薄命,可久二十六岁就死了,就在失去可久几天后,徐阶倔性子犯了,当场顶撞朝中炙手可热的张璁,把张璁驳得一愣一愣,招架不住,徐阶也就从翰林院编修的位子上被撵走,发配到福建延平当推官。徐阶在《沈恭人迁葬祭文》里“汝没未几,我狂失官”,就是对此事的记载。第二任夫人张氏,是松江大老张蓥的孙女,也很有学问,帮助徐阶解决疑难,应对嘉靖皇帝的哑谜,博得嘉靖的欢心,稳住了徐阶的地位。

徐阶扳倒严嵩,松江同乡杨豫孙出谋划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公案很少有人知晓。《青浦县志·卷十八·人物二》载,杨豫孙是广富林人,杨枢的儿子,字幼殷,号朋石,官至湖广巡抚,也算是封疆大吏了。杨豫孙在当京官时,“徐阶当国,雅重豫孙”,有事经常找他商量,“严世蕃之伏法,盖豫孙赞决为多”。杨豫孙可算是个l决策智囊。杨豫孙的妻子张氏,也‘’博学能文”。可见,当时松江闺阁里,好学的风气也很浓,才女也不少,只可惜重男轻女陋习,导致记载不详,巾帼的事迹被埋没了。

走近徐阶,终于发觉徐阶一生,可圈可点的事很多。徐阶恪守阳明心学,为政强调务实,呵护善类,扳倒严嵩,施行“三语政纲”,草拟嘉靖遗诏,拨乱反正,功不可没。当然他也有性格缺陷,那就是有时太过谨慎,少了点刚性和冲天豪气;他“隐忍求济”,甚至委曲求全。但他毕竟干了几件大事:坚持抗倭、保护正直大臣、扳倒严嵩。嘉靖死后,拨乱反正,开创新局面,世称名相。

总之,纪盛君一句“闲话”,我的一句“漫应之”,偶然成了一本《大明名相徐阶传》;而许平女士,劳神费心,精心编辑,在她主编的《华亭风》上予以连载;素未谋面的北岳文艺出版社策划编辑吕绘元女士慧眼独具,邀约出版,又得社长王灵善,总编胡晓青全力赞襄,《大明名相徐阶传》才得以面世。而松江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钱明光,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审欧粤,松江图书馆前馆长于慎中,现副馆长陈春云,家学渊源的王正,作家刘保生,小友吴文利,摄影家朱佩文女士,都给我们以帮助,松江新城文友会的朋友也对我们勉励有加,在此一并深表谢意!

更感欣慰的是原中央党校副校长、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李君如先生欣然为之题写书名,丁锡满先生慨允为之作序,这无疑是对我们埋头码字的鼓励。在此深表谢忱!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9: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