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文学金庸/陈墨评金庸书系
分类
作者 陈墨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金庸,一位武侠小说作家,他的作品,不仅读者极众,且读者的层次也极多;他的作品的流行不仅引起热潮,而且能经久不衰;他的作品不仅极好看,而且还非常之耐看。

金庸的小说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中国文学史,从《诗经》“国风”到汉魏“乐府”,从唐传奇到宋话本,从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从《水浒传》到《红楼梦》……无不是出自民间俗世,而后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那么金庸的小说呢?

内容推荐

在金庸之前,武侠小说不但没有受到学术界的青睐、评价,更别说把它当作一回事的进行研究了。至于文学界,自古以来,直到金庸的作品的出现为止,更没有那一个自命文艺主流的文学家,胆敢「眼睛被蛤肉糊住」的公然读武侠小说,更不敢「自毁前程」的谈论武侠小说。而所谓的文艺评论家们,也始终把「武侠小说」排除在文艺思潮、文类研究的窄门之外。直到1970年代,金庸大师一出,才有所谓的专家发现形势不对的摇头晃脑的对金庸的作品高谈阔论起来。如今,金庸的武侠小说不但已成为一门独立的「金学」,也大大的提升了武小说的文学地位。而武侠小说的文学化,正是金庸娴于文学的造诣的极致表现。

目录

卷一 绪论卷

 雅俗篇

 武侠篇

  一、武功的艺术化

  二、武功的哲理化

  三、武功的性格化

  四、侠与非侠

  五、金、梁、古笔下的武、侠比较

 情孽篇

一、情海悲歌

  二、仇怨与爱

  三、所爱非人

  四、爱的迷惘

  五、爱的疑惑

  六、爱与迷狂

  七、爱与宿命

  八、无爱无情

  九、情是何物

 史诗篇

  一、总体设计:历史的传奇

  二、书剑江山悲气沉

  三、危邦乱世悼英魂

  四、英雄无奈“窝里斗”

  五、谁是真正大英雄?

  六、笑傲江湖泪满襟

  七、且看历史哈哈镜

 寓言篇

  一、奇而致真

  二、字里行间

  三、谜底深意

  四、整体象征

  五、破孽化痴

  六、文化警示

  七、寓言世界

卷二 人论卷

 正邪篇

  一、正中有那,邪中有正

  二、正邪之间,大有文章

  三、邪未必邪,正未必正

  四、正气渐消,邪气渐涨

 性情篇

  一、类型化与个性化

  二、非理性层次与个性

  三、神魔一体与人性象征

  四、小结

 人生篇

  一、成长,成才,成功

  二、儒之侠、道之侠、佛之侠

  三、孤独之侠,失恋之侣,茫然人生

 祸福篇

  一、祸福无常,人生百态

  二、祸福相依,凶吉互藏

  三、祸福无门,唯人自招

  四、人生祸福,关乎世运

卷三 文论卷

 神思篇

  一、虚实相生

  二、神思妙悟

  三、巧妙连环

 言语篇

  一、古朴通俗

  二、准确传神

  三、生动优雅

  四、诙谐幽默

 境界篇

  一、广大境界

  二、深邃悲沉

  三、美妙意蕴

 创新篇

  一、男女主人公比较

  二、小说主题的变化

  三、叙事规范(模式)的革新

后记

试读章节

且让我们言归正传,论讲金庸。

金庸的小说,首先当然是一种武侠小说,一般的武侠小说所共有的特点,金庸的小说中自然也有。而武侠小说的最基本的要素,便是武与侠。金庸的小说也是由武与侠这两大基本要素组成。

在某种意义上,评价一个武侠小说作家的作品,看其对武与侠这两大基本要素的处理的艺术,正是其起点与关键。而金庸的武侠小说的精妙不凡之处,也正首先体现在其对武与侠的处理与安排极具匠心、出手不凡,而且精妙无比。

先说武。

武是武侠小说的最基本的要素之一。武术为中华文化的精粹,武学传统在中国源远流长。而其门派五花八门、各尽其妙。之所以人们喜欢看武侠小说,其根本的原因之一,便是人们对武功及其打斗的热烈、紧张、精妙甚至恐惧的场面与细节的爱好。因此,如何处理武,便成为武侠小说创作中要面临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一般的武侠小说对武的处理方法,无非有三。一是照本宣科,即是按照中华武术的一些门派的拳法与剑术一一写来。二是离奇夸张,即是按照作者的想象,大激读者胃口,将小说中人物的武功写得神乎其神,不可理喻。三是避实就虚,不写招式,只写气氛与场面。以上三法,自然是各有千秋。不过也各有一些缺陷。如:照实写来未免过于呆板,而且难免重复。固然是实事求是,但却使读者少了许多想象的乐趣。相反,许多离奇夸张的武功描写,奇则奇矣,但有时不免有些荒诞不经,令人难以置信,读起来或许还有一二热闹可看,热闹过后又不免有些索然无味。至于避实就虚的写法,巧则巧矣,只是武侠小说中少了武之精彩光辉,恐怕使人难以真正满足。总之,一般的武侠小说中的武至多只不过是武功与打斗而已。无论是真的假的、实的虚的,奇的怪的,正宗的邪门的,都只有热闹而已,未见得就有多少值得欣赏,回味之处。

金庸的小说中的武,则是非同小可。不仅使人眼花缭乱,而且能使人回味再三。许多讲武与演武,以及学武与打斗的场面与细节,常常使人拍案叫绝、惊叹不已、余味无穷。

金庸言武之道,新创高招,另辟蹊径,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即:武功的艺术化,武功的哲学化,武功的性格化。

一、武功的艺术化

武功首先当然是一种技能,武打又称技击。所以技能这一层次,是无论什么样的作品都会顾及的。然而古人有言“技进乎艺,艺进乎道”,对于学武之人固然也可以分为武技,武艺,武道这样三种层次。而作为艺术作品的武侠小说中的武就更应是“技进乎艺,艺进乎道”。对此,金庸的小说使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

金庸武侠小说处女作《书剑恩仇录》中,主人公陈家洛出场所打出的一套“百花错拳”就让人目瞪口呆。这一套“百花错拳”,与其说是袁士霄所创,更不如说是金庸所创。在小说创作的处女作中,金庸果然是别开生面,另辟蹊径,做前人所未做之事,打前人所未打之拳。对于武术招式而言,这一套“百花错拳”确实是“似是而非”;而对于小说艺术来说,这套拳术却又是地道的似非而是。我们看到了金大侠的非凡的想象力与创造性,这才能创出这套神妙无比的百花错拳。这套拳术,看似只向“错”字迈出了一步,便“化呆板为神奇”,从而如百花之盛开让人赏心悦目。同时,这一套拳,又不只是简单的好看而已,不只是简单的异想天开与胡说八道。其中对武学高手们“见闻必博,所学必精,于诸派武技胸中早有定见,不免‘百花’易敌,‘错’字难当”这种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值得人再三思之。总之,拳术而以“百花”名之,使我们能在惊险的打斗与激烈的拳脚之外,能想象“百花”之美妙意境。  再如《书剑恩仇录》中的陈家洛所悟出的一套“庖丁解牛掌”,并以此与清廷走狗火手判官张召重的打斗——在此之前,陈家洛的武功比功力深厚的张召重差了一截,但自此之后,陈家洛则已更上层楼了——陈家洛和张召重打斗的场面,可以说金庸是把武功之技能与技击推向了武功之艺术的奇妙境界。配乐练掌,伴舞对敌,究竟是武还是舞?叫人难解难分,这可以说是金庸将武功艺术化的最为典型的一段。

值得说明的是,即便是这样一种场面,金庸虽不无渲染与夸张之处,但并不是彻头彻尾的胡编乱造、瞎想空谈。因为在此舞蹈场面的背后,有着极为高深的哲学道理。其根据是《庄子·庖丁解牛》这一则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哲理之中。也亏得金庸对《庄子》的这一篇进行“新解”,才使得我们能欣赏到这样一种绝妙无比的武打如舞蹈的精彩场面。其实,技进乎艺,其本身就已包含了“武”与“舞”的双重因素。昔公孙大娘舞剑器,只怕就是一种介乎与武与舞之间的行为,佳话千古,不由得人们不信。有趣的是,在梁羽生的最后一部武侠小说《武当一剑》之中,主人公耿玉京之所以能将武当剑法使得出神入化,其根本原因,也正在于耿玉京受其师爷无相真人的启发,不断地钻研与思悟《庄子·庖丁解牛》这一章中的高深的哲学与武艺的道理,这才进入集大成之化境。或许,耿玉京是受到了陈家洛的影响吧。

金庸小说中的武功的艺术化,在他的第一部作品之中就已有了如此精妙的描写。而后的著作之中就更是可想而知了。只不过,金大侠在此后的作品之中,已很少出手,很少对这样的艺术化的武功进行精细的描写。而只是给他笔下的功夫取了各式各样的艺术化的名称。至于其中具体的招式,就大大的减省了,这就要靠读者去了悟。诸如《射雕英雄传》中的“东邪”黄药师吹箫与“西毒”欧阳锋弹琴来比试内功,既是匪夷所思,又是精妙异常。后来“北丐”又以啸声加入,郭靖则以鼓点相伴……这一场打斗直如戏剧一般的惊险而又美妙。又如《神雕侠侣》中杨过在爱妻久别十六年、人海茫茫无处觅的寂寞的日子里,创出的一套空前绝后的“黯然销魂掌”,取名于江淹的《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其中既写到了杨过于武学上的深厚造诣及其独创性,又暗示了杨过一生孤苦,爱人久别,其内心中的那种黯然销魂、苦涩无言的滋味。是写武功,又是写心理,写氛围。至于《连城诀》中的“唐诗剑法”则更是一种化武为文、化技为艺,代武术技能为诗意境界的典型技法。试想“马鸣风萧萧”“落日照大旗”……等等这样一些精美的诗句一旦化为剑法,那该是何等的美妙境界?

若说陈家洛的“庖丁解牛掌”是从“音乐”中来,而《连城诀》中的“唐诗剑法”从“诗词”中来,则《侠客行》中的“侠客行”武功乃是从“图画”中来。“侠客行”乃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篇,然而小说偏偏另辟蹊径,不将武学的奥秘隐于诗中,而是将其寓于画笔之中。这样,金庸小说中的武有了音乐,有了舞蹈,有了诗意,也有了画境。真正称得上是集技能与艺术之大成。只不过,这些“功夫”都是只能想,只能看,而不能“试”的。这些功夫引起人们美妙的联想,同时令人品味再三仍觉余韵无穷。由此可见金氏之功夫,早已技进乎艺。P21-25

后记

这本书曾以《金庸小说之谜》和《文学金庸》之名,分别由大陆的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和台湾云龙出版社[知书房]出版。

这是我评论金庸小说系列的第二本书,但却是这次扫描、校对的最后一本。首先是因为扫描整理是随机行事,本来就没有按照顺序来;再则是提供扫描的版本印刷质量不佳,字迹浅淡,从而给扫描和识别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我的内弟朱一多帮我扫描和识别,为这本书吃了不少苦头。为这本书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超过了其他书的几倍。为此,我非常抱歉,当然更非常感激。

这次扫描和校对,本来只是为新版提供一个电子文本,是一件简单的工作,我通常也只是对书中的错别字、有问题的标点符号以及有问题的表述方式进行语词上的小小修订。但这本书却是一个例外。看过原来版本的读者肯定会发现,这本书比原版要少很多篇幅。那是我对它进行了大量的“减肥”,即删除了将近8万字的篇幅内容。在一些需要连接的地方,当然也作了适量的增补。

之所以要进行大规模的删减,主要原因是这本书中的许多例证与其他的书中例证有不少的重复,因而必须尽量避免。虽然此书在前,而其他书在后,按说要删除也应该删除后来者。问题是,这部书属于综合论述,而其他书则是专题评论,专题评论的例子不可少,而综合论述则不然。还有一个原因,是这本书最后校对,重复的地方格外显眼。所以,就不得不狠下杀手,剪除重复的枝蔓。

大规模删减的另一个原因,是重读者本书的过程中感觉到它的表述比较哕嗦,有些地方简直是不必要地绕来绕去,不仅浪费笔墨,而且会让读者不知所云。对阅读过此书原版的读者,我真的非常抱歉!我这次大规模删减修订,也是为了表达这种歉意。至少,我总不能知错而不改。二十年前,我的老师陈骏涛先生曾经批评我的文章中总有不少不必要的水分,这本书就是最好的证据。删除8万字左右,希望这部书中的水分稍稍少些。

这本书完成于1991年1月8日,那是我外公逝世9周年的忌日。所以,在本书初版的“后记”中,我情不自禁地写下了对外公的回忆和怀念,并且表示,要把这部书献给我的外公。到如今,我外公逝世已过了25周年,我的这一份伤痛和怀念并未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减少。在我的心中,外公的形象和恩情是不朽的。因此,我还是要固执地将这部书的新版献给我的外公,献给我人生的第一位真正的忘年之交。恰好,这部书修订完成之际,又是清明节,按照传统习惯,这是缅怀逝世亲人的日子。在我的童年,都是外公给我讲故事,现在,该我给外公讲故事了。我希望,我讲的故事,外公能够听得清晰。

最后,我想借此机会,感谢人民出版社的有关领导,感谢这部书的新的责任编辑孙兴民先生和许运娜小姐为这个书系所付出的辛劳!

陈墨

2007年4月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1:2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