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熊召政编著的《踏遍青山人未老》是走进校园走近经典书系之一,主要收录了著名作家熊召政的50多篇作品,包括水墨江南、烟花三月下扬州、运河是一段乡愁、周庄的迷楼、访严子陵钓台等。这些作品承继的是经典文化的血脉,同时也是用双脚“走出来”的,是虚实结合的产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踏遍青山人未老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熊召政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中心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由熊召政编著的《踏遍青山人未老》是走进校园走近经典书系之一,主要收录了著名作家熊召政的50多篇作品,包括水墨江南、烟花三月下扬州、运河是一段乡愁、周庄的迷楼、访严子陵钓台等。这些作品承继的是经典文化的血脉,同时也是用双脚“走出来”的,是虚实结合的产物。 内容推荐 《踏遍青山人未老》作者熊召政以生动、老辣又充满讥俏、智慧的文字,写江南美食,叹人生百味:不管是茄子心里苦,还是炒米热心肠,也不论糖蒜有点酸,还是螃蟹爱风雅,作者笔走龙蛇,八婆八卦,在乱炖一锅、大盆杂烩的美食美味中,描摹红男绿女,烘托市井万象,有人间烟火,更有世俗温暖。 目录 水墨江南 烟花三月下扬州 运河是一段乡愁 周庄的迷楼 访严子陵钓台 绍兴古桥 仙叠岩记 游九曲溪 雨中登滕王阁 桃花潭记 黄山听雨 饮一口汩罗江 衡山的日出 初到双峰荷叶乡 金鞭溪记 岳阳楼散记 北纬28。的传奇 茅台镇夜饮 飞觞赤水河 阆中小记 八节洞记 夕阳中的海螺沟 九寨沟三记 黄龙沟一日 双桥沟游记 峨眉山散记 鹿回头看海 登黄鹤楼 漫步荆州古城墙下 桃花溪印象 东山访废寺 菩提本无树 清江行 在龙船调的故乡 厉山本记 踏青赏梅 花朝游双峰山 鸡鸣山中泡温泉 吴家山避暑手记 天堂河谷记 翠河谷 娄子石寻杜鹃记 每一个春天都是改革元年 游远安金家湾记 选一个词汇来赞美祖国 风展红旗如画 祝福中国 炎帝的力量 领袖的力量 城市是我们的历史 关于三国的话题 关羽是风俗中人 闲话清明 到明朝去看风景 正月初一这一天 雪佛 听松 依旧的青山 不惑中的困惑 踏遍青山人未老 历史的驴友 廊桥何处不遗梦 长白山秋色 镜泊湖的黄昏 绥中碣石记 地藏菩萨的誓言 芒砀山记 访洛阳白园 谒汤阴岳飞庙 蟠溪半日 永远的楼观台 在西峰的夕照中 游蓝田记 石头上的画 康巴人的家园 游西千佛洞 穿越柴达木盆地 啊,纳木措 欢喜佛与媚态观音 自古名山待圣人 天堂中的花园 最后的童话 试读章节 现代,我们已不能乘船从水城门进入市内。汽车早已取代船只成为现代交通的首选。水城门外连接运河通往杭州I的水道,部分已经被淤塞。但是,在古藤掩映的水城门内,绍兴古城里的水巷多半都保存良好。 绍兴南依会稽山脉,北部平原濒临杭州湾。会稽山是一片总面积100多平方公里的丘陵。晋朝的大文学家顾恺之描绘会稽山,“干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由于充沛的雨水与茂密的植被,会稽山成为36条河流的发源地,自东至西,最大的河流是若耶溪,它流入绍兴城,尔后汇入鉴湖与运河。 从秦朝到宋朝的1000多年间,绍兴经过了繁华的会稽时代与锦绣的越州时代。此后一直到明清,绍兴一直是块福地。虽然它也经历过战争的蹂躏与灾难的洗劫,但总的来说,它是一座比较幸运的城市。它留给后世的建筑遗产,以石桥与寺庙居多。 中国历史上两次最大的南北分裂,从西晋到东晋,从北宋到南宋,对于国家来说,这是久久难以弥合的创痛。但对于绍兴来说,却赢得了两次难得的发展机会。晋室南渡,许多中原望族随着皇室南迁,纷纷来到绍兴定居,一时间,会稽山下人文荟萃、冠于江左。斯时,顺着丝绸之路自印度输入中国的佛教,首先在北方兴盛了起来。当北方发生战乱,一大批高僧随着南迁的望族聚集绍兴。于是,绍兴城内陆续建造了许多寺庙。那时的绍兴,不但有王羲之这样的名士,也有支道林这样的高僧。在迷离的桨声灯影中,在悠扬的暮鼓晨钟里,绍兴人感到自己的精神生活在提高、在升华,而情感也在心灵深处燃烧。公元12世纪早期的宋室南渡,再次给绍兴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不过,这一次随着中原望族南迁的,不再是身穿袈裟的僧人,而是一大批有着各种娴熟技艺的工匠。因此,在这一时期,绍兴建筑的显著变化,不再是重檐斗拱的寺庙,而是圆拱平梁的石桥。 古建筑及园林研究专家陈从周先生,对家乡绍兴的古石桥情有独钟。从1979年开始,他率领一个小组用了五年多的时间,对绍兴境内的古桥作了全面的调查。他们查到现存的古石桥将近5000座,这的确是一个让人敬畏的数字。 据历史文献记载,绍兴城中最早的石桥是春秋末年越王勾践建造的灵汜桥。今天,这座桥已经泯不可考。如今,绍兴城中众多的古桥中,年数最长的,当数城东的八字桥。 这座桥处在广宁桥与东双桥之间。据《嘉泰会稽志》记载:“两桥相对而斜,状如八字。故得名。”在它的主孔桥下西面第五根石柱上刻有“宝祜丙辰仲冬吉日造”的题记。宝祜丙辰即1256年,证明这座桥建于南宋,也就是宋朝皇室南渡后的三十年。 八字侨的平面布置非常有特色。桥的东端沿河道由南北两个方向砌有下桥的落坡石阶。而桥两端的两个落坡石阶,却分别为西、南方向。这种结构,大大节省了用地的空间。这座桥还有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在跨越小河的孔道上,专门铺设了一个青石板的纤道,这是专供拉船的纤夫所用。因为这一个功能,它甚至被有关专家称为中国最古老的立交桥。 八字桥连接起三条街道、三条河流。它高5米,净跨4.5米,桥面宽3.2米,桥全长17米。由于它是中国现存的最古老的城市石粱桥,因而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果说八字桥是绍兴古桥首屈一指的长寿者,那么摆在第二位的应该是位于城西北的光相桥。 P24-P25 序言 走近经典:当代散文的高端追求 古耜 经典化的概念应不应该与当代散文相衔接?这一问题涉及到时下文坛带有根本意味的分歧即“当代文学经典化究竟是不是伪命题”,所以,观点不同的论者很可能会作出截然相反的回答。 而在我看来,提出当代文学经典化,其真正的意义,恐怕不是匆匆忙忙地给同时代的作家作品贴标签,排座次,下断语;而是要确立一种标高,倡导二种追求,形成一种风气。这种标高、追求和风气,对作家而言是创作上的“取法乎上”;对社会而言是接受上的披沙拣金。正是立足于这样的认识和理解,把经典化概念引入当代散文,不仅是应该的,而且是必须的。 第一,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当代散文依旧保持着繁荣发展的态势,但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扰。这突出表现为:一种透显着后现代意味的“全民写作”潮流,强势袭来且历久不衰。这一潮流尽管包含着现代散文所珍视的民间性、原生态、率真感和自由感;但同时也加剧了散文写作须警惕的杂芜感、粗鄙感、碎片化、极端化,乃至“去深度化”、“非艺术化”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当代散文如何同“全民写作”展开积极有效的对话交流,进而撷英咀华,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优化自身,便成了一项无法回避的重要任务。 而要完成这项任务,无论精英散文家还是大众写作者,都需要付出多方面的探索与努力,其中最重要和最根本的一条,便是坚持对经典的敬畏,并在此基础上确立起经典意识与经典诉求。因为只有这样,色彩缭乱、音质嘈杂却又生机勃勃的“全民写作”,才有可能获得正确引领和有效提升,并最终聚集和呈显自身的正能量;也只有这样,当下的散文创作,才有可能面对无边的喧嚣与扰攘,保持一种精神言说所必须的清醒、睿智与高蹈,进而叩问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 第二,相对于其他文学样式,散文的突出特征之一,是文体的边缘性和兼容性,即:它可以自我为圆心,同文史哲经诸领域几乎所有的现象与话题,作自由亦自然的融通与嫁接,从而直接准确地传递作家的所闻所见、所知所感和所思所悟。这种得天独厚的文体优势,决定了散文对于一个民族经典的生成,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而古今中外的思想和文化元典大都以散文形式存在,恰好说明了这一点。从这样的背景和事实出发,今天的散文家在创作实践中,理应有一种“与史同行”的庄严感和责任感,理应多一点自觉的经典意识和执着的经典追求,也就是说,要尽其所能,增添笔下作品的经典品质和经典元素,使其形成走向经典的积极态势——毋庸讳言,对于绝大多数当代写作者而言,跻身未来的经典之林,只有小之又小的概率。在这方面,我们可以放弃必成经典的盲目自信,也可以忽略谁是经典的无效纷争,只是绝对不能没有走近经典的虔诚态度。 对于当代散文来说,引入经典化概念既然理直气壮,势在必行,那么,如何把握经典化规律,推动经典化进程,便显得至关重要。有论者认为:文学作品的经典化是一个大浪淘沙,自然而然的过程。言外之意,文学经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动呈现。这样的说法仿佛有些道理,只是一旦质之以中国散文经典生成的历史,即可发现,它把问题简单化、粗疏化了。事实上,散文乃至一切文学作品的经典化过程,包含着更为复杂的内在机制,或者正如西哲所言,是一种隐藏了权力关系的积极运作和话语表达。 不是吗?陶渊明的辞赋散文在作家生活的东晋就已传布,但此后数百年并未得到广泛认同,它的名声远播得益于宋代苏东坡的鼎力褒扬。由此可见,作家与作品的经典化,与文坛巨擘的发现和推举大有关系。唐宋八大家固然久负盛名,只是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最终确立身份,却以明人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钞》为标志,这分明告诉人们,优秀的选本是作家作品进入经典的又一重要路径。鲁迅的散文和杂文是当之无愧的现代经典,而在它不断经典化的过程中,革命领袖毛泽东的高度赞赏,无疑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它说明文学经典的出现,有时也需要体制和权力的扶持。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也许算得上离我们最近的经典或准经典。这篇作品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赢得普遍的声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它的一再进入各类校园,频频收入各种教材、教案与试题。这又形成一种启示:文学教育是散文成为经典的强大有力的推手……无须再作胪陈,仅凭上述,我们已经触到了散文走向经典的奥妙之门。 正因为如此,散文界应当悉心研究与经典化密切相关的诸多因素,深入总结它们的特征、功能和作用,从而在走近经典的过程中,保持更多的洞彻、从容与自由。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在散文经典化过程中,权力关系等因素所起的作用,固然是显著的、重要的,但终究不带有根本性和决定性。散文史上的无数事实证明,一个作家或一篇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最终取决于其自身的品质——如果否定这一点,神圣的散文经典将失去应有的尊严,从而沦为可以任意炒作或“打造”的流行读物。 那么,什么是经典散文应当具备的品质?这无疑是一个很不好回答的问题。其中的难点不仅在于经典散文的命名是相对的;而且人们对经典的理解也常常见仁见智,相距甚远。这里,我只能依据自己的经典认知以及对经典散文的阅读,谈点简单概括的想法:一,经典散文的题旨和内容,无疑应该深深植根于民族和时代的生活与文化之中,应该积极反映或表现这个民族和时代的现实景观与精神风貌,由此构成一种历史镜鉴和社会良知;除此之外,它还必须超越具体的时空条件,去探究生命终极和人类发展,去寻找一些更具普遍意义的东西,从而实现自身价值的开放性和召唤性。二,经典散文大都承载强健丰沛的人性内涵,善于表现复杂曲折的精神轨迹。其笔墨所致,可以照亮人性最幽深的洞穴,也能够触动人心最柔软的草滩。一部经典散文不啻于精彩细密而又变化有致的精神图谱,足以让世代读者感同身受,最终认识和提升自我。三,经典散文在“说什么”和“怎么说”两个方面,必须具有强劲的原创性。就前者而言,它应该有效地拓展人类的视野,同时为民族和时代提供崭新的视角与话题;依后者而论,它能够让读者惊异地发现,文章还可以这么写,进而领略表达的智慧和语言的美丽。而所有这些随着时光的推移,还会繁衍出新的言说主题和话语方式,直到无尽的将来。 在话语多元,选择多样,秩序重构的今天,走近经典是散文创作不可或缺的高端追求。尽管“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但“身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们依然要朝着经典的高度攀援。 书评(媒体评论) 熊召政的两篇散文《烟花三月下扬州》和《饮一口泪罗江》同时被湖北和江西两省选为2010年高考语文赏析,这是以前很少有的。他的散文承继的是经典文化的血脉,同时也是用双脚“走出来”的,是虚实结合的产物,是艺术和实践的产物,更有利于培植年轻人健康的身心和艺术养成。 著名出版人安波舜 熊召政的散文作品不仅在一般意义上折射着作家的知识、学养、才情,更重要的是,它们的笔起墨落,舒卷跌宕,直接传递出创作主体特有的精神风貌和灵魂轨迹:他的散文语言,从词汇到句式,都自觉吸收了古汉语的营养,发挥了其富有生命力的元素,使得作品在周有的灵动中,平添了凝练与典雅。 丈艺评论家、编辑家 古耜 熊召政先生的大地游历,从少年时代起商到现在,从来都没仃停止过。将近半个世纪的空山踏雨、寒江钓,肩挑明月、心怀禅音,存茫茫的风雨山河中独伤千古,“一肩担尽古今愁”,最终完成了他访古、游禅、悟道的“千寻之旅”。他的散文里有着温润的家国情怀和辽阔的文化乡愁。作家、书评人徐鲁 文学是提高文化艺术素养、陶冶道德情操的重要载体体:学校需要通过成立一系列的学生文学社团,来着力营造一种纯净的校园文学氛围。 上海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市北中学校长陈军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