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云浪迹——杨汉黄回忆录》是一位80岁的老将军以饱满的激情,亲手在电脑上敲打出的回忆录。记述了一个“割草娃”成长为共和国将军的九死一生经历;追述了多个陆地战场战例、击落两架美军飞机、l6次空中逢凶化吉、海空练兵场的实例;审视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归纳了自己的经验教训。是一个幸存者对旧中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国土防空等重要历史阶段的亲历见证,内容丰富感人,语言朴实生动。是一部史料性和可读性较强的革命历史通俗读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民空军和海军的成长壮大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峰云浪迹--杨汉黄回忆录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杨汉黄 |
出版社 | 解放军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峰云浪迹——杨汉黄回忆录》是一位80岁的老将军以饱满的激情,亲手在电脑上敲打出的回忆录。记述了一个“割草娃”成长为共和国将军的九死一生经历;追述了多个陆地战场战例、击落两架美军飞机、l6次空中逢凶化吉、海空练兵场的实例;审视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归纳了自己的经验教训。是一个幸存者对旧中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国土防空等重要历史阶段的亲历见证,内容丰富感人,语言朴实生动。是一部史料性和可读性较强的革命历史通俗读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民空军和海军的成长壮大史。 内容推荐 《峰云浪迹——杨汉黄回忆录》是一位80岁的老将军以饱满的激情,亲手在电脑上敲打出的回忆录。《峰云浪迹——杨汉黄回忆录》记述了一个“割草娃”成长为共和国将军的九死一生经历;追述了多个陆地战场战例、击落两架美军飞机、l6次空中逢凶化吉、海空练兵场的实例;审视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归纳了自己的经验教训。是一个幸存者对旧中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国土防空等重要历史阶段的亲历见证,内容丰富感人,语言朴实生动。是一部史料性和可读性较强的革命历史通俗读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民空军和海军的成长壮大史。 目录 序言 值得一读的老兵人生 自序 我用“电脑”写自己 第一章 苦难童年 1.我是江苏启东人 2.出生“命强”改姓杨 3.父亲和三姐把我带大 4.父亲艰难送我上学 5.贫穷受欺促使我走上革命路 第二章 抗战小兵 6.逃出家门参了军 7.当了18天上士改了行 8.抗日没上战场得了荣名 第三章 解放战争 9.游击战开头难 10.编外指挥员和战斗员 11.提心吊胆伏击战 12.引“蛇”出洞交上火 13.两次错过入党机会 14.伏击不成反被围追 15.化装奇袭收获多 16.孤胆穿越敌封锁线领药 17.伤员的右腿在肩膀上 18.差点走火把自己的肩膀打了 19.我没能救下戈拔营长 20.淮海战役中的运动战 21.渡江战役打头阵 第四章 服役空军 22.全团选飞就我一人合格 23.我带领19个准飞行员到长春 24.“搪塞”过了体检复查关 25.闯过飞行一关又一关 26.梦想成真飞上蓝天 27.在打地转的“虎口”中摆脱 28.“耍心眼”分到战斗部队 29.我被教员大骂了两次 30.成为真正的战斗机飞行员 31.飞向蓝天的跑道是弯路 32.主动提出“留级补课” 33.千钧一发解险情 34.初任教员出洋相 35.我放飞的学员出了事 36.在强大跳跃和拉飘中转危为安 37.理论和实践是两个翅膀 第五章 抗美援朝 38.朝鲜空中密布我的航迹 39.双机即将相撞的处置 40.殊死空战中击落首架美机 41.弃机跳伞中险象环生 42.军民热心救护我 43.战鹰喷上了第二颗红五星 44.副师长说我是保证安全的能手 45.差一点见马克思去了 46.怀念空战中牺牲的三位战友 47.飞机坠落操纵失控挽回 48.不突出政治的“运动员” 49.怀念空军好“娘家” 第六章 服役海军 50.避免了八架飞机云中撞山 51.“观光”台湾受到“欢迎” 52.鼻腔把钢针变成了“钓鱼钩” 53.有幸参加解放一江山岛战斗 54.被培养成首批夜航教员 55.指挥员高喊我“复飞!复飞!” 56.着陆在新的“河流”中 57.每个夜航飞行日必有我 58.初恋未成的痛苦 59.鼻子老和我作对 60.失恋的“伤疤”不愿碰 61.为海航各部队培训夜航教员 62.抓不着敌机急了眼 63.在“错觉”中成为全天候 64.终于有了自己的小家庭 65.为各师培养全天候教员 66.反常操纵改出螺旋 67.难得的螺旋经验教训 68.师长用教练机带我紧急去北京 69.大雷阵雨中危险着陆 70.我带飞苏联顾问费多宁 71.在夜间大雾中着陆 72.让飞行员家属体验飞行 73.入海军最高学府深造 74.赶鸭子上阵当团长 75.在海军航空兵某基地创业 76.在名字错乱中当上副师长 77.扭转了事故连续发生局面 78.“文化大革命”中沉浮 79.第八副参谋长 80.我终于得到了平反 81.重上蓝天 82.二进“五七干校” 83.在北航帮助工作 84.军教影片中的三个角色 85.成为真正的海军 86.熟悉新岗位发现“四个预定” 87.飞机舰艇从对话到合成 88.推出舰机协同暂行规定 89.设想研制成功协同设备 90.没有再回航空兵工作 91.推出《舰机协同训练教范》 92.搞好海空协同防止误击 93.人全军最高学府学习前后 94.“一刀切”免职和帮助工作 第七章 二线工作 95.出任舰队司令部调研组组长 96.建议飞行员学改舰长 97.探索指挥口令艺术 98.著书《回顾与启迪》 99.我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 100.探讨海军装备研制路子 101.探讨全军陆海空内外合成作战 102.卸甲回首在海军十几个“第一”的欣慰 第八章 离休生活 103.司令员让我穿着军装下部队 104.和葡萄大王交朋友 105.文稿被多家运用和发表 106.76岁自学电脑上网 107.健康长寿体会 后记 自我评价与感想 附录(古风) 杨汉黄将军颂 试读章节 第一章 苦难童年 童年的记忆总的是模糊的,留下来的是父亲、姐姐、亲友讲的和亲身经历的生于纷乱、长于忧患的“片断”。 1.我是江苏启东人 1929年12月13日,我出生在江苏省启东县向阳村东边佃农家。 启东,三面环水,是大陆伸向海洋的触角。南滨长江,东、北临黄海,西与海门县毗邻,隔江相望上海。清代乾隆、嘉靖年间(1736—1820)仅是十多个沙洲,1928年由崇明县析置启东县,取“打开东方”之意。1990年撤县建市,市人民政府驻汇龙镇。全市总面积1506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192平方公里。长江水域面积314平方公里。另黄海滩涂面积266.7平方公里。人口1200多万。 启东,由沙洲而来,解放前属于穷乡僻壤,交通条件很差,只有乡间小道,村外少有小土道公路,汽车对头穿行勉强能过。那时好路修不起,修了也没有用,因为多天不见一辆汽车行。通上海,离我家很远的青隆港,每日只有不大的一班船。 启东是长江裹带泥沙形成的平原。靠海,海上资源很丰富,但人民没有生产工具,只有望海兴叹。广大农民以农业为生,共产党进行土改前地是地主的。农民绝大多数是地主的劳工,是佃农,少数是地主的雇工。日、伪军、反动政府盘剥欺压,广大人民生活在苦难之中。 有压迫就有反抗,群众与反动军政有不同形式的斗争。启东是革命老根据地之一,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积极参军支前。如解放战争中就有15600多人参军上前线,一个县三年之内那么多人参军,全国少有。还有18000多常备民工冒着战火硝烟,支援济南、淮海、渡江战役。妇女们以灵巧的双手,纺纱织布做军鞋,针针线线寄托着根据地人民对子弟兵的深情厚谊。从大革命时期到全国解放近3000名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按牺牲、伤残、伤愈比例的一般规律,血洒战场,何止万人。他们就是寄希望后人赶走日本鬼子,夺取全国胜利,建立新中国。这万人的亲属和后代,健在的已不多了,我这里多说一点不是多余,就想防止后人淡忘那些浴血奋战的英烈。 1949年1月启东全境解放,开始进行规模建设。改革开放又带来了大发展机遇。如今已建成宁启高速公路,南海公路、海防公路等大小公路网,经南通长江大桥通上海。又一条大道沪崇启(上海、崇明、启东)高速公路已部分通车,全通在望,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隧桥。到上海浦东机场只需半个多小时。为此将全面融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跻身于长三角核心城市行列。水路也有很大发展。南通到启东有运河,水陆交通便捷。崛起的吕四具有公路、铁路、大港优势,海运中外,年海产品20多万吨,是全国首批批发市场。启东,是全国百强县(市),科技进步先进市,以后的发展后劲更足。 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海、陆境内万物生长。养殖业、捕捞业、棉花为主的高产农业全国有名。迅猛发展的第二第三产业,招商引资不断取得突破,项目建设不断提升;服务业等平衡发展、跨越发展,生机勃勃。农家告别了草房,住进了瓦房或小洋楼。异军突起的建筑业,全国各地很多有启东的建筑公司、建筑队。我所在的青岛就有实力雄厚的启东建筑队。 启东人在解放启东自身和夺取全国的胜利中功绩卓著,建设启东及建设祖国中又有新的贡献,这是我们启东人的骄傲! 艰苦出人才,奋斗出人才。启东人,到现在为止,军队在职和离退休军以上干部34人(其中建国前21人,落脚青岛就有3人)。地方省部级干部40多人。师职干部28人。县团处级干部300多人。在青岛军队和地方就有数十人,其中区、局级干部4人,军队师职干部多人。 启东人勤劳、能干、正直、讲正气、有骨气。启东人民以不畏强暴、渴求自由解放的秉性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创英雄业绩,写千秋荣史,闯更美未来! 启东方言与普通话相差甚远,一般人听不懂,但话意简练。如什么时间——“哈神光”。干什么——“做哇”。这是什么——“哈么事”。启东方言属吴方言系统的一支。操这种口音的,主要有启东、海门、崇明人(通东部分除外),还有南通的通海、三余地悉区、如东市的兵房及苏北沿海垦区人等,相当于四县市多的地区。别看话土,口语挺丰富贴切。幽默、诙谐、风趣是启东方言一个特色。如旧社会最穷的人家住芦苇编织的稀芭环筒房,趣称“滚龙厅”,“风扫地,月点灯”(门轻无闩,东南风自开门)。又有人趣称:“好天开照相馆,雨天开酱油店”(漏光漏雨)。又如表述反应快,分辨能力强——“麻雀飞过看雌雄”。 P1-3 序言 值得一读的老兵人生 李景 我作为杨汉黄同志的老朋友,能为他的这本回忆录作序,感到十分高兴。相信广大读者特别是飞行人员阅后会受到教益和启迪。 本书共有8章,大体按时间顺序记述了他的童年和15岁参军,在陆地、天空、海洋战斗拼搏的九死一生经历,审视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归纳了自己的经验教训。是一个幸存者对旧中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国土防空等重要历史阶段的亲历见证,文笔通顺,内容丰富真实。 作为一名和杨汉黄同志有着类似军旅生涯,也曾经服役陆军、空军、海军的老兵,我觉得他这部人生全景记录,值得一读。 值得家族人员一读。杨汉黄是从一个“割草娃”成长为共和国将军的。他出身贫寒,出生7个月母亲病故,是父亲和一个姐姐拉扯大的。因不堪忍受邪恶势力欺负,他参加了新四军,走上了革命道路。几十年间,他很少回家,用脚踏实地的具体行动和战功,回报家乡,回报亲友。相信家族人员读了这部书,会从中体会出“游子”杨汉黄对家乡、对亲友的挚爱之情,教育后代像杨汉黄那样不断进取、默默奉献、为国尽忠、为家乡争光。 值得飞行人员一读。杨汉黄是从陆军军医选调到空军的。作为歼击机飞行员,他曾经飞过7个机种、总飞行1200多小时,抗美援朝中击落过两架美军飞机。在32年的飞行生涯中,16次空中遇险,他都沉着冷静地进行处置,转危为安。从中可以看出他热爱飞行、不畏困难、不怕牺牲、机智勇敢、追求胜利的思想和精神,而这些对于飞行人员来说,特别难能可贵!杨汉黄在这部回忆录中,比较详细地记述了他如何闯过一个个难关学习飞行、参加空战、跳伞逃生、多次化险为夷的惊心动魄场面、和平年代战备训练中先后创了多个第一的情况。虽然航空兵部队进入新时期后,已经有了较大发展,但他所总结的基本理念和做法,对于从事高风险事业的飞行人员,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相信飞行人员看了之后,会得到多方面的教益。 值得指挥人员一读。杨汉黄当年所在师第二任师长老红军李文模同志曾经评价他“是一个具有勇敢创新意识的实践型的优秀教员与指挥员”。杨汉黄先后担任团空战射击主任、师领航主任、师技术检查主任、飞行团长、副师长、舰航副参谋长、舰队副参谋长。在每一个岗位上,他都善于钻研,身先士卒,大胆探索,开拓前进。1964年,我帮助他所领导的部队改装新机型训练。杨汉黄在学了理论课、看了先行部队的着陆训练后,便在《飞行员守则》的着陆章节内写上:“拉平高,着陆重,是特点”9个大字。实际飞行中,我作为塔台指挥员亲眼看到他每次都是与众不同,完全达到飞行员守则规定标准,在一米以下拉成平飞,轻两点着陆。不仅姿态良好看了舒服,飞机也不颠振,减少了磨损,延长了寿命。他又在飞行员守则上圈掉了那9个大字,还飞行员守则的科学论断。我对此十分满意,给予了高度赞扬。从那段接触,我知道了杨汉黄爱动脑筋。之后,我了解到,由于他善于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组织部队飞行训练能力较强,他所领导的单位,高难度课目训练进度快质量好,飞行安全形势也比较好,对海军航空兵部队战斗力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杨汉黄调到舰队工作后,积极主动开创性的抓飞机与舰艇的协同指挥合成训练。先后给海军首长写过三次专题报告,有的作为海军训练会议材料,许多建议被采纳运用,使合成训练划时代的发展。在这部回忆录中,杨汉黄还回顾了他离休后的愉快生活和长寿经验,这对于离退休老同志如何安度晚年老有所为,也很有启示作用。 1989年,杨汉黄同志曾把自己的飞行经验,写成了一本教材《回顾与启迪》。当时我兼任海军航空兵司令员,专门写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批语,要求机关加按语印发部队飞行员人手一册,认真阅读,吸取经验。如今,《回顾与启迪》充实了不少新内容的回忆录正式出版,我由衷地表示祝贺。也推荐读者朋友读一下这本书,看看我们那一代老兵是怎样艰难地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杨汉黄同志读书六年,76岁自学拼音、自学电脑上网,80岁在电脑键盘上敲打出此著,现代同龄人中少有,实非易事,我特为他写几句话,概括表述他一贯好学拼搏和晚年的奉献精神: 俯仰无愧 功名利禄非所求 戎马生涯数十秋 苍苍两鬓为社稷 坦坦荡荡堪回首 2009年6月10日于北京 (序言作者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李景上将) 后记 自我评价与感想 一个人来到世上,便离不开家庭、社会、群体(学校、部队等单位),在成长和工作的漫长历程中,接受家长、老师、同学、同事、领导等“外人”的评价。 我这80年,已经接受了不知多少次“外人”的“评价”。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更有反面后来又纠正为正面的——例如“文革”中给我罗列了“三大罪状”后来又彻底平反。一些正面的评价,例如一些对我了解的老领导,以文字和口头形式(部分记录在此书中),使我一想起来就感到温暖,激励我把工作做得更好些。在“文革”特殊时期也有许多群众关心支持我,如下放地勤中队当兵,指导员顾德明同志私下小声跟我说:“师党委通知,上批全国最大‘走资派’,下挂马明(师政委)、杨汉黄,我不能不传达,你要有思想准备。”可是群众的眼睛是亮的,知道我为人为事,几个月时间里没有一个批我的,也没有一个给我脸色看的。到空勤大队当兵对我更好,贾茂荣等同志关心我生活,爱听我讲一些飞行理论、操纵要领(贾已在北海舰队副司令员兼北航司令员岗位上退休,见我总是亲切地称老首长,很是关切)。平反调查,群众对我的评价,感动了调查组。我写了这部回忆录,夏廷献同志给我写了个顺口溜(此书附录中)的全面评价。回忆录样稿发送征求意见后,又有许多同志写了对我一生的感言,有的说你的经历和回忆录是很高含金量和含血量的结晶。凡此种种我也感到很温暖。唯有个别人认识不清,或有私心,在那不寻常的历史时期,得势一阵,能量不小,给我造就了坎坷,历史漩流扭曲了我的真实和命运。但我良知不灭,痴心不改,时代风云铸造了我为事业执著坚韧,战场和练兵场给我留下了深深的皱纹。李景副总长给我题词“俯仰无愧”。体现了为民翱翔,体现了抬头低头审视对得起史实,我感到很贴切和安慰。 人的行为是受逻辑思维支配,理念决定人生处事。通过党的教育培养,军队良好形象的感染,我的理念是: 奋斗目标:党和人民的目标就是我的奋斗目标。赶走日本鬼子,解放全中国,建设人民空军,抗美援朝,夺取沿海制空权,建设强大的人民海军,每个历史时期,每一个岗位职责,就是我唯一的奋斗目标,我都沦肌浃髓,努力学习工作。目标定位在不满足于过得去、重复过来人的成就,立足有所建树,跟上和对得起时代的发展。 做人准则:襟怀坦白,与人为善。淡泊名利,默默奉献。对成就、优点不说或少说,宁静自在。 处事原则:实事求是。他人第一,工作第一。公私分明。认定公物公款是党的、国家的、人民的,绝对不贪占,宽心舒坦。损人之事绝对不做,出格的人情事不办。为人不昧良心,胸口里不揣兔子,一身轻松、心安理得。 自我审视:小兵将尾。抗战末期的小兵,将军三个级别中末位的少将。军中奉献微薄。这么幽默定位,有利于乐观,谦虚谨慎,有防骄之约,悠然自得。 晚年回顾:顺水推舟,撰写轶闻。1987年和1988年带领安全宣讲组,为部队宣讲安全经验教训,启示我给后人留下一点轶闻故事,写了《回顾与启迪》一书,现在又写回忆录,诉说成绩和缺点,自论优长是非。不谋名利,只想给后人留下故事,有所借鉴。 回顾平生,我最欣慰的感想是当初参加了新四军,走上了革命路。在党的教育培养下,才有我在革命舞台上给人民做了点滴奉献,才有了我的人生价值,才有了我的今天,我很知足。 在一年多的写作过程中,先后得到多名同志的热心帮助,按先后顺序,主要有姚克明、吕贤臣、夏廷献、李永毅、姜庆元、余兰生、周宁、刘祝山、孔繁才、张遗、杨宙、李本川、王新元、夏清华、李志涓、徐鸿儒、何昌运、朱鸿禧、黄是春、李鹏程、周海鸥、陆欣、李治亭、杨传东,都是我的老首长、老战友、老朋友。其中夏廷献同志,关注帮助我当做自己的事一样,不断在电话和电子邮件中给我提出修改意见,才使我一稿又一稿地修改,他对此书出版也做了许多工作。在诸多同志的帮助下,我做了最后的第13次修改定稿。 回忆录文稿、照片及安放位置说明等,通过我的指尖输入、扫描、刻录成光盘,寄到出版社后,我感到完成了一生中最长最大的一项“文化工程”——体验到了在键盘上暮年生春的愉悦心境。感到好轻松,好欣慰!从心底感谢帮助过我的首长、战友和朋友! 为本书提供照片和摄影的同志是:夏维文、闻鸿、周福兴、付卫东、吴忠起、邵燕黎、吴永刚、杨然、苏民等,对所有为我留下历史瞬间的摄影者,表示深深的谢意! 还要感谢我夫人刘玉和的支持,没有她在后面默默奉献,我不可能走到今天,也不可能完成“我写自己”的任务。 我修改完此著的年份赶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空军成立60周年、海军成立60周年、我80周岁、迎接明年抗美援朝胜利60周年,是最好的庆祝!是愉悦的庆祝! 2009年12月13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