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拥抱不完美(附光盘认回自己的故事疗愈之旅)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周志建
出版社 中国妇女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拥抱不完美(附光盘认回自己的故事疗愈之旅)》是叙事王子周志建博士继《故事的疗愈力量》感动海峡两岸读者后又一力作!繁体版在台湾连续两个月荣登心理治疗类书籍销售排行榜第一名,出版半年内加印12次。

我们天生注定要与不完美为伍、并在不完美中受苦。虽然受苦,却让我们在当中学习谦卑,生命因此茁壮、发光、发亮、美丽。本书将献给所有不完美的父母、所有受苦的孩子及所有不放弃自己的灵魂。

内容推荐

这本《拥抱不完美(附光盘认回自己的故事疗愈之旅)》献给所有不完美的父母,所有受苦的孩子,及所有不放弃自己的灵魂。

本书以“拥抱不完美、做真实的自己”为主题,周志建博士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叙事疗法,目前广受关注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深入浅出地分析追求完美这种心理倾向的内在原因,帮助读者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本书既是一本叙事疗法的大众读本,也是一本广泛意义上的心灵励志书。

在这本书里,作者说了很多关于自己不完美的母亲、不完美的自己的故事。读者从这些故事里可以看见自己,也愿意开始说故事,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故事的疗愈在于让我们得以重拾生命中的每个碎片,然后把它们拼起来,使生命变得完整。这个历程,就是自我接纳,就是你与自己的不完美和解的过程。

一人故事,众人故事。我们能够在这些故事里,看见自己,疗愈自己,领悟人生。

目录

第一章 认回每一个不完美的自己

 1. 认回孤单

童年的孤寂

贫穷与自卑

自我救赎之道

 2. 梦的领悟,黑影的隐喻

转身面对黑影

说故事,认出自己的黑影

 3. 在每个发生里,看见自己

 4. 跟自己的不完美和解

 5. 谦卑的修炼

 6. 看见自己想当好人的背后

 7. 认回自己的独特性

 8. 认回我的孤独与爱自由

第二章 认回不完美的母亲

 1. 是的,我有一个不完美的母亲

勇于真实

说故事是有阶段性的

 2. 认回不完美的母亲

离家,是为了保护自己

离家,是为了回家

父母有两种

允许与接纳,就是爱

忏悔的力量

 3. 让内心那个理想的母亲死掉

认回那个不完美的母亲

不完美的礼物

期待被认同的渴望,永不消失

臣服、接受:我的母亲“就是这样”

将心中那个完美的母亲“赐死”

因为不放弃,所以受苦

 4. 新母亲的诞生

暴风雨过后的宁静

故事带出一种集体疗愈

说完故事,人才可以安静过生活

奇迹出现

 5. 受苦的女人(母亲的故事)

一生劳动,毫无选择的人生

被羞辱的经验与自卑

一辈子的“孤单”,无人能懂

被决定的婚姻,一辈子的怨

 6. 因为慈悲,所以懂得

母亲已经很难惹毛我了

说完故事,慈悲升起

第三章 拥抱你的内在小孩

 1. 忏悔的力量

终于等到那一声:“对不起”

忏悔就是爱,爱是最大的疗愈

 2. 内在小孩的灵性疗愈

 3. 不要背叛你的孩子

 4. 超度童年的伤痛

 5. 被背叛的痛,不只如此

 6. 原谅自己不能原谅

 7. 认回被背叛的感觉

 8. 承认自己不喜欢母亲

 9. 你什么时候开花,都可以

 10. 不要阻止你的孩子长大

第四章 在不完美中看见生命的美好

 1. 陪孩子走路回家

 2. 故事创造故事

 3. 勇敢的巨人

 4. 重新拥抱内在那个小孩

 5. 打蟑螂

 6. 这样的寂寞,有谁懂

 7. 所有外在发生,都在内在

 8. 尊重自己的感觉

 9. 早知道是做梦,就早点醒来

 10. 偏见无所不在

 11. 不用改变,于是改变

故事最终回:拥抱不完美,与自己和解的时刻

附录 满满的感动,满满的爱:来自《故事的疗愈力量》台湾与大陆读者的热烈回响

试读章节

人,生而孤独。其实,从小我就是一个孤单的孩子。

在长长的书写里,叫我认回了自己的孤单。后来,在我孤单的故事里,让别人也遇见了他自己的孤单。于是,我才明白了“人,生而孤独”这句话。于是也才知道:如果人否认了生命里的孤单,才会叫自己更孤单。

孤独,如果是生命中的必然,那就转身、认回,将它看个透。

进入我的孤单,叫我得以靠近自己,并与他人的孤独同在。

于是,我想说故事:说我孤单的故事。

故事,就从一个梦说起吧。

◆梦

有一年春天,接近清明时分,一连下了好几天雨,我的心被滴滴答答的雨声敲出一个又一个洞,那是寂寞的洞。于是,在一个天将亮的清晨里,我做了一个梦。

梦里,我跟我两个侄子在玩,其实他们现在都已经长大成人了,但在梦里,他们变成了小孩,而且是身体很小的小孩,像卡通里面,把小孩子画得很小、很小、很可爱的那种。

小小的身体,圆滚滚的脸,小孩用单纯的眼睛看着我、跟我说话,一直笑、一直笑,笑得很开心。不一会儿,他们爬到我身上,像松鼠一般,在我身上到处窜来窜去,玩得不亦乐乎。

梦中的我,玩得好开心。记忆中,我不曾这么跟小孩子玩过。

不一会儿,他们突然长大了,变成了大人。

接着,我们玩着互背的游戏。一下子是我背侄子,一下子换成侄子背我,我们玩得不亦乐乎,笑声连连。梦中,我有点儿担心侄子背不动我,但他却可以,他背着我,开心地大笑,然后一直跑、一直跑。哈、哈、哈,笑声穿透天际……

忽然间,我醒了。

醒来时,嘴角还残留着梦里的微笑,有一种说不出的幸福,洋溢在心头。在那个当下,我以为,侄子还贴在我背上,因为背上余温犹存。

喔,原来是一场梦……

◆童年的孤寂

醒来后,打开窗,望着窗外湿冷的天气,吸了一口冷空气,也叹了一口气。此刻,整栋房子,只有我,一个人。

幽幽地坐回床上,继续回味着梦里的笑声与欢乐,我想要抓住此刻幸福的余温。

突然间,我想起了就在上个月,我也做过类似的梦。

那一次,我梦见自己出现在一所高中,看见一群高中生在教室里打打闹闹、玩成一片。那次梦里,我像个隐形人,在一旁观看年轻人打闹,同时也感染着他们的青春气息,那个当下,心情十分愉悦。

那一次,从梦中醒来时,一样有一种满足、喜悦感,心里暖暖的。

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梦呢?我自忖着。

不久之后,我意识到一件事:我看见了我的孤单。对,我很孤单。从小到大,一直都是如此。

这两次梦中的场景,对我来说是很陌生的经验。从小,很少有人这样逗着我玩、逗我开心;从小,也很少有人这样开心地背着我、逗我笑。印象中,我经常是孤单一个人的。孤独,是我童年的写照。

小时候家贫,父母为了生计必须出外劳动、做小生意,经常把我放在家里。那时候的我四五岁吧,我经常是一个人在家的,兄姐都去上学了,我没上学,或许是家贫,父母没让我上幼儿园。

在四五岁之前呢?

当我还是婴儿的时候,据说母亲背着我到处摆地摊、做生意。我当然不记得了。但我想这应该是真的吧,因为我有一点0形腿,据说那就是小孩子背在大人背后太久所造成的。

小时候的我,在母亲的背上,除了母亲的体温,就是一个人。母亲忙着做生意,无暇管我,我只是依附在她背上的一个“东西”。

有一次,我哭闹得很凶,一位跟母亲买东西的妇人好心跟母亲说:“你的孩子饿了,赶快带他回家喂奶吧。”此刻,母亲才意识到,原来,她的背后还有一个我,而且我饿了。这是母亲前几年才跟我说的故事。

等到两岁以后,我可以爬、可以走时,我就离开了母亲的背。

那时,我还无法独立在家,于是母亲依然带着我到市场跟她一起摆地摊做生意。人来人往中,母亲忙着吆喝卖东西、招呼客人,赚钱维持生计,是母亲的第一要务。而我呢?离开了母亲的背,小小的我,一个人,处在人潮中,不是满地爬,就是呆呆地坐在地上,望着人来人往,等待母亲收工。那个等待,是漫长的,但我也习惯了。在长长的等待里,我一个人,发呆,没人理。

喔,原来我的孤单,是这样来的。

等到四五岁,当我可以自己一个人料理饮食时,母亲就把我一个人放在家里了。我不再成为她东奔西跑的包袱累赘。那时候,母亲依旧很拼命,每天早出晚归,一个人背着大大的背包,里面装满着兜售的物品,外出赚钱打拼。

那段一个人在家里的日子,我依稀有点儿印象。

记得,我经常在离家门口五十米的一棵大龙眼树下玩耍,等待家人回来。记忆中的大树,是一棵茂盛的龙眼树,高大浓密,它取代了母亲的背,成为我童年唯一的依靠。

P2-5

序言

把伤转化为爱的秘密,置身在此书中

黄锦敦

叙事取向训练讲师、督导、心理师

收到书稿隔天,我打开书读到一半,就阖起了书本,缓缓的吐了一口气,在书稿的页面上写着“真是一个真实又勇敢的志建”,写毕,内在仍震荡久久。

这样的志建,我并不陌生,只是不知道,这次他会在读者面前,把自己摊开得这么透彻。在书中一篇篇的故事里,志建直说自己的不完美、自己的伤,那像是一道道的疤,每道口子打开,看去都有痛和挣扎的痕迹,我读着读着,心都疼了起来。但令人激动的是,这样的故事,即便在隐密的治疗室里要说出口,常常一字一句都是眼泪,一言一语都得耗力,但在书里志建却挺起身子,一个故事挨着一个故事往里说,这种勇气,气魄十足。这是志建内藴的力量,这也是这本书里所传递出的力量:伤和挣扎,皆尊贵如宝石。

闽南话有句俚语说:“小孩子,有耳无嘴”,这句话的意思是小孩子只要听话就好,不用多嘴,这是台湾主流文化里典型的“禁口令”。在这本书里志建用了许多故事,说关于不完美、说从父母那里来的伤,要在华人的社会里说这样的故事,是多么困难啊!因为这些事,全都要“禁口”的。在心理治疗的实务经验里,我看见一种伤最痛,就是那种说不出口的伤。这样的伤,经常因为主流文化下了“禁口令”,所以人只能扭曲自己、硬是咽下去。就如同书中《超渡童年的伤痛》一文里,故事的主角年幼时被父亲友人性侵,母亲知情后第一个反应就是“不能说出去”。有多少人得像这故事里的主角一样,伤要在心里放了许多年,才能在因缘际会里被认回。甚至,有人终其一生,这样的经验都无处可说。

这本书里,说透了这种原本被“禁口”的伤。我想志建在书中说这些故事,早已不是为自己说,而是为了帮许多人内在那个“无法发声的受伤小孩”而说的。志建透过自己生命里的苦,转化为爱,将这些无法言说的故事一一曝光。所以,如果你心中也有被“禁口”的故事无法叙说,这会是本非常适合你的书。你无法说,就让志建说给你听,让他的声音来照顾你内在的孩子,共振深藏在你内心的情感与伤痛,让你得以重新看见自己。当然,如果你是一位生命的陪伴者,那这本书更值得你拥揽阅读,因为把伤转化为爱的秘密,置身于此。

这本书,虽开宗明义要说人生的不完美,说生命里的伤。但整本书阅读下来,你会发现“不完美”和“伤”其实都不是重点,她们就像是李安《少年PI的奇幻旅程》里的老虎一样,是造就我们不凡人生的必要。就如志建在书里说的:“我们在这样的生命中很受苦,却也因此长出了力量,这就是生命力。”“原来人生走这一遭……我们唯一想要拥有的,只有爱;而唯一要学习的,也是爱”。从“不完美”到“生命力”,从“伤”到“学习爱”,在这本书里,志建以灵性的视野,叙事的通道,重新定义了生命里的不完“美”。

这几年,我看见志建在困境里书写,在愉悦里也书写,书写已经成为他接触自己最顺畅的管道。所以,志建不是为了出版而书写,他是为了生命而书写,这样的书写,纯粹又有劲道。心里真正高兴,能见证了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想活出真实人生的朋友,这是很大的福气。

书评(媒体评论)

当我把隐藏在我脑海盘旋的故事全盘托出,才看到其中的吊诡与矛盾。不是我脱掉它,而是它放下了我。尽管真诚的说出自己的故事能让人升华,但更重要的是选对听故事的人。从志建的文字中我深刻感受到他的热情与真诚。我喜欢他的态度以及研究精神。推荐此书是我的荣幸。

——赖佩霞(魅丽杂志发行人、作家、身心灵成长导师)

我想志建在书中说这些故事,早已不是为自己说,而是为了帮许多人内在那个“无法发声的受伤小孩”而说的。志建透过自己生命里的苦,转化为爱,将这些无法言说的故事一一曝光。所以,如果你心中也有被“禁口”的故事无法叙说,这会是本非常适合你的书。你无法说,就让志建说给你听,让他的声音来照顾你内在的孩子,共振深藏在你内心的情感与伤痛,让你得以重新看见自己。当然,如果你是一位生命的陪伴者,那这本书更值得你拥揽阅读,因为把伤转化为爱的秘密,置身于此。

——黄锦敦(叙事取向训练讲师、督导、心理师)

谢谢志建充满疗愈力量的书写,在这本书中,志建很勇敢地做了许多自我内在的分享,没有什么伟大的理论或分析,就是平平实实地说故事,但每个故事都可以深深触动人心,引起回响,我也从中获得许多新的力量。相信会有很多人,将会从阅读这本书而展开自己的疗愈之旅!我们一起加油!

——谢文宜(实践大学家庭研究与儿童发展学系副教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1 12: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