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在绵远悠长的中国历史上实在算不得什么。既没有秦、隋短命却乱世统一的功绩,也没有汉唐盛世繁华的作为。一段"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的闪存,实在是千年岁月中的昙花一现。可是,区区几十年的光阴,它却为中国文学史贡献了三颗明珠--李璟、李煜和冯延巳。他们秀美精致的词风,影响了宋词的发展和繁荣。而在这三颗明珠中,最为璀璨的当属后主李煜了。
严格意义上讲,李煜应该算作南唐人。可他的确曾经在宋朝生活过,承蒙皇恩浩荡,做了几年宋朝的"侯爷"。所以,后人每每提及宋词,必会从他开始说起。"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皆枉然",好像说宋词不谈李煜,也似乎有些不合"学术规范"。后主在天有灵,不知是否愿意和宋朝纠结在一起?
"违命侯"这三个字到底是殊荣还是羞辱呢?有人说,"好死不如赖活",然而这个尴尬得有些卑贱的官职,好像并没有为李煜带来生的尊严。倒是人间的悲欢离合、春秋苦度,深深地扎疼了他的心: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花开花谢,时光匆匆,人世间最无常的就是自然的更迭,恰如晨起的寒雨晚来的冷风。在苦雨凄风的岁月中,不禁想到了分别时的场景。人生的哀痛莫过于"生离死别",娇妻的泪水点点滴落,可惜连这样伤感的时光都不知几时还能再有。人生的遗憾犹如东流之水长绵不休。这首《相见欢》,初读字字写景,细品却句句言情;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岁月匆匆,不仅有红花掉落,也有国破山河碎的悲凉。"朝来寒雨晚来风"简简单单的七个字,既写出了晨昏的景致,也写出了处境的凄苦。李煜被软禁期间,虽然名为侯,实则与外界几乎隔绝,恐怕除了自然的风雨,真的再也没有什么来客了。
后来,终于有一位旧臣徐铉来探望,李煜拉着徐铉的手悲切地哭了起来,感慨当初听信谗言错杀忠臣,抚今追昔,悔恨难平。不料,徐铉是宋太宗派来的"眼线"。贰臣终究是贰臣,被宋太宗一逼问,吓得什么都说了,当然吞吞吐吐透露出的还有李煜对近况的哭诉。正所谓"一山难容二虎",虽然李煜已经"虎落平阳",但是他还回忆自己称王称霸的生活,这是太宗无法忍受的。
很快,李煜42岁的生日到了。这个浪漫的皇帝恰恰生于中国最为浪漫的七夕。明月当空,故国不堪回首。后主的文人情思在这夜色和月色中被深深地唤起,"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推杯换盏之际,竟然忘了寄人篱下需低头的道理,酒入愁肠,一时兴起,国仇家恨喷薄而出。一首《虞美人》,成就了李煜个人在词史上的辉煌,也葬送了他宝贵的生命。太宗被"小楼昨夜又东风"激怒,赐毒酒一杯。相传,毒酒为中药马钱子,服后全身抽搐,头脚蜷缩,状极痛苦。李煜死后被追封为吴王,小周后悲痛欲绝,不久也随之而死。美人香消玉殒随爱仙逝,空留一段《虞美人》孤独遗世,千古传唱。
李煜死后,人们演绎出不同的版本,有的说是因为宋太宗自以为也会写两句"歪诗",但无论如何也写不过李煜,一生气把他毒死了,有点"文人相轻"的意思。也有的人说,宋太宗看上了他漂亮的媳妇小周后,花轿抬走,旬日才返;后来嫌李煜碍事,索性就宰了他,以绝小周后的情思。无论如何,他被老赵毒死了,追随着先他而亡的国家,终于还是烟消云散了。而不散的只有李煜绵绵的词风和冤死的孤魂。
李煜是一个典型被历史"玩弄"的人。本来无心当皇帝,身为第六子,帝位无论如何也轮他不着。结果历史开了一个莫大的玩笑,他的叔叔、哥哥们全都死光了,偌大的场子就剩下他独自来撑。李煜不是宝玉,开心的时候可以躲在暖纱橱里吃姐妹们嘴上的胭脂,不开心了,头发剃光光,跑去当和尚。毕竟,王府的公子哥儿和帝王的子孙总是有所差别的。李煜没处躲,只好硬着头皮当了这个皇帝。假如落在手里的是一个盛世王朝,估计李煜也会励精图治,说不定可以成就一番事业。可惜,南唐到了他的手里,气数已尽;加上李煜主观上也没什么称帝的精神准备,所以,很快就被灭了。
末代皇帝的历史抉择通常都别有意味,自杀和投降都没有什么好结果,正所谓"胜者王侯败者寇",作为一个国家的代言人,历史可以解散,人生却不能。所以,李煜终于还是决定活下来,哪怕没有尊严,他也希望可以苟延残喘地活下去。
综观李煜的一生,半是词人,半是帝王。为词,他香艳旖旎;为王,也多如此。这和赵氏兄弟截然不同,赵氏兄弟首先是帝王,其次才是文人(不管是真文人,还是装文人)。文治武功、文臣武将,虽然可以并立而称,但重心上还是有所不同。政治家首先想到的是韬光养晦、运筹帷幄;而文人,清茶烈酒、风花雪月,最在乎的是才情,这便是文武之道的不同。李煜文质彬彬,本无登基妄想,也无一统山河的野心,只希望偏安一隅,有立锥之地可以吟诗作画。但是,文人的梦想多半很难实现,何况他还是一个皇帝。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