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胡经之6岁。父亲把他和表兄朱寿根一起送进了私塾。
胡定一依然忙碌,那时,他已辗转到了苏州一带教书。胡经之母亲去世之后,小姑也出嫁了,胡家已没有多余的人手照看小经之,他便被父亲送到了外祖父家,并就近进了私塾。
在私塾里,先生传授的仍然是传统的蒙学内容,无外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之类。那时,正处于旧学向新学的转型时期。由于苏州、无锡毗邻新文化中心城市之一的上海,交通便利,新思想很快就能传播到那里。先生不像一般的私塾先生守旧,相反,思想比较开通,他可能已经认识到传统蒙学教育的弊端,因而在教授传统内容的同时,还自编了一些新鲜有趣而又适合孩童理解的儿歌教给蒙童们。有一首儿歌胡经之记忆极为深刻:“三月三,清明到,去游山。”为了强化蒙童们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先生还特意布置了一篇作文《清明游山》,鼓励孩子们在春光明媚的清明时节走出去,感受大自然,领略大自然。这是孩子们愿意做的事,因此,每个人的作文完成得都非常认真。胡经之在文章中描写了他幼小心灵感受到的美妙的大自然,得到先生的嘉许。这是他写的第一篇作文,也是他第一次抒发对大自然的感受,从此,他便对大自然产生了审美的兴趣。尽管胡经之的私塾学习生活只有半年,但是,这短短的时光却在他的心中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
1940年初,胡经之随父亲搬到苏州城内居住,就近进了一所美国教会学校读书,“乡下人”一下变成了“城里人”。
在苏州,胡经之和弟弟胡纬之跟着父亲、继母,先后住过蒋庙前与平江路,那里离拙政园、狮子林、北寺塔等著名景点很近,这为他经常到各景点游玩提供了便利。每当读书闲暇的时候,胡经之就会跑到那里,俨然一个小大人,非常沉静地观赏这些古朴、典雅的园林、高塔,往往会不自觉地产生一些奇妙的想象。这些园林深深吸引着胡经之,几天不去,他就会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好像失去了什么,浑身不自在。他爱上了苏州园林,喜欢苏州的园林文化。父亲第一次带他去沧浪亭,亭子的石柱上刻着一副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胡经之一下子就记住了,从小到大,一直记在心里。长大后,他读欧阳修、苏舜钦、苏轼的诗文,方知此联的意思。这是一副集句联。上联集自欧阳修的《沧浪亭》诗,下联集自苏舜钦的《过苏州》诗。两者天衣无缝,如此精妙,把对自然的情怀一下子就抒发出来了。
胡定一的教书地点并不固定,常在苏州、无锡之间靠近太湖且又相对远离日寇的乡镇。一到寒暑假,他都会带着胡经之,到这些乡镇小学度假,住上一阵,再回苏州。因此,胡经之少年时期很大一部分时间随着父亲的足迹在太湖周边走动。正因为这样,他从小就经常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体验着江南的美妙风光。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从小就开始了。
1940年春假,胡经之随着父亲途经阳澄湖,来到荡口休闲几天。早就听说过阳澄湖,听说过阳澄湖有大闸蟹,自己在心里也不知想象了多少次关于阳澄湖的事,这次终于见识了。看到阳澄湖的浩淼,胡经之内心非常激动。他喜欢上了这个美丽的地方。因为胡经之喜欢阳澄湖,父亲在周末闲暇之时,会经常带着他来到湖边,看来来往往的渔船、乌篷船,看微风拂动下的芦苇荡。春夏,芦苇青青;秋天,芦花飞扬。
不久,父亲先后在钱穆的故乡鸿声里和后宅等地任教。那里离苏州更近,胡经之来这里就更方便了。这些地方都是风景绝佳之地,湖塘相通,山水相连。胡经之就常带着城里同学来玩。
P6-7
这是一部胡经之先生的学术评传,内容大都围绕胡经之先生的学术成长和学术研究展开。我的意图是以传记带动评论,结合胡经之先生学术研究的历史进程来评价他的学术贡献。
胡经之先生是文艺美学学科的开拓者。他之所以能够开拓出文艺美学新学科,与他的生长环境与教育环境有关,也与他的学术趣味、个性、气质有关。江南水乡的灵秀给了他发现美、欣赏美的基因,众多文艺学、美学大师如杨晦、朱光潜、宗白华、王朝闻、蔡仪等是他的学术引路人,再加上他天资聪颖,勤于思考,对文艺学、美学有浓厚的兴趣,做出如此贡献不难理解。对于胡经之先生的学术贡献,不少学者专门撰文进行了评述。大家一致肯定胡经之先生对文艺美学的学科开拓之功,同时,也肯定他对文艺美学学科的发展与完善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乃至建议。这些评论都非常珍贵,对反思中国现代文艺学、美学的发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艺学、美学,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然而,学术研究尚须知人论世,学界对胡经之先生的学术贡献可能有比较精准的把握,但对他的学术成长可能就不太了解了。本书恰好提供了这方面的材料。希望这些材料有利于推进对胡经之先生以及中国现代文艺学、美学学术发展的研究。
本人自1999年以来从胡经之先生问学。长久学习、生活、工作在先生身边,除了听先生讲学论道之外,还听过先生讲自己的学术生涯,讲许多学界往事。因为先生长期生活在北京大学,处在学术的中心,是许多事件的亲历者。听过先生的讲述之后,原本谜一样的学界往事渐渐清晰,许多有个性的学界名人如周扬、杨晦、朱光潜、宗白华、王朝闻、蔡仪、林庚、李泽厚、钱中文、严家炎等,均生动地呈现在我的脑海里,渐渐地,我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我感到,这些学界往事可能蕴含着比较丰富的文化意义,而胡先生自己的学术生涯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值得研究,因此,有必要把这些资料公之于众。记得几年前,曾经担任深圳大学文学院院长(现任传播学院院长)的吴予敏教授(蔡仪先生的高足)就曾经说起过这个话题。他说,胡先生经历了现代文艺学、美学发展的风风雨雨,他知道很多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很多著名学者,如果我们能给胡先生做个这方面的访谈,让他专门谈这些往事,整理出一本书;这就是口头历史,应该非常珍贵。吴予敏教授的想法非常有意义,可惜的是,这一项工作至今没有人去完成。这本评传虽然涉及文艺学界和美学界的一些往事,但是,由于侧重点放在胡先生身上,不能细致叙述原委。即便如此,相信它也能够给读者提供一些线索,让感兴趣的读者寻着这根线索,去寻求事件的答案。如果这本书在引领读者了解胡经之先生学术生涯的同时,又能使读者获得一些了解当代文艺学、美学事件的线索,这也是我愿意看到的。
本书的写作自始至终得到胡经之先生的支持,得到王岳川教授的指导与鼓励。胡先生反复提醒我,要写信史,实事求是地评价,不要拔高,他的成就不大,他的学术研究无非是想为文艺学、美学的研究探一条新路而已,自己做得并不好。王岳川教授则从提纲到具体的篇章词句,审读得十分仔细,发现并纠正了不少问题,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在此,谨致谢忱。同时,也感谢深圳大学社科部田启波主任,他非常关心、支持本书的出版。
弟子写老师的评传有一个好处,那就是,长期与老师接触,对老师的了解比较全面、深入,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的材料。但是,也有一个不好的地方,那就是,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带有偏私。本人深知,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影响评传的信度,因此,在写作的过程中,时时提醒自己,力争写出一部信史。书中记述的历史事实力求真实,评价也力争客观、公允。但由于本人学识水平所限,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敬请学界批评指正。
李 健
2015年5月16日于深圳
近百年来,中国美学文论学在西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不断扩张中,艰难地生产着自己的文化和美学新思维,在欧风美雨中不断吐纳吸收的同时变更着自己的美学文艺学立场。然而,当美学和文论边界不断扩大化的时候,中国美学文论身份却出现了辨识上的危机。中国美学家文论家的集团没有形成,甚至可以说在长达一个世纪之内,学者们在一个一个地细读、消化、评论西方美学家文论家,却没有看到中国美学文论界整体性地对中国百年来的美学家文论家加以整体研究的著作。
尤为严重的是,中国美学界文论界在对整个西方美学界文论界加以研究的时候,已经从宏观研究进入到微观研究层面,对西方古典美学家文论家、西方近现代美学家文论家、西方后现代美学家文论家的研究著作已多不胜数,而整个西方对中国美学家文论家的了解和研究却几乎是空白。这种文化美学上的不对等性,导致中西美学界文论界产生了巨额的“文化赤字”。这种“文化赤字”可能引发的“文化战争”危险,迄今仍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一、中国美学家文论家需在国际话语中重建身份
作为大国崛起的中国,其当代美学文论的前沿话语是同整个世界前沿话语相连的。中国面对世界,世界不可能背对中国。东方大国的美学文艺学在失去自我身份后亟需重新反省并获得自我身份: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西化浪潮之后重新检讨中国美学的精神价值取向,从全盘西化的美学文论研究的盲视中走出来,重新以“走近经典”的文化高度和精神厚度,审视中西文化深层对话时代中的中国美学文论身份;从西方美学文论的中国化到中国美学文论经验的世界化的转型中,关注文化创新与文学理论创新的同步性,进而守正创新一一“走近经典”并“创新经典”。
不同的价值立场使得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文化宗教层面的反全球化的多元文化主义潮流。多元文化伴随着人类历史而发展:中国文化传统、希腊文化传统、希伯来文化传统、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传统、非洲文化传统等多种文化不断消长,此起彼伏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整体性现代社会正在发生大分裂,世界正在走向新的多元化、多样化。
当代西方文论的全球扩张,深层原因是西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全球播撒。现代性使当代西方艺术具有了文化霸权的话语平台。现代性与科技发明和殖民主义相关,短短200年就使得西方成为世界霸主。但反过来,现代性也让西方和世界深受其害。因为在现代性发展和大国崛起的几百年历史中,世界告别了“王道”而成就了“霸道”,最终导致两次世界大战并走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边缘。于是审美现代性、后现代性开始放弃价值升华的追求,现代艺术家开始感受世界堕落般的“恶心”。艺术家堕入了虚无主义、悲观主义和文化失败主义的泥潭,对人类后殖民未来充满了悲观意绪。 西方乘着全球化的翅膀开始了文化霸权的飞翔。霸权是一种在文化领域中争夺“领导权”或“控制权”的话语,将历史上属于某个阶级的意识形态扩张化,使之成为人类对西方话语权力的普遍认同。于是,话语权力不是作为强权而是作为权威而得到行施,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不知不觉中被政治化。人类在价值崩溃中彻底地世俗化,人类精神生态失衡已经习焉不察地成为意识形态符码。
当然,在一个相互交织并消解冷战思维模式的共存时代,如果没有西方“他者”的“镜像”,我们就无法清晰地审视中国文化的“自我”。通过文化镜像深度的自我审视,将有助于把东西方文化的对抗转化为不同文化体制的创造性互动,从而使本土性真正与全球性获得整合,使中国文论创新在不断明晰丰富和深度拓展中,推进“中国形象”的立场定位。在全球化文化互动中从事中国美学播撒和新理论输出,形成中西双向的“理论旅行”。一种对等互动的“旅行”,使本土文化艺术和理论反思能够真实地发生和生成在这片厚土之中,完成从一个世纪的拿来主义之后的“文化输出”。在美学文论创作方式、本体结构、接受方式、传播机制、价值功能等方面都产生转变的时代,真正的美学文论前沿践行者,当通过自己的笔歌墨唱,为21世纪中国美学文论的自我创新和输出提供坚实的文化观念和价值重建地基。
走近经典为了继承,创意经典为了图新,美学图新为了精神原创,这表达了我对中国美学文论界整体高于并超越前人的美学观念、美学形态、文论方法、文论传播的某种文化期待。“守正创新”是生命精神喷发状态,而“原创力”是文化软实力,可以表征美学文论新的大国形象。
当代美学家文论家努力的方向是文论原创性,只有真正走近经典的美学家文论家才有可能成为时代美学文论大家,也只有不断创出新经典的原创型美学家文论家才有可能成为时代美学文论大家。可以说,在当代西方美学文论研究了30年以后,应推出一大批不断创新的中国美学文论精英。只有中国美学文论大家的国际影响力提升了,才可能从发现东方文化的精髓到推出一个新的理念一一中国文论的文化输出!美学文论国际互动是新世纪中国文论的文化战略,这意味着,新世纪美学文论不仅是中国的,也应该“走出去”而成为世界的!表明从本土主义文化出发应该提出世界主义的美学文论观。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在高水平开创性学术丛书出版困难的时期,黄山书社决定推出这套《中国当代美学家文论家评传》,令人感佩。首批推出朱光潜、宗白华、杨晦、季羡林、王元化、蒋孔阳、李泽厚、钱中文、胡经之、童庆炳等十位中国当代美学家文论家的评传。评传在“评”的方面突出对所评专家学术成果的评介,在“传”的方面则尽可能地钩沉出所评专家一些鲜为人知的人生趣事,使其呈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通过丛书的出版,力求打破多年来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中国对国外思想家了解较多,而国外对中国当代思想家却知之甚少的局面,为中国当代“文化输出”做一些推动性工作。
这套丛书的出版,不仅可以使相关领域的研究者能对这些经历了20世纪欧风美雨的中国美学家文论家的精神世界有更深入的了解,也能让更多的读者领略和认识这些跨世纪美学大家的审美风采,从而推动新世纪中国当代美学文艺学研究的国际化。
是为序。
王岳川
2015年1月8日子北京大学
李健著王岳川主编的《胡经之评传/中国当代美学家文论家评传》是《中国当代美学家文论家评传》的一种,全面呈现了胡经之先生在文艺理论、美学等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和感悟生命的美学情怀。胡经之竭力倡导文艺美学研究,系统建构以审美体验为核心的文艺美学体系,在学界影响深远。本书主题明确,对胡经之的人生经历叙述贴切,思想评述客观全面。
李健著王岳川主编的《胡经之评传/中国当代美学家文论家评传》是一部系统介绍中国20世纪的美学大家和文论大家的精品文化书。该书对胡经之的学术成果和贡献进行客观的评价,钩沉起学术经历和人生趣事。本书图文并茂,客观、精准的评述了传主的思想与人生,文字简洁、精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