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宗白华评传/中国当代美学家文论家评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云慧霞
出版社 黄山书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与虚实相联系的是艺术家心灵的空灵与充实。艺术中的“虚”追求的是空灵的审美理想,艺术中的“实”则要实现的是充实的审美理想,这是中国艺术精神中截然相反而又紧密关联的“两元”。意境的创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艺术家的人格修养,而后者形成的关键在于艺术心灵的培养。艺术的心灵一方面需要“空灵”,这样才能沉潜到万物的核心,得其理趣;另一方面需“充实”,它来自于对生活的体验,是生活体验的充实和情感的丰富。宗白华认为,在中国古代艺术家中只有魏晋时代的人才具有这种潇洒超脱的人格涵养,所以那一时代产生的艺术具有空灵通透之美。

一般地说,虚与实或日空灵与充实在艺术中居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无高低之分。但是历来的学者似乎更强调艺术的绝妙之处在于发挥虚的作用。无论是刘禹锡所说的“境生于象外”,还是司空图所说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都意在突出虚的部分的意义与价值。宗白华一向认为,中国的艺术中都贯穿着一种舞蹈的精神,辩证地结合着虚与实,这种空间感明显地区别于西洋几何学的空间感。诸如中国的书法艺术就是由舞蹈动作显示出虚灵的空间境界。又如,中国诗人、画家对艺术中的虚空和空白情有独钟,将之视为精神升华和宇宙表现的最高境界。但同时宗白华也辩证地指出,中国艺术也是非常讲究充实或日写实的。诸如就中西绘画来说,如果站在油画或写生画的角度来看,中国绘画似乎不能算作写实画,其实中国绘画也是非常讲究写实的。“盖中国古代绘画,实先由形似之极致,而超入神奇之妙境者也。花鸟虫鱼之为写实不论矣;即号称理想界之山水画,实亦画家登高远眺之云山烟景……且画家所欲画者,自然界之气韵生动。刘熙载云:‘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于此可以窥见中国画家写实而能空灵之秘密矣。”在中国画家那里,写实方面达到的精深程度是艺术创作甚为关键的一步,但是中国绘画的写实不是仅仅停留于表现主义的再现现实,而是要由此深入艺术的更深层次,写出宇宙生命之实,写出生生的节奏之实,中西绘画写实的差异也正在于此。

中国人在这虚空之中寻找的究竟是什么东西呢?宗白华试图通过宇宙空间与审美空间相沟通来获得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宗白华曾用“太虚片云,寒塘雁迹”来形容艺术的空灵境界。“太虚”“寒塘”是空,是广阔空虚的大宇宙;“片云”“雁迹”则是灵,是宇宙中活跃的生命律动。审美空间中的虚空、虚白就是超越宇宙本体的道的显现,当诗人、画家将自我跃入虚无之中时,就会感受到一种自我与宇宙中某种具有超越价值相结合的精神体验。在中国诗歌与绘画中都有“空中点染”“抟虚成实”的表现方法,诗、词、画中的空间形成一种空灵之气。宗白华欣赏中国绘画中的空白,在空旷无边的虚白之中,却凝聚着真实而鲜活的自然生命,透过生命的最深境层,就可以捕捉到“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道。这是中国诗人和画家的真正用心所在,也是中国艺术最能传达出空灵动荡的幽深之境的原因。宗白华还注意到,艺术的空灵需建立在艺术家的人格胸襟之上,艺术家只有达到淡泊、宁静谐和、事外有远致的精神境界,才能使艺术空灵化。

宗白华还从中国书法与绘画中发现了一个非常可贵的东西,那就是空白的美。从艺术接受的角度看,优秀的艺术品总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接受者的想象力,使之主动积极地发挥其填补艺术空白的心理功能。所以,艺术创作要考虑到有足够的空间留给读者。中国的绘画和书法可谓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中国的汉字由点画连贯穿插而成,一个汉字一个结构,就像一座园林、建筑的设计,尽管二者有大小、繁简之别,但都要求虚实相生,都要考虑空间的分布与组织。中国绘画全赖线条的运用,线条之间就是空白,这是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空白之美的产生,全仰赖虚实相生创作法则的应用,无笔墨处,正是艺术家用心所在。中国画家面对空白纸,不像西洋画家那样让各色油画填满了画面,而是直接在一片虚白上任意地挥洒,表现生命的律动。其所绘景物的背景、自然生命的活动场所,却被表现为一片无边的空白。纸上留有空白,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时空意识和崇尚空灵的审美价值取向。埃及、希腊的艺术都是一种团块的结构,中国艺术却要打破这种团块结构,使它们有虚有实,畅然疏通。形式虽简,却包含着无穷丰富的意蕴。于是,中国古代美学中独特的“空白之美”得以产生。正如艺术理论家冈布里奇对中国艺术的独特评价:对于艺术空白的作用的认识,中国古代艺术“比其他地方的艺术传统要理解得更深刻”。他转引了中国古代画论中的一段话:“必须无目而若视,无耳而若听。……实有数十百笔不能写出者,而此一笔忽然而得,方为人微。”并赞叹道:“意到笔不到”这一格言“可以作为本章的一句箴言”。最后,冈布里奇总结说:“也许正是这种与书法有着密切关系的中国艺术的有限视觉语言,激发了观赏者完成和投射的这些要求。”这里的“有限的视觉语言”也就是恰当地运用简约化的艺术符号,以此来制造空灵简化的“空白之美”。其实不只是绘画与书法,空白的美对于各种艺术都有普遍的意义,音乐中的空白就是无声,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反而能够达到更好的审美效果;中国戏剧的舞台更是不置任何实景使特定的空间具体化,而是空无一物,观众则由演员的表演通过想象在头脑中产生出实景来。此外,像诗文、小说、戏剧,也无不讲究空白之美。虽然各门艺术在结构组织上各有不同,在空间的表现形态方面也不完全一样,但是在重视空间之美上都是一样的。

P124-127

后记

关注宗白华的学术思想由来已久。2000年我开始攻读博士学位时,确定的论文题目就是“宗白华文艺美学思想研究”。该成果的第一版于2004年由韩国新星出版社出版,第二版于2009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期间,又陆续在国内公开刊物发表了多篇研究文章,对宗白华思想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本书是对宗白华的学术和人生的评传性阐释,是在我多年的研究基础上撰写而成。正像歌德的一生与他的思想和创作分不开一样,宗白华的学术思想、活动,甚至他的“流云”小诗的创作也离不开他的人生经历,他的一生都是一个不断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和“人生的艺术化”的过程。因此,在写作中,我力图结合宗白华一生的经历来阐释他的学术思想。在章节的安排上,基本上是按照宗白华学术活动的先后顺序进行的,力图在时间的推进中阐释他的思想演变过程。在行文上也尽量避免纯学术化的表述和推理,而是在活泼的文字阐释中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每一次翻阅资料写作关于宗白华的研究文章时,我都会被他的人生和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光辉所深深感染。因此,整个写作过程虽然是艰辛的,却充满了愉悦。那是走进一个思想者心灵深处由情感共鸣所带来的愉悦,也是在繁琐而枯燥的工作之余从读书和写作中得来的愉悦。

最后,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王岳川先生。如果没有他的指点和牵引,还有不时的“敲打”,我早已在学术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也要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张向奎老师,多次通电话、发邮件商讨书稿修改事宜,并且在编辑加工过程中,发现了留存的错别字和部分知识性错误,其敬业精神令人感动。

云慧霞

2015年7月10日于北京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艺术人生化与人生艺术化

 一、早期的学术活动

 二、欧洲游学

 三、学术人生:一生的美学之旅

 四、余音袅袅

第二章 艺术与生命的反思

 一、“流云”小诗的诗歌意象

 二、在概念的世界里研究康德

 三、歌德的人生启示

 四、感受生命哲学的魅力

第三章 中国审美主义的张扬

 一、对古代礼乐文化的推崇

 二、崇尚晋人之美

 三、追寻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

第四章 比较美学的先行者

 一、比较研究的意识和方法

 二、中西哲学思想互动

 三、中西绘画与文化精神

 四、中西绘画与空问意识

第五章 意境之求索

 一、意境的三境层

 二、意境的两维度

 三、虚与实

 四、空灵与充实

第六章 散步者的哲学冥思

 一、美学的散步

 二、跨艺术门类比较研究

结语 宗白华文艺美学思想的意义

宗白华先生年谱简编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宗白华是中国20世纪重要的美学家之一。他的学术思想虽然在其生前也得到一部分学者的关注,但是相对于同时期在美学史上做出卓越贡献的美学家朱光潜而言,学界对他的关注和研究还远远不够。无论是考察20世纪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还是考察中国学术的现代转型,宗白华都是绕不过去的重要个案。

1981年宗白华的自编选集《美学散步》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李泽厚为之作序。他指出宗白华美学研究的思维方式是“某种带着情感感受的直观把握”,但是却“相当准确地把握住了那属于艺术本质的东西,特别是有关中国艺术的特征”,其行文风格也是“或详或略,或长或短,都是那种富有哲理情思的直观式的把握,并不作严格的逻辑分析或详尽的系统论证,而是单刀直入,扼要点出,诉诸人们的领悟,从而叫人去思考、去体会”。从宗白华早期发表的一些文章来看,他确实采用过半文言的方式来写作,甚至包括留学回国后发表的《美学》《艺术学》,以及写于20世纪30年代的《形上学——中西哲学之比较》《孔子形上学》等文章中都采用点到即止、少有逻辑展开的感悟式思维方式。这也给后人研究他的思想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沿着他“言止”的地方可以展开新的思考,发掘出更深的内容。

刘小枫写了《湖畔散步者的身影》来忆念他的老师宗白华,认为作为美学家的宗白华其基本的学术立场是“探寻使人的生活成为艺术品的创造”,追求“艺术式的人生”就要对“机械的人生”与“自利的人生”进行改造。宗白华虽然沉潜于古代艺术和美学中,但是他的理论不是古代美学的延伸,他所感应的是现代审美意识和现代人的浪漫情怀,他所进行的美学研究是现代性美学。宗白华对晋人之美与中国音乐精神的留恋,对中国美学史的断代研究,以及对庄子表现出过分的偏爱,其实都是在追寻一种理想的人格美。他关心中国人的情感表现问题,更关心个体与社会如何获得和谐发展的问题。反观今天的学术界,为职称评审而学术研究、为申报项目而论文写作的现象比比皆是,我们应该从宗白华的学术和人生中获得启示,去除学术功利化色彩,臻达一种学术人生化的境界。

宗白华是由传统美学走向现代的重要学者,他毕生致力于中国传统美学如何在现代社会发挥积极的意义,对西方审美主义的吸纳,也完全是站在民族自信和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情及理解基础上。他大量翻译了西方重要的哲学美学著作,对中国现代美学的建构在某种程度上起到引导作用。他的学术发展历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现代美学学科发展的趋势,是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一个缩影。从他身上可以看到,20世纪初期的中国知识分子何以在现代思潮的冲击下,在迷茫困顿之中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又何以在这之后以独特的美学眼光与散步者的哲学冥想去思考中国问题。宗白华学术研究的中国文化本位主义思想立场也是我们今天的学者在其学术研究中所应坚守的立场。

在今天,在中国现代学术仍然处在延伸、拓展和建构的时期,对宗白华的生平和思想做评述性描述,若能为今天的学术研究有所借鉴和参照,便已达到写作此书的本意。

是为序。

2015年7月4日

内容推荐

云慧霞著的这本《宗白华评传》是《中国当代美学家文论家评传》的一种,全面展现了宗白华先生在美学研究领域所达到的学术境界和独标“散步”的超迈人格。20世纪50年代以后,宗白华提倡“散步美学”,因而成为独具个性的一代美学家。本书主题明确,叙述贴切,评述客观全面。

编辑推荐

云慧霞著的这本《宗白华评传》选择了中国著名的美学大家宗白华,对他的学术成果和贡献进行客观的评价,钩沉起学术经历和人生趣事。本书图文并茂,客观、精准地评述了传主的思想与人生,文字简洁、精练。本书能够使更多的国内外读者领略和认识这位跨世纪美学大家的审美风采,从而推动新世纪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国际化。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14:4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