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虎、赵敏、宁振波、郭朝晖、陈志成等著的这本《三体智能革命》是富有创新性的科技著作,在专业性和通俗性、理论性和趣味性之间找到了很好的结合点,梳理了人类智能技术发展的几条主线,通过对大量鲜活的案例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很多大胆而又务实的创见和创想。这些创见、创想能够帮助众多关心智能科技发展的读者加深理解,启发灵感,甚至激发出创造性的火花,成为相关领域的创新优才。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三体智能革命/走向智能丛书 |
分类 | |
作者 | 胡虎//赵敏//宁振波//郭朝晖//陈志成等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胡虎、赵敏、宁振波、郭朝晖、陈志成等著的这本《三体智能革命》是富有创新性的科技著作,在专业性和通俗性、理论性和趣味性之间找到了很好的结合点,梳理了人类智能技术发展的几条主线,通过对大量鲜活的案例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很多大胆而又务实的创见和创想。这些创见、创想能够帮助众多关心智能科技发展的读者加深理解,启发灵感,甚至激发出创造性的火花,成为相关领域的创新优才。 内容推荐 胡虎、赵敏、宁振波、郭朝晖、陈志成等著的《三体智能革命》是第一本旨在反映智能科技革命成果、预测新工业革命趋势、探讨智能社会基本原理的未来学著作,也是第一本帮助中国改革者、创业者提高科学素养与成功率的创新方法指导类图书。 本书定位于智能化时代全民科技创新读本,作者阵容囊括学者、专家、媒体人、企业家、咨询师、设计师、软件与智能机器人高手,以“七分科普、两分现实、一分科幻”的风格,用“专业化+个性化”的视角,帮助读者理解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互联网+、机器人等各种智能化相关新事物,传播“让人为之一振的科技与产业变革新观念”。 本书首次将物理世界、生命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智能现象开展“打通”研究,提出了三体智能模型、人造智能、数字虚体、认知引擎等新理念,介绍了智能研发、智能设计、智能制造等新成果,揭示了互联网+诱发创新、三体化一走向智能等新趋势。 目录 走向智能时代(代序) 名家荐言 前言 怎样为我们的时代命名 第一章 三体智能 智能启程 梦想临近 一切开始变得智能 怎样理解和定义智能 智能系统的五个特征 智能缘起 三体交汇 三体化一 智能发力 物理实体与意识人体的交汇 意识人体与数字虚体的交汇 数字虚体与物理实体的交汇 三体交汇 大知识时代来临 智能原理 客观规律 智能的两个基本原则 智能的三个进化路径 数体智能 正在向人类招手 第二章 电脑崛起 从人脑到电脑 思维 人类智慧来源 逻辑 人脑思维方式 程序 从人脑到电脑 类脑 人造大脑计划 电脑崛起之路 硬件 摩尔定律驱动 软件 编程语言升级 算法 人机大战兴起 网络 计算存储无限 走进智能时代 智能计算技术 中西智能医疗 机器换人抉择 智能循环上升 第三章 数字移民 不离不弃 智能手机 忘带手机——后果很严重! 智能 还是浪得虚名? 状态感知 集成的传感技术 分析计算 强大的基础平台 互联互通 多样的应用程序 三体合一 丰富的信息记录 设备可穿戴 硬件也时尚 智能 以另外一种视角展示世界 智能 以另外一种时尚维护健康 智能 以另外一种模式守望人类 智能 以另外一种高度与人互动 智能家居 改变人类生活的创意 与人类相伴多年的“笨家居” 开始变得聪明的“巧家居” 发展潜力几乎无限的“智家居” “智能家居”引领的“智能生活” 万物互联 数字化大迁徙 物联网发端 万物开始互联 工业物联网 机器感知世界 农业物联网 不再靠天吃饭 极速5G网 引领万物互联 第四章 数据淘金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 大数据浪潮扑面而来 数字崛起 信息爆炸六十年 连接万物 大数据爆炸十年 读懂大数据 人脑与电脑的双重挑战 认知科技 领航智能时代 认知萌芽 让机器像人一样思考 深度学习 从“深蓝”到阿尔法狗 沃森平台 历史上首个认知引擎? 大知识时代 认知机器解放人脑 数字主体 平行于人类的智能体 数体空间 虚实任变幻 智能认知 新主体渐生 数体永生 重构意识人体 三体共生 点燃智能革命 第五章 机器革命 智能机器 人类的久远梦想 自动、感知、程控的机器 物理设备嫁接数字大脑 数字化原住民的3D打印 被称为“人”的智能机器 智能工厂 机器革命大本营 机器联机器 畅通数据流 工业大数据 内脑+外脑 人机物互联 机器自组织 智能制造 究竟改变了什么 企业变革 工厂将不再是工厂 未来的梦幻工厂 消失的工厂围墙 数据充分自由流动 自组织蓬勃兴起 智能制造的中国路径 国家战略 企业协同 以人为本 综合取胜 有章可循 少走弯路 第六章 赛博统军 大国重器 空天制胜 雄鹰翱翔 空天竞逐 机器飞行 顶级智能 赛博物理 数物合体 聪明灵巧 飞行电脑 空天竞逐 智能交手 电磁引路 无线追踪 智能侦控 战略支援 智能飞控 空中精灵 智能火控 精准制敌 智能遨游 赛博领航 虚实合体 数字整机 关联设计 智能优化 马航成谜 赛博寻踪 智能发展 虚拟仿真 探月登星 智能生存 第七章 互联创新 行行业业 要素联接 客观世界 普适联接 实体设备 物理联接 智能飞跃 语言联接 人脑电脑 信息联接 网内之网网外之网网上之网 物质、能量网络 信息、控制网络 人际、关系网络 脑际、意识网络 “互联网+”何以诱发创新 重新理解创新 知识互联 大规模创新的社会基础 “互联网+”引发知识跨界流动 伟大的发明 根本的变革 第八章 设计未来 设计师的故事:因为互联,所以智能 互联网多强 你就有多强 “我是谁?你看不见我” 设计的历程,产品智能之母 设计 意识人体高级智能 设计的演进 从质量到品质 设计师引领的智能产品时代 设计智能三步进阶 智能为研发插上翅膀 设计的巅峰引领体验经济 第四类经济时代的到来 交互式设计让体验更美 定制式设计迎合个性需求 设计的未来数体时代的革命 增强现实改变设计模式 智能分身改变服务模式 第九章 智能溯源 从本能到智能 感应规律 系统本能 认知规律 智能演化 总结规律 开创文明 从生物智能到人类智能 从感知、认知到知识 从控制身体到控制物体 从自我意识到社会智能 从文明历程看智能演进 认识自然 智能之基 冷兵器时代的材料智能 机器时代的能源竞赛 信息技术引领现代文明 通向人造智能的路径 路径一:CPS打通机器智能“阴阳两界” 路径二:非生物方式合成人工生命 路径三:仿生设计获取智能材料 三体融合引领人造智能革命 真的还想再活500年 谁是终结者 爱 超越自我 智 走向自由 第十章 眺望智能社会的黎明 问题:系统日趋复杂 历史:信息社会的解决之道 反思:那些未被思想照亮的地方 趋势:人造智能引发变革狂潮 路径:三体化一迎接智能黎明 展望:智能社会大系统 参考文献 跋 与这些人一起,倾听时代的跫音 侧记 从组织到自组织 试读章节 当生活变得智能 除了机器人,世界有越来越多的事物趋于智能。最常见的,就是现代人随时随地都忍不住要掏出来看一眼的智能手机。 手机是一种最常见的被冠以智能的机器。智能手机的雏形是1993年推出的IBM Simon,许多人认为它是智能手机鼻祖。最早的智能手机是1999年摩托罗拉推出的“天拓A6188”,首次具备了触摸屏和中文手写识别输入功能。苹果于2007年发布第一代iPhone手机,依靠电容屏、多点触摸、惯性翻页、手势操控等一系列崭新技术,重新定义或者“发明”了智能手机。现今触摸屏大行其道,人们从来没有想到过手机也能这么随心操作,一触即通。 随着传感技术的进步,手机正变得越来越“智能”。谷歌发明了可以隔空操作的手机,手机内置的微型雷达自动感知操作者手指所发出的转动、按钮、移动等非触屏动作,搓搓手指、捏捏空气就能调试时间、调节刻度和开启按钮等。 继智能手机之后,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宣布进入“智能时代”。除了手机,现代人头上戴的、手上套的、腰里别的、身上穿的、脚下踏的,几乎所有产品正在大规模智能化。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词——可穿戴智能设备。智能门锁、智能厨具等家用设备也纷纷加入了智能家居的行列。 关于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将在本书第三章予以详述。 当工厂变得智能 随着大量引入数字化技术,制造业的物理设备、生产过程、操作人员、物料、财务等传统要素,日益被数字设备、工业软件系统、各种网络连接并集成在一起,同时注入了大数据、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工业云等全新要素。一个崭新的、逐渐智能化的工业体系开始出现。 第一个具有智能制造基因的数字化工厂是德国西门子安贝格电子制造厂,它占地10万平方米的厂房里仅有员工一千人。近千个制造单元在赛博物理系统(CPS)的支持下联网互通,大多数设备都在无人操作状态下进行零件部的挑选和产品组装,工业软件于无形之中精确地控制着全厂的生产和质检活动,所有生产“痕迹”都形成了生产大数据。大数据所构建出来的数字世界精确映射、控制着物理世界的生产活动。自动流畅的数据让极细微的生产缺陷都无处遁形。它生产的每100万件产品中,次品约为15件,可靠性达到99%,追溯性更是高达100%! IBM著名的沃森认知计算系统已经进驻了中国某企业。经过对产品质量大数据的分析,认知计算系统可以诊断并早期发现产品的质量缺陷,进而判断出其深层次成因。 关于软件、大数据和认知计算,将在本书第四章予以详述。 “我想把我的照片放在洗衣机上。”“我的冰箱从下单到生产一直到送货,我能够看到全过程吗?”“我能够任意选择空调的颜色、款式和性能吗?”2015年3月,全球第一台用户定制的空调在郑州的海尔互联工厂下线,用户的这些问题都得到了满意的答复。同年8月,国内家电行业第一个透明工厂在海尔诞生,任何人都可以观察、监控产品制造的实时场景。用户从产品的“消费者”转变为产品的“创造者”。海尔已经启动了40多条无人互联生产线,700多个工序实现自动化,大量生产设备正在逐步具有某种“智能制造”的能力。 在全球工业界,无论是美国、德国、日本、英国这样的发达国家,还是中国、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都已经兴起了“智能制造”的新浪潮。德国把这一体系叫作工业4.0,美国称其为先进制造伙伴计划(AMP2.0)或工业互联网,而中国则称之为“中国制造2025”。这些新工业体系和发展战略的共性,本质上都是以数字化系统的普及、互联网的应用、机器人的上岗、智能产品的研发和智能材料的应用等为特征的一次新工业革命。这次工业革命的结果,预计将会打造出巨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全新的生产关系。 关于智能工厂和智能制造,将在本书第五章予以详述。 P4-5 序言 走向智能时代 摆在我面前的是一套丛书的第一本,它是“走向智能丛书”的开篇《三体智能革命》。用作者们的话来说,这是“七分科普、两分现实、一分科幻”的新科技时代全民创新读本,并要进一步达到“揭示人机共轭走向智能化的奥秘”“传播让人为之一振的科技与产业变革的新观念”的写作目标。 怎样为我们的时代命名,这是本书前言的标题,也是这本书、这套丛书的主题:揭示的是人类社会为什么并如何进入智能时代。华为任正非先生在2016年5月30日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恰好为这套丛书的出版加了一个最好的注解,他指出,从科技的角度来看,未来二三十年人类社会将演变成一个智能社会,其深度和广度我们还想象不到。任先生内在的企业家精神,敏锐地感到华为阐述了面对发展着的技术、需求和竞争,企业从跟着跑到并肩跑,从并肩跑到引领行业发展历史过程,不能满足“停留在工程教学、物理算法等工程科学的创新层面”,应该“真正进入基础理论研究”。任先生内在的战略家思维和危机意识,振聋发聩地提出“华为正在本行业逐步攻入无人区,处在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跟随的困境。华为跟着人跑的‘机会主义’高速度,会逐步慢下来,创立引导理论的责任已经到来”。 “走向智能丛书”和《三体智能革命》的编著者们,正是站在这个历史转折点的战略高度,以饱满的热情和历史责任感,进行必定充满困难而又充满希望的思路和理论的创新,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物理实体、意识人体和数字虚体三体化一,提出了两体数字化、两体认知化、三体互联化是人类社会走向智能最重要的前奏和大趋势,并以大量的事实描述了这一过程的历史进展,论证着这些结论的可信性。 我赞成人类社会演进的下一个阶段用“智能时代”或“智能社会”命名。在2016年5月10日,我应邀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做了一次学术报告,第一个主题就是“人类社会走向智能化发展新阶段”。这个时候我还不知道有这么一群弄潮儿正在谋划“走向智能丛书”,《三体智能革命》一书的初稿已经形成,就像他们在策划、写作的时候也没有看到我的《论信息》一样,只能说是不谋而合。 为什么说人类社会必然走向新的历史阶段,并且这个阶段应该以“智能”为主要标识?首先,是因为科技发展形成新的技术体系及这一技术体系的智能化特征。其次,是在这一技术体系支撑下构成的赛博物理空间(CPS)为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军事各领域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不可避免、不可跨越的智能化演进趋势。再次,是智能已经成为,并将不断加重,其在各领域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位置。 这几年在技术、经济和社会发生的种种变化,预示着人类社会在经历了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之后,一个新的智能时代即将来临,而各种不适应这种变革的经济和社会形态正在经受考验,要么变革,要么消亡。我们应该像本书的作者们一样主动出击,迎接变革的到来,让我国“两个百年”的伟大复兴目标在这一历史变革中实现。 是以为序。 杨学山 2016年6月29日 后记 与这些人一起,倾听时代的跫音 《走向智能》丛书第一部的问世,从酝酿之初就有着向上一代知识界致敬的初衷。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社会,有若干堪称改革与启蒙的经典读物,其中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走向未来》丛书共出74本,横跨数十个人文与科技领域,既有《激动人心的年代》《在历史的表象背后》《让科学的光芒照亮自己》等中国青年学者的原创,还有《第三次浪潮》《大趋势》《看不见的手》《人的现代化》《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海外名作、译著,那些鲜活、滚烫且不拘一格的思想,铸就了一套“一代青年人生起点的教科书”。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如果说《走向未来》录下了那个志存高远、标新立异、一鸣惊人年代的跫音,那么时隔30多年后,什么是不辜负当今时代的声音,有没有一个崭新的主题可以让人再度血脉贲张、激情跳跃。 这个时代的生产生活,已经深深打上科技文明的烙印,这个时代的人文思想,也被财富经济重重裹挟。当前,世界正处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交汇点上,创新、创造,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驱动着经济社会发展,科技、新知,以十倍百倍于上一代的产量在加速传播着。每一天,人们都面临一波又一波新名词、新概念轰炸。从云计算、大数据到物联网,从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到虚拟现实,从消费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到互联网+,从工业4.0、智能制造到“中国制造2025”,从智慧地球、智能城市到智能机器人。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这些名词中间,有一条隐隐约约的重大线索将这些新理念、新思潮串联起来——智能。 创见是这个知识爆炸时代最稀缺的资源。我们不仅需要新的知识,更需要关于这些知识新鲜有力的、对创新创造确有实用的见解。本套丛书力图打造一个跨界的研究团队,描绘一幅可以全面勾勒智能科技、智能社会来龙去脉的认知地图。我们在无数次碰撞交流中既仰望星空,探求智能科技与智能哲学的奥妙,更脚踏实地,注意聚焦行业、企业乃至每一个富有创造激情的个体走向智能的路径、方法。 《走向智能》是互联网+跨界大脑的产物。从2015年4月开始,一群来自不同专业阵营的人士从线上转到线下,组建了工业4.0北京研究会,召开了一系列的学术沙龙和线上研讨。思想的闸门一旦打开便不可收拾,各行各业的精英不断加入这个虚实结合的智库联合体,从那之后,我们的研究兴趣从智能制造、智能科技一直延伸到整个物理世界、生物世界与数字世界,我们惊讶地发现,智能正在重新定义文明史乃至物理与生物世界的历程。 2015年4月9—10日,第一期学术沙龙与海内外学术名家开展对话,聚焦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的战略背景,解读CPS系统在美国的成功应用案例。之后发起成立了工业4.0跨界研究性民间智库——工业4.0北京研究会。 2015年6月7日,第二期学术沙龙首次提出工业4.0与工业互联网相向而行,交汇点和技术创新重点是CPS(赛博物理系统)的观点,得到中央网信办、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相关负责人高度重视。 2015年6月21日,第三次学术沙龙延聘多位重量级学术顾问,其后提出扩大研究视野,编撰作品推动科技、产业创新的构想。 2015年7月11日,第四次学术沙龙研讨畅谈创新驱动战略、方法与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提出了继承先贤传统,跨界汇聚一流大脑,编撰《走向智能》丛书的倡议。 从2015年7月到2016年5月,《走向智能》丛书首部专著《三体智能革命》的主旨历经十余次迭代演进,从“七分科普、两分现实、一分科幻”的新科技时代全民创新读本,演进到“揭示人机共轭走向智能化的奥秘”“传播让人为之一振的科技与产业变革新观念”的写作目标。 2015年10月31日,《走向智能》举行第一次编委会议,年龄段从50后到80后的编委群体从各地赶赴北京彩和坊,对初稿的主题、大纲以及全书创新意义与学术价值进行多角度评估讨论,并留下了拟古代兰亭雅集的作品——《潮江春集序》: 公元二零一五,岁在乙未,霜降之初,会于海淀之潮江春,修书事也。群贤毕至,遗者二人。此间有百年老宅,假山清泉,又有水榭轩窗,曲径通幽。奉几盏建瓯秋茶,列坐其次,虽无高台麦克之盛,一章一节,亦足以推敲把玩。是日也,天高气爽,秋风微瑟。仰观科技之律,俯察产业之潮,所以游思骋怀,足以极智能之变。信领受也。夫人之相交,非重一时。或取诸利害,笑晏一室之内,或结以道义,超脱千里之外。其体验万殊,缘起不同。当其所遇得人,同频共振,怡然自得,不知烦恼何之。及其心心相印,慧从中来,三立仰之也!向之所欣,谈笑之间,去若齑粉,犹不能刻之于怀。况进化之律,绵绵不绝。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也,不亦快哉。每览前贤遗珠之胜,若合一心,未尝不临文兴叹,莫若继之以道。固知通天人非虚诞,证菩提乃绝学。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幸哉。故列叙时人,录其所感。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事斯人。 2016年2月到4月间,《走向智能》编委会反复研讨,不断打磨修改,形成自己的独特理论体系——“三体智能”理论。 4月7日,“三体智能”理论全面构建完毕。信笔留存: 一部三体智能,昨夜已经全证。三体三个空间,各有主体生焉。爆炸走向有序,系统感知物理。物理空间规律,皆为科学效应。物理系统运行,无机有了生命。生物产生意识,有了认知主体。认知空间规律,自成知识体系。知识产生数理,计算系统生焉。所谓计算系统,原本01逻辑。逻辑空间运行,数体智能崛起。数体借助赛博,虚拟要控物理。赛博物理系统,民间就叫天网。此时人类命运,暂且按下不表。真正智能实体,就是打印生命。万物只需定义,性能遂愿生长。三体化一之始,人造智能生命。新的宇宙创世,观察低维生命。 4月19日凌晨,集体创作“三体歌诀”如下: 三体乾坤大,智能岁月长。宇宙创世早,天工开物忙。生命诚可贵,认知价更高。若为自我故,基因皆可抛。意识筑空间,虚构新景象。社群演文明,人脑再加强。自有电脑联,人人得上网。知识零一统,数据兴八方。智能大潮起,数体随风长。万物皆自治,人类得解放。所谓工业智,端赖好儿郎。三体轮流转,数我中华强! 仅仅一个多月后,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走完其人生旅程。他以观察“新技术革命”并预言社会变迁而闻名于世,他对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的“第三次浪潮文明”的预言与描绘影响了不只一代人。然而,限于历史,他尚未对以智能化为旗帜的智能社会“第四次浪潮”做出观察与预言。斯人已逝,未来又来。第三次浪潮仍旧汹涌,第四次浪潮已狂飙突进。今天,本书以集体嘹望的方式,总结出两体数字化、两体认知化、三体互联化等新一轮浪潮的特征规律,向着几乎触手可及的未来再度出发。谨以此书,向先贤致敬! 本书乃互联网+科技+产业+学术集体智慧结晶,是一次带有深度共识的产业前瞻与科技史考察。全书编委会分工如下。 胡虎是《人民邮电》报社要闻部副主任,工信、IT领域评论员,工业4.0北京研究会秘书长,本书主编,本书最早倡议者与策划执行者,全书统稿人之一,承担第十章主撰与第一章、第三章、第九章的部分撰写。 赵敏是中国发明协会发明方法研究分会会长,两化融合、智能制造与创新方法论专家,本书副主编,全书统稿人之一,承担第一章、第七章主撰与第三章部分撰写。 宁振波是中航工业集团信息技术中心首席顾问,航空及军工领域信息化、智能制造专家,承担第六章的主撰工作。 郭朝晖是宝钢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教授级高工,冶金自动化、智能制造专家,承担第九章的主撰工作。 陈志成是北京格分维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计算机、大数据领域专家,人工智能创业家,承担第二章主撰工作。 朱铎先是北京兰光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智能工厂领域专家,学者型企业家,承担第五章的主撰工作。 颜强是企业架构咨询师与软件架构专家,兼具学者气质的实战专家,承担第四章的主撰、第三章的部分撰写工作。 张驰是大驰工业设计创始人,德国BHA建筑设计董事,工业设计专家、创新型企业家,承担第八章的主撰工作。 苏明灯是北京合众联恒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信息化专家、TMT领域创业者,承担第三章部分撰写以及本书市场策划与品牌推广等工作。 另外,信息化百人会成员、信息社会50人论坛常务理事安筱鹏博士等名家作为学术顾问,深圳昱辰泰克总经理尹金国等作为企业顾问,对三体智能理论的整体构想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对本书具体章节的修改完善给予了悉心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正当此书接近定稿之时,2016年5月30日,“科技三会”(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会上,华为公司任正非代表中国最具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对智能科技革命引发的未来做出大胆预言和展望。 “未来二三十年人类社会将演变成智能社会,深度和广度还想象不到。”“智能社会不是以一般劳动力为中心的社会,没有文化不能驾驭。”同时,任正非还警告说,“若这个时期同时发生资本大规模雇佣‘智能机器人’,两极分化会更严重。这时,可能西方制造业重回低成本,产业将转移回西方,我们将空心化。” 面对走向智能社会带来的巨大机遇与挑战,任正非代表中国企业宣布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到2020年,华为公司销售收入将突破1500亿美元,每年研发经费将提高到100亿~200亿美元。同时,任正非也毫不讳言,由于缺少重大科技理论创新,华为公司对产业创新大方向仍深感迷茫。 崭新的时代需要崭新的理论与思想。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国家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理论与思想的燃料,是一代中国知识界肩负的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三体智能理论一经问世,即在产业界、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共鸣。在有关领导、专家倡议下,本书编委会发起成立了由数十位专家、学者支持的走向智能论坛,力图团结科技、产业、思想理论界广大有识之士,一起来解答中国最优秀的企业所提出的智能时代创新路在何方的重大课题。 《三体智能革命》,仅仅是这样一个伟大时代第一声回响。诚恳地邀请您加入我们,一起来叩问、倾听。 胡虎 2016年7月 书评(媒体评论) 一个新的智能时代即将来临。本书以大量的事实描述了智能科技、智能产业的最新进展,以饱满的热情和极富见地的思想开启了一场创新之旅,描述了人类社会走向智能的前奏和大趋势。我们应该像本书的作者们一样主动出击,迎接变革的到来。 ——杨学山,北京大学兼职教授、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 本书以富有哲理气息的科普文体,传播“三体”融合创新推动科技、产业变革的新思想,值得认真思索。作者群体是不同领域卓有成就的专业人士与企业家,他们之间能达成共识尤为珍贵。 ——马俊如,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家外国专家局原局长 作者来自不同行业和领域,观点令人耳目一新。对于广大喜爱智能科技、关注创新的人而言,这本书可以拓宽视野、启迪思维、增强兴趣。 ——李培根,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 智能技术与各行业的交叉结合将引发科技和商业创新的井喷,本书兼具专业性和通俗性、理论性和趣味性,提出了很多大胆而又务实的创见、创想,能帮助读者加深理解、启发灵感,还可能激发创新的火花。 ——陈黎明,IBM大中华区董事长 一场以智能为主题的新科技革命来势汹涌。能够全面描述这场革命的文字非常匮乏,能够阐释其核心原理的更是凤毛麟角。书中独创的三体智能模型为读者深入认识、理解智能科技、智能制造提供了十分简明且有力的工具。 ——杨金成,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非常欣赏书中对智能的崭新理解。三体交融、协同发展,让人类迎来崭新的全智能时代。书中对各类智能技术的发展作了极其精彩的解读和预测,将开启人们对信息化的全新思考。 ——邓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