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起源于司马懿,司马懿起家于河内。司马懿曾在汉相曹操旗下任职,在曹丕谋权篡位之际掌握了兵权,并在与吴、蜀的数年对抗中积累起了赫赫战绩。司马懿死后,长子司马师继承父位,任大将军一职,统领各军。司马师位极人臣,飞扬跋扈,竟将魏主曹芳及皇后张氏废黜。司马师病死后,司马昭继承了兄长的职位。司马昭比兄长更为大逆不道,居然大摇大摆地穿龙袍、戴龙帽。魏主曹髦忍无可忍,愤恨交加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随即召来后宫的侍卫和宦官,准备亲自讨伐司马昭。
魏主一行人刚走到南阙,就被一个中护军挡住了去路。此人是平阳人贾充,长得面目狰狞,须眉似戟。魏主喝令他退下,贾充不从,反而带着手下与侍卫扭打起来。打了一两个时辰,贾充见寡不敌众,正准备撤退。这时,太子舍人成济带兵过来,质问贾充为何与魏主大起争执。贾充厉声说道:“司马公豢养你们正是为了今日,何必多问!”成济会意,于是举起长矛,突然刺向魏主。魏主猝不及防,竟然被他刺死了。其他人见此情形,立即逃散。
司马昭得知变乱的消息,立即召来群臣商议魏主的后事。尚书仆射陈泰流着泪对司马昭说道:“应当诛杀贾充,向天下人谢罪。”贾充是司马昭的走狗,司马昭怎么舍得杀他?便想了一个李代桃僵的诡计,把责任全推给成济,将成济及其三族全部杀害。司马昭命长子司马炎迎来曹璜继承帝位。曹璜当时年仅十五岁,改名为奂。曹奂仅有帝名而已,一切国政全由司马昭把持。司马昭部署兵马,准备攻打蜀汉。猛将邓艾、钟会兵分两路,一举攻下成都,收降了蜀汉主刘禅。司马昭位居相国,加封晋公,不久又晋爵为晋王。没过多久,司马炎被任命为副相国。父子二人正准备篡取曹家的皇位,司马昭却患了重病,没几天便死了。司马炎继承父位不到两个月,便指使家臣胁迫魏主让位。魏主曹奂本来就是个傀儡,为保全性命只好退位让国。
当时已是隆冬时节,大雪纷飞。司马炎迫不及待要即位,当即选定吉日在南郊设坛,祭告天地,准备登基。祭礼完毕,返回洛阳宫,在太极殿里接受王公大臣的朝贺。司马炎随即颁发诏书,大赦天下,国号晋,改元泰始;封魏主曹奂为陈留王,将他迁到邺宫居住。曹奂不敢逗留,立即上殿辞行。朝中大臣只有太傅司马孚前来拜别故主,他边哭边说道:“臣已年老,不能再有所作为,但一生只认自己是大魏的臣子。”司马炎受禅时,只有司马孚不赞成。司马孚是司马懿的二弟,即新主司马炎的叔祖父。他官至太傅,生平洁身自爱,从不干预朝政。
第二天,司马炎派遣太仆刘原前往太庙祭祀,追封司马懿为宣皇帝、司马师为景皇帝、司马昭为文皇帝,祖母张氏为宣穆皇后、母亲王氏为皇太后。相传,王太后年幼时聪慧过人,长大后又非常孝顺父母,深得邻人与亲友的喜爱。嫁给司马昭后,相夫有道,教子有方。王太后一共生了五个儿子,长子司马炎、次子司马攸、三子司马兆、四子司马定国、五子司马广德。司马兆、司马定国、司马广德三人先后夭折。司马炎,字安世,相貌出众,传说他发长至地,手长过膝,不是凡夫俗子的模样。司马攸,字大猷,深得司马昭钟爱,少年时饱读诗书,尤其擅长写文章,与司马炎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司马师没有儿子,司马昭便将司马攸过继给他。司马昭曾叹道:“天下是我哥哥的天下,我只不过是依赖他才得以成就大业。我百年之后,天下归于哥哥的继子司马攸,我就放心了。”所以在与大臣商议册立世子时,司马昭力推司马攸。左长史山涛劝阻道:“废长立少,违背礼节,不好。”当时贾充已晋爵列侯,也劝司马昭不要违背礼节。司徒何曾、尚书令裴秀同声附和,请求册立嫡长,司马昭才册封司马炎为世子。司马炎篡位时正值壮年,春秋鼎盛,大有可为。执政之初,他不但清政廉明,而且非常节俭。有官员上奏说,皇帝的牛绳套已经破旧到不能再用了,司马炎就下令用麻绳替代丝绳。高阳人许允被司马昭杀害,但他的儿子许奇颇有才华。司马炎破例任命许奇为太常丞,不久还升许奇为祠部郎。
史上称司马炎为晋武帝。司马炎篡位之后,大力革除魏朝弊政。他想,魏朝是因为骨肉相残才弄得江山旁落,我今天侥幸得到江山,我的子孙如果也像曹魏那样,岂不是要重蹈覆辙?于是大封宗室。封叔祖父司马孚为安平王,叔父司马干为平原王,司马亮为扶风王,司马伷为东莞王,司马骏为汝阴王,司马彤为梁王,司马伦为琅玡王,皇弟司马攸为齐王,司马鉴为乐安王,司马机为燕王。其他远房亲戚也被封王晋爵。升骠骑将军石苞为大司马,封乐陵公,车骑将军陈骞为高平公,卫将军贾充为鲁公,尚书令裴秀为钜鹿公,侍中荀勖为济北公,太保郑冲为太傅兼寿光公,太尉王祥为太保兼睢陵公,丞相何曾为太尉兼朗陵公,御史大夫王沈为骠骑将军兼博陵公,司空荀觊为临淮公,镇北大将军卫瓘为菑阳公。其他文武百官也都加官晋爵。P1-3
一般历史通俗演义,在过去也曾出版过不少,可是似乎很少能和蔡东藩先生这一部相提并论的。
——史学大师 顾颉刚
毛泽东为何喜爱蔡著?原因可能有很多。但蔡著成功实现了历史真实和趣味性的统一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著名学者 杨天石
蔡著的不可替代之处,不仅在于他准确地挑出了历史的大线索,更重要之处在于,他关注了历史深处的人的命运。有些历史叙述者,过于追求所谓“历史理性”,结果常常忘记历史是鲜活生命的延展.在这些人笔下,历史变成了一种刻板和单调的表达。而蔡著不同,他的历史有血液、有温度,是可以触摸的。他的历史是关于人性的故事。
——张颐武(著名学者)
一批年轻的文化人,为了让更多读者体会蔡东藩《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的魅力,经过艰苦努力,以专业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将蔡著的“旧白话”——这种“白话”今天已经不大读得懂了——重新译为今人能够轻松理解的当代白话。毫无疑问,这是让蔡著得到传承的最好方式。他们的工作“活化”了蔡著,既是对于原著的一次致敬,也是一种新的可能性的展开。翻译整理后的作品,为普通读者提供了方便,无论任何人,都可以轻松地进入中国历史的深处。
蔡东藩的《中国历朝通俗演义》是一部让我印象深刻的书,少年时代曾经激起过我的强烈兴趣。那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可以读的书少得可怜,但一个少年求知的兴致是极高的,阅读的兴趣极强,加上当时的课业没有什么压力,因此可以读现在的青少年未必有时间去读的“杂书”。当时中华书局出版的蔡东藩的《民国通俗演义》就是让我爱不释手的“杂书”,它把民国时期纷乱的历史讲得有条有理,还饶有兴味。虽然一些大段引用当时文件的部分比较枯燥,看的时候跳过了。但这部书还是深深吸引了我。后来就要求母亲将《中国历朝通俗演义》都借来看。通过这部书,我对历史产生了兴趣。历史的复杂、深刻,实在超出一个少年人的想象,看到那些征战杀伐、宫闱纷争之中人性的难测,确实感到真正的历史与那种黑白分明的历史观大不相同。当时,我们的历史知识都是从“儒法斗争”的框架里来的,历史在那个框架里是那么单纯、苍白;而蔡东藩所给予我的,却是一个丰富和芜杂得多的历史。在这部书里,王朝的治乱兴衰,人生的枯荣沉浮,都让人感慨万千,不得不去思考在渺远的时间深处的人的命运。可以说,我对于中国历史的真正了解,就是从这部历史演义开始的。
三十多年前的印象一直延续到今天。不得不承认,这部从秦朝一直叙述到民国的煌煌巨著,确实是了解中国历史的最佳读本。这是一部难得的线索清楚、故事完整、细节生动的作品。它以通俗小说“演义”历史,以历史知识“丰富”通俗小说,既可信又可读。
蔡东藩一生穷愁潦倒,他的经历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经历,他对于历史的描述是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的。他不是一个鲁迅式的启蒙者,但他无疑具有一种另类的现代性,一种与五四新文学不同的表达策略。蔡东藩并不高调激越,他的现代性不是启蒙性的,不是高高在上的“我启你蒙”,而是讲述历史,延续传统。他的作品具有现代的想象力,表现了现代市民文化的价值观。
在《清史通俗演义》结尾,蔡东藩对于自己做了一番评价,足以表现一个落寞文人的自信:“录一代之兴亡,作后人之借鉴,是固可与列代史策,并传不朽云。”他自信自己的这部著作,足以与司马迁以来的史学名著“并传不朽”。
蔡著的不可替代之处,不仅在于他准确地挑出了历史的大线索,更重要之处在于,他关注了历史深处的人的命运。有些历史叙述者,过于追求所谓“历史理性”,结果常常忘记历史是鲜活生命的延展。在这些人笔下,历史变成了一种刻板和单调的表达。而蔡著不同,他的历史有血液、有温度,是可以触摸的。他的历史是关于人性的故事。
从蔡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活的历史,体验到个人命运与国家、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联。冯友兰先生在《西南联大纪念碑》的碑文中这样阐释中国文明的命运:“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今天,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历史连续性和不断更新的魅力正在焕发光芒,冯先生对于中国未来的期许正在成为现实。
在这样的时机,蔡著《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的新译,就更显其价值。我们期望读者能够从中获得阅读的乐趣,并从历史中得到启示,走向更好的未来。
让我们和读者一起进入这个丰富的世界。
是为序。
张颐武
《蔡东藩中华史》即《中国历朝通俗演义》,是风靡海内外的一套通俗历史巨著,以小说形式再现了上起秦始皇、下讫民国2166年波澜壮阔的中华文明历史。文笔通俗,点评机智,从著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鲜活的历史,体验到个人命运与国家、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是一部具有廿四史规模的庞大卷帙之作。原为旧白话,为便于今人阅读和品鉴,由众多专家学者编译为现代白话版重新编译整理,增加注释,语言贴近现代阅读习惯,适合各阶层读者。
《两晋(现代白话版)》是《蔡东藩中华史》系列之一,有专业学者团队编译,全、准、新的白话版,拆掉时间的墙,畅通无阻地读历史。
“蔡东藩中华史”即《中国历朝通俗演义》,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全面叙述中国历史的通俗演义。原为旧白话,为便于今人阅读和品鉴,由众多专家学者编译为现代白话版重新编译整理,增加注释,语言贴近现代阅读习惯,适合各阶层读者。
毛泽东卧室床畔常备的历史书,二月河推荐的中国历史唯一入门读物,顾颉刚、裴效维、杨天石高度评价。
中国历史演义巅峰之作:一人主笔,千年兴衰,正史为经、轶闻为纬,上起秦皇,下迄民国,编织中国最完整的史话。
《两晋(现代白话版)》是《蔡东藩中华史》系列之一,有专业学者团队编译,全、准、新的白话版,拆掉时间的墙,畅通无阻地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