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卓著的《新主妇生活(我在日本这一年)》讲述了一位曾就职于世界五百强企业的前公关经理辞职出国,赴日本期间的学习和生活经历。这一年以来,她从一个职业女性蜕变为家庭主妇。而她并没有从心理上难以接受,而是享受这份工作、享受平淡生活中的种种美好。这样的生活态度为很多都市女性所赞赏,而自己又往往缺乏勇气尝试。对于正在思考自己是否适合做主妇的都市职业女性,本书的内容应给她们带来一些共鸣。对于一些对家庭主妇有偏见,认为不需要能力,或者是对才华的一种浪费的观点,作者的学历和外企PR经理身份可以给他们一个有力的回击,有利于促进现代社会认识和价值观的多元化。
作者在王小卓著的《新主妇生活(我在日本这一年)》中讲到,这一年我没有工作,却没有荒废。我在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中寻找着,努力着,成长着。我不知道今天的所作所为到底能对明天造成怎样的影响,我只相信我现在的每一步都是在搭建通往未来的阶梯。无论现实怎样,我都希望在有能力满足一定物质需求的同时,还能永远保持一颗好奇的初心,和努力追逐的热情与毅力:时不时地问一问自己内心的感受,默默跟随内心的声音,时刻保护内心的纯净不受侵犯。心是怎样的,世界就是怎样的,正如那句话所说:“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这一年,当我脱下职业装戴上围裙为家人准备一日三餐时,我忙乱;当我没有了保姆,挺着大肚子跪在地上刷马桶时,我心酸;当我的夜晚以哄孩子睡觉代替了卡拉OK、晚宴活动时,我彷徨;当我终于鼓起勇气宴请宾客却被“善意”指点茶叶不净、咖啡太淡时,我尴尬;当我出门不懂语言,昔日的公关人如今吃起哑巴亏时,我终于忍不住泪如雨下。
可是突然有一天,我的家被打点得整洁美丽,中西料理齐全,成了朋友聚会的首选;有一天,我的家重现琴声叮咚,珠落玉盘,婉转缠绵,不绝如缕;有一天,我的“王婆豆腐”声名远扬,居然开始在岛上开班授课,众人追随;有一天,我由国际俱乐部的学员变为老师,在学习日本花茶书道之余开始教授中国结中国菜,自豪地传播起了中华文化;有一天,我通过了日语等级考试,可以带着家人游走于日本关西各地了;而最重要的一天也终于来临:我的女儿出生了!
我修身养性,静心持家,日日反思,不再需要外界的声音来刺激自己,同时,此地的安宁祥和也的确屏蔽了诸多厮杀和攀比。看着身边的主妇们,感受那种安宁的心态,学习那份坚持与担当,影响就是这样的潜移默化。在日期间,妈妈曾一度来伺候月子,当她惊讶地发现如今的女儿已今非昔比,大事小事家事外事她竟一点也插不进手时,不知是否还会为我当初的辞职而气急败坏。
如今想想,如果这一年我没去日本,我的生活又会是怎样?会有什么变化吗?会继续沉迷于工作中的世界,继续执着地扮演其实并不擅长的角色吗?会继续和同事的老公、同事的朋友厮混,然后让孩子继续和同事的孩子一起组成同事二代将公司文化发扬广大吗?我会继续忙到疯掉,忙到累倒,忙到忘掉其他所有的美好吗?
当然,在曾经的职业高度上,我也永远无法超越他人。但我可以做到的,是无愧我心,去开拓生命的广度。
我承认,我并不是一个能很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的人。我甚至觉得所谓的平衡是不可能的,凡事都一定有主次之分。因此,我打心底里崇拜那些既能干好事业,又能照顾好家庭,还能继续发展自己兴趣爱好的人。如果你正是这样的人,里外都是一把手,早已看遍了大干世界,终于回归到眼前生活,那我这本书在你面前就太自惭形秽了。
可是如果你也碰巧和我有着共同的经历,共同的感受,共同的纠结,共同的期冀,那就让我们互相勉励,互相支持,共同勇敢而坚定地走下去吧。
我并不想说服你放弃工作,更不敢要求你变身主妇。我只是有所期待:期待事业有成的你回家能给正在烧饭的太太们一个拥抱,期待职场女强人的你回家能给带孩子的老人们一个微笑,期待终日加班的你周末能陪自己的爱人逛逛街,期待忙于应酬的你能抽空给孩子做顿饭,期待空中飞人的你哪一天能哄自己的孩子睡个觉……期待当你谈到主妇时,眼角不再流露出鄙夷和偏见,心中多一份理解和尊重。
家庭主妇,不该是低人一等、被看不起的代名词,它是一个选择,一个无比勇敢的选择,也是一份职业,一份甘心奉献的职业,更是一种追求,一种对生活艺术的追求,对家和万事兴的追求,甚至对个人梦想默默坚守的追求。
而你若正好也是主妇,我只想握住你的手告诉你:世界上还有很多女人和你一样,陪着你,分享着你的喜怒忧愁。但或许也有些不一样,因为真的有那么一群主妇,能把家事搞得服服帖帖,把子女养得健康快乐,自己充实得忙忙碌碌,老公敬佩得五体投地,朋友谈起时无一不赞;她们不仅能干,还永远善良助人,勤奋做事,谦逊礼貌,不断成长;她们有时也挫败,有时也怀疑,但她们娇小的身体里始终有一颗坚韧强大的心,支撑着、鼓励着她们,迎接每一天初升的太阳,温暖每一晚入睡的灵魂。(P2-3)
写给正在国内养尊处优的你
最近听日本朋友说有位刚从国内搬来的妈妈,一个人带着两个儿子在这儿上国际学校,和朋友的孩子一个班。朋友说:“她刚来,日语不会,英语不好,环境又不适应,很是郁闷,你也是这么过来的,你多陪她聊聊。”
语言不通还在异国他乡独身带着孩子上学?一位文化程度一般却努力上进甘愿为孩子付出全部的陪读妈妈形象跃然眼前。好啊,这种帮助同胞的差事,我总是义不容辞的。
过了几天,一个上午,咖啡馆,玻璃杯,阳光在杯中荡起波纹。我正盯得出神,朋友轻声一句:“来了。”我一抬头,火红的头发,白皙的皮肤,黑色眼镜框,一身运动装,校园里的潮妹赫然出现。我小吃一惊,眼前的她朝气蓬勃,好像并没有朋友说的那般郁闷,也颠覆了我脑海中她本
来的形象。她真的需要我的帮助吗?
我起身,握手,轻声道:“你好。”“你好!”她爽朗地大笑,不见外地坐下后,话匣子就打开了。
“哎,你知道我有多辛苦吗现在?”不加寒暄,她直奔主题,“我一个人在这带着两个孩子啊!每天接送他们上学、放学,还要买菜做饭,打扫房间!”
这不是很正常吗?
“我可从来没受过这种苦!两个孩子在香港出生,回内地后父母都来帮忙,还请了阿姨,孩子从生下来就和阿姨睡,反正我也没有母乳……孩子满月后我就去上班了,还是上班有意思啊,每天可以和闺蜜逛逛街,吃吃饭,按点下班,回去吃喝都准备好了,再陪孩子玩玩就睡觉了!”
嗯,我懂。
“本来在国内好好的,可最近越来越多的食品安全问题、环境问题、学习压力……各种问题,正好孩子到上学的年龄了,我们想着要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于是计划出国。”
“找了个机会出来,可谁想到来了后竟然这么苦!老公还在国内开公司,我在这还没有工作签证,也不能请父母长期过来。上个月,爸妈旅游签证过来了一趟,这一个月啊哪都没去啊,天天在家帮我包饺子包包子卤肉然后全部冷冻,我现在就指着这些吃了!”
我无言以对。
“我觉得我现在简直就是在浪费时间!每天就伺候俩孩子和做家务了!下个礼拜学校放秋假,我要赶紧回国休息一下,我最近连一个懒觉都没睡过!”
看着眼前翻动的红唇,厌恶之词差点脱口而出,然而时间突然在此刻停滞,有一刹那,我讽刺地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以高尚的工作追求之名,理所应当地享受着父母的照顾和保姆的操劳,内衣内裤不愿洗,锅碗瓢盆不会碰,东西放哪不知道,孩子怎样了懒得问……多么典型的现代都市女白领的生活写照!可是我们丝毫不以为耻,因为我们有充足的理由——我要工作啊!我们甚至反以为荣——这些琐事哪里值得本宫亲力亲为!
是啊,工作忙,是说出去全天下无人敢抗议的理由。
可是,工作忙又怎样?论语有言:“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三字经曰:“首孝悌,次见闻。”连做人的根本都忘了,所谓的“工作”不过是空中楼阁,七彩泡泡,经不起推敲,一触即溃。
工作,本是一种高层次的需求,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更好地造福于社会。可如今,我们却常常为了工作忘记了根本,失去了自我,忽略了家人,被卷入工作这个大漩涡,还乐此不疲地越陷越深。于是,工作变成了对生活的逃避,变成了自私的个人追求,变成了最好用的借口,变成了自欺欺人的享受。
更可怕的是,不仅我们,连深爱着我们的父辈亦是这样认为。如今有哪个父母允许儿女丢了工作去带孩子?哪个父母不是在“工作”这两个沉重的字下为子女背负着重担?
可是,这样真的对吗?
现在的我会说,身为一个完整的人,须先有做人的德行,具备基本的生存技能,方能立足于世,此之谓“德才兼备”;身为一个女人,更应清楚自己的本分,摆正自己的位置,方能修身齐家平天下,以柔克刚,此所谓“阴阳之道”。
看着对面的她美丽而天真的大眼睛,我想说:我不认为你现在是浪费时间,相反,我觉得你以前才是在浪费时间。
是的,你将青春献给公司,献给别人,献给逛街吃饭做指甲时觉得爽,而现在,你有机会锻炼自己,有时间陪伴孩子,有条件修身养性时你却觉得浪费?
你可知道,扫地煮饭洗衣服,本是多么平常的家务事,这里的主妇天天做,她们能做得行云流水有条不紊,甚至能做到开班授课吸引者众,你凭什么在这里大呼小叫?孩子是你生的,对他而言还有谁比妈妈更亲,而你却把这天生的缔结拱手让人,还在这里自鸣得意、展示炫耀?父母可以陪我们一时,陪不了一世,你却把这当成天长地久、理所应当,可说到底应该是谁帮谁卤肉做饭包饺子?你没睡好才几天,我告诉你,从我当妈妈的第一天开始就已明白从此不会再有好觉睡……
这些话在我的脑海里翻了几番,却未曾说出口,一年前的我与眼前的她又有多大分别,我又有什么资格在这里说教别人?然而此时此刻,当已习惯于主妇生活的我听到了这一席话时,却被震撼了,不仅震撼于曾经和她一样的无知,也震撼于现如今我自己的改变。
所以我也感谢,感谢她,让我猛地有了出书的冲动。我真的很想把我这一年多在这里发生的变化告诉你,告诉正为工作忙碌的你,告诉正对老人指手画脚的你,告诉正沉迷于自己小世界的你,告诉正在国内养尊处优的你:在一衣带水的东瀛,生活也可以这样。
写给正在国外忘乎所以的我
就在我对国外的主妇生活已慢慢适应,生活得有些忘乎所以,即将再次开始循规蹈矩生活的前一天,老公突然说:“哎,再有两个月我的项目就结束了,准备好回去了吗?”噢,我心一惊,时间过得真快!这一年里,纵然收获颇多,改变很大,但,就这样回去了吗?好像还有点不甘;但是,难道一直留在这里吗?
以前的我在事业,不,是职业上,奋斗几载,放手家庭,失去自我;现在的我回归了家庭,完善了自我,却仍旧是不完整的。
我缺的并不是工作,相反,工作成了我再次走向稳定的选项,只是我还不甘于稳定。
我想,我缺的或许仍是继续完善自我的经历,和由此找到能够成就自己的事业。
这一年,结识各界主妇朋友们若干,有的毕业于沃顿商学院,有的曾是沙特航空的空姐,有的是已转完半个地球的时装设计师,有的是收养了三个孤儿的牧师……身边的每个人都像一本书,丰富精彩,令人回味无穷。而我,相比之下年龄最小的我,经历也是最浅的。还有千般事想做,还有万里路要走,折腾不止,只愿不负此生。
想了想,我故作轻松地对老公说:“不想回去,我还想读书。”“why?读书有什么用?”老公用他一贯的理科生逻辑思维模式,凡事都要result driven(以目的为导向)。我说:“我不知道会有什么用,我只希望通过这个过程让自己变得更好。”
对有些人来说,做每件事情都必须有个目的:学琴是为了考级加分,唱歌是为了比赛出名,学足球是为弥补课业的不足,考研考博是为了找个好工作……而对另一些人来说,享受的正是做这件事的过程,过程正是目的,这么做只是因为喜欢,而结果都是水到渠成的:因为喜欢弹琴而提高了个人修养,因为喜欢唱歌而让自己爱上音乐,因为喜欢踢球而强身健体,因为喜欢钻研而继续在象牙塔里上下求索…··我真的很不喜欢“so what”这个短语,好像凡事最终不挂钩到钱、权、利就是在白费功夫浪费时间!
我承认,在这个快速膨胀的商业时代,要做到如圣人般的不求己利、拯救众生是不够格的;要如隐士般与世隔绝、修身养性也是不现实的;儒家不也一直在传授着“入世”哲学吗P但是,无论现实怎样,我都希望在有能力满足一定物质需求的同时,还能永远保持一颗好奇的初心,和努力追逐的热情与毅力:时不时地问一问自己内心的感受,默默跟随内心的声音,时刻保护内心的纯净不受侵犯。即使外面一百个人中有九十九个都在飞扬跋扈地互相践踏,我们还能继续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外云卷云舒。因为,心是怎样的,世界就是怎样的,正如那句话所说:“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所幸这一年在日本,在这个贫富差距不是很大、竞争也不够激烈的国家,在这个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在女孩子不懂点插花茶艺就嫁不出去的地方,在这个“妇人之道”盛行的民族,少了金钱的差距和地位的攀比,少了职场的拼杀与业界的硝烟,外界的优雅与安宁最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让我去恪守和修炼。至此,我以为,个人的阅历和修养是此生更为重要的功课,而事业和家庭其实都是为了成就此生更好的自己。
只是,这片净土有些太安宁平和,这里的人们有些太安逸礼让,只怕再待下去,会淡忘,甚至阻碍身为女性的我们更多的理想与追求。
还记得当年为了加入公司而放弃出国深造,只是因为老妈希望我快些开始挣钱独立。我无意怪她。我也本以为高薪体面的工作会逐渐填补这份遗憾。可是谁知它一直住在我的心里,时而阵痛,从未离去。而我的心,也一直在等待,在祈祷机会的再次来临。
终于,这一天来了。
那天老公下班后告诉我:“你得逞了,下一站,新加坡!”
写下此文时,我们已在新加坡安顿下来,我也拿到了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的入学通知书。一切又都是新的:家、社区、学校、医院、娱乐……一切又都是不同的:她节奏快速,热闹喧嚣;她竞争激烈,女性强势:她等级分明,多民族融合;她富有而张扬,她法制又严格……这简直就是另一个世界!这里的热情与活力让人振奋,这里的阶级与悬殊又让人质疑:这里的多元和风俗让人陌生,这里的语言和社区又让人感到亲切;这里的嘈杂与诱惑让人不安,这里的诚信与守法又让人安心……这里的种种需要适应,新生活需要再次开启!我一边充分呼吸着崭新的空气,一边准备在毕业即将十年之际,在另一个国家重新开始我的求学之路。
我深深感恩,我殷切期待;我会继续前行,你,可愿与我同行?期盼你的回应。我的邮箱:juliawang1127@gmail.com。
下一本书——《坡县这几年》,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