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增订本)》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药物依赖、神经性厌食、幽闭恐惧症、密集恐惧症、人格障碍等众多变态心理和行为,并在章节末尾附有延伸阅读的“拓展视野”栏目,帮助读者理清思路,不至于迷失在众多的怪癖和疾病中,使读者对“变态”一词有全新的认识。
读完这本书,你会看到那些被称为“变态”的人,尽管有时歇斯底里。有时冷漠残忍,实际上,他们也是弱者,是被命运困住的人。重新认识“变态”这个词汇,是笔者隋岩希望大家留下的读书心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变态心理学(增订本)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隋岩 |
出版社 | 中国法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变态心理学(增订本)》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药物依赖、神经性厌食、幽闭恐惧症、密集恐惧症、人格障碍等众多变态心理和行为,并在章节末尾附有延伸阅读的“拓展视野”栏目,帮助读者理清思路,不至于迷失在众多的怪癖和疾病中,使读者对“变态”一词有全新的认识。 读完这本书,你会看到那些被称为“变态”的人,尽管有时歇斯底里。有时冷漠残忍,实际上,他们也是弱者,是被命运困住的人。重新认识“变态”这个词汇,是笔者隋岩希望大家留下的读书心得。 内容推荐 萝莉控、恋物癖、强迫症、密集恐惧症、贪食症、幽闭恐惧症、抑郁症……说起来,大多数人都曾有过诸如上述的“变态”心理体验,我们真的是变态么?其实,这些看似变态的心理体验,都未达到需要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的严重程度,都属于“正常”的心理表现。 隋岩著的《变态心理学(增订本)》运用易懂的文字、生动的事例和专业的解析对各种“变态”行为进行了原因分析和心理指导,旨在帮助读者捋清思路,不至于迷失在众多的怪癖和疾病中。重新认识“变态”这个词汇,将是您阅读完此书的宝贵收获。 目录 前言 原来“变态”如此简单 第一章 大脑的画外音——认知障碍 一个圆环和一根轴——不识症 假作真时真亦假——头脑中的幻觉 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记忆错构 韩国美女都长一个样——我们都有脸盲症 当反射弧上了高速路——思维奔逸 多走一万里,进化一大步——进入诡辩的时空 一心是一佛国——痴心妄想 拓展视野 第二章 与躁狂、抑郁相伴——心境障碍 花儿不香、草儿不绿、鸟儿也不唱——抑郁人生 笑嘻嘻地哭泣——微笑型抑郁症 如打了鸡血一般——躁狂来袭 是疯子,还是沉思者——躁郁双相 活着就是为了死吗——自杀行为 梦旅人也有美丽心灵——精神分裂 拓展视野 第三章 给浮躁的心洗个澡——焦虑障碍 不仅仅是少女的羞怯——社交恐惧 从来不乘电梯——幽闭恐惧症 谁是藤壶控——密集恐惧症的死穴 一颗惴惴不安的心脏——焦虑无处不在 对文字产生“洁癖”——每个人都有强迫症 噩梦一再重演——PTSD患者的内心世界 “鬼神附体”的心意病——癔症 拓展视野 第四章 如果吃饭成了问题——进食障碍 卡伦·卡朋特的悲剧——神经性厌食症 肚子里住着一只贪吃鬼——神经性贪食症 拓展视野 第五章 嗜药者和瘾君子——药物依赖 来自新石器时代的圣物——大麻 有毒的罂粟花——鸦片 让人欲罢不能的兴奋剂——安非他命 美酒虽好,不宜贪杯——酒精依赖 是药三分毒——药物滥用或成“瘾君子” 迷恋那一抹淡淡烟草味——烟草依赖 拓展视野 第六章 活在套子里的人——人格障碍 令人头疼的神经过敏——遇到偏执狂 天生杀人狂——反社会型的人格 如果人生变成一出戏剧——表演型人格 超然乎,逃避乎——自卑的人 变了味的完美主义者——强迫型人格 拓展视野 第七章 心灵工画师——性与性别 心理上的“阳痿”——并不纯美的爱恋 丝袜的致命诱惑——恋物一旦成癖 踩着高跟鞋的大汉——雌雄莫辨 一树梨花压海棠——大叔都是萝莉控 心中的那座断背山——同性之爱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恶习——虐恋 拓展视野 第八章 彩虹天堂的方向——黑白童年 蹦蹦跳跳的小朋友——多动的儿童 你是造物者的恩宠——孤独的孩子 花花世界花家姐——智障儿童 拓展视野 试读章节 虚构症的患者则喜欢无中生有,当记忆变得空白时,他们会为其添上幻想的事件,比如,一个人说他星期日在雨中帮助一位老奶奶过马路,实际上,那天他连房门都没出。如果这个人曾经在雨中帮助过老人家过马路,但是时间不是星期天,人物不是老奶奶,地点也不是他说的那条街、那个路口,是属于错构症的表现。如果他只是在电视里看过帮助老奶奶过马路的宣传片,结果却说成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实,这种症状被称为潜隐记忆。 19世纪80年代,虚构症第一次出现在医学文献中。当时,俄国的精神科医生柯萨可夫发现,一些长期酗酒的病人患有一种记忆缺陷,他们不记得近期发生的事,要求他们讲述时,则由虚构的故事代替。在正常人中,虚构记忆有时候是为了回避内心焦虑,有时候则仅仅是偏见的表现。在脑器质病变的患者中,虚构症主要来源于生理因素。 虚构症情况严重时,患者在谈论亲身经历时,说得煞有介事,好像真有其事一样,如果要求他重新叙述一遍,不仅“亲身经历”会发生改变,连虚构的情节也变得不一样了。虚构症多见于大脑器质性病变,比如外伤性精神病、麻痹性痴呆和精神分裂症。 潜隐记忆这一术语第一次出现在1901年西奥多·弗卢努瓦的著作中。弗卢努瓦将潜隐记忆解释为“往生回归”,后来,荣格在他的文章中扩展了这一理论。一般情况下,出现潜隐记忆的人不能区分不同来源的记忆,对书中记载的他人经历、道听途说的故事、电视电影中的情节,常常相互颠倒,混淆不清,甚至梦中体验过的经历也会被当成亲身经历的事实。 于是,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将别人的经历回忆成自己的经历;二是将本人的经历当作听到的、看到的别人的经历。这种现象在正常人身上也常出现,不过,感知觉和记忆方面有自知力人,很快就会意识到,随后改正。脑器质病变的患者则丧失了自知力,坚信自己是正确的。 潜隐记忆进入艺术创作中,衍生出一个新的名词:无意识剽窃。2004年,德国学者麦克·马尔撰文指出,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发表于1955年的小说《洛丽塔》竟然和1916年的一部德国短篇小说非常相似。两部小说讲的都是一个中年房客恋上一个尚未进入青春期的小女孩的故事。更离奇的是,纳博科夫和这部短片小说的作者埃施韦格曾经生活在柏林的同一地区,当时,埃施韦格的作品在德国随处可见。 在文章中,麦克·马尔并没有指责纳博科夫剽窃,而是将其解释为潜隐记忆的作用。也就是说,纳博科夫在创作《洛丽塔》之前可能看过埃施韦格的小说,但是,他只是将小说中的想法、观点、笑话当成了新的灵感,而他本身对此并未察觉。因此,在文学创作中,这种行为催生了“无意识剽窃”的新名词。在绘画、文学作品中,还有许多受到“潜隐记忆”影响的原创作品,尼采的《查拉斯图拉如是说》也是其中一部。 在临床上,由于医生无法核实病人的既往经历,因此,虚构症、错构症和潜隐记忆在临床上根本分不清楚,无奈之下,只能称之为“记忆错误”了。有时候,顺行性遗忘(或逆行性遗忘)和虚构症同时存在,也非常容易混淆。在记忆障碍者奉为信仰的电影《记忆碎片》中,男主角莱尼不仅患上了顺行性遗忘症,还表现出虚构症的症状。然而,在大多数人眼中,他只是一个“失去记忆的人”。 顺行性遗忘导致莱尼只记得失忆之前发生的事,他记得的最后一件事就是妻子被人杀害。于是,莱尼用纹身来记录关于凶手的线索,提醒自己每天应该干什么。当线索一点点逼近真相,我们发现,莱尼不仅仅是无法将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那么简单,他还虚构自己的记忆——莱尼的妻子患有糖尿病,可是,患有顺行性遗忘的莱尼从来记不清到底有没有给妻子注射胰岛素,结果,他反复给妻子注射,导致妻子胰岛素摄入过量而死。 当莱尼发现,凶手其实是他自己时,虚构症开始起作用。他虚构了妻子被一个凶狠的歹徒残忍杀害的记忆,还设置了一个隐秘的凶手,而他的使命就是找到那个凶手,为妻子复仇。即使他已经知道真相,他知道自己很快就会忘掉真相,从而继续行走在复仇的路上。他要让自己相信的是虚构的记忆,以此消除内心的负罪感,更重要的是,让他的生活有继续下去的理由。 《记忆碎片》让人脑变成了一部神奇的机器,好像记忆随时可以被篡改、虚构、重置和消除。然而,电影没有夸大虚构症的强大力量,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虚构记忆的能力甚至更加离谱。在正常人中,为了让事情合理化,人们也会选择虚构记忆的方式,比如在1999年,美国的4个白人警察对一名手无寸铁的黑人开了41枪,原因是“他的手里有枪”。实际上,那名黑人手里拿的是黑色的钱包。在一个看图后回忆的实验中,白人被试在看到“一个白人正在和一个黑人吵架”的照片后,在回忆中给黑人手里加了一把不存在的剃刀。 1992年,一架波音747撞上了阿姆斯特丹的一栋大楼,撞击后媒体大肆报道,却没有人拍到撞击时的画面。10个月后的一次心理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受访者声称曾经在电视上看到撞击的画面,显然,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正在虚构记忆。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1996年。当时,美国环球航空的飞机在起飞后不久便坠入大海,在目击者的报告中,有人说飞机被导弹击中,有人甚至能清晰地描绘飞机遇袭的过程,但事后的调查证明,根本就没有导弹。P21-23 序言 原来“变态”如此简单 为什么一个人会冷酷无情、麻木不仁? 为什么那些怪蜀黍总是喜欢小萝莉? 为什么女孩总是幻想被帅哥推到墙上强吻? 自残者到底是勇敢还是懦弱? 打算收集各种怪异的梦境,然后拍成短片,为什么被各种人骂“神经病”? 如果一个人总是喜欢看重口味的电影,比如僵尸、变态杀人狂之类的,他是变态吗?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这些想法,你觉得自己是神经病、死变态,还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路人甲?当人们习惯性地将“你神经病啊”、“×××是个变态”当作骂人的话,似乎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些词汇在作为专业术语时到底是什么含义。一个人有病与否、变态与否,真的可以凭借一段令人厌烦的黄色笑话,或者一个招人嫌的举动轻易判定吗?还是说,我们要慎重使用这些词汇,因为它们代表的含义常常和想当然的解释相差十万八千里。 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变态心理学的定义尚不确切。心理学家习惯用“Abnormal Psychology”来定义这门科学,称之为变态心理学或异常心理学。当然,这个变态(abnormal)就是相对于常态(normal)来说的。心理学家在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来研究病人的异常心理或病态行为时,变态心理学又变成医学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称为精神病理学(Psychopathology)。 因此。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了两种分法。按照心理过程来分,变态心理学研究的是感觉障碍、知觉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行为障碍、意识障碍、智力障碍、人格障碍等;按照临床疾病的症状来分,变态心理学研究的是神经症、精神病、人格障碍、药物和酒精依赖、性心理障碍、儿童行为障碍、智力落后等。在本书中,笔者综合了这两种分法,旨在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变态心理学的对象范围。 说起来,大多数人都曾有过“变态”的心理体验,如抑郁、强迫、攻击性、表演型人格、神经性厌食。但是,很少有人被确诊为心理疾病,住进医院,接受药物和心理上的治疗。这是因为人们平常感受到的变态,和临床标准上的变态并不一致,那些看似变态的心理体验,还没有达到需要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的严重程度,都属于“正常”的心理表现。 按照严格的标准,人们能够区分出“正常”与“变态”的行为,但是,基于标准和经验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变态却并不容易。即使是一位心理工作者,也很难通过一般的观察和交往来判断变态和正常人。或许可以这样说,变态和常态的界限原本就不是那么泾渭分明的。就像天才和疯子一样,变态和常态就像住在隔壁的邻居,稍不留神,走错了门,就陷入了迥然不同的境地。 在本书中,笔者介绍了认知障碍、心境障碍、进食障碍、药物依赖、人格障碍等众多变态心理和行为。在判断标准上,都是采用世界卫生组织出版的《国际疾病分类标准》和美国精神病联合会制定的《心理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IV),标准归标准,在遇到实际问题时才会发现,所有的标准都没有真实的症状来得生动。 除了每一章节对心理障碍类型的介绍,在章末还有延伸阅读的“拓展视野”栏目。旨在帮助读者捋清思路,不至于迷失在众多的怪癖和疾病中;并希望在严肃的患者经历、治疗方法之后,提供一些轻松的名人故事或心得感悟。 读完这本书,你会看到那些被称为“变态”的人,尽管有时歇斯底里。有时冷漠残忍,实际上,他们也是弱者,是被命运困住的人。重新认识“变态”这个词汇,是笔者希望大家留下的读书心得。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