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儿子与情人(赠英文版)/双语译林
分类 教育考试-外语学习-英语
作者 (英国)D.H.劳伦斯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儿子与情人》是D.H.劳伦斯早期最著名的作品。这是一部带有强烈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作者以自身青年时代的生活为蓝本,通过对母子之爱与恋人之情的细腻刻画,对家庭关系作了深刻的探讨。

小说通过社会批判和心理探索,充分、深刻地暴露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社会对人的自然本性和人的价值的摧残,大胆、细腻地描述了人们之间被扭曲的、畸形的爱,生动、具体地展现了一幅幅灵与肉之间相互冲撞的画面。

内容推荐

《儿子与情人(赠英文版)》为D.H.劳伦斯以其童年及青少年时代生活为蓝本而写成的一部成名作。《儿子与情人(赠英文版)》中的莫瑞尔是一名矿工,莫瑞尔夫人出身中产阶级。两人生活理念截然不同,丈夫生活浑浑噩噩,妻子深感理想幻灭,失望之余,寄希望于长子,然而长子早逝,她又移情与次子保罗。她的这种爱已成变态,视儿子专为己有,最后,莫瑞尔夫人得病而逝,保罗与恋人也不能重修旧好,孑然一身,漂泊海外。

目录

译序:灵与肉的冲撞

第一部

 第一章 莫瑞尔夫妇的初婚岁月

 第二章 保罗出生,纷争又起

 第三章 疏远莫瑞尔,移情威廉

 第四章 保罗的童年时代

 第五章 保罗踏上人生之路

 第六章 威廉之死

第二部

 第七章 少男少女之恋

 第八章 爱之争

 第九章 米莉安的失败

 第十章 克拉拉

 第十一章 考验米莉安

 第十二章 激情

 第十三章 巴克斯特·道斯

 第十四章 解脱

 第十五章 遭遗弃的人

嘎达湖畔的《儿子与情人》

试读章节

第一章 莫瑞尔夫妇的初婚岁月

“地狱小区”被“谷底街”取而代之。原来的地狱小区其实就是一片看起来鼓鼓囊囊的茅草屋,散布在青山小路的那条小河旁。小区里住的矿工,都在两个矿区开外的小煤窑里上班。潺潺的河水在桤木下流淌,几乎还未受到小煤窑的污染。在矿区里,毛驴绕着一个支架步履沉重地转圈圈,把煤炭从井下拉上来。乡下像这样的煤窑满世界都是,有些早在查理二世时代就投入了使用。几个矿工和几条毛驴凑成一帮,似蚂蚁般挖穴打洞,在麦田间和草地上堆起一座座怪模怪样的土丘,留下小片小片的黑色地面。矿工们住的茅屋,或三三两两,或连接成片,再加上零星散布在教区各处的织袜工人的田园和住房,便构成了贝斯伍德村。

约莫六十年前,该地突然发生了变化。小煤窑被金融家们经营的大煤矿排挤到了一边。在诺丁汉郡和德比郡相继发现了煤矿及铁矿。于是便冒出来了个卡森一韦特公司。在热烈激昂的气氛中,帕默尔斯顿勋爵为该公司的第一座矿正式剪彩,位置就选在舍伍德森林边缘的灌木园。

大约就是在这个时候,随着时间的推移,早已臭名远扬的地狱小区被一把火烧了个干净,大量的污物也随之化为乌有。

卡森一韦特公司自认为交上了好运,于是便沿着赛尔比以及纳塔尔的河谷地带接二连三地开办新矿,没多久便有了六个煤窑。铁路线从纳塔尔出发,攀上密林中高耸的砂岩,途经卡尔特会。僧侣废弃了的修道院以及罗宾汉山泉,抵达灌木园,再延伸向敏顿——夹在麦田里的一个大矿;从敏顿穿过谷坡上的农田,一直抵达本克尔小山,在那儿分岔之后,向北通到贝加利和俯瞰着克里希及德比郡群山的赛尔比。六座煤矿像黑色的螺钉镶嵌在乡下,而铁路线宛如一条环状的细链把它们串在一起。

为了安置数量众多的矿工,卡森一韦特公司在贝斯伍德山的坡地上建立了居民区,盖起了一座座四方大院,后来又在河谷里地狱小区的遗址上建起了谷底街。

谷底街共有六排矿工住宅,每三排为一行,排列得就像六分骨牌上的图案一样,每排有十二幢房屋。这两行住宅位于贝斯伍德山陡峭的山脚下,凭窗远眺,至少从阁楼的窗口,可以望见通往赛尔比的谷地缓坡。

住宅本身坚固结实,外观非常像回事。您不妨四处走走,看看下面一排住宅前边的小花园,在那儿房屋遮出的阴凉处种着耳状报春花和虎耳草,而上面一排住宅的花园里阳光灿烂,种着石竹花;再看看干净明亮的前窗,小小的门廊,小小的水蜡树树篱以及阁楼天窗。但那只是外表,是各家各户的客厅所呈现出的景象,对所有的矿工妻子而言,那儿是不住人的。而住人的房间及厨房却在背后,面向两排住宅之间的内夹道,看得到的只是丑陋不堪的后院,再就是垃圾坑。在两行住宅之间,在长长的两列垃圾坑之间,形成了一条狭巷,这儿是孩子们嬉戏、女人们说闲话以及男人们抽烟的地方。所以,尽管房子盖得气派,看起来非常漂亮,但谷底街的实际生活条件却十分糟糕,因为人们必须在厨房里过日子,那儿刚好冲着那条垃圾遍地、臭气熏天的陋巷。

莫瑞尔太太从贝斯伍德山搬来时,并不急于住进谷底街的房子,因为这条街虽然只有十二年的历史,已是一片日落西山的景象。但她也只能如此了。所幸她住在上面一排住宅的末端,这样便只跟一户人家做邻居;在房屋的另一侧还比别人多了一个狭长形的花园。住在末端房里,与住在“中间”房里的女人们相比较,她仿佛成了贵族,因为.她每星期付五先令六便士的房租,而别人只付五个先令。不过,这种高高在上的地位并不能给莫瑞尔太太提供多大的安慰。

她三十一岁,结婚已有八个年头,长得娇小玲珑,虽体质有些柔弱,举止却很果断。不过,刚与谷底街的女人们接触,她倒有几分畏怯。她是七月份搬来的,九月份就要产下第三胎孩子了。

她丈夫是个矿工。夫妻俩乔迁新居刚三个星期,就赶上了韦克节,或称集市日。她知道莫瑞尔肯定会趁机玩个痛快。集市日是个星期一,他一大早就跑了出去。两个孩子也非常激动。威廉是个七岁的男孩,早饭一吃过就不见了踪影,到集市摊上闲逛悠,把年仅五岁的小安妮撇在家中,她哭哭啼啼闹了一上午,也要跟着去。莫瑞尔太太只顾干着手头的活。她跟邻居家还较生疏,没有个熟人好托付这小女孩,于是便答应吃过午饭带她去赶集。

威廉十二点半才回到家中。他非常活跃,披着金色的头发,.雀斑脸,模样有点像丹麦人或挪威人。

“能吃饭了吗,‘妈妈?”他冲进房门,帽子没摘掉就嚷嚷了起来。“听人说,仪式在下午一点半开始。”

“饭只要一做好,你马上就能吃到嘴里。”做母亲的应了一声。

“怎么,还没做好?”他大喊大叫,一双蓝眼睛气愤地瞪着他母亲。“我可要赶不上啦。”

“误不了你的事。饭五分钟就做好。现在才十二点半嘛。”

“人家就要开始啦!”小男孩又哭又嚷。

“就是开始,也不会要你的命。”母亲说。“再说才十二点半,还有整整一个小时呢。”

小男孩急手急脚地开始摆桌子,接着一家三口坐下来用餐。就在大家吃糊状布丁及果酱时,小男孩突然一跃而起,木雕石塑般站在那儿。可以听见从远处传来旋转木马刚启动时发出的声音以及号角的吹奏声。他望着自己的母亲,脸上的肉抽动着。

“我早就跟你说过!”他边说边疾步奔到食具柜那儿取帽子。

P3-5

序言

灵与肉的冲撞

在20世纪英国文坛上,戴·赫·劳伦斯(1885—1930)是最有名气、最富创新和最具争议的小说家之一。虽然他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是他却留给了英国乃至全世界的广大读者大量的作品,其中包括10部长篇小说,7部中篇小说,约50篇短篇小说,3卷诗集,大量书信以及剧本、文学评论和杂文。“劳伦斯的出现,对于20世纪英国文坛无疑是一场强烈的地震,只是在余震过后人们才充分认识到它的震动之猛和影响之深。”

出版于1913年的《儿子与情人》以作者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的生活为背景,是一部自传体小说,被公认为劳伦斯的成名作。这部小说虽然没有离奇复杂的情节,起伏跌宕的故事,也几乎没有爱侣之间如泣如诉的哀怨和风花雪月的浪漫,然而它却惊世骇俗,轰动了英国社会和文坛,带来了“地震”,成了研究和争议的一个焦点。人们不禁要问,小说的魅力究竟何在?

答案应该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小说通过社会批判和心理探索,充分、深刻地暴露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社会对人的自然本性和人的价值的摧残,大胆、细腻地描述了人们之间被扭曲的、畸形的爱,生动、具体地展现了一幅幅灵与肉之间相互冲撞的画面。

让我们首先审视小说主人公保罗的父母莫瑞尔夫妇。他们两人是在一次舞会上结识的,可以说是一见钟情,婚后也过了一段甜蜜、幸福的日子。但是,两人由于出身不同,性格不合,精神追求迥异,在短暂的激情过后,之间便产生了无休止的唇枪舌剑,丈夫甚至动起手来,还把怀有身孕的妻子关在门外。小说中的夫妇之间只有肉体的结合,而没有精神的沟通、灵魂的共鸣。父亲是一位浑浑噩噩的煤矿工人,贪杯,粗俗,常常把家里的事和孩子们的前程置之度外。母亲出身于中产阶级,受过教育,对嫁给一个平凡的矿工耿耿于怀,直到对丈夫完全绝望。于是,她把时间、精力和全部精神希冀转移、倾注到由于肉体结合而降生于人世间的大儿子威廉和二儿子保罗身上。她竭力阻止儿子步父亲的后尘,下井挖煤;她千方百计敦促他们跳出下层人的圈子,出人头地,实现她在丈夫身上未能实现的精神追求。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但拉大了她和丈夫之间的距离,并最终使之成为不可逾越的鸿沟,而且影响了子女,使他们与母亲结成牢固的统一战线,去共同对付那虽然肉体依旧光滑、健壮,而精神日渐衰败、枯竭的父亲。

母亲和孩子们的统一战线给孤立无援的父亲带来了痛苦和灾难,也没有给莫瑞尔家里的任何其他一个人带来好处。发生在父母身上那无休止的冲突,特别是无法和解的灵与肉的撞击重演在母亲和儿子的身上。相比之下,夫妻之间的不和对莫瑞尔太太来说并没有带来太大的精神上的折磨,因为她对丈夫失去了信心,而且本来就没有抱多大的希望。而与儿子,尤其是与二儿子保罗之间的情结,那种撕肝裂肺的灵魂上的争斗则给可怜的母亲带来了无法愈合的创伤,直到她郁郁寡欢,无可奈何,离开人世。

对丈夫的失望、不满和怨恨使莫瑞尔太太把自己的感情、爱怜和精神寄托转向了儿子,或者说,莫瑞尔太太把自己经历过的精神磨难和一心要解决的问题“折射”到了儿子的身上,于是一场灵与肉的冲撞又在母子之间展开。没有让母亲扬眉吐气的大儿子死后,二儿子保罗就逐渐成了母亲惟一的精神港湾,也成了母亲发泄无名之火和内心痛苦的一个渠道。她爱儿子,恨铁不成钢,一个劲儿地鼓励、督促保罗成名成家,跻身于上流社会,为母亲争光争气;她也想方设法从精神上控制儿子,使他不移情他人,特别是别的女人,以便满足自己婚姻的缺憾。这种强烈的带占有性质的爱使儿子感到窒息,迫使他一有机会就设法逃脱。而在短暂的逃离中,他又常常被母亲那无形的精神枷锁牵引着,痛苦得不能自已。母亲的这种性变态使儿子心酸,惆怅,无所适从。有了母亲,保罗就无法去爱别的女人。在母亲几乎是声嘶力竭地哀叹“我从来没有过一个丈夫”、一个“真正”的丈夫时,保罗禁不住深情地抚摸起母亲的头发,热吻起母亲的喉颈。这种“恋母情结”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固恋”,使他失去了感情和理智的和谐,失去了“本我”和“超自我”之间的平衡。因此,保罗的情感无法发展、升华,他的性心理性格无法完善、成熟,从而导致了他一生的痛苦和悲剧。

和女友米莉安的交往过程也是年轻的保罗经历精神痛苦的过程。他们由于兴趣相投,接触日渐频繁,产生了感情,成了一对应该说是十分相配的恋人。然而可悲的是,米莉安也过分追求精神满足,非但缺乏激情,而且像保罗的母亲一样,企图从精神上占有保罗,从灵魂上吞噬保罗。这使她与保罗的母亲成了针锋相对的“情敌”,命里注定要败在那占有欲更强,又可依赖血缘关系轻易占上风的老太太手下。幼年时期的“恋母”情结,使保罗成了感情上和精神上的“痴呆儿”。他虽然爱恋着米莉安,但却不能像一位正常的血肉之躯,理直气壮地去爱她。这不但使自己陷入了困境,也给米莉安造成了巨大的精神痛苦。

保罗见不到米莉安的时候会感到闷得慌,可是一旦跟她在一起却要争争吵吵,因为米莉安总是显得“超凡脱俗”或非常地“精神化”,使保罗觉得像跟母亲在一起那样不自在。当然,保罗只要跟别的女人在一起,灵魂就会被母亲那无形的精神枷锁控制着,感到左右为难,无法获得自由。在他和米莉安俨然像一对夫妇在亲戚家生活的日子里,保罗得到了米莉安的肉体,而在精神上,保罗仍然属于自己的母亲。米莉安只是带着浓厚的宗教成分,为了心爱的人做出了“牺牲”。所以,在那段日子里,他们也并没有能够享受青年男女之间本该享受到的愉悦。实际上,肉体间的苟合,只是加速了他们之间爱情悲剧的进程。

保罗身边的另一个名叫克拉拉的女人同样是一个灵与肉相分离的畸形人。她生活在社会下层,与丈夫分居,一段时间内与保罗打得火热。保罗从这位“荡妇”身上得到肉体上的满足。然而这种“狂欢式”的融合,是一种没有生命力的、一瞬即逝的结合。由于从米莉安身上找不到安慰,保罗需要从心理上寻求自我平衡,需要从性上证明自己的男性能力。由于从丈夫身上得不到满足,克拉拉也需要展示自己的魅力,从肉体上寻求自我平衡。

在这一次次灵与肉的冲撞后,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一个个伤痕累累,肉体和精神均遭受了巨大的摧残。保罗的父亲在家里、在亲人面前永远成为格格不入的“边缘人”。保罗的母亲在精神上从来没有过一个“真正的丈夫”,只能从儿子身上寻找情感的慰藉,而这种努力又常常被其他女人所挫败,后来心理、生理衰竭,得了不治之症,早早撒手人寰。米莉安虽然苦苦挣扎,忍辱负重,但并没有得到保罗的心,保罗直到摆脱母亲的精神羁绊,可以与她重归于好,永结良缘时,最终还是狠下心来,拒绝了她的婚求,孑然一人,继续做精神上的挣扎。只沉迷于肉体欲望的克拉拉也很快结束了与保罗的风流,回到性格粗俗、暴烈、无所作为的丈夫身边。可以说,在这些灵与肉的冲撞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沮丧、可悲的失败者,找不到一个最终的赢家。其实,在人们赖以繁衍生息的大自然被破坏,在人性被扭曲,在人类的和谐关系不断被威胁的社会中,灵与肉的争斗本来就是残酷无情的,到头来谁也成不了赢家,成不了一个完整的、有血有肉的人。

小说的主人公保罗很自然也不是赢家,也没有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保罗在处理自己与父母亲和两个情人的关系的过程中,在经历灵与肉的考验和磨难的精神苦旅中,没有汲取营养,没有自我发展。对年轻的保罗来讲,这些关系和经历都是既有收获,又有付出;既有快乐,又有烦恼;既有正面、积极的促进,又有反面、消极的影响。从当了一辈子矿工的父亲身上,保罗继承了生机和活力;从永不满足、竭力改变命运的母亲身上,保罗变得坚毅,踌躇满志,在事业上有所追求;从女友米莉安身上,保罗得到了灵感,丰富了想像力,在事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从已婚女人克拉拉身上,保罗至少得到了肉体的快感,找到了一定程度的心理平衡。

然而也正是在这些感情和关系的瓜葛中,在与父母亲和亲人的悲欢离合中,保罗陷入了灵与肉的泥潭,无法自拔,无法实现自我,无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父亲的粗野,母亲的性变态,米莉安的心理—生理失衡,克拉拉的放纵,无不充分地在保罗身上得到反映。可以说,保罗就是这一个个不完整的畸形人的化身,在灵与肉的冲撞中被摧残得遍体鳞伤。也许只有在对他影响最大、使他魂牵梦绕的母亲去世后,保罗才能走上独立自主之路。但愿如此。

但愿当代的青年人不会重蹈保罗的覆辙。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最具想象力的作家。

——E.M.福斯特

去读我的小说吧,它是一部伟大的小说。

——D.H.劳伦斯

《儿子与情人》透露的是一个年轻人的母亲与他的心上人因争夺宠爱而导致的冲突。

——摘自《儿子与情人》首版护封文字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1: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