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新教育讲演录(朱永新教育作品)
分类
作者 朱永新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朱永新编著的《新教育讲演录(朱永新教育作品)》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有理论有实际,平易近人,用广大教师能够听得懂的语言说出具有教育科学规律性的理论,案例中含有教育的哲学。广大教师容易理解,容易接受。所以他的书拥有众多的读者。

内容推荐

《新教育讲演录(朱永新教育作品)》作者朱永新是在教育界享有盛名的“激情演讲家”。《新教育讲演录(朱永新教育作品)》收录了他围绕“新教育”主题的一系列演讲。作者探讨了新教育实验的理论与实践、成功六字诀、中国教育缺什么、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共读共写共同生活、中国教育改革,以及关注民办教育、农村教育等脍炙人口的教育讲演。在讲演中,作者对于如何继承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开启面向21世纪的更科学、更符合中国国情的新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透过讲演,还可以了解作者通过发起并推行“新教育实验”,探索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之路的行动轨迹。

目录

沉默与言说(卷首诗)

用心说话(第一版序)

记录自己的声音(第二版序)

上编 携手共圆新教育之梦

 一 新教育实验的理论与实践

 二 关于数码社区建设的几个问题

 三 新教育实验与素质教育

 四 新教育实验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五 新教育实验区的10个关键词

 六 用心做人,用脚思考

 七 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

 八 用新教育理念与行动建构日常教育教学生活

 九 我们是生命叙事的主人

 十 文化,为学校立魂

 十一 做真新教育,真做新教育

 十二 扎根田野,坚守教室

 十三 直面转型,全力以赴

 中编 把最美好的东西给最美丽的童年

 十四 成功六字诀

 十五 理想的校长应该有什么

 十六 愿国际象棋走进更多学校

 十七 呼唤人文精神

 十八 小智慧与大智慧

 十九 养成教育任重道远

 二十 永远的故乡

 二十一 给灵魂洗个澡

 二十二 还语文教育的本来面目

 二十三 情境教育是一首诗

 二十四 做一个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

 二十五 母校,我的天堂

下编 用科学发展观引领中国教育

 二十六 中国教育缺什么

 二十七 呼唤上天入地的教育科研

 二十八 关注农村教育

 二十九 政府如何支持民办教育

 三 十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教育改革

 三十一 教育科研需要关注鲜活的生命与生活

 三十二 中国教育改革的几个关键问题

 三十三 中国教育改革的思考

 三十四 人才培养与教育创新

 三十五 关于中国职业教育的十大主张

 三十六 解放教育,还权校长

 三十七 如何提升农村教师队伍的品质

 三十八 角色、前景、使命——中国培训教育的价值探索

第一版后记

第二版后记

新版后记

试读章节

我们的教育往往就是为了某年某月的某一天——考试的这一天。这一天所用的东西就是我们教育的全部,就是试金石,这一天成功了,教育也就成功了。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眼睛只盯着这一天是很可怕的事情,因为这一天需要的东西,再过两天可能就会忘记。

这次到山东,是被陶继新老师感动来的。看过陶先生的许多文字,一直为他的人文情怀所感动。他也长期关注新教育实验。关于新教育实验,《人民日报》和《中国教育报》先后刊登了他撰写的《新教育实验,塑造理想的人》等文章。所以,他请我,我不能不来。

2004年4月,《南风窗》杂志刊登了封面文章,题为“新希望工程”。文章认为,“希望工程”是在物质层面解决中国教育的匮乏问题,而新教育实验则是在精神层面解决中国教育的匮乏问题。最近,《北京青年报》、《解放日报》等媒体也开始高度关注新教育实验的进展。有人说,新教育实验不仅成为一个教育现象,同时也成为新闻现象。陶老师让我讲一下新教育实验的理论与实践的问题,我就做这个命题作文。

一、梦想与反思:新教育实验的缘起

今天我讲的第一个话题是关于新教育实验的起源。记得在1999年,我读过一本《管理大师德鲁克》。彼得·德鲁克以其在管理学方面的卓越贡献及深远影响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彼得·德鲁克于1909年出生在维也纳,后来移居美国。。1950年元旦,德鲁克和他的父亲去探望他的老师熊彼特,当时熊彼特已处于弥留之际。熊彼特对德鲁克父子说:“我现在已经到了这样的年龄,知道仅仅凭借自己的书和理论而流芳百世是不够的。除非能改变人们的生活,否则就没有任何重大的意义。”这句话成了德鲁克后来衡量自己人生成败的基本标准。同样是这句话,给了我发自心灵的震撼。我清醒地意识到,做一个纸上谈兵,而不能走进真正的教育生活,不能影响普通教师、学生的学者,不是我的目标。我决心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从一个知识学者过渡到行动者。

当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难的不是理念上的转变,而是思维习惯与情感方面的转变。

也是在这一年的暑假,我在美丽的太湖之滨作了一个关于理想教师的讲演,我自己也被感染了。后来,常州武进湖塘桥中心小学邀请我到校指导,我将自己对学校的理解、认识及思考与老师们进行了沟通,如我理想中的学校、校长、教师是什么样的。这些观点得到了较大的认同。2000年,我将自己的一些观点整理成《我的教育理想》一书出版,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好评。很多教师跟我讲,朱老师这本书点燃了我们心中沉睡已久的教育理想和教育激情。记得山东的一位校长买不到这本书,就复印了100本,回去发给他们学校的老师看。另外,湖南的一个县买了6 000本并邀请我去作讲演,我去后才发现他们居然买了盗版书。但是我也听到了批评的声音,有人说我的观点过于理想化,这些要求与想法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很难实现。我想,既然大家认为我这些理念是对的,是值得我们追求的,为什么又那么困惑,为什么又无法去做呢?也许任何制度、任何现实都有改善的空间,教育的最大智慧,就在于寻找这个空间。

P3-4

序言

朱永新教授的作品集出版在即,他要我写一篇序,大概是因为他看到我对教育也很关注,又不时地发表点看法吧,或者因为他和我都是马叙伦、周建人、叶圣陶、雷洁琼等民进前辈的后来人——我们是中国民主促进会的成员。不管他是怎么想的,我出于对他学术成就的敬佩,也出于对年轻学者的喜爱和对教育的兴趣,便答应了,尽管我不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不过这样也好,以一个时时关心业内情况的外行人眼光说说对这套作品集和作者的看法,或许能更冷静些,更客观些。

我曾经说过,中国的教育人人可得而道之。因为教育问题太复杂,中国的教育问题尤甚。且不说中国以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强的实力在办着世界正最大的教育,单是中国处于转型期,城乡、东西部间严重的不平衡和几个时代思想观念的相互摩擦、激荡,就可以说是当今世界绝无仅有的了。随着教育普及率的提高,对教育发表评论的人当然也越来越多,多到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时常议论。这样就给有关教育的研究提出了许多也许在别的国家并不突出的问题。我认为其中有两个问题最为要紧:一个是教育的事牵一发而动全身,既不能就教育论教育,更不能只论教育的某一部分而不顾及其他,要区别于人们日常的谈论;另一个是教育学如何走出狭小的教育理论界圈子,让更多的人理解、评论、实践,也在更大范围内检验自己的理论是否能为群众所接受,以免专家和社会难以搭界。朱永新教授的这套作品集,恰好在这两个问题上都给了我很大的欣慰。

在这套作品集中,作者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古往今来的广阔视野来考察、思索中国的教育问题;他的论述几乎遍及受教育者所经历的整个教育过程;大到教育的理念、原则,小到课程的改革、课外的活动,他都认真思考、系统调查、认真实验,随时提升到理论层面;与教育学密切关联的心理学,在研究中国教育同时展开的对国外教育的认识和分析,也是他涉及的范围。

朱永新教授并不是一位“纯”学者,虽然教育理论研究永远是他进行多头工作时在脑子里盘旋的核心。他集教师、官员和研究者三种角色于一身,随着孩子的降生和成长,他又多了一个家长的身份。这就使他不可能只观察研究教育体系中的某一段或某一方面。必须做全方位、多角度、分层次的研究。他现在是中国民主促进会叶:央委员会副主席,作为同事,我见过他极度疲劳时的状况,心里曾经想过,这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考验,还是他“命”当如此,不得不然?其实,这正是给他提供了他人很难得到的绝好的研究环境和条件:时时转换角色,就需耍时时转换思维的角度和方法,宏观与微观自然而然地结合,积以时日,于是造就了他独特的研究方法和风格。

我们对任何事物的研究,如果只有理性的驱动,而没有基于对事物深刻认识所生发出来的极大热情,换言之,没有最博大的挚爱,是难以创造性地把事情做得出色的。朱永新教授对教育进行研究的特点之一就是全身心地投入。身,有那三种角色和一种身份,自然占据了他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心,是不可见的,但贯穿在他所有工作、表现在他所有论著中的鲜明爱心,则是最好的证明。

后记

这本《新教育讲演录》是在《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朱永新教育讲演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和《教育的使命——朱永新教育讲演录》(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两本书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这次修订的时候,又增加了一些最新的讲演录,补充了一些过去没有收录的重要讲演,所以,应该是一本内容最全面的讲演录。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需要避免全套作品集内容的重复,关于新教育的部分讲演如《新教育精神》、《家庭教育的八大理念》,以及关于阅读的部分讲演如《阅读与中国教育改造》、《我们为什么要研制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等,都分别收录在《中国新教育》和《我的阅读观》两本书中了。所以,这本讲演录收录的也只是我的部分讲演。

三十年来,我先后在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学、政府机构以及各种论坛作的讲演有数百场之多。尤其是在新教育早期的发展阶段,我几乎每个周末都是在全国各地“煽风点火”,宣讲新教育的理念与行动,许多新教育的实验区和学校,就是听了我的讲演以后参加新教育的。我的讲演,为新教育实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为了方便读者,这本讲演录按照主题和时间两个维度对讲演做了整理。全书按照新教育实验、微观教育问题和宏观教育问题三个部分,每个部分按照讲演发生的时间顺序排列,这样可以看到新教育实验本身发展的脉络,也可以看到我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看到我关注教育问题的兴奋点变化的轨迹。

再次感谢我的听众朋友,没有他们的参与,就不会有这本讲演录的问世,因为讲演永远是讲者与听众的互动。

书评(媒体评论)

作为一名教育理论家,朱永新教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论述、抒情、问答并举,逻辑严密的理性语言、老百姓习惯于说和听的大白话、思维跳跃富于激情的诗句兼有,依思之所至、情之所在、文之所需而施之。有的文章读时需正襟危坐,有的则不禁击节而赏,有的还需反复品味。可贵的是,这些并非他刻意为之,而是本性如此,自然流露。这本性,就是他对教育事业的爱……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语言文字学家 许嘉璐

朱永新的文章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有理论有实际,平易近人,用广大教师能够听得懂的语言说出具有教育科学规律性的理论,案例中含有教育的哲学。广大教师容易理解,容易接受。所以他的书拥有众多的读者。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著名教育学家 顾明远

朱永新提出的新教育实验,推动了中国的教育行动的研究,推动了一种中国的教育风格的研究,它如一条鲇鱼,必将搅动中国教育这一缸水!

——国家总督学顾问、中国教育学副会长 陶西平

朱永新教授不仅对中国的教育发展有着深刻的反思,他还是一位思想活跃、笔耕不辍的学者与实践者。多年来,朱教授完成和参与完成了多部学术著作,具有深厚的思想史研究基础。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袁振国

朱永新先生作为身处高位的官员对教育仍怀有如此激情,甚至是痴情,且如此深沉而质朴,实为难能可贵,不能不令人感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朱永新先生的人格魅力衍生了“新教育”的魅力。

——著名教育家、情境教育创始人 李吉林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14:41:17